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面试

辨名析理,因地制宜——试析公考面试中的六组概念(下)

胖柴4308 9年前 998次点击

辨名析理,因地制宜——试析公考面试中的六组概念(下)

26 条回复

胖柴4308 [OP]    9年前

接(上)
https://bbs.qzzn.com/read-htm-tid-15142190.html
四、表达与内容

    虽然说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但我始终认为在面试中表达的形式是第一位的,表达的内容是第二位的,即怎么表达,比表达什么,重要得多。
    很多研究都表明,人际沟通中超过一半的信息是由广义的非语言因素传递的,包括语音、语调、语速、仪态、动作、表情等。回想起我有几次被忽悠办会员卡的经历,对方都是那种娇小可人纯纯无公害的妹纸,一颦一笑甜言蜜语之间让人心都化了,根本注意不到她所说的那些实惠啊划算啊是多么的荒谬和站不住脚。同样的话换成一个大妈跟我说,我肯定扭头就走。
    我在面试备考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一些我在现场模拟答题时被评价比较高的答案,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发给朋友看,得到的评价却很低。相反,一些朋友把录音发给我听,我反复听过之后感觉内容已经很充实了,但初次听的时候总感觉效果不是那么好。所以我想,同样的意思怎么去说出来,吸引住考官,让考官眼前一亮,绝对是面试中最需要揣摩的。
    我前面之所以谈了这么多如何自然而然地开头、如何突出重点地叙述、如何不落窠臼地表达,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判断,那就是考官很疲劳,听到的重复内容太多,太容易走神,他们根本不会用笔记下我们说的每一点,也不会数出我们说了几点别人说了几点谁说的点越多谁得高分,他们更多的时候都是通过一种整体的感觉来打分,我们需要做的是不停地唤醒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让他们觉得这个人讲得有点意思。所以重要的不是你说出了什么,而是让考官记住并认可了什么。
    比如有一次我跟朋友谈论一个调查类题目,我随口说了句“没有比较就没有分析,没有分析就没有结论”,他感觉这话说得特别好,连忙用笔记下来,看了两遍忽然反应过来,说你这两句话不是废话么?我琢磨了一下好像的确是废话,但乍听上去还有点不明觉厉的感觉。
    我之前发过一个帖子,推荐一位曾经的偶像、如今的老虎的演讲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U6smT6HyuE/),我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五年前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演讲时的震撼。后来我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整理出了文字稿,发现不过是篇中规中矩的官样文章。
    记得当年在辩论队训练,一句简单的“谢谢主席,在座各位,大家好”就要练好几个晚上,这句话没有任何涵义,是一个辩手站起来陈词的第一句“叫场”,但对衬托一个辩手的气质有微妙的作用。下面,我借用我最推崇的一段辩词为例,简单谈谈我理想中好的表达是什么样的。这段辩词取自90年代大专国辩的半决赛,新南威尔士大学对阵武汉大学,辩题是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还是不可取的,这段辩词是武汉大学袁丁同学的二辩陈词,文字版节选如下,音频传不上去,大家有兴趣就去网上搜一下吧。
   “第一,从成功方面看,如果成功了就是英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上了驸马爷的陈世美不可不谓是个英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难道不是一个穷秀才梦寐以求的成功吗?二战初期的希特勒也不可不谓是个英雄,创建第三帝国、铁骑横扫欧洲,他不是成功地在一天内就占领了丹麦、40天就打败了法国吗?而至于南宋的秦桧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一世英雄,他成功地当上了宰相,成功地除掉了岳飞,更是成功地出卖了国家。但是,我们真的认为这些人是英雄吗?
   “第二,从失败的方面看,如果失败了就不是英雄,我们又可以得出结论,荆轲不再是英雄,因为他舍身入秦的两大目标刺杀嬴政和逼秦议和均以失败而告终。布鲁诺也不再是英雄,因为他既未能说服当时的民众相信日心说,也没能逃脱宗教裁判所的追捕。中山先生自辛亥革命之后就更称不上一个英雄了,二次革命失败,护国运动失败,护法运动还是失败,总理遗嘱不是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吗?但是,他们真的不是英雄吗?
   “第三,把成败综合起来看,成败作为相对的概念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竞争之中的,竞争一方的成就意味着另一方的败,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结论,任何竞争的结果都是一方英雄一方狗熊。那么荷马笔下的特洛伊战争,金戈铁马十年鏖战,难道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是英雄,失败的特洛伊军主将赫克托耳就不是英雄吗?那么楚汉相争逐鹿中原,难道开创了大汉王朝的刘邦是英雄,乌江自刎的西楚霸王就不是英雄吗?那么魏蜀吴三国鼎立豪杰辈出,难道仅仅因为最后三家归晋就只有司马氏才是真英雄吗?那后人又何来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呢?
   “可见,以成败论英雄,其结果只能是假英雄大行其道,真英雄纷纷落马,分明是英雄相惜棋逢对手,偏偏也要分出个成王败寇。这样的标准可取不可取,在座各位自有公论。”
    我理想中好的表达有这样五个要素:流利、节奏、重音、栗子、语势。
