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 › 江苏
luanren • 1年前 • 13次点击
防治年底突击花钱现象!
luanren [OP] 1年前
江南采莲 3个月前
3个月前
江南采莲 2个月前
清风不传 2个月前
草描散人 2个月前
smknow-123 2个月前
远亲不如镜淋 2个月前
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分享,诉说,欢迎您的加入!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241333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
luanren [OP] 1年前
紧盯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决纠治以总结和推进工作为名随意向基层派任务,多头重复要求报材料、填表格,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搞“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行为。
江南采莲 3个月前
3个月前
江南采莲 2个月前
领导们一个个抢着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这背后的事儿,说穿了,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小算盘——追名逐利,显摆权势。
首先,看看那些政绩工程,简直成了贪官们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为了能让自己的“成绩单”好看,他们不惜通过政府举债借钱搞建设,把项目包装得花里胡哨,有时候甚至不惜造假。
这些工程花了大把银子,可实际上对老百姓没啥实际好处,有的甚至挪用民生款项来修工程,但贪官们不在乎,他们只想着怎么通过这些工程,在领导面前露个脸,让领导们对自己印象深刻,好混个升官发财。
再来说说形象工程,那可是贪官们显摆身份的“金名片”。他们热衷于建高楼大厦、各类项目,就是为了在老百姓面前摆谱,显得自己多么高大上。这种爱慕虚荣的心态,让他们在形象工程上砸了无数冤枉钱,却把老百姓的疾苦抛到了九霄云外。
最后,这些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成了贪官们“揩油”的好地方。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在这些工程里为亲朋好友开后门,搞政商“旋转门”,自己能够趁机从中捞一把。招投标、土地出让、项目建设、公费活动,这些都是他们贪污受贿、搞利益输送、钱权交易的好机会。所以,贪官们对这些工程是趋之若鹜,其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能把个人利益最大化。
江南采莲 2个月前
突击花钱的问题,其实已经存在很久了。
既然如此荒诞,却能长期存在,症结在何处?怎样才能真正遏制突击花钱这种怪象?
答案是社会公众的监督。现有的财政体制,可以说普通公民的参与感几乎为0,很多人都不知道“国家的钱”其实是自己的纳税,就更不要说主动参与财政的监督了。
财政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财产,所以财政信息也应当由全体公民共享,应当做到完全的透明。财政信息如果能做到透明,媒体和公民都参与监督,违规使用就一定会少很多。突击花钱,本质上是无监督所导致的巨大财政浪费。那些年,正是中国经济最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各地政府最“有钱”的时期。那些资金和现金流都是非常珍贵的,因为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处于高速发展期。
但是,那时候却浪费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导致钱没有花在刀刃上,比如应该趁当时的高速发展期,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
现在经济下行、财政吃紧,很多地方现在连发工资都困难,这时候再搞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难度会大很多很多。
从突击花钱到无钱可花,是长期以来的财政体制不科学、不透明所造成的结果。
江南采莲 2个月前
财政:从突击花钱到无钱可花
突击花钱指的是政府部门在年底岁末一段较集中的时间内,把预算内的钱集中花出去,每年岁末,各级政府是否“突击花了钱”,都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年底岁末政府多花钱,几成惯例。专家认为,在《预算法》不完善的情况下,突击花钱的情况还会存在下去。
财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各级政府在最后一个月花掉了近1.2万亿元,超过全年财政支出金额的1/4。2008年12月,政府的财政支出金额为超过1.5万亿,2009年为两万亿。而2011年,按照统计数据,财政部门不得不在余下的近两个月中确定超过3.5万亿财政资金的去向——这相当于瑞士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也就是说,2011年,各级财政还能极其潇洒地突击花钱高达3.5万亿(等于花掉瑞士的一年GDP),可是到了2024年,财政竟然普遍面临着发不出工资的窘境。
但短短十来年,当年花钱有多潇洒,现在没钱就有多窘迫,让人不禁感叹情况的变化速度之快。
当年,突击花钱的方式很多,比如公费旅游、单位里的“豪华版”年终福利等等,各单位一到年末就发愁钱花不完,为了能名正言顺将钱花掉,也诞生了很多“智慧”。那时认识的一些单位内人士说,一到年底就变着法儿地发东西、发福利,比如趁着元旦发什么昂贵的进口电饭锅之类。
可是当年为什么会存在突击花钱这一荒诞的现象呢?
原因之一是,年末之前花不完,明年能得到的财政拨款就少了。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财政预算制度是增量预算。
增量预算是指:通过对现有预算进行细微调整来制定新预算。它的基本概念是使用当前预算作为起点,然后应用增量变化(增加或减少假设)来计算新预算金额。
这样大家可能就理解了,今年一地方政府花了多少钱,将决定明年的中央财政资金预算拨款。
这样一来,就诞生了很多怪象,比如当年特别火的“跑部”,通过多报和虚报预算,问中央尽可能地多要钱,反正“不要白不要”。至于这些钱是怎么花出去的,那就不重要了。
所以,总是存在一种情况,即要来的钱多于实际上需要花的。
年末突击花钱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是财政的“12月关闸、来年4月开闸”,导致能花钱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下半年。
但以上,都只是次要原因。因为突击花钱很明显是在公开浪费财政资金,用任何制度的原因去解释,都无法解释“浪费”和“乱花”这两个事实。
所以,根本原因来了:钱太多。
说具体点:财政收走的钱太多。
财政收走的钱是什么?是纳税人缴纳的税。很多人以为“国家的钱”是国家挣的,或者是凭空而来的。事实上,国家又不是企业,只是一个行政机构,哪有直接赚钱的能力?
所谓国家的钱、财政资金,都是来自于老百姓缴纳的税、费。即便没有直接纳税,在日常消费中也会缴纳间接税,包含在物价之中。即便你只是去买了一把青菜,里面也有税。在欧美,这个税具体是多少,都会直接体现在付款小票上面。
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长期高于GDP增长,更是高于国民收入的提升速度。比如: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784亿元,同比增长6.4%;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036元,增长5.3%。但另一个现实又是,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长期与经济发展实际水平不符。
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和公共服务,在十几年前突击花钱的时候,就处于世界落后水平,现在也仍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
正如前面所写的,他们即便用来在单位内部绞尽脑汁花钱,也没有增加民生支出来突击花钱。如果地方政府愿意在民生方面突击花钱的话,可能就不用那么费心思了——教育和医疗哪个不是嗷嗷待哺、长期缺钱?
事实上,就在突击花钱最疯狂的那些年,挪用教育拨款的新闻依然被频繁曝出。别说突击花钱给教育了,人家甚至一边突击花钱,一边还要侵吞教育拨款,如此贪婪,不禁令人感到愤怒!
清风不传 2个月前
你就是这么去面试的
草描散人 2个月前
smknow-123 2个月前
远亲不如镜淋 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