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 › 遴选/公选/选调
qzzn_auyw • 4个月前 • 39次点击
我的七次中央遴选经验
qzzn_auyw [OP] 4个月前
4个月前
smknow_lvla 4个月前
崖9636 4个月前
协和万邦 4个月前
不沉双哥 4个月前
远亲不如镜淋 4个月前
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分享,诉说,欢迎您的加入!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301725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
qzzn_auyw [OP] 4个月前
有一种说法,人的一生有七次改命的机会。
恰好我参加了七次中央遴选,从机构改革后2019年第一次参加,到今年2025年最后一次,我不知道这七次考试,是不是恰好把我所有人生机会都用完了,但我清醒的认识到,作为普通人,配置普通的家庭、普通的学历,普通的样貌,中央遴选是我能把握住的改变命运最大的机会,我遗憾了七次,说遗憾是因为不是没有实力,却总是时运不佳。“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读书排第五。既然承认中央遴选可以“改命”,那就要承认考试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我虽然失败次数多,但总体战况也不错。七次遴选三次高分进面,一次综合第一(面试第一)进入考察,在今年用完最后一次复活机会后,我彻底告别为了考试而学习,重新开始为了热爱而学习。
我想把我七年学习、七年工作、七年考试走过的弯路写下来,写给还怀揣梦想奋斗在这条路上的年轻人,如果这七年的经验对你有一点认知上的提升或者思想上的触发,那我这七年的努力失败也算“死得其所”,有了一点意义。写到这,我突然想到,喜马拉雅山8600米海拔处的“绿靴子”,希望我七年遴选经验的这篇“浓缩咖啡”,能成为你们遴选“生死线”上的“醒神剂”“垫脚石”。对于年纪逐渐增大的唯一心理安慰不就是积累了足够丰富的失败经验嘛。
先说一下我的基本盘,我本科理科专业,在职读了985大学的MPA(有了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学位),因此得以在今后的每一次中央遴选中都有报名机会。虽然岗位几乎都是二三百人以上,不过参加遴选的考生应该都有体会,对于寒门子弟,最渴求的不就是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嘛。
我文笔不算好,但是公考前我从事过媒体文字工作,能说的上有文字基础和与人沟通交流经验,进入体制后有过三年文字综合经验,对体制公文材料有一定熟悉。在参加中央遴选前,我还参加过一次某计划单列市的遴选,200多人报名,笔试成绩第三(10:1进面),参加考试一半是为了试试自己的水平,一半为了旅游,笔试完当天晚上我就坐上了返程的火车,马上就要出市的时候,我接到了通知参加第二天面试的电话,现在还能想起我兴高采烈的跑下火车回到考试地的过程和场景,万分激动好像中奖一样的兴奋神情,但是这兴奋不是因为我渴望考上这个岗位,而是证明了200多人的笔试我能裸考第三,我能力水平还可以,这给了我充分的自信。
这次考试其实为我后来积累了很多经验。我出考场见到了在我前一位面试的考生,交流彼此面试成绩后发现分数差不多,但是她说“你还挺厉害的”,我就想难道我面试成绩跟你差不多就很厉害了吗?原来,她是某公考机构兼职面试老师,这次参加一方面考试,另一个方面也是为了“以战促培”,这位小姐姐的能力也是很强,她是这次笔试成绩中的大作文分数最高的考生,在面试候考时老师特意叫了她,就想看看是谁。因此,走出考场的路上我立即借机请教了一下,才发觉某些技巧真的就是你和高分之间的一层窗户纸,高手只要告诉你,这层窗户纸就捅破了,这次考试不仅给我增长了信心,也让我长了见识,见识到了什么是遴选考题,和公务员考试的区别,也学到了大作文的考试方法。
