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 › 安徽
aufe • 6年前 • 590次点击
扯一扯十年机关生活的几点经验体会
aufe [OP] 6年前
胖小胖 6年前
xgm020202 6年前
利利-枫恋 6年前
沙瑞金123 6年前
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分享,诉说,欢迎您的加入!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311639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
aufe [OP] 6年前
1.关于工作态度问题。我刚上岸那会,县里有个老领导跟我说:“小伙子,工作要有三动,具备此三动,不提拔,你来找我。”我问哪三动,答曰:工作要激动,经常要在领导面前晃动,逢年过节要走动。在我看来,工作要激动,愿意干,还想干好是对的。混日子谁都会,唯有多做事,你才不至于荒废,才能脱颖而出。至于后面的晃动,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事情干得多、干得好,自然会在领导前面经常抛头露面。逢年过节要走动的问题,我没干过,不多说(最好不要做,清爽一点好,与领导走的过近,实际是有风险的)。
2.关于编制问题。由于人少活儿多,大多数机关里混岗问题普遍,特别是省直以下。行政编、事业编、聘用同在一个科室里,干的活儿一样,到发钱的时候,区别就来了;论提拔,事业编那路就更窄了,不像省直,岗位多,机关和事业相互交流比较容易;聘任的人完全没戏。这些不合理的事情,未来还是要改,不改真的不行。如果可以选择,目前选行政编吧。
3.关于异地考公或遴选的问题。如果你结婚拖家带口了,恰好爱人也是机关的,不要折腾了,会很累。公务员是个职业,机关若是个大集团,在照顾家庭方面很烂。异地调动问题,看似很简单,实际相当难。我周边10年夫妻两地分居,小孩儿常年一个家长陪伴的不止一个两个。不是说你不够优秀、没有抱负,你得舍得,选择家庭,或许是最优解。
4.关于职级和提拔问题。若想有更高的职级,想得到提拔,比较重要的是你在什么层级。在县里或市里,从科员到副科,5-7年非常牛了;在省直,你都不会关心副主任、主任科员的事情,到期就提,没毛病;你若在中直,从主任科员到副处,几年的事情,难度跟你在省直搞主任科员一样。看淡一点儿,一辈子没有职级、连个科员都不算的村支书,受人爱戴,一样是非常光辉的(吐槽一下现在的工资结构,真不够好,村里镇里应该拿得更多更好才合理)。
5.关于多做还是少做的问题。一入机关,你会发现,都在干活,可能力有长短,活有多有少。特别是可能存在工资职位比你高的,活少而安逸;你自认能力不如你的提拔了。不用在意这些,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你若想混日子没人拦你,但还年轻你多干点儿活不会吃亏。也别叫苦叫累,不是我不信,是关心你累的人不多。多做点,特别对能力培养有好处。我身边荒废的年轻干部不止一两个,懒,废了。
6.关于投资理财特别是炒股票问题。我在县里干的四年,还不懂股票是什么玩意。后来去了省直,发现周边炒股的同事相对普遍,自然而然入了贼船,结果普遍概率是亏,有些还大亏。炒股票非常耗费心理、影响工作。好在我已经不做了。效能检查通报的,经常会说某某单位某某某上班时间炒股票。在中国,个人特别不应该炒股票,尤其是机关干部,我认为炒股是一种状态变老的表现。当然像巴菲特那样常年价值投资者除外。某隆说,当官就不要经商,经商就不要当官,当年叱咤股债市场的“股神”进去吃号饭了。公务员发不了财,也别想发财,这是真话。
7.关于待遇问题。前文说过,公务员发不了财,但是对工资的预期很重要。4月份两办发的文,让大家多少有些没预期了,焦虑是应该的,毕竟这块是很大的一部分,如果没有,那日子紧巴。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长久,这矛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倘若在上海拿安徽的机关的工资,日子没法过。长期的差异是实事求是的,不会一朝就改了,全国一个标尺下来基本在短期不可能实现。合肥一年到手拿个15万,不多,况且是否有这么多我不知,苏沪随便找个地方就秒杀这水平。省直确实要低些。马铜据说很好,特别是铜。十分正常,希望大家有稳定的增长,越多越好。当然希望我所在的芜湖能拉高一点,与经济不太相匹配。教师也应该配套,大家伙越体面越好。安徽不能仅仅是几个指标增速在全国第一方阵,那样就光彩?人民获得感越强烈越好,包括我们公务员们。
