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申论

(培训机构)深度解读国考申论大纲

CXG0608 5年前 421次点击

(培训机构)深度解读国考申论大纲

7 条回复

CXG0608 [OP]    5年前

本帖最后由 —成蹊— 于 19-12-14 10:28 编辑

(所有培训机构发帖请在标题前置“培训机构”字样,今后如果没有标注被查出将做删帖封号处理)
申论的真实面目,总让人雾里看花,似娇羞少女,让人捉摸不透。网上有许多关于申论的文章,有些很有道理,有些就是乱弹琴,即便是那些很有道理的文章,也都相对比较零散。
事实上,申论考什么、怎么考,在国考的大纲中都有体现,奈何大纲惜字如金,晦涩难懂,没有结合题目深入研究,单从字面上看,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颇有点像读古文的味道,一个字一个词,甚至背后隐藏着一段历史故事。
作者结合个人的做题经验,和网上一些资料,对国考副省级大纲进行一个解读,希望对备考的人有所帮助。
首先把大纲内容复制一遍:
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具体如下: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一、申论考试大纲告诉我们什么
学习申论,最好的参考资料,其实就是改卷人手里的那份评分标准了,可惜申论评分标准都是属于秘密文件,极少有外漏,偶尔有些人宣称自己手里的就是评分标准,也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
笔者并未参加过申论阅卷,但曾见识过几次面试阅卷题本,也就是考官手里用来评分的那种,右上角有明确的标识:考前绝密,考后机密,没有标注保密实现,按照《保密法》规定,没有标上保密期限的,绝密、机密、秘密分别可按30年、20年、10年认定,也就是说:面试参考答案是考后20年才能解密,想来申论和面试的保密时限应该不相上下,起码也是10年起步。泄密属于重大刑事责任,根据刑法固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徒刑。”能够参加阅卷的,都是大有前途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人愿意冒着刑法危险,把参考答案透漏出来,可想而知。所这个时候,最有参考价值的,毫无疑问,就是申论考试大纲了。
大纲中,隐藏着申论真正的学习方法,只是因为文字比较简练隐晦,乍一看没有出奇之处,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理论来源于实践,作为纲领性的文件,一定是从改卷规则中归纳出来的,也就是说,大纲中其实隐藏着申论解题的秘密,而我们做题的过程就是演绎,这本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但是,真正破解大纲秘密,却是需要起码逐字逐句分析过几十份考卷,然后分别对照,按图索骥,寻找隐藏的线索,才能初步解读。
下面我们以副省级考试大纲为例,按照大纲的四种能力要求,逐一解读,希望看过之后,能帮助大家对申论有个清晰的认知。
1.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准确”和“给定资料”代表什么
大纲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共50个字,其中“给定资料”出现两次,“准确”出现两次,“事实”出现一次,合计14个字。这14个字其实都是体现准确的要求。
语言和文字的是最不可执取的东西,当一句话说出来或者写下来,它就不是你的了,你必须允许别人任意解读,甚至误读。所以最想说的话,其实在开口的一刹那就已经说完。但申论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做到“准确”两次,而且是针对给定资料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握“准确”两个字,那就必要有足够依据。
就像我们平时写材料的时候,领导经常会问某句话的出处在哪里,这并非是领导吹毛求疵,而是出于对准确的要求。
那么什么样答案才能算得上准确?其实大纲给了我们答案:忠实于给定材料。换言之,答案的关键词要从原材料中提取。当然还有个原因是因为阅卷老师每个人的水平、文字喜好各有不同,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卷,根本无法体现准确的要求,那改卷就会失去严谨性、科学性,所以,这个准确只能是按照给定资料来。申论考试的目的是为国取材,如果连改卷都没有科学性可言,那岂不是误国误民?
大纲开门见山第一句话: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那么机关工作的特征是什么,严谨或者死板,任何事情都讲究规矩,任何文字都讲究套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之间和阅卷者之间的文字水平都是有巨大差距的,众口难调之下,又要做到准确,那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给定材料中找到关键词句。
然后我们再来看“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这句话,就会发现很有意思了,这个准确理解并非是让你弄懂给定资料的意思,而是知道哪些是给定资料的重点。
因此,申论的答案,必然是属于主观+客观,而其中客观是主要的采分点,主观的部分,所占的分值相对比较少。那么有些人要问,这样岂不是考不出水平了,大家只要抄就好了。问题是,一套试卷材料动辄上千字,而答案字数要求往往只有一两百字,这一两百字中,真正的关键词句只有几十字,你要准确抄出答案,这本身就是个技术活。
