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行测

【行测考点特讲(一)】逻辑填空中的“跟从”姿态

Y6296 6年前 749次点击

【行测考点特讲(一)】逻辑填空中的“跟从”姿态

18 条回复

Y6296 [OP]    6年前

本帖最后由 伯克 于 20-4-8 12:25 编辑

公考不是“教育路径”上的考试,有明确的人才类型喜好,什么处事姿态的考生要筛进来,什么姿态的要筛除,是命题者命题的核心思路之一。

下面以行测言语理解“逻辑填空”题型中的一个考点为例,介绍讲授如何以“姿态偏好”视角把握题目,进入正确的解题思路。

文章将使用以下真题作为例题,可先试做。

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绵延五千余载的____文明。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_____,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老 意义
B. 悠久 价值
C. 辉煌 重要
D. 灿烂 方向

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文化长期_____的智慧结晶,语言又构成人类文化最集中和最深刻的一种象征。一切人类创造的思想文化成果都需要通过语言来深度表达和精彩_____,如果将文化视为人类精神或思维自觉_____的形形色色的神奇“痕迹”,那么,语言就是这种“痕迹”中最鲜活、最深邃和最久远的核心部分。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演进 描述 保存
B. 培育 演绎 留传
C. 发展 诠释 存留
D. 积淀 阐释 遗留

未来将会怎样,不可准确预知,但格局和_____总有踪迹可循。在信息技术、互联网发展所_____的巨大变革面前,时代和社会呼唤产生一批真正的未来学家,能够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关口,对信息社会的未来有所把握,为未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选择和行为提供一些理论上的_____。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趋势 引发 指导
B. 路径 导致 服务
C. 轨迹 带来 解释
D. 方向 造成 设想




例题1:

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绵延五千余载的____文明。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_____,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老 意义
B. 悠久 价值
C. 辉煌 重要
D. 灿烂 方向

第一空,前面“绵延五千余载”表达了作者“中华文明持续了很久”的观点,“文明”一词之前设空,是让考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此时,直接跟从原文观点是最为稳健、不会出错的选择,故“悠久”一词是此空正解。

“跟从原文,最稳健的是‘悠久’”,此逻辑是简单的,但为何此题的正确率,仅约40%?
因为选错的考生,并未进入“跟从原文”思路。

此题是典型题,主要考察“跟从”姿态,这种处事姿态的考生,更易进入上述思路,轻松取得正解,“此题是为他们而设计的”。

“跟从”姿态是一种保守姿态,如同一个“执法者”,对变化与新事物持审慎态度,维护现状与既有权威,推崇秩序。此姿态的考生,面对“中华文明是一个什么样的文明”这样的问题,倾向于依靠现有信息、跟从主流权威,对此题来说,就是直接重复原文之意。

与“跟从”姿态相反的,可称为“自我”型姿态:如同一个“旅行者”,乐见变化与新事物,喜体验,支持“百花齐放”,推崇“自由”。此姿态的考生,面对此种题目,会不自觉的轻视原文所展露的观点与意愿,凭个人的喜好作答——出题人则会设计各种,有一定合理性、看起来“很好”的选项,去引诱此型考生做出错误的选择。

这种处事(思维)姿态的差别,不仅影响着人的判断决策过程,也影响着人对信息的阅读理解过程。

题目之提干,对考生来说是陌生的、新的信息,而非早已熟悉的。倾向于“跟随”姿态的考生,不自觉的对新信息持以审慎态度,故在阅读提干时是足够“认真”的,敏感而明确的抓住了“和平……绵延……”等关键文意;而“自我”色彩较浓的考生,对新信息则是“习常随意”的,故阅读提干时,在提炼关键信息、精准把握文意的角度,是走马观花、所得轻浮的,这种“走马观花”并非此型考生态度上不认真,而是在思维方式的层面,悄然发生的。


