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行测

常识其实不用做,只用“推”的——你们理解的常识都错了!

兰3229 8年前 826次点击

常识其实不用做,只用“推”的——你们理解的常识都错了!

11 条回复

兰3229 [OP]    8年前

本帖最后由 孤独的独角兽 于 17-1-11 15:06 编辑

常识模块想必是公考考生最为头疼的一个模块了。很多考生敢夸口说自己逻辑题目不错、资料题目不错、数量不错不错,基本上很少听过哪个考生敢夸口常识题目不错的。

的确,在常识的汪洋大海里,任何人掌握的常识知识都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因此,很多考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提高常识模块的成绩。也有很多培训机构也出了大篇大篇的常识必背交给考生复习,这些通常很难有效果的。

——我今天要说的是其实你们都错了。
——行测常识模块真的考察的是“常识”吗?

我们首先来看百度词条对于“常识”概念的定义。
常识:普通知识。 一般人所应具备且能了解的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下面几道真题:
例1、【15年深圳公考】
深圳是一座生态园林城市,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 07%,是中国首个(        )。
A.国家卫生城市                 B.“全球环境500佳”城市           
C.国家园林城市                 D.国际花园城市

例2、【14年上海公考】
2013年5月27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部党内“立法法”——《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发布并实施。根据这一条例,涉及党的中央组织、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产生、组成和职权的党内法规,以及涉及党的重大问题的党内法规,须经由_______审议批准。
A.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B.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C.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D.党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

例3、【14年浙江公考】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具有下列哪一情形的,应当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A.致使航班备降或返航                             B.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二十万元以上的
C.多次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    D.造成三人以上轻伤或者一人以上重伤 

如果你们上述题目的背景知识恰好不知道,那么你们该该怀疑是对常识题目误读了呢?还是怀疑自己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存在?


——你们从根本上误读了常识题型的存在意义了。

常识其实考的不是常识,而是逻辑,其实应该叫“逻辑常识题”。试想一下,如果某道常识题目,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考生都根本不知道该常识背后的背景知识,这样的题目还能称之为“常识”吗?


因此,正因为很多很多的常识题目其实是逻辑常识题,公考考生其实是可以借助逻辑分析方法来解决的,甚至很多时候,与你的常识背景没有丝毫的关系的。

下面,本人就把上述三道常识真题解法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有感兴趣的考生可以与我交流学习这种方法。
例1、【15年深圳公考】
深圳是一座生态园林城市,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 07%,是中国首个(       )。
A.国家卫生城市               B.“全球环境500佳”城市                 
C.国家园林城市               D.国际花园城市

【分析】首先,随便问大家,你自己家乡城市获得过什么样的荣誉称号,你们真的都了解吗?如果你们家乡的荣誉称号都不了解,你们怎么可能了解别的城市呢?当然了,你们在网络上最常见的到“名师们”“权威机构们”会给你们做如下解答,这种解答被我称之为“百度法”。

【某机构网络解析】D.深圳是一座生态园林城市。全市总面积近1/2的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禁止任何建设项目的开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07%,是中国首个“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故本题答案选D。


看到了吧,这就是典型的百度法,和水煮青菜不放盐一样,没有任何营养和口感。这种方法对于考生提高成绩没有任何意义的。下面,再来看我的解析。

【我的解析】可以用逻辑法解题,既然题目中出现了“中国首个”的概念,而我们应该知道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新兴城市,在有关国内的评选中是不太可能取得什么“中国首个”的概念的。要知道深圳在改革开放前只是个小渔村而已。因此可以排除AC。在B和D选项中,我们可以分析,如果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数以万计的城市中去评选“环境500佳”,选出来的城市通常应该是那种大山深处、远离工业和污染,地广人稀之类的旅游城市居多。而深圳作为一座高度发达的工业城市,再怎么重视保护环境,也不可能与那种完全没有工业污染的城市去比拼“环境”。既然提到了“园林”、“绿化覆盖”等因素,综上,选择花园城市显然更符合。所以选择D。

例2、【14年上海公考】
2013年5月27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部党内“立法法”——《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发布并实施。根据这一条例,涉及党的中央组织、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产生、组成和职权的党内法规,以及涉及党的重大问题的党内法规,须经由_______审议批准。
A.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B.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C.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D.党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