    流利,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断卡壳就如同坐着拖拉机行走在颠簸的山路上,周围景色再美也无暇欣赏;行云流水就如同坐着劳斯莱斯奔驰在一马平川的高速公路上,即便周围的一切都吞噬在无边的暗夜中,也会感觉怡然自得。所以,宁可在劳斯莱斯上哭也不能在拖拉机上笑啊,宁可流利地说出七成内容也不要断断续续地说出十成内容。当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是说短期的训练就没有效果。据我个人观察,大部分同学都是读比说更流利,说一句话比说一段话更流利,反复说一段话比初次说一段话更流利。因此我摸索出两个训练流利度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是朗读,不要读中央文件,读叙事性或评论性的文字,每次读两百字左右的小段落,反复读上十几遍,语速越来越快,熟练到读下来一个字不错一点不卡壳,然后再换一个小段落。这是练口齿。二是复述,不是背诵,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五六百字的评论性文字,复述时不看原文,但要录音,复述完听录音对照原文检查,多复述几遍,直到又流利又全面地复述出来。面试时心中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就如同复述一般。只练几次是不会有效果的,非得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才可以。
    节奏, 不能简单理解为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上面那段辩词中也有不少长句,但在表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语义作适当停顿,给人朗朗上口的感觉。比如辩词中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创建第三帝国、铁骑横扫欧洲”、“成功地当上了宰相,成功地除掉了岳飞,更是成功地出卖了国家”、“二次革命失败,护国运动失败,护法运动还是失败”、“金戈铁马十年鏖战”、“楚汉相争逐鹿中原”、“三国鼎立豪杰辈出”等等,这些短语我理解就是有节奏。再比如我在以前的帖子里引用过温总理的一句话,是我用自己的语言转述的,停顿的节奏是大概是这样的(空格长短不代表停顿时间):   
    书  /  本身  /      并不能改变世界,
但是人  /  可以通过读书  /  来改变自己,
进而    /                     改变世界。
    再比如很久以前论坛里有个兄弟发帖抱怨说上级突然要求报一个稿子,又得连夜加班了。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在下面跟帖说了一句“饭可以暂时不吃,觉可以暂时不睡,但稿不可到时不交”,现在想想这句话也是可以用在面试中的,而且符合我说话的节奏。不过节奏这个事情我不太能说清楚,我只隐约感觉到这是影响语言表达效果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重音, 可以传递太多信息了,比如说“喜欢一个人”,不同的重音就有不同的意思。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听听上面那段辩词的重音落在哪些字上,我自己的经验是把重音落在逻辑关联词、表程度的词、和需要表达的重点上,比如“既不能……也不能……”,“不是……而是……”,“仅仅只有”,“竟多达”等,这些词就得加重。
    栗子, 特别特别重要,就拿我这篇帖子来说吧,虽然我知道读者很少,但如果把那二十多个“比如”后面的栗子都删掉,估计想看的人就更少了。上面那篇辩词,每个论点举出三个栗子,这没有相当的功底决然做不到。我们在面试中至少可以朝着多举栗子的方向努力。须知考官也是人,他们也不喜欢听理论,关键是谈理论我们也谈得不专业。唯有栗子能让人喜欢听,感觉有意思,而且可以形象生动地表达我们的观点。我感觉口语表达中能够比较容易做到的增强论证效果的方法就是三点: 举栗子,说段子,列数字。 说段子,并不是说黄段子,而是那些一套一套的话,比如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啊之类的。当然也包括一些故事段子。我就曾在考场上讲过一个故事,具体什么题目忘记了,这个故事很多同学也都听过,一个中年人推着轮椅中老年痴呆的父亲去公园遛弯,父亲指着广场上的鸽子问这是什么,儿子说这是鸽子,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这是什么,连问了七次,儿子不耐烦了,不再回答。后来老人去世了,儿子整理遗物,发现一个日记本,是父亲在他出生后不久记的,有一天他写道儿子会说话了,指着窗外的鸽子问这是什么,我说这是鸽子,过了一会他又问这是什么,我说这是鸽子,他问了七次,我回答了七次,儿子真可爱。这个故事我在考场上讲的时候自己真的哽咽了。列数字,比如有次模拟无领导,题目很有意思,船在大洋深处遇险了,让考生帮助幸存者从十几样东西中选出几样带上救生筏,并说明选择的原因。我在自由讨论的时候就狂抛数字,比如蚊虫不间断飞行的最远距离只有5000米,因此蚊帐不用带;民用广播的频率在100MHz左右,传播距离通常不超过200公里,因此收音机也没用;等等。因为是模拟练习,所以这些数字基本都是我信口开河的,现在也记不清楚了。但我抛的这些数字说服力很强,证据支持度很高,而且与真实情况相差不大,可信度也比较高,因此其他组员如果坚持要带这些东西,就只能再去想其他理由了,比如蚊帐不是用来防蚊的,是用来做渔网的。前面提到的老虎的演讲,之所以让我如此震撼,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他狂抛数字。在考场上如果能抛出真实准确的数字的话,效果会很好。
    语势, 上面那篇辩词最大的特点就是气势如虹,当然面试中决不能使用辩论赛场上那种凌厉的气势,但有许多温婉从容春风化雨的语势可供选择。关于语势也和节奏一样,我不太能说得清楚。我只能说好的语势是一以贯之的而不是断断续续的,是正中靶心的而不是隔靴搔痒的,是清晰透彻的而不是雾里看花的,是长袖善舞的而不是局促小气的,是自信满满的而不是唯唯诺诺的。这里我推荐柴静的一个演讲,好像叫《认识的人,了解的事》,里面提到过郝劲松和温总理的,她的这段演讲平淡中见惊奇,风平浪静中起波澜,情感不断累积,最后临门一脚点题,整个演讲就像是一笔画出来的,也像飞机起飞时不断加速最后腾空而起。
    除了以上五点之外,如果能在语言的文采上做到可圈可点,就如虎添翼了。上面那段辩词就是文采斐然。我因为从小就是理科生,没法做到引经据典,所以在语言的文采上乏善可陈。只记得有一次模拟无领导小组,我在评价曹操时说了一句“居庙堂之高则治国辅政,处江湖之远则卧薪尝胆”,后来老师在点评的时候单单记得我这句话,对我的其他内容都没什么印象。我就感觉一句点睛的话,一个恰当的引用,一个形象的类比,真的可以让考官记住你。
五、看题与模拟

