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面试

中央某部国考笔试第9、面试第1:谈谈面试如何答出亮点(...

东方狮子王7146 5年前 807次点击

中央某部国考笔试第9、面试第1:谈谈面试如何答出亮点(...

6 条回复

东方狮子王7146 [OP]    5年前

本帖最后由 资深公务猿 于 20-3-1 15:48 编辑

三、怎样避免模板化痕迹过重

我在体制内也参加过多次本单位的公务员面试,也跟不少人交流过,现在越来越多的考官更看重考生自己的思考、亮点,而不是背模板,人家需要的是能思考、会做事的人,而不是考试机器。一些培训班模板痕迹比较重的同学,很容易引起考官的反感导致被压分。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经验和感受:

一是要有自己的思考。 对题目内容进行比较深入的挖掘,比如对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对策的实际效果、可行性,能够答出自己的思考和亮点。这个比较难,需要平时的积累和练习。
二是要学会切换角度。 同样的命题,切换角度往往能给出不同的答案;同样的答案,也能切换出不同的方式。
下面我通过例子来说明。

还是以上面这道题为例。面试结束以后,一次机缘巧合,我跟培训机构的一个人饶有兴趣地讨论过这题,问问他们怎样教学生回答?我简单整理一下他们的答题逻辑:

1.知识改变命运肯定是 对的 ,这么多的人竟然不够认同、甚至完全不认同,令人担心、值得反思。 ——是什么
2.导致这种现象的 原因 :很多人对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够、不足。 ——为什么
3. 解决办法 :个人要提高认识,改变观念,重视自我学习,重视运用知识改变自己;学校要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教育,让他们从小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媒体要加强宣传引导,批驳“读书无用论”;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科技竞争力;政府要投入更多力量,加强教育投资,帮助困难群众脱盲等。—— 怎么办。

东方狮子王7146 [OP]    5年前

本帖最后由 资深公务猿 于 20-3-1 15:44 编辑

我总结一下,培训班用了两个模板:
一是 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顺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即 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这个思路没有问题,大家一般都这么回答。
二是 主体分析法 ,在提出对策部分,习惯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分析 个人、学校、企业、国家 要怎么做等等。
我的感觉是,这样用模板,回答四平八稳吧,但是真心算不上多优秀,扣题也不算紧,分析不够透,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关键是在分析原因和提出对策环节,没有说到点子上、不够深刻。当时我是这么回答的(回忆版,内容基本一致):

许巍的歌    5年前

沾点楼主的喜气,祈祷今年上岸!等着楼主继续更新

一直努力的甜心    5年前

写得很好,学习了,等更新

东方狮子王7146 [OP]    5年前

考生开始答题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不容置疑的真题,一个人想要改变命运,获取和运用知识是最必然的选择;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摆脱蒙昧和落后,必然也离不开对国民的知识普及。令人震惊的是,当下中国社会,竟然有这么多的人对这个真理模棱两可、甚至不予认同,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我个人认为,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有这几个因素:
一是 一些人缺少知识,认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 对于知识匮乏的人来说,难以了解到知识在提高个人能力、推动个人发展、改变人生轨迹方面的重要作用。他们可能没有感受过知识对个人、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比如不少人只知道马云很富有,却不知道他在20年前就刻苦钻研互联网和电商平台业务知识。
二是部分人对知识的理解存在误区。 有的人把知识完全等同于学历、文凭,看到一些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就觉得读书无用、知识无用。还有的人只看到了学校教育阶段的知识,忽视了社会实践阶段的学习,觉得部分人文凭高收入不高,断定读书没用,却不知读千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三是有的人对知识的应用不足。 知识本身不能直接改变命运,只有正确地运用知识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知行合一,光有知没有行,是行不通的。如果只有知识却不能很好发挥应用,自然也无法有效改造客观世界、推动自己的人生发展。
四是我们相关的社会制度可能还存在不足。 例如,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到位,妨害了知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又比如,我们的分配制度在按劳分配方面不足,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够好,分配机制对创造知识的人倾斜激励不够。还比如,我们的产学研转化机制不够流畅灵活,导致一些高科技知识未能及时转化成社会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个人建议要对症施策:
一是加强理念引导,切实转变观念。 学校、媒体、教育部门等主体要积极发力,进一步发挥作用,扭转社会上一些不科学的认知,让大家更精准科学地认识知识的定义、作用。例如,既要看到学校课本知识、学历文凭,也要重视社会实践知识。又比如,要让大家重视脑力劳动,也要客观看待体力劳动的重要性,合理看待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等社会现象,农民工的专业技能也是知识,市场上如果稀缺就必然涨价,这本身就是市场规律的体现。
二是加大教育投入。 政府要多管齐下,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措施,提高国民的科学知识素养水平。既要加强普通全日制教育,又可以发展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等等;既要重视教授理论知识,也可以多传授职业技能。对一些贫困落户地区,在扶贫工作中要重视对困难群众的智力、知识方面的扶贫,改变他们的认知误区。
三是不断改进完善相关社会制度。 比如,进一步改善社会分配机制,减少不合理的分配因素,让知识在社会分配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知识的经济价值。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保护和激励社会各界创造知识产权的积极性,凸显知识经济的效果,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又比如,完善产学研转化激励机制,推动高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更好地创造社会财富,发挥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效果。

总之, 只有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价值,让知识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才能让知识真正成为个人改变命运、国家富强、民族伟大复兴的利器。

东北小哥    5年前

着实厉害!!!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427332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