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 › 江苏
江南采莲 • 2个月前 • 22次点击
杭州向南,广州向北,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而不是广州?
江南采莲 [OP] 2个月前
白马公孙龙 2个月前
smknow-123 2个月前
sxyyhry 2个月前
2个月前
illeey 2个月前
远亲不如镜淋 2个月前
fpj123 2个月前
流水净碧空 2个月前
想要有直升8194 2个月前
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分享,诉说,欢迎您的加入!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221983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
江南采莲 [OP] 2个月前
最近,随着Deepseek和宇树机器人等「杭州六小龙」突然发出耀眼的光芒,江苏省报连发三问:《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情形像极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在两会发言时发问「上海为何不出马云」?以及最近广东人在反思,「广东人为何在杭州才能成功」?
一时迷惘的经济,突然间闹腾了起来。杭州被置于聚光灯下,与广州、南京等城市相比,像是一个贫寒人家的孩子突然考上了清北,富人家的家长们拿来批评自己孩子不争气。「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是人之常情,很多人最近对于杭州的表扬,部分原因不是杭州有多好,而是对自己所在的城市很不满,借机发挥而已。当然,凡存在的,都是有原因的,有关几个城市之间的区别,还是明显的。
一、杭州一直在「做小」
浙江人投资有其特点,因为没有政策优势,因为没有大型国企和外资,宗庆后是踩三轮卖娃哈哈出身,其他的浙江企业家也差不多都是「鸡毛换糖」赚的第一笔,所以没有人敢藐视小微企业。有人说广州没有大型互联网公司,只有一家唯品会。但很多人不知道,在唯品会陷入财务困境时,是浙江的一位投资人伸出了手。当然,随着唯品会的飞速成长,他也实现了财富自由,现在的办公室在西湖边北山街后半山别墅里,其忙碌程度不亚于市长。最近有浙江人到广州注册办公室,才了解到广州对大学生创业房租补帖每年6000元,连补3年。杭州也是补3年,但第一年最高4万,后两年皆为最高3万元。对于年轻的创业者而言,这是实打实的雪中送炭。哪怕创业成功率极低,但只要有人成功,这就是成功的风投。
二、杭州一直在「抢人」
有位杭州打工人透露,他在福建、广东、北京都工作过,最后落脚于杭州。他在福建和广东都被查过暂住证,被当地人当作外地人排斥过,惟在杭州从来没有这样的体验。甚至在短短6年时间里,从一个员工做到了部门副职,让他对杭州这座城市和领导充满了感念。同为东南沿海发达省份,为什么唯独浙江有这样和谐的土客关系?这种感受当然不止他这样的职场老人,大学毕业生感受会更深。
杭州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来杭工作的生活补帖,以前是一入职就补,后来骗补的外地学生太多,经人建议后改为满半年补5000元,满一年补1万元,但仍有骗补的。难道杭州不知道有人骗补吗?这就是生意与行政的不同。行政是刚性的,而生意是柔性的、讲坏账率,只要损耗在可接受范围内,生意就可达成——只要有人最终愿意留下来工作,杭州就多了一个青壮年劳力、一个准备买房买车的消费者。相比之下,骗走一万块算什么呢?这跟当年杭州放弃西湖门票一个道理。失了门票收入,得到的是几十倍的游客到访,所获不可海量。
对于一个没有资源、没有政策的中等城市而言,这几十年,杭州一直在「投资人力」。一个数据是,2023年和2020年相比,杭州常住人口增长了58.6万人,成都增长了46.52万人,广州只增长了27.97万人。
三、边缘地带的「革命」
北方人经常有句口头禅「政策倾斜」,即南方是「政策保送生」,用以解释为什么东南沿海发展起来,而北方落后了。在2001年加入WTO前,这个结论是成立的。深圳是特区之首,大连、宁波、上海、广州等14个城市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尤其是深圳和上海浦东,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深圳对面就是全球金融中心香港,上海是外资进入中国设立总部的第一大都市。但如果将14个名单放全,发现里面还有秦皇岛、连云港、福州、湛江和北海等一众不太入流的城市,以及天津这个衰退速度堪比东北的直辖市。在经济特区中,也有海南、汕头、珠海这样的小兄弟。反观苏州和杭州这两个经济大市,根本不在这两个名单上。但苏州又不同,有新加坡配置的中新科技园,而杭州有什么?
