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6T13:54 评论了 又考第三名 创建的话题 › 守候期待感恩(个人终结版) |
守候期待感恩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感恩这种情愫不应迷失。 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需要懂得感恩,社会经济的和谐有序同样呼唤感恩,作为社会发展的润滑剂,感恩理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些年来,国家已愈来愈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和谐文化的思想也已渐入人心。然而,一些问题仍然突出。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已久为社会所诟病,而类似农民救下整车旅客失却一条腿却无人感恩看望的事例也屡有发生,这不仅与中华民族传统仁义道德思想不符,也有悖于我们所尊崇的和谐理念。 面对施恩者无奈的眼神,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我们真的已经不懂感恩?社会中感恩行为的缺失值得我们深思。以近来颇受关注的大学生不感恩现象为例,学校教育畸重于智育而忽视了对学生情商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其不知感恩为何物。一对一物质资助的形式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灵扶助,受助者常常处于心态弱势,不能树立起自尊自强的信念,空有感恩之心却也无感恩之勇。而校园感恩平台的匮乏,使学生难觅合适的途径报恩于社会,爱心的“接力”也在学生对于感恩路径的寻觅中戛然而止了。 不懂感恩、不敢感恩、不知如何感恩是当代大学生感恩行为缺失的缘由。而由此一斑窥社会感恩现状之全豹,要促进社会感恩氛围的形成,虽任务艰巨却也有章可循,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广播电视公益广告、社区主题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人民对感恩理念的认同感。要注重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不仅要把包括感恩教育在内的情商教育体系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保证一定的课时,而且还要把道德素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期终年终评优的考核体系。以此形成人人懂感恩、人人会感恩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完善社会资助形式。恩惠有大有小,直接的物质资助,特别是金钱资助容易使受助人产生弱者心态,因此,慈善公益组织在对社会困难人员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应更多的给与其精神鼓励和心理交流,使受助人重塑信心,敢于感恩。对于大学生和一些未成年人的帮助,可通过主动书信交流,从朋友做起等方式,培育其自尊自强的信念,促进资助受助双方的良性互动,推动感恩这种情愫的蔓延。 三、加快社会感恩平台建设,实现爱心的“接力”。进一步促进社会慈善公益组织的公开化透明化建设,使民众放心地把财物交予其进行爱心捐赠。基层社区、校园要组织引导群众和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工余课余时间进行感恩回报社会活动,集体义务献血,科技人员下农村帮助科技扶贫,演艺人员参加义演,学生做义工等形式都应鼓励和支持,多渠道推进社会感恩工程建设。 感恩是一种品德。在我们大力提倡和谐文化建设,积极培育文明风尚的今天,点滴需从学会感恩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