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河南

我对公考制度和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一些看法(申请加精)

Crazy、良 9年前 1120次点击

我对公考制度和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一些看法(申请加精)

11 条回复

Crazy、良 [OP]    9年前

好久没在论坛发帖子了,我的那个征婚的帖子“豫籍某中央机关公务员征婚帖(男)”被执行压帖操作后我本打算自此隐退江湖的,虽然到现在我还没有找到另一半,这里丝毫没有抱怨版主的意思,当时大圣兄格外开恩和我约定让我这个帖子存在两个月,我是非常感激的。我平时工作比较忙,应酬也有一些,所以很少上网,qzzn是我常逛的唯一一个论坛,七八年了,有感情了吧。对了,我的那个“国考笔试134.5,面试89.4,经验回馈坛子”的帖子没看过的筒子不妨一读,或许对大家会略有帮助。
闲言碎语咱就不表了,今天发帖主要是最近有了一些感悟和思考,不吐不快,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启示。最近公考改革的力度挺大,从在职不能参加公考到遴选各种制度的完善,每一次的变革都触动着大家敏感的神经,关乎着大家的切身利益。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和收益者,有一些这方面的思索。来北京工作两年多了,我有时会思索,如果我当初考不上中央机关,我现在会在哪里?我现在会做什么?如果没有高考制度,我有没有上重点大学的机会,我甚至能不能跨进大学的校门。扯远了,切入正题。
一、我对公考制度的思索。
在谈现行的公考制度之前,我们不妨对中国的选官用人制度来个大致的梳理,上古的尧舜禹时期,我们的老祖宗搞的是禅让制,能者居之。从夏朝开始,贵族基本是世袭制,到了战国,大争之世,世袭基本玩不下去了,商鞅搞了个废除世袭按军功授爵,从此秦人“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战斗力大为提高,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汉朝开始搞的是察举制,到后来演变成了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晋的九品中正制其本质和世袭差不太多。到了隋朝,隋文炀二帝开始了影响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科举制度被称做除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对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的官场源源不断的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稳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905年,清廷下诏废科举,改行近代教育。民国时代是战乱时期,有枪就是草头王,但一些文人也是直接可以推举为官的,胡适可以直接当驻美国大使,翁文灏可以直接当行政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九十年代以前,行政人员主要有三个来源,一个是军队转业,一个子承父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部接班或者安排内部子女之类),还有一个是大学生的分配工作。 现行的公考制度是从94年开始的,那一年招大约500个职位,只有4000多人报名,和现在的动辄百万的报考比例有着天壤之别。到了2006年,公务员法施行之后,逢进必考,公考也就成了华山一条路了。从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不难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凡是凭推举,推荐,世袭等途径来选拔人才,不管最初制度设计多么合理,执行的多么到位,到后来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凡是凭军功凭考试来选人才,即使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还是基本能选出优秀的人才。这也是科举制度能够自隋历经多个朝代直到清末的主要原因。现在的这个公考制度,有些人质疑通过考试选拔的人才并不适合做行政工作,有些人质疑考试不够公开透明,有些人质疑公考热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诚然,现行的公考制度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很多问题,但是不得不承认,公考制度是目前的条件下可以实行的最好的社会制度,别无它法。它是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也正在不断完善,要给它一些时间让它来在发展中修正自己。不能因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轻易的否定它。试问,当今社会除了这个制度还有更好的选人用人机制了吗?