从地理区位看,广东面对港澳,福建面向台湾,上海面向全球,苏南融入新加坡和上海的外资圈,就连山东和辽宁都能面向日韩。独浙江处于解放前线,缺乏国企布局,也缺乏政策优惠,也缺乏外部力量可以依靠,所以只能做国企和外资看不上的鸡毛换糖,筚路蓝缕。
2008年广东时任汪书记的经济智囊说过,如果国内哪天遇到经济危机,可能只有浙商能挑起大梁,苏南和广东的外资会撤,广东包租公会发现自己只剩一地厂房。现在不能说不幸而言中,但确实有这方面的迹象。
因为上面和外面都不爱,浙江人只能靠自己,最后才有了民营经济的奇迹。1980年代有领导到浙江视察,问发展经验,浙江地方领导思忖之下,答曰「不管」。如果套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和阿西莫格鲁的理论,其他城市的天问,其实很好回答。也正因如此,浙江的经济是自发秩序、内生成长,所以才有全国最接近共同富裕的成果。而其他省份,以珠三角为例,凡政策和外资雨露沾到的地方,繁荣如曼哈顿,而沾不到光的粤北,则与内地无二。如果要有结论的话,民企兴,则省强民富;民企衰,则省弱民贫。
四、「体制化」魔咒
全球化退潮,上海失色;全国政策拉平,深圳和广州先发优势丧失。世界是平的,全国也是平的。更重要的是,因政策而兴的城市,不管上海还是深圳,北方来的干部和国企数量,远超其他地方,毕竟干部跟着政策和资源走。他们和外资一起,带着财大气粗的先天优势,贪大,根本看不上小微企业。
于是,广东在迎来政策优惠的同时,也迎来了深重的北风,北方官场的风气随着北方来的官员一起带过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一方面是淘金之地,另一方面也是孙志纲的遇难之地。除了硬性的政策优惠,和港澳地利之便,广东并没能成长出浙商这般遍布全省的企业家群体。
全国工商联2024年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以营收计)企业中,杭州38家,深圳27家,无锡、苏州、宁波分别有25家、24家、21家,广州只有7家……直到浙江因为特殊原因,这十来年突然「被看见」,继76年前的山东南下干部退潮之后,新一批外来的干部才多起来。外来的北方官员的影响是很难评估的。
在1980年代温州八大王事件中,浙江本地干部与外来干部就有过激烈的争议,最后是浙江本地干部的意见胜出。一些外来的官员,如果以谦抑的态度来升职,倒是好的;就怕他们闲不住,要显示自己的能耐,大搞政绩工程,拍脑袋突发奇想,胡乱折腾,那可就不好了。有个大市本来是看不上杭州的,结果来了个外地官员主政7年,活生生被杭州甩出几条街。是谁就不要问了,当地人称八格牙路。
如今浙江成为典型,不一定是好事。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才是问题本身,而是要学习浙江怎样出台政策「促进」。几年前有杭州本地人接待一个青岛的营商环境考察,他们就是这么问的。
一促就完了,市场就是这样被扭曲的。现在经济的问题不是缺促,而是促得气都喘不上了。
浙江的共同富裕不是政策主导的结果,恰恰是在政策缺位的情况下,民间自发秩序形成的。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
但这恰恰又是最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广东看到了浙江民企的崛起,最近宣布成立了民营经济局,这个做法就特别「体制依赖」。这与米莱和越南的改革方向正好相反。
有一位广州厅级干部下海的企业家对此有非常深刻的观察:广东看到了问题,却未必找对了解决方向。
在某种程度上,面临国内外不利形势,各行各业进入了存量博弈的「囚徒困境」——没有人喜欢内卷,但人人躲不掉内卷,这就是当下企业和个人的命。想活就卷,想死就躺。
地方之间亦是如此。如果浙江当年也抢国企和外资,就不会有今天的浙江。
什么是「南方」?南方就是自发秩序、减少管制、包容宽松、不折腾。如果以加强政府力量的方式寻求发展,那不是南方,而是北方。
那么,杭州与广州之间,谁更南方,谁更北方?
又或者说,谁能保持「南方」身份,谁会进一步「北方化」?