所以,我切实感受到,对于35周岁前的考生,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遴选考试也是一次“实战练兵”,且不说对你工作视野和工作环境上的提升,即使失败了,你通过考试扩宽的认知视野,发觉的自己的短板弱项,与优秀考生交流后“帮你捅破的窗户纸”,都可能是你今后人生重要转折中的一个关键铺垫,可能是你未来的职务竞聘(比如我们市某部门提拔一个副科长,就采用了无领导小组讨论),考研究生(我考研究生考了无领导小组讨论),都可能用到的重要技巧和经验。
下面,我按时间顺序,分五部分介绍我的七次遴选。
一、第一次中央遴选,综合第一进入考察
第一次遴选报名本科岗位,人数500+。
不瞒大家说,2019年我第一次报考选岗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岗位我能考上。雷军曾引用一句名言,“一个人对奇迹的信念,永远是一个奇迹能够产生的首要前提”,我深以为然,但我的自信信念不是来自强撑的自我鼓励打气,而且是过往人生履历的总体认识,我大体觉得,我是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还不错。
正如信念指引,第一次遴选考完就觉得考的特别好,答的酣畅淋漓,材料读懂了,答题结构完整,文字简练、逻辑清晰。那年第一题突然前所未有的出了一道公文改错题,QQ群里好多人都说懵了(当时辅导班还在用QQ),但我并没有备考,没有对考试题型先入为主的预期设想,会出什么题,我要怎么办,所以也没有懵一说,给什么就读什么,问什么就答什么,完全专注在材料里。最后出成绩74.5分,进面。
进入面试后,我的任务和目标已经完成了,通过500多人的笔试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我一个普通小科员是万万不敢设想会到部委与精英们一起工作。但是过完年后,面试公告出来,要考无领导小组,这个面试形式还是很新颖且有趣的,在参加MPA复试面试的时候就参加过这种面试形式,我还记得当时考的是凤凰古城收费的案例,一页纸的案例,七人一个小组,大家讨论。
面对是否要报培训班这个问题时,我设想了一种场景,如果这次我草草参加却与入围差之毫厘失之交臂,在多年后在遇到工作或婚姻的挫折的时候,我会不会十分懊悔是为了省几千元而对人生最重要的机会没有抓住,人生的命运也因此没有改变,一切原因都是因为当时为了省几千元没报辅导班导致考试技不如人。
所以思来想去,就为了买个不后悔,我还是花了个大价报了个业内比较早的遴选辅导班,这个辅导班跟我想的基本一样,对于面试而言,最大的意义是在茫茫人海中,帮你聚拢一群跟你一样参加考试的选手,你们一样的面试形式,大家在面试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指导共同提高。
这次面试培训印象还是难忘的,大家在工作多年后还能坐在一起学习,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因此在这个只有八九个人的辅导班里,每个人都给我留下了至今很深的印象。
面试很适合一句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辅导班最大的职责应该是给与正确的学习方向(但很多没做到),纠正考生的学习方法和认知,面试脱敏。而考生的水平百分之四十看基础,百分之三十看个人努力,百分之三十就是从你的同窗身上学习优点。
无领导小组讨论最大的特点是题目信息量很大,面试中考察的是考生快速阅读材料,提炼、归纳材料,面试输出的能力。即使你没有丰富的储备,但是你具备较强的阅读提炼归纳表达能力,你完全可能扒得头筹,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面试形式更能在一群面试考生中轻松的识别出大家的性格,小心机,和能力素质高低。
我参加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是10人一组,材料大概2-3页,候考室阅读时间大约是15分钟,刚刚好够你读完2遍,但是不够你像在笔试考场中写出小标题,而且面试中的讨论案例虽然类似笔试案例,但是难度和深度却高出了一个等级,数据丰富(看不懂啥意思),情况详实(很难不用深度思考就能抓住表象下的本质),是完全站在高层的视角去分析工作,是完全符合实际工作的具体情况而设计的。
