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面试

相隔多年,两次江苏省考面试全考场第一,离别分享回馈...

知秋7105 3年前 536次点击

相隔多年,两次江苏省考面试全考场第一,离别分享回馈...

12 条回复

知秋7105 [OP]    3年前

本帖最后由 cpa8382 于 21-5-14 10:53 编辑

赫拉特里克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话没错。
于我而言,则是踏入过一次河流,经历了两次上岸。
编辑了几千字的长文一直发不出来,只能拆分来谈了。
作为潜伏论坛多年的大龄僵尸粉,这次估计要真的离开论坛了,借着总结过往的同时,在此分享一下自我感悟,如果这些只言片语和自说自话对诸君有些许裨益,我会非常欣慰。

开篇先拿拿自己的成绩定场,以飨各位坛友:
数年前,江苏A类笔面第一,苏中地区,面试第五个出场,全考场第一,80+;
稍晚些,辞职下海;
近期,江苏A类笔面第一,苏南地区,面试第二个出场,全考场第一,78左右(模糊处理一下);
要说绝对成绩,也就那样,但是结合出场顺序和考场实际,还是可以COVER全场的,对自己的面试功底还是有些底气和心得。
在场外等监考让我签字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的成绩应该可以的,第一次是签字的时候纪检员用异样的眼神盯着我,因为前几个人都是六十多分,我直接跳到80+,自己也是暗爽;
第二次就没那么澎湃了,慢慢有点历经千帆的沧桑感,理所当然了。
笔试可以年年参加,但是面试像我这种,估计也算是奇葩了,与君分享,权当笑谈吧

初次省考时,身边的朋友早些年基本都是各个考场的第一,80+的。
更有逆风第6名翻到第1的。所以这篇文章,主要谈谈从面试准备到实战的一些经历。
笔试我的水平着实一般,就不献丑了。
这个流水账的初衷在于,潜水期间在论坛批判性的获取不少信息。对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和焦虑非常有用。
在虚拟空间中大神身上学到过,当然也见识了种种大忽悠传递的信息,鉴于离开论坛已经必然。作为一个白嫖论坛多年的资深僵尸粉,我也想留下些文字,回馈论坛。

希望能帮助大家解决如下问题:
1.要不要报辅导班?
2.考场第一是个什么样的水平?
3.真实的考场经过是如何的,会有那些花絮?
4.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哪些心理波动,如何克服
5.暂时没想好,边写边说吧。

知秋7105 [OP]    3年前

占楼一,这个留着放第一次面试经历
一、第一次面试经历
第一次面试时,我还是应届生,所以应届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当时的我,充满着对未来的遐想和迷茫,充满干劲。
虽然笔试领先好几分,但是仍然患得患失中,甚至幻想着对手会不会是个恐怖如斯的面霸,结果被翻后充满沮丧失败等等等等。
但是应届生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
周边的环境对你非常友好、有一样进面的同学可以交流、家长老师学校都支持、仅仅是囿于学生的身份,对面试这种形式比较懵逼,停留在感性认识,不知道怎么将动力转化为实力,所以容易乱想。
在这个阶段,我想,坚守你准备考试的初心,保留你笔试准备已形成的备考状态,是必要的。

对于第一次面试。我是详细制定了一个规划,系统准备的。具体而言是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自我认知。
多年前,研究生入学时的面试我是第一,毕业季的几次银行校招面试也是感觉不错。
所以,我对于自己的基础,比如外表是否端庄,正式场合是否适应、语言表达能否传递有效信息、对什么样的压力有反应等等都有了一定的认知。
其次是知识储备。
我一向认为面试就是口语化的申论,无论内容还是体例、框架。说白了,就是政府管理视角下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只是针对不同的题型,需要你随机应变,综合或单独的表达某一方面的要素。
面试的题干极短,就决定了你需要激活自身的积累作为素材。
正如申论材料中已经给定了场景、背景材料、身份,你的任务仅仅是加工处理。
但面试的问答,则是用根据简短的问题,灵活运用自己积累来阐释和扩展。
这就需要,你有理解-搜索-加工-输出的能力。
我在准备笔试申论的时候,基本上就大概知道自己分析问题的模式,所以觉得自己的储备只能算是一般,但搜索、联想、加工和整理的能力还时可以的。
最后是对于考试本身的了解。
应届生嘛,肯定没有这个经验,尤其是对于这种考试的组织,流程、注意事项不会有直接的体验,所以为了节省时间,我决定报班。