    前面说的实在太罗嗦了,恐怕也不会有人看到这个位置了。下面就简单说说吧。
    深思熟虑和字斟句酌是面试的大敌。特别是对在机关工作时间较久的考生而言,平时养成了先“研究一下”再作处理的习惯,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完整的思路。倒是应届生反应还比较快,因为大家经常在课堂上被点名回答问题,从点到名字到开口回答之间也不会有一分钟的思考时间。不过如果习惯了开口就答,又很难在考场上合理利用思考时间。
    所以我的经验是,实战模拟比看多少题都重要。只有模拟才能发现问题,只有模拟得足够多才能在场上淡定从容。模拟中涉及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寻找何人搭档? 能找到高手给自己提问点评是最好的,退而求其次就是考友了,不推荐男女朋友和父母。我在备考过程中感觉“陌生人”是非常好的搭档。因为考官对你而言就是陌生人,他只根据当下的这场面试对你作出评价,而熟悉的人会根据之前对你的了解而形成先验的判断,哪怕是陌生的网友听你答过十几次题目之后也会给你贴上一个标签,这人很厉害,或者这人水平太低,当他认为你很厉害之后就不容易发现你接下来答题中的不足了,当他认为你水平太低之后即便你有进步他也未必能意识到了。所以我前段时间找过十几个陌生人进行模拟,我还记得其中一个坛友第一次听我答完题后评价说,你的水平应该能算是中上吧。我觉得这是非常中肯的评价。后来他又给我指出我谈想法太多,谈做法太少,铺垫太长,离题太远,还有说话的语气太像领导等等,都是我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只不过现在他已经左一个大神右一个羡慕了,很少指出我的问题了。再比如我答题向来喜欢不按套路出牌,有一个坛友听我答完一个组织宣传活动的题目后说,太差了,你组织一个宣传活动居然没说要挂横幅贴海报。我琢磨了一下感觉很有道理,于是形成了上面提到过的反套路不能人有我无、而要人有我优的观点。再比如一个坛友牺牲宝贵的笔试复习时间在咖啡厅帮我模拟,听完之后沉思良久,说你刚才语速太快,说的太多,但没有多少能让我记住的东西。我感觉这的确是个大问题,于是在后来的答题中注意突出重音,多举有意思的栗子,并在答题最后尽可能地把上面几点归纳一下。还有一位坛友帮我审阅过好多次答案,还敲出长长的一段文字供我学习,让我深感以情动人是面试场上的利器。还有诸多坛友在各种跟帖回帖中帮我提携斧正,让我汲养良多,在此一并谢过。(好吧这一段写成致谢了。。。)
    二是自己如何模拟? 既然一个人都能拍出两个人拥抱的照片,那么独自模拟面试自然也难不倒单身汪单身喵们。我的方法是这样的,先找本题库,按照综合分析、应急应变、计划组织、人际关系每类题各选一道的构成,组成二三十套题,然后把题目用比正常略快的语速边读变录,每套题录成一个音频文件。过一周左右的时间,以我的记忆力对当时读过的题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就可以开始听题模拟了。模拟的时候用三脚架支起相机全程录像,回头反复看录像找问题。比如我就发现镜头中的形象和我自己以为的形象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格外猥琐,目光犹疑,面如死灰,一点都没有风流倜傥淡定儒雅挥斥方遒的样子。不过呢,这些问题在上场之前已经尽可能改正了。
    三是练习何种题目? 最好的当然是真题,但真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所有的真题都是考生回忆版,回忆就会有疏漏、有谬误,所以我们会发现网上的很多真题看起来都很奇怪,有的莫名其妙,有的不知所云,有的无话可说。但从我经历的考试看,没有任何一道真题存在上述问题。比如网上有道上海市今年3月4日的面试真题:有人说能力很重要,也有人说心态很重要,请谈谈对心态的看法。这道题干我感觉最好一句话很蹊跷,似乎应该是让考生谈谈对上述说法的看法,或者是谈谈对能力和心态的看法。因此我们在练习真题之前,事前要把题目进行一定的补全,哪怕稍微改动一下,目的就是让自己在模拟的时候有话可说。
    四是一天几次为宜? 我的剂量是一日三次,一次一套。因为面试特别费脑,连续回答超过五个题我就吃不消了,训练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模拟练习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重在发现问题,培养感觉,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效果,贪多嚼不烂。
    在模拟之外,看题也是必不可少的。我通过看题达到两个效果:一是找出国考面试题的共性,二是吸收研究机构的理论成果,三是形成自己的答题套路。比如,通过分析去年中央党群的面试真题,我发现对考生身份的定位基本都是村、社区的工作人员,给出的最大的官是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人,因此我专门在网上搜了很多马善祥和老马工作室的材料,学习他与群众打交道的方法,并重温了自己以前在乡镇挂职时的工作材料。对于辅导书上给出的参考答案,我个人的感觉是大部分都无法直接在场上应用,原因一方面是其中有些粗制滥造,另一方面是我感觉大部分的答案都是编书者深思熟虑写出来的,在场上很难也没有必要想出那么多的点,那么专业的表述。但其中很多句子和思路是可以借鉴的。
六、报班与自学