二、对考中央部委的思考
很多人都有着部委梦,我也是从大学开始就立志要考部委,值得庆幸的是我挤过了那个独木桥,记得当时我进京报到的时候在火车上还在背诵李鸿章《入都》里的“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当时的我是多么的踌躇满志,壮志凌云,经过两年多的工作,怎么说呢,现实了很多的吧。如果我一直留在这个单位的话,运气好了能搞个正厅的实职或是虚职,运气差了就是副厅,至于副部,做做梦可以,或者期待着祖坟冒烟吧。考部委的筒子要好好思考一下,我听过一个从河南省厅考上人社部后又费尽周折调回河南省厅的故事,那是现实版的从起点回到起点。北京,部委真的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首先说房子,中央绝大多数部委也不是不分了,只是要等好久好久才能分。过去各个部委自己手上有很多房子,也能自己盖房子,现在自己手上的房子基本都已经分完了,自己又不能盖房子了,只能等中值管理局和国管局分给各个部委的房子,这种房子一年或者几年才分几套,而在你前面排队的人可能有上百或几百人,你可以自己大致计算一下什么时候能分到你头上。并且或许还没有等到分到你头上呢这个分房子的制度就取消了。顺便透漏一下北京的房价,不要看均价,那个没有参考价值,我所在的北五环房价是五万到六万五之间。所以考部委之前先问问爸妈能赞助多少钱买房子比较好。其次是收入,以前各个部委的收入确实不菲,早在九十年代我们的父辈一个月两三百块钱的时候,部委的公务员一个月大几千很随意,单位好的一个月成为万元户不是梦。但是然而可是buthowever,八项规定之后,除了工资真的是一根毛线都没有了。现在中央机关科级的工资加车补房补加刚涨的工资一般6000左右,处级7000-8000,厅级9000左右,部级1W或以上。这个工资水平在北京是中等偏下的,我所在的海淀区人均工资是1W,除了部级我们都是被平均的对象。其实在北京最好的工作不是部委而是央企,他们年薪几十万是轻松加愉快的。再次就是晋升,在部委只要不犯原则错误退休前都能到厅级,听起来很牛叉,但是含金量还不如地方的副处,含金量你懂的哈。在北京只有副部才会有车,有秘书,厅和处其实没有多大的实质区别,我们单位的很多正厅实职骑个破自行车去菜场买菜的多了去了。如果一个正厅级的市委书记骑个破自行车去菜场买菜,肯定是新闻或者是在作秀。还有就是所谓的人脉或者关系。最近在微信圈里流行一个很火的文章,题目好像是“那些接近权利的年轻人”,说的是各个部委里的年轻人,因为接触大领导的机会比较多,就自认为自己也有权利了,其实就是个跑腿打杂的,权利离他们还很远。不要以为在酒桌上和市委书记或省厅厅长喝两杯酒他就是你的人脉了,屁!你有和他交换的资源吗?人家跟你喝酒是敬重你的领导或者敬重你的单位,你一个毛头小子算哪棵葱?人家凭什么跟你称兄道弟。要是过去,这些所谓的关系可能还有一点小用,但是八项规定以后,大家都很谨慎的,这个你懂的哈。什么是关系呢?今年我和一个咱河南某地市的常务副市长接触比较多,他因为工作需要在北京驻了几个月,在这几个月里我俩平均三天在路边的地摊上吃次饭,一次才花几十元,喝的是三块钱一瓶的二两装的二锅头,每次聊天都是从晚上八九点聊到凌晨一点。即便是这种关系,我也轻易不会找他办任何事情,因为他给我说过,这辈子就给我办一件事,顶多三次,不能再多了。我想能坦诚到这一步才能算关系吧?我没有丝毫炫耀自己人脉的意思,毕竟我来北京两年了能够把关系处到这一步的厅级领导一共才三个。只是想提醒大家,不是你来到这里就天然的牛逼了,有人脉关系了,那些离你还很远。当然了,部委也是有很多好处了,首先就是平台高,级别上升快,一般正处以前没有障碍,到点就提,只要二十多岁进部委的退休前不是正厅就是副厅。然后就是视野开阔,各种锻炼比较多,接触牛人的机会比较多。部委里的同事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也有很多机会接触中央和地方的领导,毕竟在新闻联播里看领导人讲话和在现场聆听聆听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七个人的讲话我现场聆听过四个,和看新闻比起来那是有天壤之别的。经常和牛人打交道,你慢慢地就是熏也会熏出点牛味儿的。还有就是不可否认在这里更便于经营你的人脉,毕竟是部委,还是有很多接触各级领导的机会的。
三、对公务员工作的思考。
自古学而优则仕,士农工商,千百年来,士永远是我国社会的第一阶层。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直到今日,官本位思想还很浓厚,这也是为什么咱们河南人那么执着于公考。不可否认,直到现在公务员仍然有着很多吸引力,比如它稳定,收入在地方上并不算低,社会地位也比较高,办事比较容易,工作相对不那么忙,将来混个一官半职还会有一些所谓的灰色收入甚至权力寻租。筒子们,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十ba大以后,社会已经进入了新常态,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问题了,首先说稳定,不远的将来,公务员或许会像工人一样下岗分流,要知道,80年代的时候谁也想不到国企的工人到了90年代会大规模的下岗。至于收入,现在收入已经非常透明了,除了工资很难有其它额外的收入。