8.关于如何看待我们职业的问题。公务员是社会里的一个职业,跟楼下的保安,路面摆摊的小贩一样,在地里干活的我的父母一样,都是在参与社会生产,创造价值,没有特殊性。党和政府对我们的要求,可以视为这个职业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普通人、普通职业。如果把自己想的太高端,以为一上岸就高人一等,就没啥意思了。普通人,希望收入高一点,职级能提那么一丢丢,正常。
9.关于如何看待不同平台及能力提升的问题。我08年刚到县里工作的时候,见到省里干部的机会很少,接触市里干部的机会也不多。当时,我心里想,越高平台的干部,能力素质应该是越强越厉害的。11年,全省第一次大规模遴选考试,怀揣着去见见世面的单纯想法,和同事去合肥参与了一下,结果入职省直,待了6年。去年主动回家乡的市直某单位了工作了(主要因两地分居,不好调动吧)。怎么说呢,平台和在这个平台人的能力没有必然联系,我见过不少省直、国家碌碌无为的人,写个稿子费劲,用个软件不会,处理个事情搞偏。但是高平台学习机会多,牛人也多,你可以学习和接触的素材多。在省直,工作对上与国家直接打交道,开个培训会,北京都是不愿意去的(因为去的太多了)。但是在市、县,这方面机会就收窄了很多。在省直,我还参加过联合国在中国召开的有些会议,亲自感受过北方的海与南方的海有什么差异,等等。越往上,对能力培养是越有好处的,当然这一切前提是你肯学。不肯学的人,在哪里都不行。那么,基层的人就一定没出路,都是些庸才么?自然不是,基层牛人也很多,素质过硬、值得敬佩的不少。在一个受人爱戴的村长和一个位高权重的部长之间,我更钦佩前者。给予基层同志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还是太少了,除了单纯的向上走的出路之外,我们国家应该多给基层同志一些同平台事业延展的空间,待遇的、职级的,都要真的跟上,培养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回过头来想,其实最牛的人在基层,从基层走出来的人很扎实。
10.关于工作跨地区调动的问题。如果机关是个大公司,在照顾职工的调动意愿方面做得很糟糕。背井离乡、夫妻分居等情况的,特别是公安等艰苦岗位,建议组织上应该多考虑。人社部对中直机关有这方面的政策,每年也都在实施,而安徽比较糟糕。我身边有十几年夫妻分居,相隔两个城市,且都在机关,过了年龄,考的机会都没有,要么一方放弃,要么调动,挺凄凉的。我觉得这样对职工是不负责的。身边也有调动成功的,从监狱到省直、从县到省直的、从外地监狱到本地看守所的、从县到市的、从外地开发区到本地开发区的,等等。说句实话,这背后都找了人、托了关系。但是,对于没关系的呢?组织上应该考虑。想往更高平台流转,我建议考试,这样公平。但是,对于夫妻分居、父母身体不好亟待照顾等情况,组织上真的不能无视。说个个人很感动的案例:某开发区有个普通工作人员,她丈夫在皖南某地监狱工作多年,自己在本地带小孩。这个开发区某副职领导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多次主动到省有关单位协调、到皖南那监狱上门沟通,最终把她丈夫调了回来。这个领导讲过一句话:我曾经经历的痛苦和无助,不希望你们再承受。
11.关于磨掉“棱角”的问题。今天继续扯一点。点根普皖,收拾下思绪。入机关十多年了,抽烟的档次没怎么变,习惯了。十年前刚到机关报到,身边一些亲戚朋友嘱托,到机关要少说话、多做事,不能太刚强,要会察言观色,要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等等。参加工作一年后,一个乡镇“不得志”的老哥跟我说了上述同样的话,嘱托我要磨掉自己的“棱角”,要变得“圆滑”起来。但这么多年过去,我发现磨掉“棱角”是个伪命题,很难磨掉的。伪装和压抑自己的个性是一种不老实的表现。多数领导喜欢会拍马屁的、乖巧的、听话的下属,这不仅仅在机关,可能是中国人的特质。所以,让你磨掉“棱角”的人,要珍惜他,他是真关心你,希望你不会受到伤害,希望你能俗套的在这个体系里分到一杯像样的羹来吃。