“跟从-自我”这种标签化的表达是简要起见,以便于理解。没有人是完全的“跟从”或“自我”,而是“两种成分各有一些”。组织也并非完全排斥“自我”型的考生,而是对“跟从”能力有所要求,这是公务员的职业性质使然,领导的意图你要能敏感识别、精准把握,(在做题视角,只要不是低级错误)就应跟从并贯彻之,而非自作主张、添减打折。

“跟从”姿态只是考点之一,一道题目里常是多个考点相复合,对此题来说,即使一个考生是偏于“跟从”姿态的,也可能因为其他考点的影响,而给出错误的答案。

比如在此题中,“古老”一词用来迷惑“逻辑不清晰”的考生,“古老”与“久”是两个并不对等,但有所关联的概念,这种关联感,对这部分考生会有所吸引;“辉煌”与“灿烂”二词含有价值评判,有的考生读了会有自豪感,可能由此被吸引,而不顾文意集中性的丧失。

对“跟从”姿态的考察方式,常有小幅的变种,例如下题。


例题2:

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文化长期_____的智慧结晶,语言又构成人类文化最集中和最深刻的一种象征。一切人类创造的思想文化成果都需要通过语言来深度表达和精彩_____,如果将文化视为人类精神或思维自觉_____的形形色色的神奇“痕迹”,那么,语言就是这种“痕迹”中最鲜活、最深邃和最久远的核心部分。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演进 描述 保存
B. 培育 演绎 留传
C. 发展 诠释 存留
D. 积淀 阐释 遗留


第一空,“积淀”含“沉淀”之意,与“结晶”形成搭配,且“语言是文化积淀的产物”所描述的事理逻辑,是恰当的、到位的。
第三空,与“痕迹”搭配最当的是“遗留”,其中“遗”义同“留”,而非“遗忘”。不选“存留”的原因是,如果原文此处使用的是“存留”,则后面不应使用“痕迹”一词,合适的比喻还有很多,而“存 - 痕迹”是搭配不畅的。

这种“找搭配”的思路,与前一题“直接跟从原文观点”的内涵是一致的,即,通过已展露的信息,识别原文文意,以其为尊,跟从之补全之,其既是起点(命令来源),也是终点(服务对象)

“搭配”是考生做题角度的概念,在材料作者写作的角度,只要思路是清晰严谨的,遣词造句自成“搭配”,而考题材料皆默认达此标准,故考生要“找搭配”——其实质是还原作者思想——对出题人来说,则是在考察考生对作者思想的把握程度。

例题3:

Y6296 [OP]    6年前

本帖最后由 伯克 于 18-9-10 22:46 编辑

未来将会怎样,不可准确预知,格局和_____总有踪迹可循。在信息技术、互联网发展所_____的巨大变革面前,时代和社会呼唤产生一批真正的未来学家,能够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关口,对信息社会的未来有所把握,为未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选择和行为提供一些理论上的_____。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趋势 引发 指导
B. 路径 导致 服务
C. 轨迹 带来 解释
D. 方向 造成 设想


此处聚焦这么一个问题:第三空填入“指导”一词是否合适? 未来的东西,有人可以指导?

以“跟从”姿态应对,应回到原文看作者的观点或倾向。

实际上原文第一句就明确了倾向:“但……总有踪迹可循”,由此可知,作者意在讲“一定程度上,未来可以把握”,且据后文“真正的未来学家”等用词,可进一步得知作者的这个观点倾向比较强烈——以至于如果在第三空填入另一个选项词“设想”(在程度上弱于“指导”),反而会显得,前面调子定得高,后面落点却轻软无力,“设想”还需要“真正的未来学家”来吗?故“指导”更为契合文意。


总之,文段设空,是让考生给出自己的判断、观点,而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原文作者的意思,这就如同,你应是一颗行星,作者意图才是那颗恒星,是你围着他转,这就是“跟从”考点

例题1,作者观点已直接摆明,只需真正接收到,原样跟从即可;
例题2,作者想要表达的事理,只露半截,需重建搭配,还原真身;
例题3,作者的观点与倾向,展露于字里行间,需敏感捕捉,并绝对支持。