报班主要目的有几点:
一、系统化的了解面试的流程、规则;
二、实战模拟,顺便看看考生普遍的情况;
三、节省自己搜集资料的时间。
在是否报培训班、报哪个辅导班这里,我不做任何推荐,说良莠不齐已经是客气了,鱼龙混杂那才是现实情况,而且大多水平。。。须知,公考辅导基本就是一锤子买卖,功利性太强。
当然,这是一个各取索取的事情,结合你自己的需求和资源进行判断。
现在来看,辅导班因为各种原因,我深入了解和体验过有4个,其实都大同小异。

那一年,我选择是A机构(名字就不说了,免得有广告嫌疑)
原因是,一个和我一样比较靠谱的某个同学(当然他现在也在体制内)已经做好了尽调,选择了这家,我简单了解了一下卖点后,就选了。
客观来说,当年那届班的师资和责任心我觉得挺好,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依然是不错的。
原因有几点:一是带班老师虽然还是研三在读生,但是认真负责,应该是跟随导师出来兼职的,也不知道这位小姐姐现在去哪了高就了;
二是当时的授课老师有不少具有体制内的经历,或是高校老师或退休内的公务员;
这点非常重要的,我有体制内外的经历,所以深刻体会到不同职业的气质、表达和思维方式有明显的差异,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而在公务员面试中,这种气质又是非常令考官敏感的,如果你是涉世未深的萌新或者雕龙画凤的社会人,都很难在同一语境中和面试考官进行基本的沟通,给人感觉不稳重或者词不达意、立场不对。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一个相对权威的评价口径来对你进行和指导,你永远是学生思维,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合适,是否达到面试官评分的要求,仅仅是自说自话。
三是他们的老师,不是固定的,而是轮流到各个班去教一天,这样你就有机会和王牌老师接触、学习,见识到不同的风格。
防止带班老师固定,结果老师本身水平就很LOW,这种只能碰大运的情况。
最后说一句,我那一个班应该上岸的不少,除了我之外,应该还有两个苏南地区的考场第一。

知秋7105 [OP]    3年前

本帖最后由 cpa8382 于 21-5-14 10:56 编辑

回到原题,辅导班的第一节课是个测评,结果我看了题之后答得结结巴巴的。
顿时懵逼和落差齐飞,因为我向来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应该没问题,但是这个模拟的结果还是让我非常失望。
在培训班的第一个晚上,我睡的并不踏实,当时江苏全省学员都在一个宾馆,A机构是包下了句容的一个四星级酒店,住的还行,就是吃饭的时候人太多,实在是要去抢的。。。
对于第一天的测评如此之烂,我一开始是没有准备的,但仔细思考后,我觉得也算是一个正常的情况,毕竟无实战无发言权,不经历模拟不可能知晓你的问题。
多年之后,回头看,我已经明白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基础状态,有可能在辅导班开始的第一天就开始怀疑人生了。
说实话,这很正常,这个时候其实你刚面临第一个瓶颈,还是心态调整。
虽然许多人嘴上不说,觉得自己紧张紧张,但是面对离胜利只剩面试最后临门一脚的时候,对自己其实是有很高要求的,这就产生了你自我期望的高和现实水平较低之间的落差。
你会问自己,我到底行不行。
于是你会怀疑,迷茫,患得患失,于是就可能被收智商税了。。。。哈哈 开玩笑。
接着说我的经历吧

在第一天的低落和挫折之后,我开始认真总结,然后按照自己的节奏开始分析题,同时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明确自己的问题。
比如:
1.系统化的套路没有;
2.对于综合分析题的分析框架不成熟;
3.有些题目一下子能想到点,但是答题不深刻;
4.虽然答出来了,但是逻辑没有递进;
5.想出来亮点观点,但是缺少例子支撑等等。
还有一些思考时间和答题时间的分配等等细节。
这样,我再继续上课和练习的时候,就会针对性的去解决,针对性的强化。

比如强制分析题目用框架,根据题目的重点做内容的取舍,思路的发散几个角度。
到了第三天的时候,感觉就来了。
基本上能达到答题和其他同学有了内容和风格上的区分度,因为我在答题的时候,自己觉得已经对题了,这样你会越说越有感觉,思路被打开了,不会陷进重复的绕弯子之中。
这种感觉是很好的,而且模拟的同学都听得很认真,我能看的到,这说明你的内容和形式,别人已经愿意接受且愿意去听了。