白马公孙龙 2个月前
smknow-123 2个月前
smknow-123 2个月前
江南采莲 [OP] 2个月前
江南采莲 [OP] 2个月前
是的,人文底蕴深厚,营商环境好
smknow-123 2个月前
底蕴深厚。
sxyyhry 2个月前
……
江南采莲 [OP] 2个月前
自战国的文化大裂变被秦际大一统、汉际独尊儒术终结之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原地兜圈模式,直到宋代被金人打得只剩半壁江山。
靖康之难后,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的汉人中,河南移民一度占到3/4,以致直至今日,杭州人可能是江南、岭南仅有的会发「儿话音」的族群,他们也因此被钱塘江南岸的杭州萧山人称为「北方人」。
几乎所有的浙江巨族,在追溯源头时基本上都来自这次宋室南迁,文化记忆绵延至今。这次溃败的一个重要副产品是,南北文化大交融,南宋浙江人将源自中原的儒家文化采取了「拿来主义」的态度,一度重启了中华文化被秦一统后中断的分蘖过程,儒家文化也被重新诠释。
如儒家非常重要的概念义利之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被南宋状元、永康人陈亮重新诠释为「义利并举」,森严的阶层「士农工商」,被重新定义为经济概念中的「农商互藉」,从此开启了传统文化中一个小分支浙东学派。
因此,在浙江,谈利并不可耻,一人从商一人从政的「一家两制」则让商人获得了与位列一等的士子平等上桌吃饭的地位,与北边的山东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地域文化风格,「投资不出南宋」更是延至今日的经济版图。
这种文化革新带来了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大繁荣,杭州也缔造了「钱塘自古繁华」的传奇,以致连皇帝也「直把杭州作汴州」。
可惜的是,蒙古人再次打破了这一进程,但浙东学派在浙江一直绵延至今,也造就了浙商传奇。
相形之下,杭州人的祖居地开封,除了喜欢杭邦菜,一再没落、保守。
直到这些年重启南下就业,历史上的第二次河南移民迁入杭州。
2023年的数据是,在杭州遇到的每100个人中,就有16个河南人,而杭州「土著」仅有18个。
2021年之前三年,杭州新增的河南人就超过42万人,而省内其他地市称冠到杭州的还不到14万。
而人口的迁移,带来的文化交融,一定使河南人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祖辈」,河南人的形象就变得光怪陆离。
我曾跟河南朋友总结过现在有四种河南人:出来工作且换了脑子的(较多)、出来工作但坚持原有观念的(较少)、留在河南但有现代意识的(极少)、留在河南但坚持传统观念的(极多)。
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可笑的政策,不是出在河南就是山东。
但在外省同事的眼中,河南人是不错的合作者。
而这些经历了长三角、珠三角淘洗的河南人回到老家过年,自然带来了新习惯。河南近年的人口外迁数据达到1610万,超过了一些国家的人口总量。
相较之下,山东、山西人口外流率较低(尤其高素质人群),观点交流不足。我一位移民加拿大的师妹说,当年一整明白,第一反应是只要考上大学,再也不回山东。
2个月前
illeey 2个月前
远亲不如镜淋 2个月前
fpj123 2个月前
流水净碧空 2个月前
想要有直升8194 2个月前
草原王
江南采莲 [OP] 2个月前
一、官不「扰民」
在杭州,有政策红利,无论是注册企业还是注销企业,效率都很高。
做事情不太用找关系,也不用托人。
但如果在某些省市,流程就会比较繁琐,不托人不送礼事情根本没法推进。
上面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两条杭州特色,一是最多跑一次,二是规则意识。换句话说,就是效率和法治。
在效率方面,浙江的「最多跑一次」肯定独步全国,当然数杭州执行得最好。
有网友透露,与在澳洲等地办事的经验相比,要说政府效率和便利程度,恐怕杭州也是胜者。当然,他们的优点是几乎不用找政府办事,这一点,就没什么好讲的了。
但放眼国内,40年前最早提出「时间就是金钱」的并非杭州,而是深圳等珠三角城市。
可现在,以某网友在杭州和广州注册公司的经历看(《地铁安检新政「10小时游」,广州与杭州有什么差别?》),广州的办事效率低得令人发指。
但如果放眼全国,广州可能又是好的。好与差,看要跟谁比。
第二条是法治程度,而法治程度与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或曰市民化程度成正比。
要让老百姓在每一个案子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杭州的市民化程度也体现在一些细节里。
很多人注意到杭州的斑马线车让人;杭州的室内禁烟可能是国内最好的,垃圾分类也是持续时间久、效果好的,不准室内吸烟、垃圾不能乱扔要分类。可事实上,很多大陆同胞在这两条上实在做得令人汗颜;如果发现红绿灯时间设置不合理,很多市民一样会打电话要求调整,杭州交警也会真的去测车流,一定会回访告知办理结果……
你看,哪有什么宏大叙事,没有,全是鸡毛蒜皮的细节。可恰恰是这些细节,组成了我们的日常。
如果要说扰,在杭州,很多时候是民扰官,而非官扰民。
1980年代,上面领导问浙江官员发展经验,沉吟之下,答曰「不管」,其实就是不扰民的另一种说法。
官不扰民,本是底线。但现实中在很多地方,诚属高不可攀。
江南采莲 [OP] 2个月前
二、最不差的城市
一位浙商讲过一个故事。有年他受邀去东北投资,还没付款,七大姑八大姨已经上桌吃喝、来承接项目了,吓得他立即逃回来。
有一年,传说东北邻居要改革开放了,有位浙商蠢蠢欲动,有朋友说他们那里不是不想开放,而是开放了没人敢去,你要去探险么?那里的开放后来果然成了笑话。
有位创业成功的网友透露,1990年代大学毕业后,他曾在闽南、岭南、江南、帝都工作过,后来决定在上海、杭州之间择一城定居,最终选择了杭州。
有人问为什么不去中国第一大都市,他说,在全国所有城市里,杭州官家是最接近现代化的那一个。换言之,也是最不差的那一个。
他这近20年的经历,证明这个判断是准确的。他本是一个外省青年,全无背景,在杭州仅用了5年时间,就成为一家企业的高管,这足以让他对这个城市和领导感念一生。
如果放在闽南,只能说,本地人愿与你共苦,却未必愿意同甘。
官场如此,商场更是唯才是举。
公有制下,不服从者不得食;资本制下,不劳动者不得食。
在金钱面前,所有人都是诚实的,遵从内心的利益法则。既然有人为了钱可以六亲不认,那为什么不能为了钱而有才便是德?什么叫公平、正义?这就是!