我想起张嘉译主演的电视剧《使命》中那位市长说到,有些事总得有几个人站出来说道,得有人当红脸;想起公安局长对政委说的,你这一辈子小心谨慎,什么都不敢说、不敢做,那一辈子想干的事什么也没做成,不后悔么?我又想起湖南省纪委的陆群同志,因看不惯一些人和事,在微博上开展斗争,最终辞职走人了。
十年经历告诉我,一个干部难能可贵的是他怎么做事,而不在于他怎么说。特别基层的干部,工作对象复杂、工作压力很大,有时有恼骚,真的应该给予理解。如果对一个干部在不同场合的言语进行剪辑,多数同志都可能被打成“反革命”。反观很多高级干部,大道理、表忠心一套一套,结果查出来问题一大堆,中纪委对其措辞恶劣之程度空前。所以年轻的同志,应该怀揣着一个本真的心态入行,珍惜你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本性,你的“棱角”事实求实存在,只要不伤害到他人,对工作有利,没必要磨,你也磨不掉。
12.有时间再扯。
——————————————————————————————————————————————————————————
以下23年2月7日更新:
最近在劝身边几个没编制的优秀小伙子考公,再回论坛查些资料。我把上述2018年写的内容看了一遍,有些观点用现在的视角看,有待商榷,但基本的格调还是准确的,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五年以来,白了不少头发。特别是到乡镇街道干了两年多,对问题的看法多了些新的角度。接着说一说:
12.关于公考越来越内卷的趋势问题。单位里,2019年以来,陆续入职了不少年轻人,有选调生,也有通过公考、事业单位考试进来的。绝大部分是90后,有些接近00后了。985、211的占比越来越高,华科大、西安交大、中科大都有,学历也高,硕士研究生不再稀奇。总体感觉,这些孩子们能力真强,思维敏捷,能说会道,干事情也靠谱。江山代有人才出,一浪高过一浪。另外,在性别比上,也多少有些内卷,女孩子居多,男同志越来越难以上岸(特定男性的岗位除外)。所以导致一些单位性别比日趋失衡,比如我所在的单位,男同志不足女同志的二分之一,19年进了两个男同志之后,后来再无男同志。没有性别歧视的意思,只是提示男同志要格外多努力些。
13.关于如何面对工作中的困难问题。这十几年的工作里,遇到过很多的困难。回首来看,多历练并保持良好的心态,朝着正确的方法、不怕曲折是必要的。以上两点也是我的短板。前面我曾讲过,多做事是非常有必要的,做得越多学得越多。经事是种修炼,修炼自己的心态,对未来有很大的好处。条条里面,特别是市级及以上,具体的业务工作多,程序化的东西也多,不同处室、科室之间分得比较清晰,有不少年轻人做着做着就染上了“机关病”,从积极的工作到消极的应付,把上传下达做得通透无比,成为了标准的“甩手掌柜”。把工作是你的我的,分得很清,看得很重。“这个不应该我做,那个不是我的事情”,时常挂在嘴边、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了。多做点儿事,不会累到哪里去,反而丰富了经验。机关里,肯干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这是个通病,但也是年轻人成长的绝佳机会。我比较佩服那些年长的、有经历的同志,遇事波澜不惊、沉着应对,大多数不是装出来的,是他们曾经经历过。有机会的话,到基层去挂职、任职,应该把握好机会去,而不要把能得到啥子好处想在首位。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也很重要。在基层,有很多工作非一日之功,有些矛盾问题,需要时间去化解,一着急、方向错了,就很难化解了。也有很多工作,今天做起来,方式方法、甚至是方向并不正确(如政府过多的参与市场、放大地方债务风险,过多的抓宣传和满意度、而忽视暖的温度和实效等)。在无法选择时,心里得有正确的方向,前进三步、倒退二步,总体得进一步,而不应该相反。现在问责、倒查都比较普遍,对基层而言,往往受得伤更重、概率更高一些。更应该坚守初心,曲折里面向着光明,是对的。
胖小胖 6年前
xgm020202 6年前
利利-枫恋 6年前
aufe [OP] 6年前
十周年了,我在论坛还是个科员,我准备最近多发言,司长多提携!
沙瑞金123 6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