对“跟从”姿态的考生来说,上述思路可以是简单自然、无需习得便已游刃有余的,而对于原本“自我”色彩较浓的考生,这却可能已经成为一个实际上的难点,此类错题的解析,一看即懂,可下次做同类新题还是易错,本文对这部分考生效应最大,可尝试认真对待。

流年似水XXX    6年前

厉害了,受教了

Y6296 [OP]    6年前

本帖最后由 伯克 于 19-8-31 15:44 编辑

更新:近期重点转向了言语主旨题

O1230    6年前

emmm受教了

在飞的人1    6年前

厉害,我就是一向犯固定思维的套路,比较自我不愿入戏,所以吃了很大的亏

nash2018    6年前

不错,有时候不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

Y6296 [OP]    6年前

@nash2018  
要理解到公考到底偏好什么样的为人处事方式,这个视角有利于做题时识别出哪些才是关键词

博拉曼修    6年前

本帖最后由 博拉曼修 于 20-5-6 00:05 编辑

欸..

qewr21    6年前

我也在武汉,可以留一个联系方式吗

Y6296 [OP]    6年前

@qewr21  
已私信qq

iCDmen    6年前

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是将调查事项作为一个整体,从形式到内涵,由表及里,________,考查其艺术语境、渊源、内涵、象征、法则及其实际发挥的社会功能,同时更关注艺术事项的主体,并从中发现他们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浅到深       B.深入浅出       C.条分缕析       D.逐层论证

这道题答案为什么不选A?


有研究者认为人类大脑处理高级数学问题的能力与人类使用语言的能力息息相关,语言中的抽象化能力是处理高级数学问题的________ ,但是,不少数学家和物理学家________ 这种观点的可靠性,爱因斯坦就曾宣称,“词汇和语言,不管是写下来的还是说出口的,对我的思考过程似乎都没什么用处”。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前提 相信     B. 关键 否认     C. 条件 赞同     D. 起点 质疑

这道题原文中并没有起点的意思,但是选的D,想听下楼主的看法

上岸初心不改    6年前

还是懵

Y6296 [OP]    6年前


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是将调查事项作为一个整体,从形式到内涵,由表及里,________,考查其艺术语境、渊源、内涵、象征、法则及其实际发挥的社会功能,同时更关注艺术事项的主体,并从中发现他们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浅到深       B.深入浅出       C.条分缕析       D.逐层论证



这题里出题人同时用了多个“武器”,的确是一道难题。
解题切入在于“及其实际发挥的社会功能”,即,既要在“艺术语境、渊源……”这种有深度但也“文绉绉”的层面进行考查(入),也要通俗的把握到其实际功能(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如上,“深入浅出”在这里有一定程度的 活用 ,近两年这个考点,越见频繁了。

同时, 将“实际发挥的社会功能”理解为“出”,属于对思维姿态的要求,出题人想要把这题的分,送给有这样想法的考生:做研究,还是要有可实用的产出 ——有这种倾向的考生,能把握到“艺术语境、渊源……”这些是“入”,“实际发挥的社会功能”是“出”。

上述文意,行文逻辑的流畅度,比A“由浅到深”填入时的,好多了。

A是陷阱,同“成语活用”一样,可理解为,是出题人对培训机构“教技巧”的针对性回击。虽然“技巧”大部分时候都不是工作于“解题的正轨思维”,但也能一定程度提升分数,其副作用一是会降低提分上限,二就是像这题这样,被出题人针对一下,就“秒杀”变“秒错”了,甚至原本凭自己可以做对,被错误引导后,“理解式思维”被“技巧式思维”干扰,就选错了。

dongwanyun68    6年前

楼主讲的真好,受教了

近在远方    6年前

请问可以留个联系方式吗?

lynia    6年前

在考场上这种跟随姿态方面的考虑很难真正实现,不过解析角度很有意思,可以在做题的时候,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iCDmen    6年前


讲得很好,受教了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274979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