而且,我还探索到了自己的一些比较擅长和习惯的答题风格。
并且逐渐发现,我的强项在于综合分析题,题目越难越好,因为空间越大,可以答出彩。
比如我的开头和结尾一定是有亮点和特殊词汇的。
时隔多年,我还记得有一题,当时算是新题,是关于媒体报道引发争议的,我就直接提出“眼球经济、视觉冲击、违背舆论喉舌的中立天职“等等名词,然后进行分析。
而同样一道题其他人的回答都不会涉及,仅仅是用大白话进行分析,这就是区分度。
大家现在看这些已经是常规操作,但是如果你在实战中每次都能拿出这种答题语言,其实并不容易。
比如这一次面试,我每题开头或结尾的入题,或者用俗语或是用专业名词,就会一下让人自然又觉得起评分很高,而不是仅仅说,这个问题有几点原因。。。

我举个例子吧。
第一题: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政府要用大概率思维去处理。为了防范于未然,目前政府出台了以下政策:1.动员企事业单位全面排查整改存在的安全生产风险,做到“全域、全员、全城”无死角排查;2.分级分类制定《安全生产预防安全事故应急实施方案》;3.落实安全生产一把手负责的制度;4.设立24小时举报监督电话,欢迎群众举报监督。针对目前政府出台的举措,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真题,我们只说开头,也就是直接展示观点的时候。
普通人开头会说,政府的这项做法好!怎么好,开始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但这种结构实在平平无奇且枯燥。
我会这么答:
俗话说,“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材料中政府的政策就折射出了这样一种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
如果说生产和发展的成果是一串数字,那安全就是最前面的那个1,其他才是后面的零。没有了安全就没有一切,所以,我对政府此举非常支持。
比如响水爆炸,天津爆炸等等事故,就是因为没有……就不展开了。
用大概率思维去处理小概率事件,看似不经济、不对称,但背后与军事上的饱和攻击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一种力求保障安全底线、保障生命财产的居安思危与担当……

对于题目的引入和观点,直接决定了别人是否愿意听上面的表达词语很口语化,作为引入非常自然。
我上面这个开头,至少加了四种帽子,语言平常,不死板,而且很能让人愿意听。
有高大上的语言吗?好像有。
但是你听过没呢,都听过。
那你会用吗?大概率没我这么熟。
那你在哪里经常见到这种说话方式呢?政府开会的开篇。。。
只不过会议的原文会更正规、更庄重、更权威。
所以这种效果就肯定是极好的。

再来一道:
4、现在小区内的信报箱大多处于废弃的状态平常使用的人很少,但是却占了许多空间而快递的需求却日益暴涨。你怎么看?
普通套路:这个问题很普遍,原因有。。。
我的回答路:
材料中的场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已司空见惯。
但它的背后,本质却是资源与需求的错配。
以致出现未能资源物尽其用、群众需求尽满的结果。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群众的需求也在变化,
材料中的场景正是当下快递时代的一个生动缩影。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刚由自行车王国转入汽车时代的初期,
我们发现,马路上机动车道似乎太窄了、不够用,而非机动车道却显得太宽了、太空了。
发展带来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更是再发展的契机,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就取得了更一步的发展。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会。。。。

这一题里,同样,我的开头也不是常规的,原因,而是类比和归纳中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对策。

如果你能在任何一个辅导班看到我这种开头,那说明你这个老师的水平绝对是考场85+。
这些都需要你长期的去摸索,去积累。
可以坦白的说,这些东西,你在辅导班是学不到的。
除非是有过机关文字经历和省考面试高分经历,才会有。
因为 辅导班基本上还是一种模式化的教学,类似于通识教育,最多托底,但很难拔高

这个风格我也一以贯之到如今,只要是综合分析题,我都会跨出题目本身。
或是用接地气的语言进行导入,或是上升一个高度进行归纳升华,或是用一个同类的专业名词进行问题的替换分析和总结。
这一点,我会在后面的两次实战中拿真题给大家分享,我怎么来答。

知秋7105 [OP]    3年前

占楼三

知秋7105 [OP]    3年前

占楼四

知秋7105 [OP]    3年前

占楼五

也是醉了    3年前

高手啊,这样的知识储备,语言组织是我等不具备的

知秋7105 [OP]    3年前

@也是醉了  
谢谢支持

我是大力士999    3年前

太赞了

2176493291    3年前

楼主今天发的三个帖子 内容好像没差吖

Fz_Max    3年前

求更新

知秋7105 [OP]    3年前

@2176493291  
原创太累了,写不动了,趁着度假慢慢更吧。。。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407914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