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望:0
Smknow 第 5368153 号会员
0 知秋7105 • 2021-05-14T10:52
2021-05-14T16:20 评论了 知秋7105 创建的话题 › 相隔多年,两次江苏省考面试全考场第一,离别分享回馈... |
原创太累了,写不动了,趁着度假慢慢更吧。。。 |
2021-05-14T14:38 评论了 知秋7105 创建的话题 › 相隔多年,两次江苏省考面试全考场第一,离别分享回馈... |
谢谢支持 ![]() |
2021-05-14T10:56 评论了 知秋7105 创建的话题 › 相隔多年,两次江苏省考面试全考场第一,离别分享回馈... |
占楼五 |
2021-05-14T10:56 评论了 知秋7105 创建的话题 › 相隔多年,两次江苏省考面试全考场第一,离别分享回馈... |
占楼四 |
2021-05-14T10:55 评论了 知秋7105 创建的话题 › 相隔多年,两次江苏省考面试全考场第一,离别分享回馈... |
占楼三 |
2021-05-14T10:55 评论了 知秋7105 创建的话题 › 相隔多年,两次江苏省考面试全考场第一,离别分享回馈... |
本帖最后由 cpa8382 于 21-5-14 10:56 编辑 回到原题,辅导班的第一节课是个测评,结果我看了题之后答得结结巴巴的。 顿时懵逼和落差齐飞,因为我向来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应该没问题,但是这个模拟的结果还是让我非常失望。 在培训班的第一个晚上,我睡的并不踏实,当时江苏全省学员都在一个宾馆,A机构是包下了句容的一个四星级酒店,住的还行,就是吃饭的时候人太多,实在是要去抢的。。。 对于第一天的测评如此之烂,我一开始是没有准备的,但仔细思考后,我觉得也算是一个正常的情况,毕竟无实战无发言权,不经历模拟不可能知晓你的问题。 多年之后,回头看,我已经明白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基础状态,有可能在辅导班开始的第一天就开始怀疑人生了。 说实话,这很正常,这个时候其实你刚面临第一个瓶颈,还是心态调整。 虽然许多人嘴上不说,觉得自己紧张紧张,但是面对离胜利只剩面试最后临门一脚的时候,对自己其实是有很高要求的,这就产生了你自我期望的高和现实水平较低之间的落差。 你会问自己,我到底行不行。 于是你会怀疑,迷茫,患得患失,于是就可能被收智商税了。。。。哈哈 开玩笑。 接着说我的经历吧 在第一天的低落和挫折之后,我开始认真总结,然后按照自己的节奏开始分析题,同时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明确自己的问题。 比如: 1.系统化的套路没有; 2.对于综合分析题的分析框架不成熟; 3.有些题目一下子能想到点,但是答题不深刻; 4.虽然答出来了,但是逻辑没有递进; 5.想出来亮点观点,但是缺少例子支撑等等。 还有一些思考时间和答题时间的分配等等细节。 这样,我再继续上课和练习的时候,就会针对性的去解决,针对性的强化。 比如强制分析题目用框架,根据题目的重点做内容的取舍,思路的发散几个角度。 到了第三天的时候,感觉就来了。 基本上能达到答题和其他同学有了内容和风格上的区分度,因为我在答题的时候,自己觉得已经对题了,这样你会越说越有感觉,思路被打开了,不会陷进重复的绕弯子之中。 这种感觉是很好的,而且模拟的同学都听得很认真,我能看的到,这说明你的内容和形式,别人已经愿意接受且愿意去听了。 而且,我还探索到了自己的一些比较擅长和习惯的答题风格。 并且逐渐发现,我的强项在于综合分析题,题目越难越好,因为空间越大,可以答出彩。 比如我的开头和结尾一定是有亮点和特殊词汇的。 时隔多年,我还记得有一题,当时算是新题,是关于媒体报道引发争议的,我就直接提出“眼球经济、视觉冲击、违背舆论喉舌的中立天职“等等名词,然后进行分析。 而同样一道题其他人的回答都不会涉及,仅仅是用大白话进行分析,这就是区分度。 大家现在看这些已经是常规操作,但是如果你在实战中每次都能拿出这种答题语言,其实并不容易。 比如这一次面试,我每题开头或结尾的入题,或者用俗语或是用专业名词,就会一下让人自然又觉得起评分很高,而不是仅仅说,这个问题有几点原因。。。 我举个例子吧。 