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申论

【骑士笔记】手把手解读《十九大报告》

467913 7年前 819次点击

【骑士笔记】手把手解读《十九大报告》

9 条回复

467913 [OP]    7年前

本帖最后由 法律骑士 于 20-10-15 23:43 编辑

十、中央全会
    为贯彻十八大精神,党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这段话的信息量很大,每个词语单列出来都可以写成几本书。比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每个都是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专题,这里不可能详细展开。
    简单说一下,党中央的七次全会。
    十八大闭幕后,紧接着第二天就召开中央委员会,全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一中全会”。一中全会的议题一般都很简单,主要是关于人事的,就是选举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还有其他人事问题。怎么区分前面三个政治身份?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简称总书记)必定是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常委),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也必定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总书记只有1个,这一届是习近平。中央常委以前有9个,这一届只有7个,包括总书记在内的七常委。中央委员的人数比较多一点,有25个。但是,在中国政界,能做到中央委员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要知道,中国有这么多省份,并不是每个省份的省委书记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只有地位重要的省份的省委书记才能晋身中央政治局。要从中央委员晋身常委,竞争也就更加激烈。
    二中全会,在次年的年初召开,一般是讨论机构问题,就上面所说的“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问题。这也是往年惯例,新的中央集体有自己的新思路,当然要组建自己的政府机构。
    第二年年底召开三中全会,之后就每年召开一次。2013年三中全会,2014年四中全会,2015年五中全会,2016年六中全会,2017年七中全会。每年的全会都会有一个主题,就是上面罗列的五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
    三中全会,一般都是讨论改革问题。这是从邓小平时代开始形成的惯例。原因很简单,当时的三中全会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经济腾飞的起点。那次会议的名称我们都很熟悉,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从那次起,之后三中全会的主题几乎都限定在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上。后来改革从经济层面拓展到其他层面,于是三中全会主题就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拓展到改革。这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意义更加深刻。
    四中全会,这次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四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的主题类型每次都不相同,并不像其他全会那么固定。六中全会,这次主题是“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写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发现,这一届的中央全会主题比较喜欢用“全面”这个词语。没错,这就是“四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和之前提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新一届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家可以想想,每届中央委员会只能召开7次全会,每次只能提出一个主题,而且有几次全会的主题是固定的,可见这个主题对于中央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由此可以推导出,习近平这一届中央对改革、法治和党建有多么重视。
    五中全会,一般都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以前叫“五年计划”,现在改为“五年规划”了。从1953年毛泽东时代开始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这一届已经是第十三个,简称“十三五规划”。需要说明的是,“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是从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开始的,因为经济学界说,我们中国已经实行市场经济这么多年了,再也不是计划经济时代了,不能“计划”经济,只能“规划”经济,所以就把名称改过来了。
    六中全会,上面已经提到,不再重复。
    七中全会,一般是确定下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党代会)召开的时间,以及讨论通过党代会报告和中纪委报告。十八届七中全会就在前不久召开的,讨论的议题中就有确定十九大召开的时间,以及我们之前所提到的习近平在十九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没错,就正是我们现在看的这份报告。可能大家还记得,十九大报告是需要经过中央委员会讨论通过的,习近平个人并不能决定,中央政治局也不能决定,就在这次七中全会上面讨论决定。
    最后说一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伟大的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十六大报告把“两个建设”转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十七大报告又增加一项“社会建设”,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十八大报告再增加一项“生态文明建设”,再度升级到“五位一体”。
    下面报告内容的框架,主要就是以这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模板搭建的。第一部分是经济建设,第二部分是政治建设,第三部分是文化建设,第四部分是社会建设,第五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后面四部分,分别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和党建。