所以要学习申论,先要学会抄,起码六七成的答案,是原文原字,剩余不多的字数,需要自己提炼的,也不要过度引申,只能进行一次引申。
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
刚才讲了一次引申。什么叫一次引申,这个解释起来有点玄,主要是靠感觉。意思就是说,申论有些答案,在材料中并不是原词原句,还是需要引申提炼的,但这种提炼,只能在原材料的基础上,最好是提炼的时候能够运用原材料的关键词或者字,如果确实不行的,那么就选择最接近原材料含义的话,不要过度拔高。这也就是“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的意思了,我们还是用真题说话吧。
例1:(包含原材料的一次引申)
他始终抓住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关系、来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从而突出乡村建设的基础意义,抓住了要害。(2019国考)
从这句话中提炼观点,我们进行一次引申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突出乡村建设的基础意义。但是你不能灵机一动,联想到乡村振兴战略去,把答案变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是把“终抓住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关系”这句话进行引申,基本遵循了原文,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属于二次引申。
例2:(不包含原材料的一次引申)
退休职工满师傅是回民,家住北城。他每周都要去一次改建后的牛街,先是转着古老而年轻的清真寺漫步一遭,然后再到牛街清真食品超市采购,“那儿的牛羊肉都是按穆斯林规矩宰杀出来的。”满师傅赞不绝口,“牛肉炖着吃可以挑‘肋条’、‘腰窝’,酱着吃有‘腱子’。,切好片的‘小肥牛’小包装,红里透白勾人馋虫;涮羊肉讲究‘三叉’、‘黄瓜条’,那儿的货又多又新鲜。”牛街给满师傅家节假日三代人聚餐带来了方便和欢愉。
本段话描写了回民满师傅的一天,围绕着改建后的牛街。这里的满师傅是回民,代表的少数民族,清真寺、穆斯林代表的是宗教,我们把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那么是牛街是谁改建的?政府。为什么改建,如何改建?为了便于少数民族生活,改建的原则就是按照穆斯林规矩,也就是尊重民族和宗教生活习俗。我们就可以提炼为:政府遵重民族和宗教生活习俗。
这种提炼方法,在逻辑学上也叫做概括,逻辑学上概括的含义,就是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也叫概念扩大法。至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用一个表格来表示:
比如艺术系大学生是一个概念,指的是所有在大学里以艺术为专业的大学生,如果我们把艺术系大学生的内涵减少为大学生,概念的外延就变大了。从艺术系大学生到大学生,就是一种概括方法,也叫概念扩大法。
从概念的外延到概念的内涵,也是一种概念扩大法。比如从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到宗教。
因此,我们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非是凭感觉的,而是有法可依的,我们从这道题目中清真寺、穆斯林概括出宗教的方法,就是逻辑学上概括的方法,但是记住:这种概括方法只适合在种属关系内运用。
所谓概念种属关系也称为属种关系,还称为从属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其中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被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而且仅仅是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种属关系。
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阅读理解能力的最高要求,就是揭示本质问题了,所以把这句话放在阅读理解能力的最后。那么我们真的理解什么叫做本质问题吗?
要理解本质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懂三个概念:本质、规律、原理。
本质:这里的本质指的是哲学上的概念,也就是某类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质。
规律:亦称法则,指的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原理:指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本质就是事物经过归纳、概括后形成的基本规律或者原理。
比如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这两条原理就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经过实践,提炼出来的。
那么在申论中,要找到本质问题或者原理,就必须经过归纳和概括。也就说,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就是要通过归纳得出规律。
至于归纳,具体体现在综合分析能力中,换言之,阅读理解能力的进阶技巧,就是综合分析能力。
好了,关于第一条阅读理解能力就分析到这里,阅读理解能力是申论的根本能力,其他各种能力测试都是在阅读理解能力上的延伸。

大大乾    5年前

楼主写的很有深度

大大乾    5年前

大叔怎么不更新啦?