即使是10人一组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每个人都会有充分的时间发言,不会说我们培训前以为的大家会抢起来,反倒是有条不紊,大多时候是别人说完了,偶尔间断还有空档,关键是你的发言能否让考官印象深刻,你的发言是否能体现你的水平,让你发言作总结时你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准备,全面的有条理的做好总结。
我的面试成绩是89.6分,综合成绩第一,但是考察时要的是岗位匹配度更高的男同志,我还是十分气愤的。有着更好岗位匹配度,甚至是工作经验的人,笔试面试表现却都不如没有的人,是不是更说明,他们在这个相关岗位上历练多年,政策理论和认知表达还不如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可是选人规则却让他们在面试和考察中有了绝对优先。尽管我认为再不合理,可这就是游戏规则,其实如果岗位匹配度这么重要,何不不把遴选考试直接面向本系统的人呢?在你们圈子里考试就完事了啊。说再多都是气话,我们改变不了规则,只能适应和服从规则,建议考生平时多争取一些岗位上的历练,优先报考履历经历相关的岗位,可能遇到的挫折和纠结少一些,考试更顺些。
二.学错方向,南辕北辙接连失败
第二次遴选考试前我报考了大聪明培训机构,是我面试培训班的同学的同岗位竞争对手(PK掉了她)给她推荐的,她又推荐给了我,这个培训班真的把我坑了,彻底给我带偏了,好想哭,因为一下子就耽误了最有学习劲头的两年。
印象最深的就是讲课风格故弄玄虚,讲课特别喜欢卖关子,喜欢教你那些华而不实的大标题小标题,给的重点与中央遴选一贯重点完全错误。而且今年考前,我一个朋友买了他们辅导机构给的最后几页纸,我发现他们竟然没有什么长进,还在用六年前考试教过的小标题,看似万能,其实反应这个培训机构的学习和研发能力没有进步,就一直在各种论坛里做虚假宣传,可以看出来,在这个辅导机构里能考上的,应该是本身实力就不错的人。连续两年我笔试分别是69分、67分,但是我报考的岗位大约250人左右要72-4分。
参加第三次遴选的时候,其实我就应该调转调整方向,但是当时我还是摸不准遴选考试的脉络,加之前一年报了辅导机构教给我的错误的备考方向,这种错误认知是不知不觉植入你的学习惯性的,你很难清醒的意识到他是错误的,很难自我纠正,我的整个学习备考还停留在疯狂积攒小标题,疯狂背诵金句,疯狂看学习强国评论,但是有一点我进步了我开始做题了,我大概做了五六套省遴选真题,我就像沙漠上被枪声吓傻的野马,又有力量又毫无目标,我现在还记得,当时考完感觉特别好,因为强大的积累和背诵,我这次考试如有神助,大作文文采飞扬,金句频出,最后部分用政策理论深化,写出了“十个结合”,而且是来源于材料的启发启示,考完后那种激动的心情,立马打给我最好的朋友,朋友听完我激动的反馈也十分感慨,一分耕耘一份收获,量变引起质变。现在想想,真是方向不对,再好也白费。
第三次中央遴选后我真是彻底丧失了信心,我觉得中央遴选真的像大家说的就是玄学,我已经答的非常好了啊。我陷入迷茫了,我本来是特别自信的。但是连续两次努力学习考试都没成功,我就怀疑是不是我本身实力不够,或者第一次顺利只是状态或运气好而已?
三.第四次中央遴选,笔试82分进面
这几次遴选考试中我遇到了很多高分选手,通过交流,我发现一些规律:1.高分选手不会永远高分,有些人只有一次。2.不是努力了就有高分,可能裸考了就有高分,而努力备考反而考分低的离谱。3.低分选手完全可以考高分,但要用对力。因为中央遴选考试考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并不能通过死记硬背提高分数,要有正确的方法,要看很多书,要做很多题,最最关键就是在正确的方向之下努力,通过努力找到自己的短板弱项,就像每个人都是并不完整的木桶,如何承装更多的水,就在于把你最短的板提上来,而每个人的短板高低方向都不一样,又很少有机构可以针对性的全面的分析你思想上、备考方向上的短板,因为这个短板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很可能你的短板是你以为的长板。
2024年12月24日平安夜
qzzn_auyw [OP] 4个月前