岸上辉煌887    7年前


只要楼主更,我就会看完。一直看到二十大!!楼主政策理论水平很高,学习了。

hellen3333    7年前

跪求快更新

467913 [OP]    7年前

本帖最后由 法律骑士 于 20-10-15 23:41 编辑

七、新常态-经济增速
    新的领导集体,新的气象,政治领域如此,经济领域当然也不会例外。
    新常态,这个词语是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的时候提出来的(根据官方报道)。当时习近平是这样说的,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看到了没,又是这个词语),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不知道当时习近平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党中央是否已经形成系统的理论了。但可以肯定的是,6个月后的党中央找到了答案,完善了这个概念,并已经形成系统的理论。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面对包括130多家跨国公司领导人在内的世界工商领袖们发表演讲,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3个特点,以及新常态带来的4个机遇。
    为什么是新常态?习近平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是经济增速,主要指标是GDP增速。之前我国的GDP增长每年都在9%以上,2012年十八大之后就开始回落降到7%左右,也就是官方报道的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十八大前后,国内外都在担心中国的经济增速会突然降落,担心经济不再发展,所谓的“经济硬着陆”。甚至担心中国不再改革开放,开始走回头路。于是,当时党中央就强调,中国会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而且还多次详细解释GDP回落的原因。因为中国的经济体基数大,而且每年都在增长。今年增长7%跟去年增长7%不是一样的,今年的7%要比去年的7%多很多。李克强总理就举过一个例子,说少林寺几岁的小武僧(约几十斤重)一口气翻十几个跟头不费劲,练了十几年武功的青年武僧(约两百斤重)却翻三五个跟头就受不了,因为块头大啊!而且,虽然增速回落了,但毕竟还是在增长,说明经济还是在发展。更重要的是,即使增速回落到7%,这个增速还是位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的,也就是说还是有很多国家的经济增速达不到我们国家这个水平。(多少国家眼红啊!)
    另外,根据人民网的报道,以前之所以需要保证GDP这么高的增速,是因为要保证就业(中国人口多嘛,要保证人人有工开,有饭吃)。只有维持GDP的较快增长,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GDP增速降低,说明有很多商店、工厂、公司关闭了,相对应的这些员工就失业了。相反,GDP快速增长,很多新商店、工厂、公司开张了,相对应的岗位就增加了。(所以,如果申论材料里面提到某某工厂倒闭了,老板生意不好做了,埋怨国家政策了,那么你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经济结构调整,低效能的企业被市场淘汰了。你要做的不是指责老板经商头脑不行,或者跟着埋怨政府,而是要认识到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新常态。)
    当时李克强总理就多次说过(包括现在都还在说),我们从来就没有讲过要死守某一个点,我们不片面追求GDP。只要就业好,GDP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可接受。这些都是中央政府网、央广网、中国新闻网的公开报道。总理说得越激动,官方报道得越频繁,我们就知道这件事情的舆论越大,阻力越大。特别是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在唱反调,唱衰中国经济的时候,开始对中国经济失去信心的时候。党中央最担心的就是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失去信心,于是纷纷站出来给中国经济打call,增强信心。总理还特别强调一点,就是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就是7.5%左右,多一点或者少一点都是合理的,正常的。只要在合理区间,我们就不怕。2014年4月,人民网就发表过一篇报道,《李克强20天5次阐释“合理区间”》,再次重申这个问题。当时恰逢“打虎拍蝇”反腐最激烈的时候,政治局常委周老虎等一大批高官落马,说实话国内的经济确实是受到了一定影响的。因为跟贪官有牵扯的大老板都纷纷撤资外逃了啊,还有很多高端消费和奢靡娱乐都被禁止了。之前不是有舆论宣称“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吗,恐怕润的就是这帮贪官和奸商。
需要说明的是,2013年至2016年GDP增速分别是7.8%、7.3%、6.9%、6.7%(国家统计局数据).应该说,增速确实是减缓了,但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7.5%左右都是合理区间。最近召开的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提高”。这句话跟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判断是一样的,都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此外,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有一个判断,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八、新常态-经济结构
     第二个方面,是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说了很多年。有学者甚至指责我们国家过去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不明显,政策不够科学、执行不够有力。所谓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就是如何处理好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关系的问题。到底是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工业),还是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他们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各自应该是多少。以前我们国家的工业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当然要以第二产业(工业)为主导。但是,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存在的问题就是前面所说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能耗水平问题。以前的发展思路是先发展后治理,但是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最后发现想治理都治理不了,要下很多成本。后来提出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扭转这种趋势,把第三产业发展起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说的就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增加了,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



九、新常态-经济动力
    第三个方面,是经济动力。
    之前一直都说,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虽然都是“马车”,但是其中的地位却有轻有重,出的力当然也各不相同。到底谁才是主力,一直都有争论。投资刺激还是消费拉动,是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被讨论最多的问题。
    以前中国人民没有钱,连温饱都没有解决,想消费都没有办法。全国人民都是这么穷,根本就有多余的钱去消费。“消费”这匹马想拉动“中国经济”这辆车,根本有心无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可以利用外资(在文革刚过去不久的那个年代,确实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可见邓小平确实很有魄力)。于是,外国资本慢慢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中国产品也开始走出国门。投资和出口就成为了“马车”之中的主力。
    说起投资刺激,就不得不说上届政府的“四万亿投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全球经济萧条,我们中国亦未能幸免。当时中国的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很多产品销不出去,国内很多商店、工厂倒闭,大批的农民工返乡,很多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推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经过初步匡算,约需4万亿。因此,国内外经济学界和舆论就把这项计划称为“四万亿计划”。(但是,国务院对这个说法并不认同。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是温家宝,他在200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表讲话时就说,有人把一揽子计划简单说成是4万亿投资,这是一种误解。)这就是投资刺激最典型的事例。后来,郑永年、张维迎、陈志武、郎咸平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就对这个计划提出质疑,说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都是因为4万亿猛药,就是因为这剂药太厉害,弄得物价纷纷上涨,特别是后来的房价猛涨。到底“四万亿计划”是利还是弊,现在也还在争论,经济界的事情我们暂且不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带一路”计划也是投资刺激。)记住,投资是经济动力就可以了。
    后来,中国经济发展了,中国人民的口袋里有钱了,而且不是一般多的钱,是很多很多的钱。最近几年,新闻经常报道,中国人民去日本买马桶,到西方国家狂购奢侈品等等。中国的购买力令世界震惊,老外见了中国客人都笑呵呵。没想到,中国人民已经到这么有钱的地步了。中国的钱不能白白流向外国啊,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是从清朝开始就被西方国家觊觎的。于是,中国政府开始注重起消费这架“马车”了。以前有舆论称,外需是支撑中国经济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现在西方国家的经济都萎靡不振了,外国人自己都没有钱消费了,外部需求萎缩。因此,中国政府在衡量中国市场和外国市场方面,开始把砝码加在国内这边了。怎样才能把消费者留在国内?当然是要提高我们国家自己产品的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就拿手机市场来说,小米、华为和苹果的竞争就仅仅是公司之间的竞争吗?背后也是国家实力的较劲啊!所以,如今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就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了。
以上就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再啰嗦两句。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判断之后,接下来要怎么做?党中央的用词有三个,适应、把握、引领。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这分别是三个递增的层次,只有适应了新常态,才能把握好新常态;当把握好新常态,就可以引领新常态了。
    关键词: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tuzimy90    7年前

好贴 膜拜

小狗子9169    7年前

楼主,粉你,

chhxyfcn    7年前

,楼主是不是单位的笔杆子啊。一口气看完,等待更新!

crazy小七    7年前

666支持!

蛇胆川贝液    7年前

什么情况,断更了?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439345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