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2T20:56 评论了 十级职员 创建的话题 › 申论创始人忠告——兼谈如何少走弯路避免低分或越学越低 |
同样是抄,为什么答案就是不一样,原因究竟是什么?真相就在https://www.zhihu.com/zvideo/1644070506096668672 |
2023-04-19T22:02 评论了 十级职员 创建的话题 › 申论创始人忠告——兼谈如何少走弯路避免低分或越学越低 |
本帖最后由 松海涛声V代言 于 23-4-19 22:10 编辑 看官方是如何评价目前市场上公务员考试教材的 |
2023-04-03T21:25 评论了 十级职员 创建的话题 › 申论创始人忠告——兼谈如何少走弯路避免低分或越学越低 |
关键是从辅导班中吸收了什么,辅导班质量有高有低,有好有坏,如果吸收到错误、坏的东西,则会越学越低。注意“误导”!! |
2023-02-24T21:57 评论了 十级职员 创建的话题 › 申论创始人忠告——兼谈如何少走弯路避免低分或越学越低 |
本帖最后由 松海涛声V代言 于 23-2-24 22:33 编辑 在1998年朱镕基总理主持的机构改革中,考试录用司被并入“公务员管理司”,成为该司的考试处。2023年,在公务员管理司 刘嘉林 司长的主持下,顾德希、薛川东等同志开发了《申论》考试,公务员录用公共笔试考试的科目增多为3科: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公共基础知识和申论。2023年,取消了《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公共笔试考试科目成为“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个科目,延续至今。 2004年10月9日下午2 : 30~5 : 30 ,国家人事部公务员报考司司长 刘嘉林 及其部分部负责人莅临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大报告厅,为有幸到场的几百名同学全面地介绍了大家十分关心的公务员问题。他提出了“三个千万”的忠告,其中之一即“千万不要参加辅导班”。 2006年国家公务员分数线公布后,考生普遍反映今年成绩偏低,与自己估分差距较大,甚至怀疑误判。 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负责人 昨日(12月27日)表示,三大原因导致部分考生分数偏低,其中之一就是受辅导班、教材误导。社会上所谓的专家,都与公务员考试没有关系,猜题押宝式的辅导只会误导考生。 2011年某省公务员考试命题研究的一资深教授说:“他 曾参加过公务员考试命题 ,长期研究公务员考题命题的方向和主旨。看见网上的内容后,他与参与命题的其他专家进行了交流,一致对网上的所谓的“参考答案”不认同,网上的答案偏离了题目主旨,“如果考生真按照网上的思路答题,基本上没有得高分的可能性。” |
2023-02-12T20:39 评论了 HI达瓦里氏 创建的话题 › 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申论答题标点符号的问题 |
分号是小于句号的,这种用法是错误的。 |
2023-02-08T21:46 评论了 十级职员 创建的话题 › 开卷是否有益? |
再举一个例: 整体性之二:正确答案和提问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提问加上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正确选项,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代表了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最终想得出的结果,也代表着命题者对于原文的精确理解和适当锤炼。再回头去看看例2。不要看片段,试着把提问和四个选项分别加起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语句。你会发现,只有提问和A的组合才是最通顺的,没有语病的,完整的语句。这个时候,你还会对A有任何怀疑么? 再归纳出一个诀窍:片段阅读最需要的其实不是理解,而是语感。 例3:行为科学研究显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通常不那么复杂,也宽松些.可能是由于这种人际关系更有规律,更易于预料,因此也更容易协调.因为人们知道他们每天都要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一定的工作.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强调( ): A .普通的人际关系缺乏规律 B .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 C .共同的目标使工作人员很团结 D .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靠共同努力 正确答案是什么呢?这道题其实争议很大。因为ABCD看起来都有不当的地方。这个时候请注意提问方式——强调什么?选项ABC都是一个现象,现象应该用“说明”这两个字。因此,强调的是D。或者说,当你看到“强调”这个关键词的时候,你必须立刻明白:答案一定是一个很有力度的选项。 选项A错,由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有规律推不出来普通的人际关系,或者说,普通的人际关系并未在题干中出现。 选项B错,题干中并没有出现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之间关系与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属于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选项C错的原因与B类似。D正确。 行测和申论都是机关工作基本能力的考试。机关工作的基本能力是什么?机关工作就是办文、办会、办事,其基本要求就是认真、仔细,不出错。表现在阅读、写作或审核文件中就是概念清晰、用词准确、逻辑严谨,而题目恰恰是针对这些能力而设计的。 |