而这次面试正好又赶上了疫情,我备考了6个月+,可是,这一次,面试又把努力的劲用错了方向,最后结构化面试+笔试加试考试题目都是中规中矩的自己练过的题。我发现一个很大问题,备考中很容易学着学着就用错力量,就像很大力的举起锤子,却没有精准命中钉子,打偏了,我跟我的朋友讨论的时候,朋友戏谑又深刻的提醒我,下次,不管做什么,都不要用力过猛,你不用力过猛就可以成功。可是我不尽力的话我怕自己后悔呀,谁有余力的时候会不努力呢?那就一定要找准考试的要害去拼命努力!这次面试,我综合第二名,但是只考察了第一名,上岸选手是对口的省直部门的男同志,肯定也很优秀,我没有任何怨言,岗位匹配度确实比我高啊。对手笔试比我低了5分,面试刚好超过我。所以,笔试多少分真的不重要,面试中考官想要谁才是决定性的。
所以,也不一定真的我面试比对方差到有5分这么大。还是那句话,你只管努力,其他要交天意,即使输了,也不必过度苛责自己,就把考试当作一次历练,你得到收获可能比赢家更多,不是每次付出都一定有回报,但是请相信,不断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四.第三次进面
因为上半年疫情的原因,面试两次延期,我学的焦虑、煎熬,做任何休闲放松的事情我都有负罪感,觉得此刻我应该去学习。可是学习的时候又无趣,又怕失败,压力山大,效率极低,陷入精神内耗,身体被掏空,我想休息了,我不想再经历考试的压力了,我想这次算了,没想到,我笔试第五名进面,就是考分即进面分嘛。
这次面试是我经历的面试中最难的,一共有两轮面试,一轮笔试加试,一轮心理测评。两轮面试,第一轮专业面试是没有纸笔给你记录的,每一次都是两个问题连问,其中第一组限制两个回答各一分钟,第二三组的话就没有时间时间限制了,一共六个问题。第二天的面试是五个问题+追问,一共25分钟,其中,有读题,有看题,看题有两道,其中一道题限制一分钟看完,满满一页题本,真的把我考疯了,考到位了,考糊了,还有我的追问也跟别人的追问不一样,考官反应超级快,因为我第一个回答的时候覆盖了一般追问的问题,所以考官非常灵活的根据我的第一问回答把追问做了调整。
我面试十分紧张,同时对我的岗位的专业知识了解也不够深入和全面,而考试的问题是以你报考岗位履职应具备能力为标准设置的,可以说题目非常有水平。如果你是足够优秀的,知识面是足够的,逻辑表达能力够新闻发言人水平,在这种有一定难度的面试笔试中,你一定会脱颖而出,亮点非凡。关键是你是否为你的岗位做足准备。
五、我想对遴选考生说的话
因为人生路线上的变化,最后两次遴选笔试,我没有再绞尽脑汁,反复思量,第六次提前了50分钟答完题,最后考了66分左右,第七次还没有出成绩,这两次更像我的试水,我试了一下,如果按照我的答题的另一种套路,能考多少,然后事实验证了我的设想,我知道了如何才能在笔试中答高分。
我想对遴选考生说,机会要珍惜,学习要持续,信心要坚定,头脑要清醒,良师益友是关键。
1.机会要珍惜。勤奋和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运气很关键。正像我开篇所说,中央遴选要求35周岁前,很多岗位开始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同时要求三年基层工作经历,部分有服务期的是五年,期间提拔副科正科市职浪费一年,基本是浪费两年,因为从笔试报名到考察公示大概需要半年,期间你提拔了资格自动取消,大家可以算算你大概有多少次可以参加考试的机会,而且每次限制条件越来越多,比如市直工作经历,是否有优秀公务员,专业和履历限制,好不容易进了面试和考察后还可能遇到省直对口男或者借调人员,你大概能把握住的机会是3-5次,但是很少有人可以考这多么多次而单位领导没有意见。你真正能把握住的三五次机会,还要过五关闯六将,报名(单位要同意)-笔试(几百选一)-面试(有些还增加专业面试)-笔试加试-心理测试-考察,每一步稍有差错疏漏,可能很久的努力就前功尽弃。
2.学习要持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毛主席不也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的确,学习是一辈子的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总是存在且变化,随之我们的工作重点和任务也在与时俱进调整,政策理论也在不同丰富和发展,去年学的理论可能这个月又有了完善。成为公职人员,尤其是青年公务员,无论是考前还是考中,甚至考后,学习都是一辈子的事,进入省直或者中直部门工作外日夜学习还不一定能对工作游刃有余、手拿粑瞎。所以,对待学习,我们要有清醒且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才能好学,而不厌学。大家可以体会一下,逼你学和你想学,对你学习成果质量上的差别应该是班级里前十名和后十名的差距。