wx_香如故_V8j4E    5年前

更新吧,挺靠谱的。

CXG0608 [OP]    5年前

@wx_香如故_V8j4E  
年底太忙,等我喘喘气先

Hollinger    5年前

厉害厉害,等更新

CXG0608 [OP]    5年前

本帖最后由 —成蹊— 于 19-12-14 10:28 编辑

(所有培训机构发帖请在标题前置“培训机构”字样,今后如果没有标注被查出将做删帖封号处理)
申论的真实面目,总让人雾里看花,似娇羞少女,让人捉摸不透。网上有许多关于申论的文章,有些很有道理,有些就是乱弹琴,即便是那些很有道理的文章,也都相对比较零散。
事实上,申论考什么、怎么考,在国考的大纲中都有体现,奈何大纲惜字如金,晦涩难懂,没有结合题目深入研究,单从字面上看,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颇有点像读古文的味道,一个字一个词,甚至背后隐藏着一段历史故事。
作者结合个人的做题经验,和网上一些资料,对国考副省级大纲进行一个解读,希望对备考的人有所帮助。
首先把大纲内容复制一遍:
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具体如下: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一、申论考试大纲告诉我们什么
学习申论,最好的参考资料,其实就是改卷人手里的那份评分标准了,可惜申论评分标准都是属于秘密文件,极少有外漏,偶尔有些人宣称自己手里的就是评分标准,也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
笔者并未参加过申论阅卷,但曾见识过几次面试阅卷题本,也就是考官手里用来评分的那种,右上角有明确的标识:考前绝密,考后机密,没有标注保密实现,按照《保密法》规定,没有标上保密期限的,绝密、机密、秘密分别可按30年、20年、10年认定,也就是说:面试参考答案是考后20年才能解密,想来申论和面试的保密时限应该不相上下,起码也是10年起步。泄密属于重大刑事责任,根据刑法固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徒刑。”能够参加阅卷的,都是大有前途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人愿意冒着刑法危险,把参考答案透漏出来,可想而知。所这个时候,最有参考价值的,毫无疑问,就是申论考试大纲了。
大纲中,隐藏着申论真正的学习方法,只是因为文字比较简练隐晦,乍一看没有出奇之处,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理论来源于实践,作为纲领性的文件,一定是从改卷规则中归纳出来的,也就是说,大纲中其实隐藏着申论解题的秘密,而我们做题的过程就是演绎,这本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但是,真正破解大纲秘密,却是需要起码逐字逐句分析过几十份考卷,然后分别对照,按图索骥,寻找隐藏的线索,才能初步解读。
下面我们以副省级考试大纲为例,按照大纲的四种能力要求,逐一解读,希望看过之后,能帮助大家对申论有个清晰的认知。
1.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准确”和“给定资料”代表什么
大纲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共50个字,其中“给定资料”出现两次,“准确”出现两次,“事实”出现一次,合计14个字。这14个字其实都是体现准确的要求。
语言和文字的是最不可执取的东西,当一句话说出来或者写下来,它就不是你的了,你必须允许别人任意解读,甚至误读。所以最想说的话,其实在开口的一刹那就已经说完。但申论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做到“准确”两次,而且是针对给定资料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握“准确”两个字,那就必要有足够依据。
就像我们平时写材料的时候,领导经常会问某句话的出处在哪里,这并非是领导吹毛求疵,而是出于对准确的要求。
那么什么样答案才能算得上准确?其实大纲给了我们答案:忠实于给定材料。换言之,答案的关键词要从原材料中提取。当然还有个原因是因为阅卷老师每个人的水平、文字喜好各有不同,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卷,根本无法体现准确的要求,那改卷就会失去严谨性、科学性,所以,这个准确只能是按照给定资料来。申论考试的目的是为国取材,如果连改卷都没有科学性可言,那岂不是误国误民?
大纲开门见山第一句话: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那么机关工作的特征是什么,严谨或者死板,任何事情都讲究规矩,任何文字都讲究套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之间和阅卷者之间的文字水平都是有巨大差距的,众口难调之下,又要做到准确,那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给定材料中找到关键词句。
然后我们再来看“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这句话,就会发现很有意思了,这个准确理解并非是让你弄懂给定资料的意思,而是知道哪些是给定资料的重点。
因此,申论的答案,必然是属于主观+客观,而其中客观是主要的采分点,主观的部分,所占的分值相对比较少。那么有些人要问,这样岂不是考不出水平了,大家只要抄就好了。问题是,一套试卷材料动辄上千字,而答案字数要求往往只有一两百字,这一两百字中,真正的关键词句只有几十字,你要准确抄出答案,这本身就是个技术活。
所以要学习申论,先要学会抄,起码六七成的答案,是原文原字,剩余不多的字数,需要自己提炼的,也不要过度引申,只能进行一次引申。