第一题: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政府要用大概率思维去处理。为了防范于未然,目前政府出台了以下政策:1.动员企事业单位全面排查整改存在的安全生产风险,做到“全域、全员、全城”无死角排查;2.分级分类制定《安全生产预防安全事故应急实施方案》;3.落实安全生产一把手负责的制度;4.设立24小时举报监督电话,欢迎群众举报监督。针对目前政府出台的举措,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真题,我们只说开头,也就是直接展示观点的时候。 普通人开头会说,政府的这项做法好!怎么好,开始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但这种结构实在平平无奇且枯燥。 我会这么答: 俗话说,“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材料中政府的政策就折射出了这样一种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 如果说生产和发展的成果是一串数字,那安全就是最前面的那个1,其他才是后面的零。没有了安全就没有一切,所以,我对政府此举非常支持。 比如响水爆炸,天津爆炸等等事故,就是因为没有……就不展开了。 用大概率思维去处理小概率事件,看似不经济、不对称,但背后与军事上的饱和攻击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一种力求保障安全底线、保障生命财产的居安思危与担当…… 对于题目的引入和观点,直接决定了别人是否愿意听上面的表达词语很口语化,作为引入非常自然。 我上面这个开头,至少加了四种帽子,语言平常,不死板,而且很能让人愿意听。 有高大上的语言吗?好像有。 但是你听过没呢,都听过。 那你会用吗?大概率没我这么熟。 那你在哪里经常见到这种说话方式呢?政府开会的开篇。。。 只不过会议的原文会更正规、更庄重、更权威。 所以这种效果就肯定是极好的。 再来一道: 4、现在小区内的信报箱大多处于废弃的状态平常使用的人很少,但是却占了许多空间而快递的需求却日益暴涨。你怎么看? 普通套路:这个问题很普遍,原因有。。。 我的回答路: 材料中的场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已司空见惯。 但它的背后,本质却是资源与需求的错配。 以致出现未能资源物尽其用、群众需求尽满的结果。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群众的需求也在变化, 材料中的场景正是当下快递时代的一个生动缩影。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刚由自行车王国转入汽车时代的初期, 我们发现,马路上机动车道似乎太窄了、不够用,而非机动车道却显得太宽了、太空了。 发展带来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更是再发展的契机,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就取得了更一步的发展。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会。。。。 这一题里,同样,我的开头也不是常规的,原因,而是类比和归纳中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对策。 如果你能在任何一个辅导班看到我这种开头,那说明你这个老师的水平绝对是考场85+。 这些都需要你长期的去摸索,去积累。 可以坦白的说,这些东西,你在辅导班是学不到的。 除非是有过机关文字经历和省考面试高分经历,才会有。 因为 辅导班基本上还是一种模式化的教学,类似于通识教育,最多托底,但很难拔高 这个风格我也一以贯之到如今,只要是综合分析题,我都会跨出题目本身。 或是用接地气的语言进行导入,或是上升一个高度进行归纳升华,或是用一个同类的专业名词进行问题的替换分析和总结。 这一点,我会在后面的两次实战中拿真题给大家分享,我怎么来答。 |
2021-05-14T10:55 评论了 知秋7105 创建的话题 › 相隔多年,两次江苏省考面试全考场第一,离别分享回馈... |