2023-02-08T21:35 评论了 十级职员 创建的话题 › 开卷是否有益? |
以刚在行测模块(“片段阅读揭秘”)中看到的一个例子说明一下(斜体为原文): 整体性之一:正确答案和题干是一个整体,因为他们都来自共同的文章。因此,答案不管放在题干之前作为开头,或者放在题干之后做结尾,都是一个整体,不会让你产生突兀的感觉。原因很简单:只要你合理地运用转折词和连词,那么中心句放在开头和结尾都是合适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我们所说的整体性,不单单指不重复出现,也包括语意,语境和论述,说明方式的整齐性)。请仔细思考体会这一点。 例1:人们不喜欢丢掉自己的原有“地盘”,不喜欢丢面子。他们往往陷入一种思想陷阱,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它指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只有在产品销售成功后才可顺利回收。在英语国家中,也被称为“将钱掉进排水沟里”。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 A.很多人有怀旧情绪,不善于放弃 B.所有金钱和时间上的投资都会得到回报 C.计算投资成本时,应该把“沉没成本”也加进去 D.当决定是否进行投资的时候,必须忘掉自己过去的投资 这是一道难题。事实上看完原文我根本不知道这段话在说什么。 那么试着把选项都分别带入题干的开头和结尾来看看就知道了。选项A带入题干的开头很合适,但是放在结尾就莫名其妙,因为和第一句话重复。选项B放在开头和结尾都不合适。选项C放在结尾非常合适,但是放在开头就很不合适——“沉没成本”这个专业术语在题干的中部才出现,不是么?那就只剩D了,这个无论在开头还是结尾,都是合适的。 当然,你也许会说,选项C放在结尾就是很合适啊?作者在前面说了一堆,就是为了论述C的。但是,请注意到题干里的这句话: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作者本身不是经济学家,那么他很大程度上应该不会采用经济学术语来做论点,不是么? 个人评价:楼主善于研究和总结,但这种总结的规律,并非通用的解题方法,只能是旁门左道(非贬义)而非主流方法。 前面的理论基本正确,比如“正确答案和题干是一个整体,因为来源于同一篇文章,这句话95%正确。”但是总结出来的解题规律就走了样。。用选项代入开头和结尾去判断,并不是十分合理和准确的方法,此外,怎么知道作者本身并不是经济学家? 要知道的第一点是,正确的选项首先应该是正确的,错误的是不能选的;第二点,要用排除法做题。 正确的解答应该是:第一句话说的是一种现象。第二句话对其进行进一步解释。第三句话则是再进行解释说明。但在理解第二、三句话话中存在一定难度。再看选项:第一句话的关键是“不喜欢丢”--实际上,这种是不对的,作者是反对的,也就是要敢于放弃。 A选项不正确之处在于题干并没有提到“怀旧情绪”所以不选;B、C并没有提到放弃,所以错误;D是忘记之前的投资,代表解释第二、三句话,就是之前的东西已经看不到了,沉没和钱掉进排水沟被冲走了,都是说明这投入的东西没用了,需要忘记它,符合要求。 |
2023-02-07T20:57 评论了 十级职员 创建的话题 › 开卷是否有益? |
人们常说:‘开卷有 益'就一般情况而言是对的。其实,开卷未必均有益。问题是开什么卷,好书如圣水”;坏书似“魔鬼”,可以使人产生邪念,诱使读者沿坡下滑,甚至会堕入阴暗之深渊。因此,在茫茫书海中,我们要学会提纯拔萃,去芜存精的本领,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段话直接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读书要善于思考 B.读书要善于提问 C.读书要善于学以致用 D.读书要善于选择 |
2023-02-07T20:09 评论了 申论爱好者 创建的话题 › 粉笔的这种参考答案真的贴近标准答案吗? |
本帖最后由 松海涛声V代言 于 23-2-10 21:59 编辑 |
2023-02-07T19:49 评论了 申论爱好者 创建的话题 › 粉笔的这种参考答案真的贴近标准答案吗? |
本帖最后由 松海涛声V代言 于 23-2-7 20:19 编辑 能找到标准答案地方还是有些的,但上面的只是粉笔的参考答案,如此而已 |
2023-02-22T21:14 评论了 白云_TYm9k 创建的话题 › 申论材料中的话题刚考过,教育部就下文件了 |
本来申论就是如此,考过赶考之后,各种赶考就冒出来了。事实上,就是拿出来将要做的事情并且已经基本定局的,来测试你是否跟国家想的一样。。。来判断你是否是国家需要之人。。。 |
2023-12-01T21:37 评论了 肖肖8226 创建的话题 › 有一个疑惑,申论小题是踩点给分的嘛 |
私信吧 |