3.信心要坚定。很多人考上公务员那刻起就决定参加遴选,很多城市省市遴选越来越常态化、正规化,确实给基层公务员诸多机会。所以,大家的学习可能很早就开始了,备考时间是漫长且充分的,机会是比较多的,但是竞争也是激烈的,遴选考生都是在公务员考试中锤炼过的“天选之人”,既努力又有运气加持。遴选考试失败不能说明你不优秀,成功了你也不必骄傲,这次没考过你的人可能在下一个弯道走到你前面。即使你成功进入上级部门后,也会遇到很多比你各方面优秀的“天之骄子”,遴选也只是你工作上的一个“入门券”,新的挑战或成功或失败都在前面迎接你,但无论何时,请一定记住要坚定信心、倍加努力,乐观看待工作和生活上的一切成败得失,雷军说,为什么唐僧可以领导孙悟空,第一个唐僧有,而孙悟空没有的东西是“崇高的信念”。(后面四个分别是,无能/仁德/人际关系)
4.头脑要清醒。头脑很难清醒,也不怪大家。因为遴选笔面试是没有标准正确答案的,随着培训机构逐渐壮大,我们在备考中有真题可以参考复习,已经算是十分难得。正像我前面总结自己失败经验的时候所说,越努力越容易用错力,在没有一条标准跑道上努力奔跑的时候,很多人把注意力放在了调整呼吸和四肢用力上,却往往忽视了目标方向的重要性,难免走过弯路。清醒的头脑就是要有清醒的方向感,知道考官要考什么是你备考中的核心方向,知道通过什么达到这个标准是你要思考的。一个明确的目标感,知道如何抵达目标,这就是你大脑时刻要清醒思考的关键,不仅考试这样,工作和人生中何尝不是如此。
5.良师益友是关键。遴选考试是漫长的,揪心的,煎熬的,枯燥的,时常自我怀疑,时常跑错方向,时常压力山大,所以,良师益友最难得也最关键,就像少年派独自派漂流大海时陪伴他的猛虎,既是生存的伙伴,也是斗志不绝的来源。好的良师益友不会迷惑你,而是引导你;不会打击你的梦想,而是鼓励你立即行动;不会一味吹捧你,而是坦诚相待真心提醒你,如果能有这样一个伙伴已是最难得。
写了这么多,我希望我能成为读到这篇文章的遴选考生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我希望能成为你遴选路上的成功“催化剂”。
结合我的工作和多年遴选经验,行知遴选的顺利顺理成章。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重要理念。但是很多人对此的认知正像这四个字的顺序,先知后行,甚至很多人只有知的凤毛麟角,却没了行的持之以恒,甚至连起步都没开始过。
行知遴选从名字就是告诉大家,有时候我们思考和认知了太多,最缺少的恰恰是行动,是通过行动去学习、通过行动去总结,通过行动去提升认知和经验。
遴选笔面试的思路应该是考场思路,即,你作为一个考生,学习后觉得能够在考场上自然的使用出来的思路,能确定得高分的思路,是符合遴选考官考察学生素质的思路,不是站在上帝视角给你的答案,而完全脱离了[list=1]
考生实际答题的场景、思路和素质。
遴选考试既需要考试方法技巧上的讲解,也需要笔面试实战练习。行知遴选既提供遴选笔试面试中的技巧,告诉你什么是高分,也提供精准的小班化实战教学,时刻纠偏你的学习方向,提升你的认知短板。行知遴选能提供给你的,一定是你学后深以为然的理论和答案,不仅帮助你参加遴选,做考场高手,也让你在工作中,提升你的公文能力,让你有能力成为真正的笔杆子。
希望,行知遴选能帮你坚定信心,用对努力,以清醒的头脑终身学习,成为你人生关键转折点上的良师益友。
欢迎报考行知遴选。
微信号:Xingzhilinxuan;手机号:18698769029
行知遴选
4个月前
smknow_lvla 4个月前
『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qzzn_auyw [OP] 4个月前
那您看了吗
崖9636 4个月前
协和万邦 4个月前
不沉双哥 4个月前
4个月前
远亲不如镜淋 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