Smknow行测

公考经历:30天考上公务员之用统计分析提升行测

Rain6306 10年前 931次点击

公考经历:30天考上公务员之用统计分析提升行测

11 条回复

Rain6306 [OP]    10年前

前面的话
整个文章是30天考上公务员的个人经历总结,包括行测、申论、临场等等,不过个人最满意的还是用统计分析提升行测,自认为比较科学,理工科或财会金融类都可以参考。
把行测部分晒出来,供大家参考。
也算是回报了在论坛里看的无数经验贴、下载了无数材料。


申论、心理层面的准备 ,参见 全文链接: http://wenku.baidu.com/view/6bd632413968011ca200915e?fr=prin

30天考上公务员

前言


今天是 2015.1.25,国考放榜两周、京考放榜一周,看着国考、京考均是135+的成绩单,加上已经利用国考第一天放榜漏洞得到了对手成绩,因此,果断拒绝竞争压力较大的北京办公厅职位,直接奔袭部委。毕竟这个成绩虽然还比不上140 +150+的高手,但是已经足以傲视该职位、可谓十拿九稳了。
30天,只准备了30天时间就取得如此成绩是我没有想到的,毕竟准备时间太短、尤其是申论准备非常有限,但回忆自己精细的准备过程,加上目前工作带来的一些基础,以及最后努力的过程,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因此,权且做一回标题党,希望自己的经历给大家一些帮助。
长文,但非软文,要有耐心,我是分多次写的,大家也不妨分多次读。涉及到一些网站、书籍的评价,有广告嫌疑,但这样是为了让大家对不同情况、不同阶段如何选择、准备有更深了解。所以,勿喷。不适者,绕行。

行测准备


1)目标设定
最低 65+,期望70+,实际75+
由于我的目标是最低115、最好120+,而我历次国考省考的申论都没过50,所以不得不将行测设定的稍高一些。有了明确目标之后最大的好处有两点:1.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避免侥幸心理;2.促使我借助统计分析控制错误率,科学备考。
2)备考阶段划分

我分为通识、真题、模拟前期、模拟冲刺四个阶段选择纸质教材,外加电子教材。
通识阶段:
我选择某公出的国考行测红皮书。这本书基本是结合各种真题分块教学,做完全书可以对所有部分有一个整体了解,也有一定的理论、方法、技巧在里面,可以让人对行测有一个立体的了解。完成这本书花了我6天时间,除常识外共计370页,满书都是演算和星号,星号题做完全书后又过了一遍。