    第五点其实已经讲了我是如何自学的,这里想谈谈我对辅导班作用的认识。
    首先声明,我不为任何辅导机构带盐。这个帖子也不是一篇长达一万五千字的软文。
    据我个人判断,进面考生中参加培训班的比例是相当高的。今年国考首批进面名单不到64000人,而我在某收费很高的培训机构的一次针对国考的网络课程上发现,同时在线听课的人数峰值超过9800人(其中也包括和我同岗位的竞争对手),仅此一项就超过15%。最保守的估计,今年至少1/3的国考进面考生是接受了付费培训的。
    再说说我这次参加的辅导班的情况。主讲老师我感觉水平还是很高的,不管口才还是思路都很值得我学习,时间安排上也还算高效。但最后班里的面试结果却低于我的预期,只有25%的同学金榜题名,只比自然上榜率20%高一点点。但如果据此得出培训无用的结论,哪怕忽略了我这个小数据样本的误差,也还为时尚早。我们都做过大量逻辑推理题,假如出现了例如“未参加培训的考生上榜率远低于20%”这样的情形,就将对上述结论构成重大质疑。所以,我只把自己知道的情况说出来,不做结论。
    面试辅导班给我带来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涨姿势。 我是六年前开始接触公考面试的,后来一直持续关注,不得不承认,这次参加面试辅导班让我感觉大开眼界,我对所谓套路的认识还停留在六年前,真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不少我过去以为很先进的战术早已过时了,而辅导机构研发了许多新思想、新提法、新套路,比我之前自己闭门造车想出来的好得多。虽然辅导班传授的答法我绝不会用,但我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了。
    二是交朋友。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家在一起讨论交流,绝对可以激发自己的思想和灵感。我们班里的同学素质都相当高,我从他们身上受到的启发远多于主讲老师带给我的东西。而且,这些参加培训的同学的情况,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竞争对手的水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越是充分地了解同批考生的情况,就越能有针对性地调整战术。
    三是添底气。 假如没有参加培训班,我就永远也无法知道接受过培训的同学水平是什么样子的,培训班会不会憋出什么大招。我在班里虽然算不上出类拔萃,但我感觉那些面试达人也并非无法企及,那些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也不是三头六臂。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自己很有信心。温总理也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四是找感觉。 虽然在前面介绍了独自模拟的方法,但无论如何都比不上一群人帮你现场模拟的效果好。我这次备考过程中最接近实战的模拟是且仅是培训班组织的模拟。这种接近实战的感觉是非常宝贵的,经历过和没有经历过,是完全不一样的。
    还是那句话,我把我知道和经历的说出来,不做结论,也不做推荐。


