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申论

最简单也最困难——试谈申论材料阅读(定期更新历年国考申论解析)

hhp87 6年前 249次点击

最简单也最困难——试谈申论材料阅读(定期更新历年国考申论解析)

9 条回复

hhp87 [OP]    6年前

本帖最后由 徐曙光 于 19-3-13 16:06 编辑

很多同学在申论备考中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迷信一些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和技巧,却可能忽视了对材料的重视。殊不知材料才是申论作答的根基, 我们的答题也只是对材料的二次演绎,所有的观点基本上都融于材料当中。

简单来说,申论材料是我们和命题人之间的纽带,很多时候我们答完一道题,隐隐然就会觉得答的很畅快,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看懂了材料,并借助材料和命题人产生了共鸣。而看懂材料差不多需要经历一下三步: “看懂每一则材料大意并做好概括”——“找到材料间的内在逻辑”——“用得上每一则材料”。 在看完材料后,大家不妨自己问自己一句,整篇材料的结构是什么,我们能把它画出来吗?



先以2019年国考副省级材料(统筹城乡发展)为例:


19年副省级材料共五则,前两则材料为案例型,后三则材料多为理论性,因此难度相对较高,材料概要如下:


【给定资料一】案例材料——S市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做法:加强基层建设、提升乡村形象、推动文化保护、建设乡风文明)

【给定资料二】案例材料——山岔村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做法:乡村旅游、文化传承)

【给定资料三】理论材料——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念(1、乡村建设不是城市建设的附属,乡村建设对城市建设乃至国家建设有着重要意义。2、乡村建设不能只着眼于农业,而是要在文化、教育、社会建设等方面通盘考虑。)

【给定资料四】理论材料——乡村文明独有的精神资源属性(自然文明——个异性、永恒性、共享性)——对应城市文明所缺失。

【给定资料五】理论材料——城乡建设的终极目标——“一体化”而非“同质化”。



下面我们就来看材料的内在逻辑究竟是什么。首先看文章写作的题目:

“给定资料5”结尾写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对应题目看材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题目在这里给出了几个关键词—— “城市文明”、“乡村文明”、“人造文明”、“自然文明”、“自由游走”。 所以,我们必须回到材料,看看哪些是“城市文明”、“人造文明”,哪些是“乡村文明”、“自然文明”。概括如下:

城市文明——技术高精度、规模经济、公共管理方式、法治化
乡村文明——传统乡风民俗、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劳动方式
人造文明——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工程建设、广场、公园、博物馆
自然文明——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优美的风景、不灭的太阳



通过上图并结合材料我们发现,“人造文明”和“城市文明”在当下不再为城市所独有,理想的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法治建设,同样需要道路、路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就是第五则材料所谓——“两条腿并行”和“自由游走”,也是题目所谓——“应该且可以互补”。

由此,材料的逻辑就很清楚了——材料主要在谈新时期的乡村建设下,我们要避免两个误区: 一、割裂城乡关系,认为城便是城,乡就是乡,枉顾城乡在新时期下的密切联系,单纯追求静态化的乡村田园生活;二、同质化城乡关系,认为城乡当“一样化”,将城市发展模式照搬到乡村建设中。

所以,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一体化”,承认差异化的同时,将“城市文明”和“人造文明”适时的引入到乡村建设中来。材料的整体结构如下:(上传不了图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个人公众号:公考夜谈   有清晰的框架图)

城乡一体化建设(材料五)》》》新型城乡关系》》》差异性和互补性》》》

关系1:差异性(材料四)》》》独有的自然文明(个异性、永恒性、共享性)  +  独有的乡风文明,民风民俗。
关系2:互补性(材料一、二、三,主要材料三)》》》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产业之基、引进法治观念


最后回到“兼容并包,自由游走”!(材料五)




所以文章的结构就凸显出来的——

开头两段——
段1:分析乡村衰落的事实,引出乡村建设这一核心
段2:分析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给出总论点——处理好城乡关系

分析段落——

分论点一:承认城乡的差异性(段3和段4)
段3:乡村建设要有归属于其自然和文化背景的特异性要求
段4:乡村还要有独属于自己的乡村民俗和文化资源

分论点二:分析城乡的互补性(段5)
段5:正确理解新时期下城乡建设之间的关系

结尾:升华——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不是区分,而是创造条件让人民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自由游走,这才是我们理想之中的生活状态。



文章参考:

统筹城乡发展  让生活自由游走

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中国传统社会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的政策体制。不可否认,这一系列政策在某个历史时期内曾经推动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大踏步前进,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二元发展政策同时也阻隔了乡村发展的道路,让我国乡村的衰落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城市与乡村同样是我国社会的组成部分,二者内在更是相为依靠不可分割。乡村不发展,中国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乡村不实现小康,中国社会就没有真正的小康。 因此,如何在新时期下理论城市和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而为乡村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找到正确的道路,就成为了我们需要面对的大问题。

乡村建设不同于城市建设,要客观的承认其自有的差异性。一方面,乡村建设要有归属于其自然和文化背景的特异性要求,不能对城市建设的经验照搬照抄。 乡村有着不同于城市的自然环境,无论是太阳的朝升夕落,还是四季的循环往复,都在给我们呈现生活最本真的状态,而这些在城市中是被遮蔽的。这些自然景观,也正是乡村之所以为乡村的意义所在。因此,看不见山,望不见水的乡村只是城市在乡村的复刻而已,是极其索然无味的。

再者,乡村还要有独属于自己的乡村民俗和文化资源,它一方面由乡村生活孕育而生,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影响乡村生活。 几千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绵延悠久的农耕文化,培养出了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丢失了这些文化属性,乡村必将是空虚而焦虑的,也必将让我们感到不安。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反思,沿袭乡村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去探索乡村发展的未来。

特异性之外,我们也必须正确理解新时期下城乡建设之间的关系。 “乡村”不是简单的“农村”,“乡村”不应该只有农业,不应该只是附属于城市。“乡村”同样需要城市文明和人造文明,“乡村”同样需要工农业甚至第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同样需要像城市一样做好产业支撑和公共服务。卢作孚先生的乡村建设实验虽然在抗战烽火中被中断,但却给我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人人自立,人人立人”,言简意赅而又充满智慧。乡村建设不是静止而孤立的,他需要融入时代的潮流,需要与外界交流互补,他不能是所谓的“世外桃源”,必须是充满活力而现代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推广城乡互补观念,做到因地制宜,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大力推进乡村的就地城镇化,让部分地区实现亦城亦乡。

从二元化发展到城镇化建设,从三农建设到美丽乡村,从农民进城到当下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乡村建设的道路上,我们走过了一些弯路,但更重要的是在屡次尝试中积聚了一笔笔宝贵的经验。城市也好,乡村也好,都只是人们聚集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已,归根结底我们需要是通过发展,让人民获得幸福感,充满获得感。城市也好,乡村也罢,彼此并不分裂,链接二者的便是“以人为本”这根红线。 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不是区分,而是创造条件让人民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自由游走,这才是我们理想之中的生活状态。

jiushilea    6年前

学习下

hhp87 [OP]    6年前

等级不够不能发图片啊

偶像派跑堂    6年前

先存下  慢慢看

觉者    6年前

高度认同楼主的这段话:申论材料是我们和命题人之间的纽带,很多时候我们答完一道题,隐隐然就会觉得答的很畅快,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看懂了材料,并借助材料和命题人产生了共鸣。
正是通过对材料的深度把握,才能进入命题人的思维,才能与命题人的心思合二为一,达到高度的一致,也就是“入道”吧。理解的程度越高,进入的程度就越深,答题自然越顺,分数自然就越好。
所以关键还是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hhp87 [OP]    6年前


是的   但考场上时间有限   所以备考时练习提高效率最重要

海鲜酱_    5年前

特意下了客户端来关注,没想到只有一篇文章,遗憾

   5年前

本帖最后由 荣耀十年 于 19-11-14 16:08 编辑


我按照起承转合的思路这么写,请您点评一下

  理想的生活需要城乡互补发展

1含义 理想的生活是既可以拥抱城市文明带来物质的丰富,也可以感受乡村文明独有的精神熏陶,故乡村和城市应该协调发展,互补发展
2问题 现实中城乡发展陷入城乡一样化的误区,导致乡土资源的丧失,也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3对策  宜城则城,宜乡则乡
①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恢复民俗文化,重造历史景点, 体现乡村地方特色
②改造乡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③升级乡村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教育, 保证乡村公共服务
4结尾 乡村文明相互依存,功能互补,不能把城市文明凌驾于乡村文明之上,也不能把乡村文明凌驾于城市文明之上,理想的生活需要二者协调互补发展

   5年前


你这个就很灵性。分论点都是来自材料,考试时也比较容易操作。写的结构也很清晰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353172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