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 › 行测
WJYzzzz • 4年前 • 173次点击
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颗颗珍珠,____在岁月的河底
WJYzzzz [OP] 4年前
我在岸上等你哟~ 4年前
木易森林 4年前
RESULT 4年前
小杨爱吃肉 4年前
甘尚勇 4年前
段哥 2年前
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分享,诉说,欢迎您的加入!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407990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
WJYzzzz [OP] 4年前
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颗颗珍珠,____在岁月的河底。只有运用教育这根主线,我们才能将____起的珍珠重新编织为美丽的项链,使之成为能够传给后人的真正财富。
A
遗失 搜集
B
遗忘 打捞
C
留存 汇聚
D
散落 捡拾
WJYzzzz [OP] 4年前
第二空,粉笔的解释是【“捡拾”指到处翻找,搜寻,而珍珠已知在河底,不需要到处搜寻】,思考这个场景的话,珍珠在河底也不是不能“捡拾”起来吧,而且对于被誉为“珍珠”的文化,“打捞”这个词不会显得有些粗暴不尊重文化吗?
WJYzzzz [OP] 4年前
顺便,想讨论一个普适性的问题,我做题的时候经常会纠结词语的用法,比如“遗忘”还是“被遗忘”这种,请问下大家这类考法是不是比较少出现呢?逻辑填空是不是基本只要考虑意思到位?总是纠结用法还挺费时间的……(捂脸.jpg)
另外,我看过原文啦~但是还是可以讨论的嘛,毕竟选项是出题老师新出的,不能说原文里的搭配绝对是最正确的吧。
我在岸上等你哟~ 4年前
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持续濡染。它与各项规章制度有关,却又超越具体制度,有着恒久的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特指着传统文化中超越时空、具有传承价值的部分事物。它有着意蕴丰厚的内核,有着鲜明美好的外显,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却容易被日常生活消磨,被政治经济冲击,被芸芸众生忽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出台的第一个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件,也是第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用重大工程的方式推进的行动纲领。
《意见》总结了近年来各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经验做法,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精准而全面地论述与界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各项具体内容。
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变成当代中国人的自觉意识与行为?《意见》明确提出了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要求,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以及教师培训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
虽然此前的2014年3月,教育部曾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部署,但是,教育上面临的难题,常常不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更是和教育相关的问题。因此,《意见》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的全面部署,将汇聚全社会之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不仅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有着重要作用,对推动中国教育的全面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意见》推进的这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十三五期间一个重大的国家文化工程,也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教育工程。这个工程需要我们对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内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方法进行新的变革,从部分工作而言,甚至是一次重建。《意见》指出了到2025年的总体目标,从教育的角度,在接下来的9年中,要初步完成这一庞大工程的基本建设,困难是不少的,任务是艰巨的。
然而,这又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程。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到今天,物质的繁花迷乱视线时,只有精神上的固本培元,才能帮助人们从喧嚣中看清方向。在多元化的时代下,不同思想的滚滚洪流正在冲击着每一个人。我们能够认识、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让心灵找到源头,静心,安心,齐心,帮助我们在激流中立身,进而成为文化的弄潮儿,甚至成长为文化的引领者。
从教育上来说,需要从两个方面同时着手,落实《意见》部署的工作:一是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理解教育在其传承中应该承担的特殊使命,一是遵循教育规律,探索科学方法,完整持续推进。前者是价值观,后者是方法论。两者结合,才能深刻有效地推动这项工程。
第一,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理解教育在其传承中应该承担的特殊使命。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人们在工作中,包括教育工作中,常常犯一个通病:重操作,重技巧,不重价值意义。其实,深刻了解事物的价值意义,有助于充分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尤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事物,具有特殊性。它既宏观,需要高屋建瓴的整体把握,又微观,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因此,如果不能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具体推进工作就很容易浮于表面,很容易出现以形式主义对付官僚主义的做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意见》中得到了明确阐述:“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法国学者涂尔干在谈到欧洲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演进时说,“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也就是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于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这个传承不是全盘的,而且选择的,是在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一番审视、选择和编纂之后,才纳入“以文化人”的教育体系中的。而这里所谓“成熟”的思想文化,是指系统的知识、思想观念、价值信仰和思维方式等构成的文化体系。
根据涂尔干的“选编”理论,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都必须对自己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这样的“选编”,其实就为每一个时代的教育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也为每一个时代的文化涂上了教育的色彩。尤其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种“选编”往往更加大刀阔斧、惊心动魄。几乎每个民族都会对自己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成熟思想文化进行反思和“再阐释”,使之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当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发生碰撞和交流时,每个民族也都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异文化”进行“选编”。
从文化选编的角度来看,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意见》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选编线索。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内容中,如何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精髓?如何在不同的学校中体现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民间文化?这都取决于我们教育系统与教育人的文化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从博物馆里、从文化作品中看到,更要从普通老百姓的身上、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中看到。只有教育,才能把断裂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贯通,才能把美好却逐日式微文化在当下人们的生命中复活;只有复活的传统文化,才有真正生命力,才能在践行中传承,在前行中创新。
我们绝不能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成几门简单的课程。没有教育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选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也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第二,遵循教育规律,探索科学方法,完整持续推进。
综合《意见》对教育工作的部署,可以鲜明看出具有全过程、全覆盖、全方位的原则,贯穿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领域。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则特别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点,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古文经典、传统音乐、传统节日与礼仪等等,只有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有开展教育的前提,才可能走进生活。在研发课程时要注意特色课程与普通课程兼备。也就是说,除了研发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之外,同时要注意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能在任何学科的任何课程中闪耀。后者更强调所有科任的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理解、掌握与传授。
第二点,加强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正如上面所说的,一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教师,能够把自己的理解认知注入任何学科的任何课程。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人物,决定了教育的品质。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知和相关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传承发展工程的顺利实施。《意见》要求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如何组织面向1500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需要下决心整合教育内外的力量,如在师范教育体系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和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协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重要任务。
第三点,加强社会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普及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教育不是孤立的,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真正获得新生,与此同时,能在生活呈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更深刻地影响教育的效果。《意见》对充分发挥报刊、广电等各种媒体,以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国家重要礼仪、重大节庆活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对举办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活动等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需要借用各种力量,通过社会助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真正化外为内,让普罗大众把心灵之根深深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生命中真正重生。
以此三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从各个层面并肩推动,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意见提出的“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要求。
教育应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动力,学校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中心。历史长河越是源远流长,文化在更迭时的断裂与遗失就越是严重,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颗又一颗珍珠, 遗留 在岁月的河底。只有运用教育这根主线,我们才能将打捞起的珍珠重新编织为美丽的项链,成为传承给后人的真正财富。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必须奋起行之的紧迫课题。我们不仅要有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更要有舍我其谁的教育担当。我们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再度兴盛乃至生生不息,完全有赖于我们今天的努力!
出题的是个二哈
木易森林 4年前
RESULT 4年前
小杨爱吃肉 4年前
小杨爱吃肉 4年前
亲,想知道你在哪里找到的原文
WJYzzzz [OP] 4年前
感谢!如果是“遗留”的话那倒是完全没问题了……
甘尚勇 4年前
谢谢!
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这网站上遇到过好几回有人发出的帖子总要在题目或答案中改几个字,使得和原题不一致,真不知道是不是有意这样来误导别人。
段哥 2年前
可是,题目本来就是改了字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