    以上,就是帝都喵面试三部曲的最后一篇。

汉唐盛-世    9年前

我觉得写得不错。
特别是楼主对辩论赛认识较深刻。

曦冉东山    9年前

ressls    9年前

总感觉能在上岸之后有理有据写出这么多文字的人都是大神,自觉就算自己上岸也无法向备考的童鞋传授如此多的经验,感谢大神,收获颇多。愿以后的路途越走越顺。

水瓶儿    9年前

留名学习

youxin1217    9年前

我定了上篇又顶下篇,楼主真是尽心尽力!!!

今年属虎    9年前

前辈所举的那场辩论会我看过,虽然最后武汉大学惜败,但是中国辩手气势磅礴的反问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听了就是一种享受!

bfchj    9年前

文采高,胆气正,思路奇!很有收获,谢谢!回帖率竟然不高,匪夷所思

@猫人    8年前

很不错!!!~~~~谢谢楼主。。。

xiaohuiyi    8年前

记号,学习!

旭日东升^_^    8年前

谢谢分享!

dream坚持    8年前

谢谢楼主的经验分享!我会努力!大家加油!

成公_2015    8年前

这么好的贴子为什么回复这么少.不科学

李小璟    8年前

o^_^o^_^

季风年代    8年前

学习了!刚开始准备面试,看到这么好的帖子,尤其是其中的栗子,楼主答题的思路新颖,反套路。没报培训班了,找了个私人辅导老师,自己多吸取吸取各位大神的真知灼见!!

s。    8年前

很认真的把上下都看完了   写得很好  谢谢楼主

珠_DnXef    8年前

我怎么只看到两部?

南宫夜一    8年前

谢谢楼主,对自己很有用,沾沾喜气!

54n小漫    8年前

楼主,跪求面试笔记, 912491598@qq.com

syingfly    8年前

谢谢分享,点的很好。特别是:1.训练流畅度时的复述,这个很值得借鉴2.重音,确实,重音之处就是重点,以前自己都是平铺直说,没有波澜,用重音可以强调我们的观点,而且重音在关联词,这个自己以前从来没意识到;3.节奏,如何在句中停顿好,体现节奏,自己还是不懂,也很欠缺。至于语势就更加没有了。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220568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