随着各种规章制度的不断健全,“办事”或许也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我们要用平常心看公务员工作,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工作,不要总觉得有多么好,否则你上岸了会很失落的。不要总以为八项规定是一阵风,可以肯定的是,这阵风会一直刮下去,并且风力会越来越强。毕竟,社会是螺旋发展的,不可能还像以前那样腐败那样没有章法,正所谓物极必反,大乱大治。也不要总想着能当个什么什么官,要知道,官场能人非常多,而最终能出头的或许只有百分之五顶多百分之十。大多数人都是普通职员而终老一生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以后公务员工作慢慢的会成为一个普通的社会工作,是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各种福利和光环都会慢慢的褪去,所以在考公务员之前,要认真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自己到底适不适合从事这个工作,到底能不能开心的干一辈子。不要像陶渊明那样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另外,我以前也曾经是愤青,但上了大学以后,我就成熟理性了很多,不要总是被所谓的minzhu思想侵蚀,要知道,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人家几百年的进程,经济或许能跨越,但是社会管理方面落后一些,人家几百年解决的社会问题,让我们几十年来解决,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也就在五十年前,马丁路德金不是还有一个梦想吗?要知道,人家是从1787年开始推行minzhu的。我们才开始多久?不要动不动就空喊口号。要知道,我们的社会总体来说是在发展的,社会的变革需要一个时间,急不得。mei帝在苏东在中东在非洲到处推行他们自己的制度,有一个成功的吗?试问伊拉克人的生活水平和三十年前比起来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四、对考公务员的思考。
其实有很多人是不适合考公务员的,我不是说他们不适合公务员的工作,而是他们一辈子也考不上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其实是需要一些先天和后天的基础的。先天就是最基本的智商了,这个大家差别不是太大,但是脑子笨的肯定不行,这个不用怀疑,什么天才出于勤奋,那都是糊弄鬼的,勤奋的那么多,天才有几个?后天的就是多年学习形成的思维模式,思维的速度,心理素质,以及知识的积累。这些非常重要,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但是人家的大脑后天经常训练,是奔腾二的级别,你286的能比吗?那些常识和写作能力都是二十多年积累的,短期突击有效果的话大家都能考上了。很多人年复一年的一次次的考,我真的很可怜他们,很想对他说,别考了,你不适合考这个,一辈子也考不上。我如果这么说的话,他一辈子考不考的上我不知道,但是他会恨我一辈子是可以非常肯定的。关于公考我有这样一个理论,那就是实力加运气的理论(这是我独创的哦,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考上公务员需要实力加运气,但是没有实力你的运气永远都是零。只有具备实力了才能去碰运气,一次碰不上,两次三次总能碰上一次。大概有百分之十的人,是具备实力的,这些人早晚能考上。还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暂时没有实力但是具备达到实力的潜质,这些人运用正确的方法努力复习一段时间是可以达到实力的,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受各种培训班和复习资料的误导复习的方法不太正确,所以他们复习的也很认真,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剩下百分之六十的人根本就不适合考这个,他们或许在其它领域会非常优秀,但是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确实不适合考这个。我真诚的建议这些人换个思路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要在这个领域浪费青春了,不值得,真的。并且随着八项规定的推行,公务员也真的没有以前那么吃香了,废了这么大气去考这个真的不值当。
五、小结
罗里吧嗦说了这么多,也没什么条理,就是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想法,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我一定虚心接受。请大家不要请教我考公务员的东西,我真的没时间给大家回复,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经验贴,或许会对大家有帮助,当然了征婚帖也可以看看,我还单身呢,哈哈。那个经验贴我一直也没有更新,回来有时间了抽时间整理一下思路,我会再续写一些内容的。就写到这里吧,一口气写这么多,好累,去睡会儿。再见。