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
刚才讲了一次引申。什么叫一次引申,这个解释起来有点玄,主要是靠感觉。意思就是说,申论有些答案,在材料中并不是原词原句,还是需要引申提炼的,但这种提炼,只能在原材料的基础上,最好是提炼的时候能够运用原材料的关键词或者字,如果确实不行的,那么就选择最接近原材料含义的话,不要过度拔高。这也就是“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的意思了,我们还是用真题说话吧。
例1:(包含原材料的一次引申)
他始终抓住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关系、来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从而突出乡村建设的基础意义,抓住了要害。(2019国考)
从这句话中提炼观点,我们进行一次引申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突出乡村建设的基础意义。但是你不能灵机一动,联想到乡村振兴战略去,把答案变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是把“终抓住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关系”这句话进行引申,基本遵循了原文,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属于二次引申。
例2:(不包含原材料的一次引申)
退休职工满师傅是回民,家住北城。他每周都要去一次改建后的牛街,先是转着古老而年轻的清真寺漫步一遭,然后再到牛街清真食品超市采购,“那儿的牛羊肉都是按穆斯林规矩宰杀出来的。”满师傅赞不绝口,“牛肉炖着吃可以挑‘肋条’、‘腰窝’,酱着吃有‘腱子’。,切好片的‘小肥牛’小包装,红里透白勾人馋虫;涮羊肉讲究‘三叉’、‘黄瓜条’,那儿的货又多又新鲜。”牛街给满师傅家节假日三代人聚餐带来了方便和欢愉。
本段话描写了回民满师傅的一天,围绕着改建后的牛街。这里的满师傅是回民,代表的少数民族,清真寺、穆斯林代表的是宗教,我们把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那么是牛街是谁改建的?政府。为什么改建,如何改建?为了便于少数民族生活,改建的原则就是按照穆斯林规矩,也就是尊重民族和宗教生活习俗。我们就可以提炼为:政府遵重民族和宗教生活习俗。
这种提炼方法,在逻辑学上也叫做概括,逻辑学上概括的含义,就是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也叫概念扩大法。至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用一个表格来表示:
比如艺术系大学生是一个概念,指的是所有在大学里以艺术为专业的大学生,如果我们把艺术系大学生的内涵减少为大学生,概念的外延就变大了。从艺术系大学生到大学生,就是一种概括方法,也叫概念扩大法。
从概念的外延到概念的内涵,也是一种概念扩大法。比如从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到宗教。
因此,我们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非是凭感觉的,而是有法可依的,我们从这道题目中清真寺、穆斯林概括出宗教的方法,就是逻辑学上概括的方法,但是记住:这种概括方法只适合在种属关系内运用。
所谓概念种属关系也称为属种关系,还称为从属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其中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被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而且仅仅是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种属关系。
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阅读理解能力的最高要求,就是揭示本质问题了,所以把这句话放在阅读理解能力的最后。那么我们真的理解什么叫做本质问题吗?
要理解本质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懂三个概念:本质、规律、原理。
本质:这里的本质指的是哲学上的概念,也就是某类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质。
规律:亦称法则,指的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原理:指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本质就是事物经过归纳、概括后形成的基本规律或者原理。
比如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这两条原理就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经过实践,提炼出来的。
那么在申论中,要找到本质问题或者原理,就必须经过归纳和概括。也就说,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就是要通过归纳得出规律。
至于归纳,具体体现在综合分析能力中,换言之,阅读理解能力的进阶技巧,就是综合分析能力。
好了,关于第一条阅读理解能力就分析到这里,阅读理解能力是申论的根本能力,其他各种能力测试都是在阅读理解能力上的延伸。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301377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