2023-02-10T23:32 评论了 肖肖8226 创建的话题 › 有一个疑惑,申论小题是踩点给分的嘛 |
本帖最后由 松海涛声V代言 于 23-2-10 23:33 编辑 冰山之一角而已 |
2023-02-10T21:41 评论了 肖肖8226 创建的话题 › 有一个疑惑,申论小题是踩点给分的嘛 |
本帖最后由 松海涛声V代言 于 23-2-10 22:58 编辑 强大的搜索能力和鉴别能力,比如从权威专家或官方出版物等上。。。 |
2023-02-04T22:11 评论了 肖肖8226 创建的话题 › 有一个疑惑,申论小题是踩点给分的嘛 |
必然是。。。要不咋给分呢?如何取舍取决于当次阅卷评分标准的严格程度,为便于理解,举几个例来说明一下,自己体会。 例1(某年国考,宽松评分):以上六点答出任意五点即可得全部的要素分15分;每点根据概括是否准确以及表述是否清晰等情况,酌情给1-3分;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1-2分。 例2(某年国考,宽松评分):以上五点答出3点即可得6分(第一问共计6分)。 例3(某年安徽,宽松评分):意思到了给满分。 例4(某年联考,严格评分):(本题采用采点赋分的方法,共7个赋分点,每点2分。表达分1分,本体满分为15分)严格的采点给分原则,基本上不做任何的引申,除非在资料中对一个观点有两种描述,那么评分时材料中的两种表述可以给分,但其他的表述就不会给分。 例5(某年国考,严格评分):2.问题四只能是上述两种答法之一,否则一律不给分;3.如未能回答第四个问题,则第五个问题即使回答出也不给分。 |
2023-05-10T19:27 评论了 小太阳amo 创建的话题 › 想听点有助于申论写作的广播,请问听什么好?? |
写作的没有,但提高审读能力的倒是有,法律类节目。 |
2023-12-19T16:08 评论了 十级职员 创建的话题 › 关于语感——考公的你应该知道的事 |
小伙伴在考公或做语文题目时经常会说或听到是靠语感做题。原因就是语感代表着语文能力,不论是阅读理解能力,还是表达能力,都以良好的语感为基础。 那什么是语感?语感是在长期使用规范的语言过程中或经过短时间的强化训练而形成的对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其实质是运用大脑中已经形成的正确语言潜规则去处理他人的语言和指导自己语言运用实践。语感强,断句能力就强,捕捉词句意思的能力就强,即阅读能力强;语感强,写出来的句子就语气贯通,文从字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就强,即写作能力强。 培养语感有多条途径,诵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诵读是眼、耳、心、口多器官并用的一种感知活动, 可以多途径、反复而又强烈地刺激人的神经中枢,使人的大脑对所诵读的对象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诵读不仅可以增强大脑对所读内容的记忆力,而且使词与词的搭配关系、句子构成的语序、句间关系以及句式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被有效地感知和储存,这些信息一旦在大脑中生成牢固的根基,作为一个潜规则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就可以用来反观最新感知的语句是否合乎其规范。因而,诵读得多了,大脑中语言要素的潜规则就形成了,语言的感受力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培养语言感受力一定要正确。也就是说,用于诵读的文章语言必须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语言潜规则,即形成正确的语言感受力。只有大脑中形成的语言潜规则是规范的、正确的,才有可能正确理解语句的意思,也才能把文章写得文从字顺。诚然,那些阅读能力强的高手,是可以依靠语感实现快速正确做对题目的目的,但现实是,大部分人依靠语感做题目的答案都是错误的,原因就在于此——大部分人阅读的文章或语言都不规范,所以建立起来的语感也就不对,也就是无法依靠语感实现快速正确的目的。 关于语感,考公的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 |
2024-02-19T15:39 评论了 十级职员 创建的话题 › 求教3语言题目,请给出下面3道题目的答案,如果可能 |
这就是一个归纳概括的测试题。行测只是把选项告诉你让选,相对简单一点;申论是要你自己去完成,所以难度很大。 |
2023-11-05T10:13 评论了 十级职员 创建的话题 › 求教3语言题目,请给出下面3道题目的答案,如果可能 |
阅读理解能力应在中上等之列。前2道选择题答案正确。第3题目全面概括出了表层含义,并不准确,不准确主要体现在“地区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么?还是其他的?明显会造成误解,这个词明显是楼主自己造出的,而不是材料的本义。但对其深层意并没有概括出来。 |
2023-11-03T15:06 评论了 十级职员 创建的话题 › 求教3语言题目,请给出下面3道题目的答案,如果可能 |
已读出来含义,基本达到了要求。只是在表达上不太准确,一是不准确体现在任重道远上,材料中只是说我国水电的开发利用率低,但严格上来说,利用率低不等于任重道远;二是隐患体现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