cc_0830    9年前

楼主说的很好,敢问你是学历史的吗? 中国历个朝代的选人制度都这么了解

镀铁王老五    9年前

长见识了,只是有一事不解,上个月工会不是组织中央机关公务员相亲了吗

青春段落    9年前

楼主厉害,写这么多也很辛苦,又都是自己的肺腑之言,殊为难得。

不过对公务员以后要下岗分流的看法,我有些不同观点。

第一,中国的公务员,从乡镇到中央各级,加起来一共大概是700万左右。而事业单位,从地方到中央各级,大概有6000万。(数字不精确,应该是个大概数字吧)
无论是从人口基数来衡量,还是从社会事务的日益繁杂的程度来考量,700万的公务员不多的,尤其是这里面还有大量的公--安--干---警,他们都是公务员的一员。而根据我们论坛各级公务员提供的信息,基本上每个机关单位都会借调一些非公务员来处理工作,当然有的正式公务员会偷懒,只让借调的人干,但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这个现象不算普遍,大部分是公务员实在干不完了,才找人来借调帮忙的。当然,以后一些行政机关的只能,会分流给事业单位去做,但这个不会影响到大局,公务员的总量还不是太多,而且马上面临50-60后的退休狂潮。

第二,无论从纵向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还是从横向看,从当今非洲东南亚穷国,到欧美发达国家,公务员都是稳定有体面的工作。即便是在中国一些人拿来嘲讽中国体制的美国,公务员也是一个工作稳定、社会地位中等偏上、收入中等稍偏上的群体,无论在求职市场还是择偶时长,欧美的公务员也还是比较吃香的。从这个角度来考量,在我们可以活的到的将来,公务员仍然可以保证是一个中等偏上的社会群体,当然如果你有关系或是能力强运气好,你可以做到一定级别的官员,进入当地甚至全国的上等阶层。

第三,好多人拿当年国企员工下岗分流,来推测以后公务员会面临类似的窘境,我认为未必。我党建国之后,是收编了民营经济,而后又竭力压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所以从中央到乡镇,各级政府都有无数个国企,比如,我们小时候经常打交道的供销社,其实就是一个大超市,这也是国企。最多的时候,全国的有工作的工人阶级,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国企的吧,总数量有几个亿。那才是真正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一个乡镇供销社,每天服务几百人,编制能有好几十个甚至近百个,这不是臃肿是什么?而现在的公务员呢?全国总量仅仅是700万左右。拿河南来说,特别大的厅局如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教育厅,公务员编制在200-400人之间。中等的厅局,公务员编制在100人-200人左右,更小的厅局,编制在50-100人之间,这都是含厅局长的编制数,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省政府网站看公布的各厅局的三定方案,里面有编制总数,内设机构的详细数据。至于地方的局,编制就更少了,地级市里一个局,编制可能只有三十多个人,都是很常见的。所以,拿当年的国企职工下岗,来类比以后的公务员下岗分流,并不合适。

第四,未来随着社会管理的细化和优化,一些领域更加细分,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机关承担的职责会更多,所以未来公务员招录会招录更多有一定技术特长的人才,而且应该会放开公务员薪资管理制度,一些地方的聘任制公务员就是如此,有一技之长,当公务员既稳定又高薪,有余力了还可以自己接活,多好啊。未来最吃香的,应该是这些人。而不是公务员招录制度没有形成的时候,那些靠关系、靠接班、靠请客送礼,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想干还进去当公务员的人。其实现在每个单位都有这样的人,这些人才是人民群众讨厌,我们这些靠自己考进去的公务员也非常痛恨的。

d573183002    9年前

istraight    9年前

涨下见识,谢!

golden09    9年前

写的很真实。。。。。。

kyobuse    9年前

大叔,上年纪了吧,罗里吧嗦的。给别人指路,谁会恨你啦,赶快找个对象吧。

天鸢    9年前

不想牛逼,只想活少、钱多、离家近!

   9年前

长见识了!

黄鸟    9年前

看了以后很受教…
在基层工作,想去更高层次开阔视野。可是一直与分数线差那么个几分。。。这是不是就是楼主说的,不适合考公务员……
因为不喜欢喝酒,不抽烟,而且从事材料工作,觉得自己的人生都是在干虚活,浪费生命
因为是在家乡工作,投身机关单位也是想为家乡做贡献,改变家乡的发展。可是越来越无力。别人也不相信我的这个理想。唉……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242401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