对于这一点,可用「体面」和「会算账」来解释。
钱塘自古繁华,文风昌盛,很多官员出身本地世家,家庭收入足以过上体面生活;本地世家注重颜面,为了蝇头小利而失体面,并不是划算的买卖。
天下哪有不爱财的官员,不过是仓禀实而知礼节之下,顾忌多了,便本分起来。
因为体面,加上杭州本身是个移民城市,巨族进进出出,便形成了杭州人不排外的性格特点。
你到杭州就会发现,本地人与外地人的通婚比例,可能是大城市中最高的。
因为生意的准则是人流,只要有人便意味着生意机会。
只有那些计划经济爱好者,因为饼做不大,便死死「护食」,生怕外地人进来抢了他那一份。
而杭州人「会算账」,特点是人越多越好,大家来帮我把蛋糕做大。
2023年的数据是,在杭州街上碰到的100个人中,大约有16个是河南人,杭州土著只有18个,其他的全是省内和其他省来的。
2002年左右杭州讨论过城市性格,当中有「大气开放」四个字,确实是不拿外人当外人。
当然,有些自媒体把杭州官方讲得像是一尘不染的白月光,这也太不切实际了。只要大门上还挂着一个人的像,大家就都是同一个国民、同一代人。
三、官民一体「防扰」
这几年,杭州、广州、深圳等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经历了一波又一波来自内陆的「远洋捕捞」冲击。
但最先叫出来的,并采取措施坚决抵制「远洋捕捞」之风的,是义乌和杭州的官方。
面对「远洋捕捞」,广州、深圳和东莞似乎束手无策。
2020年,内陆某地官方来浙江某州「远洋捕捞」(「南下打草谷」),案由是这家公司下属子公司一个300万元的案子。第一年,他们拿了2000万元回去过年,第二年1.2亿元,第三年直接开口6亿。
这下本地官方坐不住了,直接将这家公司所有相关人员先控制起来,集中住在某酒店,导致某地南下扑了个空;后来他们化妆潜入拘押的酒店偷人,被本地发现后大巴车转移,于是某地警员拍了视频发在某音上,说是地方保护。
因为写了这件事,有浙江某报至今被挂在某地大号上,被说成地域攻击。
有公司高管,被内陆某地找上门。他们先联系了本地对口机关协助,对口部门周末派人来门口看了一眼就没了下文。
到了周一,属地街道通知去见个面。在街道工作人员陪同下,双方见了一面,但大家都不说话,于是对方离开了会议室。
过了会,本地街道工作人员进来转达对方的意图,并直言说,他们对内陆某地官方来人就一个要求:不能干扰企业正常运营,有什么话,可以代为转达。
他还劝那位公司高管「跟他们能不见面就不要见了吧」,并建议「没有新问题了赶紧走」。
这便是杭州官员的性格。
但在其他很多地方,只怕天下官员是一家。
杭州人的性格也是刚烈,在抗日战争和抵抗满清入侵、抗击长毛时期,江南血流遍地,十室九空,仍是「杭铁头」。
这份血性,也让本地市民不怵官,这可能是北方一些城市完全无法体会的。
记得2022年初,有个外来的官员说,因为发生了疫情,杭州人不得出省,结果连体制内官员都在朋友圈叫骂,此令最后不了了之。
当然,头铁是因为每6.5个浙江人里就有1个老板,民有底气不惧官。有人写一个宁波家庭的家传时,当局长的弟弟在做企业的姐姐面非常坦承地说:「做政府的管理是很简单的,对社会没什么大贡献。」
这份官员在企业家面前的谦卑,哪是DeepDrink能理解的。
这便是杭州令人钦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