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对声音非常敏感,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一位著名的美学家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我幼时全读的是《尚书》《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另一位语言学家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我们都觉得晚上念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背诵诗文应该“从娃娃抓起” B 背诵诗文首选经典诗词名篇 C 背诵诗文要发挥听觉记忆作用 D 背诵诗文随意的听比刻意的念效果更好
松海涛声V代言 4年前
少年儿童对声音非常敏感,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一位著名的美学家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我幼时全读的是《尚书》《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另一位语言学家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我们都觉得晚上念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背诵诗文应该“从娃娃抓起”
B
背诵诗文首选经典诗词名篇
C
背诵诗文要发挥听觉记忆作用
D
背诵诗文随意的听比刻意的念效果更好
感觉C也不全。为什么不能选A呢?怎么看出"听"比"幼年"更重要? (可惜没有背诵诗文要发挥“幼儿”听觉记忆作用的选项)
4年前
松海涛声V代言 4年前
……我是选A来着,但是答案是C
4年前
A范围说小了,不算问题算不严谨,但是C把范围说大了就是错误
4年前
xiao—sun 4年前
黄牛蹄 4年前
松海涛声V代言 4年前
松海涛声V代言 4年前
首句也提到了少年,全文每个例子也是幼年时期。怎么解
一秒一卡 4年前
第一句是重点,AB都没说听这个字,首先就排除了,后面举例中说了熟读除了背诵的,还有听的诗经,这就说明除了背诵还要重视听的作用,所以我选C
哎呦喂锴锴 4年前
中心句:少年儿童对声音非常敏感,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
A选项讲 “从娃娃抓起”,但是全文并没有说,从小学习“听”有什么好处,只是说“听”记住了文章。所以不应该选A,应该选择C。
Jobs3 4年前
可能因为我们都只在幼年背诗吧。文段还是强调听
4年前
WZX223322 4年前
xiao—sun 4年前
很简单 A没说听啊 话题不对
1年前
小白艺术家 1年前
1年前
十级职员 1年前
目前在行测片段阅读中,省略掉某部分内容成为一种常见的命题方法,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因此导致考生们产生了迷惑,进而变成所谓的争议题,例2和例3都是如此,其中例3还被列为十大争议题之一,实际上存在争议么。答案是争议不存在的,那么原因在于对归纳概括掌握不精所导致,对策就是:看省略后其意思会不会改变。下面举几个例子来体会一下:
例子一:对下面的事例进行概括:
一个6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一颗规则的五角星。
概括一:儿童打破常规的做法常常能获得新发现。
概括二:打破常规的做法常常能获得新发现。
归纳概括一和二都是正确的,归纳概括二更有普遍性,相比概括一是省略了儿童,扩大了适用范围。
例子2:(2019年黑龙江)中国当今的伦理学研究,至少有两种基本取向。一是接受西方的某些基本价值,按照西方的现代价值来探讨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建构新的伦理与道德;另一种取向则是试图回归中国的传统价值,从儒家等传统思想中获得理论资源来重塑中国的伦理与道德。然而,目前的研究大都面临一个尴尬境地: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理论脱离实际太远,无法落地生根,对普通百姓的影响微乎其微。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常道德思维有其独有特点,如果忽略甚至违背这一特点,伦理学理论就很难为普通百姓理解和接受,形成日常的道德共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日常道德思维的独有特点
B当今中国伦理学研究的瓶颈
C中国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取向
D伦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表明中国当今伦理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取向,然后说在目前的研究中面临的尴尬境地,进一步揭示尴尬的原因,所以想要表明的意思应该是:中国当今伦理学研究的面临尴尬境地的原因是忽略和违背了日常道德思维的独有特点。答案应该是A.
(2008年国考)例3:虽然黑猩猩和人类的进化史大约有99.5%是共同的,但大多数思想家把黑猩猩视为与人类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自己看成是万物之主。对一个进化论者来说,情况绝非如此。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是毫无客观依据的。不论是黑猩猩和人类,还是蜥蜴和真菌,都是经过长达30亿年的所谓自然选择这一过程进化而来的。这段文字意在阐明:
A.大多数思想家并不理解进化论的思想
B.真正的思想家应对所有物种一视同仁
C.所有物种事实上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黑猩猩与人类的进化史实际极为相似
同理,答案应该是选C.
这么分析之后,答案还会有争议么?这种命题手法从08年到现在一直在使用,你真的掌握了么?
实际上,所谓的争议题,核心是在所用的道理是否正确或适用。那些似是而非的结论,会误导一批人,导致其越学越低,在行测中不甚明显,因为最多涉及1-2道题,但在申论中会影响巨大,导致越学越低。
行测语言片段考察的核心还是阅读理解能力,和申论是一样的,但只是更简单的阅读理解能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