真题阶段:
我选择 某公出的十年真题,国考、京考两本。由于 09年以前考题分布与当前差距太大,所以09以后是全做,09以前的数量关系、常识判断部分基本舍弃。真题最大的好处是最近5年题目的演化过程是分析考试趋势的重要依据,题目难度水平的把控更不是模拟题可以相提并论的。省考命题趋势往往会参考上一年国考的变化,这一点对省考准备有很大用处。真题是和红皮书同时开始做的,最初基本每天一份,红皮书做完后集中做真题,到APEC09年以前的真题就都完事了,其他试卷则陆续当做分类突破练习。
模拟前期:
我选择 某公标准卷、全考点等,后面会分析选择某公模拟卷的问题和幸运。从这个阶段开始,我开始计时做题并算分,每部分做完后都随手写下完成时间,题目要做完但超出 2h的不算分。这个阶段一开始我就发现了问题:考分不稳定、时间完全不够用!考分暂且不提,时间问题应该是所有人都有遇到的,120min135题,做完都是神仙,反正我是做不完,到国考时也做不完。这个时候,我开始根据分值与时间关系,分析做题次序、时间控制、题目的取舍,并最终形成了以错误率为核心的统计方法,同时也解决了考分不稳定的问题。由于这部分涉及内容太多,后面单独作为一部分来写。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突破是两点:1.形成了一套适合我的正确准备方法,2.解决了时间控制问题,可以根据时间情况毫不犹豫地舍弃一部分题目,让考分变得可控。此阶段后期考分没下过60,基本在67-79之间。
模拟冲刺:
我选择某公冲刺、某图标准卷、某图 15天。其实冲刺阶段和前面是连贯的,没有明显的分界,之所以独立出来不是因为时间上到了最后10天,而是因为发现了某公模拟卷的问题,所以开始交叉使用某图模拟卷,同时增加涂卡。某公卷的问题是:整体难度低于历年真题,且模拟卷之间相似度太高,甚至有重复。以图形分析为例,每张卷子都有汉字题,虽然具体考点不一样,有的是相似度、有的是笔画、有的是点线面关系,但给人的感觉就是似曾相识。这非常不好,因为一旦形成习惯,那么临场出现的任何意外题目都会造成很大的心理波动,影响考试情绪。所以我开始做某图卷,后来是某公、某图交叉做,某图为主。
刚开始做某图卷,由于难度提升、风格变化,考分整体上下降了 5分,但我反而认为是好事,避免心理上出现对某种风格的依赖,涂卡的增加也额外消耗了一些时间。做完某图标准卷后终于在时间、难度上都调整到了比较好的状态。开始两家交叉,考分稳定在65-75之间,由于难度方面有所调整,时间和程序完全模拟临场,所以心理上开始变得比较自信,开始在时间压缩、题目舍弃上寻求一些突破。
由于长期以某公为主,导致我在模拟卷难度上有些忐忑不安,生怕临场由于难度导致心理波动,但 2015国考题目难度居然意外的大大下降了,跟某公难度相似,算是幸运吧。
电子教材:
要开始广告嫌疑了。
我选择91*up。其实网上可供选择的电子教材很多,类似91*up的也有好几家。我选择91*up,最初的原因是我时间紧迫,必须利用碎片化时间,而91*up是唯一界面友好的手机app,而且手机、电脑都能登,地铁里做题非常方便。但凡挤过京都早晚高峰的人都知道,那些说在地铁/公交上看书的人都是扯淡,TMD连站立都是前胸贴后背,哪有空间让你看书,所以手机做题是唯一的出路。后来我发现,91*up居然有完整的练习体系,正确率、计时、错题记录非常完整,最关键的一点是:居然有网友评论功能,里面有无数做题技巧!本来我手机上有N个类似app,随后全部删除,只用91*up
接下来就是优缺点分析。好处是:评论里做题技巧无数、计时使碎片化做卷变得可能、错题易查、正确率清晰、易针对性模块化练习;坏处是:电子材料与纸质做题感觉上差异较大,模块太细、题库太大、依次做题很耗时。所以,建议用做碎片化练习、针对性突破练习,不建议整卷。网友评论对做题技巧有很大帮助,但要结合各部分题目的错误率情况针对性选择,否则很容易淹没到某个模块的题海中,反而缺少对其他模块题型的练习,毕竟全库有超过2万道题目。
特别提醒:考前一周各个网站都会很卡,基本没法做题,所以冲刺阶段绝对不能依赖电子教材。
小结:

虽然只是 30天,但我最终完成的纸质试题本+答案分析累积高度接近15厘米,91*up做了真题卷+模拟卷14套、行测练习2179题(除数量关系正确率61%之外,其他部分都在70%以上),加上91*up的资料分析是按照每个资料算1题,实际接近2300题,也算是成果卓著。试卷基本是每天1套、周末3套,每张卷子做完+打分+看错题,耗时在3h,。所以备考不光是方法论,题海战术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适当的方法会让你事半功倍。
3)分题型分析

这部分是我准备行测的核心内容。
核心精要:

核心是以错误率控制为中心,一方面找错误率高的模块针对性练习,另一方面根据错误率、结合分值与时间关系进行舍弃。
后面两张图就是错误率计算方式,是用两种分值方法计算出的分数和错误率统计,很直观,仔细对照就能看明白,不过是些乘除法而已,不再分析。
重点说一说如何根据错误率、结合分值与时间关系进行舍弃。
                 图
分值与错误率计算
无法上传图片,参见全文链接:

http://wenku.baidu.com/view/6bd632413968011ca200915e?fr=prin

                图 分值与错误率汇总
无法上传图片,参见全文链接

http://wenku.baidu.com/view/6bd632413968011ca200915e?fr=prin

重点内容:
先说一说为什么要根据错误率、结合分值与时间关系进行舍弃。核心因素是:行测是一场无法做完考题的考试,而考试只问考分高低,不问你是不是会做但没做完,这就需要计算每个题目的得分效率。说白了,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如果做对一个 1分题的代价是3分钟,那么很可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个题目只能得1分,而同样的时间如果去做只需要1分钟的1分题,即使正确率只有50%,那么也可以得1.5分。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我主要指的就是数量计算和资料分析的最后一题。每个资料分析的最后一题,计算量往往相当于4个普通题目,但得分却是1分,所以即使做对也很不划算,除非你其他题目的得分效率极低,低到了花3分钟时间也无法确保得1分的地步。
所以,根据“得分效率=分值*正确率/耗时”的理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由于涂卡会累积消耗10-15分钟,因此原则上要1分钟做1分题,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也就是语言、推理、常识是1分钟2题或2分钟3题,资料分析平均1.5分钟以内1题,数量关系平均1-1.5分钟1题。
2)务必预估好时间并严格执行,在确保正确率的情况下压缩时间,在预估时间内尽可能提高正确率。这是分模块计时和计算错误率的根本目的。
3)根据错误率安排做题次序、题目舍弃,错误率低的先做,错误率高的后做,时间方面优先考虑正确率高的部分,最后时间紧张时务必做耗时少的题目。我是按照语言-推理-资料-常识-数量的次序安排,数量关系的题目耗时少的就做、耗时多的就蒙,基本是蒙一半的题目,从而确保其他部分的时间和正确率,同时也确保做的数量关系都尽可能得分。
4)涂卡方面,我个人是做完一部分图一部分,分四次图卡,最后的数量关系直接涂卡。通过尝试,这样平均耗时最少,且不至于到最后图不完或涂卡紧张。
所以,错题不可怕,只要在可控范围内即可,无需追求100%正确。如果能将语言、推理、资料的错误率控制在15%,常识错误率控制在30%,数量关系错误率控制在50%,总分就可以70+
特别提醒:行测试卷有两种题型次序:一种是常识在前、一种是常识在后。由于我所做模拟卷一直都是常识在后,忽略了另一种次序,导致临场看到常识在前时吓了一跳、心理出现波动。
语言理解:

预估时间: 27分钟+3分钟涂卡,错误率控制:15%-25%
语言理解是很容易失控的一部分,要结合语境选择答案,以“恰当”二字为核心,不能扩大、缩小语境范围。这部分无论是红皮书还是试卷都分析的很透彻,无须赘述。
注意控制时间,在确保正确率的前提下尽快做题,压缩耗时。
判断推理:

1)图形推理
预估时间: 8分钟,错误率控制:10%-20%
图形推理表面看五花八门,实际上这类题就那么几种类型:点线面的数量、位置关系、一笔画。所以如果一个题目无法一眼看出规律,不妨用排除法,通过图形变化的趋势大体判断下可能属于哪几种类型,然后按照这几种类型逐个尝试解题。
注意控制时间,如果1个题目1分钟还没找到答案,立刻在可能的选项里蒙,否则得不偿失。这种题最容易耗时,因为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做对,所以很难舍弃,但实际上如果第一感觉没有发现规律,做对的概率就很小了。切记得分效率理论,只要确保其他题目做对,蒙2题也是划算的。
2)定义判断

预估时间: 8分钟,错误率控制:10%-20%
以考题定义为准,不要被常识误导,有时考题的定义与常识是不一致的。不要夸大或缩小定义范围。
注意控制时间,11分钟,决不可超过1.5分钟。不行就蒙。
3)类比推理

预估时间: 5分钟,错误率控制:10%-20%
这部分可以练习突破,多接触题型,最终很多题目可以凭感觉即知答案。
注意控制时间,决不可犹豫不决,1题决不可超过1分钟。不行就蒙。
4)逻辑判断

预估时间: 10分钟+3分钟涂卡,错误率控制:10%-20%
以考题逻辑为准,不要被常识误导。不要过分推断,注意充分、必要关系。
注意控制时间,11分钟,不可超过1.5分钟。不行就蒙。
资料分析:

预估时间: 25分钟+2分钟涂卡,错误率控制:0%-15%
1)先题目后材料,先答案后计算

直接看题目、并扫一遍答案,根据题目、答案查找材料。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但是有难度,需要练习。
不要直接计算,要根据答案决定如何计算。高低、大小等比较关系往往是成对儿出现的,往往可以直接排除掉2个答案;答案小数点后的位数往往决定了乘除法需要计算几位数字,小数点一位的一般用两位计算即可、两位的用三位计算即可;还有比例近似、如何放大缩小、放大缩小多少等等。
有技巧,需练习,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2)前4题力争全对

通过练习,这个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注意,这部分题目近几年呈现出的趋势是每个资料有2-3题可以读题得到答案或排除2个错误选项,所以读题后务必要先看答案再查资料。
3)最后1题看碟儿下菜

由于最后 1题往往相当于计算3-4个题目,所以得分效率很低,如果能在2分钟以内确保计算正确,则可以考虑计算,否则就蒙。
实际上还有一种选择,用1分钟排除1-2个答案,将蒙对的概率提高到50%即可。1题决不可超过3分钟。
另,此题按照CDBA的次序计算。不妨考虑考官的命题思路:需要大家在这个题目消耗时间从而区分出不同考生的计算效率,影响大家对考试时间的把握,最终把考分拉开,但让大家计算4次又有些太过分了,所以正确答案放在C是最好的选择,D次之,最后是BA
4)计算技巧

具体的技巧很多,诸如排除法、位数取舍、比例近似、放大缩小……,需要大量练习。 91*up的网友评论是学习技巧的好去处,五花八门什么都有,缺点是不成体系;红皮书分析成体系,但不够灵活、全面;其他的诸如《数量资料秒杀36计》等也可以做做。
但是,最好的方法未必是适合你的方法,次好的方法如何适合你也是不错的选择,一定要量力而行。因为不同人的数学基础是不同的,别人一下能想明白的方法你未必能想明白,尤其是比例近似、放大缩小的应用,表面上看答案分析很有道理,但是用的不合适就很可能出错,还不如老老实实计算。其实还是得分效率问题,如果节省的时间导致错题以至于得分效率降低,那么还不如多花时间计算。到底把技巧用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多练习才知道。个人认为,通用且可以节省时间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因为我不擅长计算,太多计算方法也记不住,通用又省时的方法最适合我。
另,建议牢记1/2-1/20的小数值,至少要记住1/2-1/11,在近似计算时有很大用处。
常识判断

预估时间: 9分钟+2分钟涂卡,错误率控制:20%-30%
这部分主要看功底,平时积累多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基本上是没技巧。可以尝试排除法,逻辑能力强的人可以用逻辑适当提高蒙对概率。
控制时间是首要,总耗时超过15分钟就不划算了。
另,关于国考的实时政治,我个人观点是不必特别关注,因为只有2题,消耗大量的准备时间只是可能得到1分,得分效率太低,不值得。省考可能题目较多,可以适当准备。
数量关系

预估时间:剩余的时间,错误率控制: 30%-50%
这部分要大胆取舍,原因还是得分效率理论:优先做1分钟的题目、其次做有思路但耗时的题目、最后做其他题目。这部分题目做多了,只要扫一遍题目就可以知道大致耗时情况,从而做出取舍。
技巧很多,十字交叉法、排列组合等等,可以专项练习。但这部分题目很多就是为了耗时而出的,比如两次十字交叉的题目,再快也要1.5-2分钟,我是直接舍弃的,所以务必根据自己的演算速度取舍,争取提高但不强求。
注意,国考、很多省考已经取消纯数字推理,如无需要就不必练习了。

问题解答

由于国考放榜当天在某公考群里晒分,陆续几天回答了七八个 Q友很多问题,选取一些共性问题写一下。其实前面很多都写到了。
1)报班or not

个人从不报班。公考班我没听过,但视频看过,考研班听过,感觉一般,因为缺少针对个人特点的分析。最了解自己的,一定是你自己。所以不妨博采别人的方法,找到适合的理论,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理论方法。
2)真题or模拟