【某机构网络解析】A。《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第二十二条涉及党的中央组织、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产生、组成和职权的党内法规,以及涉及党的重大问题的党内法规,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我的解析】我们做出用逻辑法解题的前提是,该《条例》肯定算不上常识,因为绝大多数的考生肯定是不知道该《条例》内容的。因此,我们只能用逻辑法去推断。从选项中,我们可以看出,“涉及党的中央组织、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产生、组成和职权的党内法规”都是党的最为重要的事项。并用“以及涉及党的重大问题的党内法规”进行兜底,表示上述事项在党内的重要性显然无以复加。既然表述的是党内最为重要的事项,就必须用党内最为重要的会议所决定。选项A“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范围最大,参与的党员人数最多,应决定最重大、最重要事项,因此,我们选择最大的会议范畴A选项。

例3、【14年浙江公考】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具有下列哪一情形的,应当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A.致使航班备降或返航                               B.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二十万元以上的
C.多次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      D.造成三人以上轻伤或者一人以上重伤 

【某机构网络解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造成严重后果”,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一)造成3人以上轻伤或者1人以上重伤的;(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三)造成县级以上区域范围居民生活秩序严重混乱的;(四)妨碍国家重大活动进行的;五)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正确选项为D。

【我的解析】作为一个言论方面的相对轻罪,量刑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明显属于重判,那么明显是要选择其中最为“从重”情形。只需在选项中找一个最重的情况即可,此题的作答原则与2014年上海常识第二题有异曲同工之处。明显D选项造成的危害最重,涉及到了人身伤亡。因此D为正确选项。

wangfuying    8年前

学习了,常识还有这样的做法

UK屡败屡战    8年前

6666

LBR552    8年前

希望我也能够巧妙运用这个技巧!

麻闷小抖    8年前

有道理,我就选对了最后一题,谢谢LL的解析,很有想法而且很容易让人接受,谢谢

生而不息    8年前

有一定见解,不过,感觉不大用处

兰3229 [OP]    8年前

本帖最后由 孤独的独角兽 于 17-1-12 10:04 编辑

感谢网友的回复!

首先声明一点,任何的技巧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的,认为学了技巧就能轻易变成公考考霸的人估计属于学渣一类的。


这种逻辑法解题技巧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常识题目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这种技巧的发现,源于我对于常识题目与公务员招考的思考。


很早之前我就在思考,常识模块中考法律题目,特别是非宪法、行政法、公务员法之外的法律题目,对于法律专业与非法专业显然是不公平的。命题人不可能思考不到这一点,因此,命题人真正的出题意图应该不是刻意为难非法专业的考生,否则只需要在专业设置上直接限法学专业报考就可以了。


而对于那些绝大多数考生真的不可能知道的常识题目,命题人的真实意图显然不是为了让考生在这个特殊方面有所关注。


因此,我总结了很多的常识真题后发现,有相当多的常识题目,都可以借助于逻辑法解题技巧去实现。有机会,我再陆续发一些题目,我自己的解析与大家分享,祝愿看我帖子的朋友们早日上岸!

bifan615    8年前

感谢楼主 期待更新

邪与邪    8年前

技巧也可能是在大量刷题之后才会真的活学活用,非常感谢楼主。期待更新题目。

兰3229 [OP]    8年前

本帖最后由 孤独的独角兽 于 16-12-8 18:51 编辑

一天一道相关例题。2016年12月6日

【2015年天津公考真题】
一提到书法中的草书,人们便会想到“颠张醉素”,请问下列属于颠张的作品的是:
A.自叙帖    B.自言帖    C.中秋帖    D.黄州寒食帖

你们能够在网上找到的
【网络机构解析】张指唐朝书法家张旭,素指唐朝书法家怀素;这个成语意思指一个人个性突出,挥洒到极致,也用于赞扬草书书法作品具有张旭和怀素的神韵。《自叙帖》乃怀素草书的巨制,活泼飞动,笔下生风;《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自言帖》为唐代张旭所作,所以答案选择B选项。
【我的分析】首先,我们揣测命题人的出题意图。我判断绝大多数的考生通常应该是不了解上述四个作品的。

因此,我推断,出题意图根本不是为了考察“常识”即“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
命题人考考察的是准公务员们的逻辑分析能力。

我判断该题只能用逻辑法解,就是建立在绝大多数考生“应该”不知道上述作品作者的前提下。

【我的解析】本题只能用逻辑法去推断,而不能寄希望于公考考生不断加强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既然题干提到草书是又“颠”又“醉”,最符合这种意境的只能是选项B代表的“自言”即“喃喃自言自语”。所以本题选择B。
至于选项A“自叙”,从字面意思上看,是自我叙述,自我述说的意思,这个精神状态完全正常。


无奈的我0000    8年前

o^_^o^_^o^_^666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259841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