占楼一,这个留着放第一次面试经历 一、第一次面试经历 第一次面试时,我还是应届生,所以应届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当时的我,充满着对未来的遐想和迷茫,充满干劲。 虽然笔试领先好几分,但是仍然患得患失中,甚至幻想着对手会不会是个恐怖如斯的面霸,结果被翻后充满沮丧失败等等等等。 但是应届生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 周边的环境对你非常友好、有一样进面的同学可以交流、家长老师学校都支持、仅仅是囿于学生的身份,对面试这种形式比较懵逼,停留在感性认识,不知道怎么将动力转化为实力,所以容易乱想。 在这个阶段,我想,坚守你准备考试的初心,保留你笔试准备已形成的备考状态,是必要的。 对于第一次面试。我是详细制定了一个规划,系统准备的。具体而言是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自我认知。 多年前,研究生入学时的面试我是第一,毕业季的几次银行校招面试也是感觉不错。 所以,我对于自己的基础,比如外表是否端庄,正式场合是否适应、语言表达能否传递有效信息、对什么样的压力有反应等等都有了一定的认知。 其次是知识储备。 我一向认为面试就是口语化的申论,无论内容还是体例、框架。说白了,就是政府管理视角下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只是针对不同的题型,需要你随机应变,综合或单独的表达某一方面的要素。 面试的题干极短,就决定了你需要激活自身的积累作为素材。 正如申论材料中已经给定了场景、背景材料、身份,你的任务仅仅是加工处理。 但面试的问答,则是用根据简短的问题,灵活运用自己积累来阐释和扩展。 这就需要,你有理解-搜索-加工-输出的能力。 我在准备笔试申论的时候,基本上就大概知道自己分析问题的模式,所以觉得自己的储备只能算是一般,但搜索、联想、加工和整理的能力还时可以的。 最后是对于考试本身的了解。 应届生嘛,肯定没有这个经验,尤其是对于这种考试的组织,流程、注意事项不会有直接的体验,所以为了节省时间,我决定报班。 报班主要目的有几点: 一、系统化的了解面试的流程、规则; 二、实战模拟,顺便看看考生普遍的情况; 三、节省自己搜集资料的时间。 在是否报培训班、报哪个辅导班这里,我不做任何推荐,说良莠不齐已经是客气了,鱼龙混杂那才是现实情况,而且大多水平。。。须知,公考辅导基本就是一锤子买卖,功利性太强。 当然,这是一个各取索取的事情,结合你自己的需求和资源进行判断。 现在来看,辅导班因为各种原因,我深入了解和体验过有4个,其实都大同小异。 那一年,我选择是A机构(名字就不说了,免得有广告嫌疑) 原因是,一个和我一样比较靠谱的某个同学(当然他现在也在体制内)已经做好了尽调,选择了这家,我简单了解了一下卖点后,就选了。 客观来说,当年那届班的师资和责任心我觉得挺好,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依然是不错的。 原因有几点:一是带班老师虽然还是研三在读生,但是认真负责,应该是跟随导师出来兼职的,也不知道这位小姐姐现在去哪了高就了; 二是当时的授课老师有不少具有体制内的经历,或是高校老师或退休内的公务员; 这点非常重要的,我有体制内外的经历,所以深刻体会到不同职业的气质、表达和思维方式有明显的差异,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而在公务员面试中,这种气质又是非常令考官敏感的,如果你是涉世未深的萌新或者雕龙画凤的社会人,都很难在同一语境中和面试考官进行基本的沟通,给人感觉不稳重或者词不达意、立场不对。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一个相对权威的评价口径来对你进行和指导,你永远是学生思维,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合适,是否达到面试官评分的要求,仅仅是自说自话。 三是他们的老师,不是固定的,而是轮流到各个班去教一天,这样你就有机会和王牌老师接触、学习,见识到不同的风格。 防止带班老师固定,结果老师本身水平就很LOW,这种只能碰大运的情况。 最后说一句,我那一个班应该上岸的不少,除了我之外,应该还有两个苏南地区的考场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