先真题后模拟。通过真题趋势做出判断,通过真题难度和题型分布选择模拟卷。
3)某公or某图

行测方面,真题上某公和某图差不多,模拟题某公的难度低于真题、重复感太强,某图难度更接近真题。但是建议交叉做,尤其是最后要做一些简单的试卷拿个高分,算是心理暗示。
申论方面,主要看个人风格是否相匹配。两家答题风格不太一样,不妨同时参考某公、某图、其他家对同一套或多套真题的答题风格,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来模仿。学习各家的采点答题方法,模仿学习。
4)关于行测技巧
技巧太多,各个模块都不一样,没法写,各自练习、学习、体会、总结。要多做题,但不能陷入题海,更不能陷入某个模块的题海。 91*up上各个题型都有,每题的网友评论都包含技巧,可以边做边看,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强调:未必是最优技巧,但要适合自己。再次提醒:考前一周网站会很卡,所以冲刺阶段绕行。
5)行测时间不够用

1.多练习,不同题目都要学习技巧,压缩时间;
2.平时就按照考试程序严格模拟,适应考试时间压力;
3.安排好做题次序,学习舍弃之道,注重得分效率,舍弃耗时间、正确率低的题目,行测考场上耗时间≈不得分。
6)实时政治热点到底要不要看

从行测角度,如果实时热点考题多,适当准备,如果像国考只有 2-3题,无需特别关注。原因是需要看的东西太多,每题只0.5分,而且错误率很高。
从申论角度,所有材料都会抽象成一个不太新的考点理论,即使是最新热点也是如此,所以扎实掌握考点理论比关注实时热点更有效。

Rain6306 [OP]    10年前

问题解答


由于国考放榜当天在某公考群里晒分,陆续几天回答了七八个 Q 友很多问题,选取一些共性问题写一下。其实前面很多都写到了。
1 )报班 or not
个人从不报班。公考班我没听过,但视频看过,考研班听过,感觉一般,因为缺少针对个人特点的分析。最了解自己的,一定是你自己。所以不妨博采别人的方法,找到适合的理论,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理论方法。
2 )真题 or 模拟
先真题后模拟。通过真题趋势做出判断,通过真题难度和题型分布选择模拟卷。
3 )中公 or 华图
行测方面,真题上中公和华图差不多,模拟题中公的难度低于真题、重复感太强,华图难度更接近真题。但是建议交叉做,尤其是最后要做一些简单的试卷拿个高分,算是心理暗示。
申论方面,主要看个人风格是否相匹配。两家答题风格不太一样,不妨同时参考中公、华图、其他家对同一套或多套真题的答题风格,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来模仿。学习各家的采点答题方法,模仿学习。
4 )关于行测技巧
技巧太多,各个模块都不一样,没法写,各自练习、学习、体会、总结。要多做题,但不能陷入题海,更不能陷入某个模块的题海。 91up 上各个题型都有,每题的网友评论都包含技巧,可以边做边看,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强调:未必是最优技巧,但要适合自己。再次提醒:考前一周网站会很卡,所以冲刺阶段绕行。
5 )行测时间不够用
1. 多练习,不同题目都要学习技巧,压缩时间;
2. 平时就按照考试程序严格模拟,适应考试时间压力;
3. 安排好做题次序,学习舍弃之道,注重得分效率,舍弃耗时间、正确率低的题目,行测考场上耗时间≈不得分。
6 )实时政治热点到底要不要看
从行测角度,如果实时热点考题多,适当准备,如果像国考只有 2-3 题,无需特别关注。原因是需要看的东西太多,每题只 0.5 分,而且错误率很高。
从申论角度,所有材料都会抽象成一个不太新的考点理论,即使是最新热点也是如此,所以扎实掌握考点理论比关注实时热点更有效。

高原神话    10年前

受益匪浅

百般毅志    10年前

楼主分析的很详细,很有实用性,行测确实是这样的。谢谢

巴拉fly    10年前

谢谢楼主分享

泡沫上舞蹈    10年前

风云66    10年前

很经典,楼主是强人

wyp123wyp    10年前

谢谢分享!学习了!

静候省考    10年前

祝贺楼主!!!楼主的总结很实用!!!

微笑者    10年前

楼主很厉害

河工    10年前

谢谢楼主分享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225050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