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 › 广东
江南采莲 • 2个月前 • 9次点击
形式主义有哪些共同特点?有哪些危害?为何屡禁不绝?如何才能真正根治形式主义?
江南采莲 [OP] 2个月前
侯2009 2个月前
smknow-123 2个月前
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分享,诉说,欢迎您的加入!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326588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
江南采莲 [OP] 2个月前
形式主义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对上镜头出风头的事情围着、追着、捧着,对群众关心的问题绕着、躲着、拖着。
形式主义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扎扎实实走程序,认认真真走过场”,只讲原则,不拿办法;只要轰动,不计成本;只图虚名,不求实效。
难以给上级领导留下印象的事不做,形不成多大影响的事不做,看上去不漂亮的事不做,仪式一场接着一场,总结一份接着一份,评奖一个接着一个。
概而言之,形式主义就是假大空、空对空,如沙里雕花、磨砖作镜。表面如火如荼,实则一地鸡毛;看似动作不少,只是原地空转;自己乐在其中,群众苦在其后。俗话说“形式主义害死人”,形式主义的危害确实很大:
一是误事。形式主义一般都属表面文章、花架子,不解决任何问题,搞形式主义的人也不想解决任何问题,因此误事是必然的。在单位造成了严重的内耗,有的单位的主要精力或工作形态只有形式主义了,真正搞实事的越来越少,无用功居多;在面上,用形式主义去做经济工作,经济搞不好;去防治污染,环境好不了;去对待民生,民生不可能改善;去解决社会治安问题,也没法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二是伤财。形式主义虽然不解决任何问题,但有时成本却非常高昂,往往搞得鸡飞狗跳、怨声沸腾,“伤财”又“劳民”、“扰民”,一些本可以用来济困办学、修路架桥的钱,成了形式主义的牺牲品。
三是制造隔阂。形式主义严重败坏党风政风,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党的方针政策的公信力,伤害群众的感情,减损群众的信任,消解群众的信心,进而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形式主义自古有之,但缘何屡禁不绝?就在于它总摆出一副“政治正确”的样子,把上级的要求挂在嘴上,说起来滔滔不绝,却轮子空转,啥也不干;把群众的呼声当成幌子,听起来热热闹闹,却虚晃一枪,掠影浮光。这种堂而皇之的“政治排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效果”,成为许多不正之风的“门神”,成为一切工作的大敌。比如,明知报上来的是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也听之任之,甚至通过挖空心思造假粉饰。对此,有心批评者担心唐突了“发展的好形势”,有意反对者忌惮触碰了“官场禁忌”,最终任由表面上的花团锦簇,掩盖了矛盾的存在,拖延了问题的解决。
形式主义只所以屡禁不绝,归根到底,搞形式主义最省力气、最易糊弄事、最好应付事,上下级之间彼此心照不宣,默契配合互相呼应走过场。
形式主义的生命力十分顽强,而且感染力很强,似乎总是无孔不入。再好的想法,再新的创意,如果不注意,也会被形式主义整得走了样,最终种瓜得豆,事与愿违。所以,对于形式主义,可谓人人痛恨,但同时人人又无可奈何,甚至自觉与不自觉地参与其中。
形式主义像牛皮癣,既然是顽疾,当然不会自动痊愈,主动消遁,必须用猛药重典,方有可能标本兼治,得以收敛。
根治形式主义,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形式主义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背道而驰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丝毫偏离不得,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万万丢不得。要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把高涨的工作热情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是形式主义的天敌,在务实上下功夫,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用实绩说话,才能铲除形式主义生根接枝的土壤,形式主义问题才不会像韭菜一样,割了又生,生了又长。
根治形式主义,就要减少考核和检查。有些形式主义工作不执行,就可能被督查、被问责,没有完成要问责,完成不好要问责,出了问题要问责。为了规避风险与责任,基层干部不再通过变通来完成目标任务,而是通过“形式主义地讲政治”来应对目标任务。要化解形式主义问题,上级必须以正面激励为主,减少不必要的考核检查,更不能轻易问责,要让基层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实际工作。
根治形式主义,重要的是管好“关键少数”。不少形式主义都是以领导个人的喜好为依据,目的在于满足领导个人的情绪价值。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形式主义的根源就是官僚主义。大凡形式主义的东西,一般都同领导机关、领导者有密切关系。
如果领导对形式主义严加抵制,对助长形式主义的做法严厉批评,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来个好的“上行下效”,问题不也就较好解决了吗?所以说,反对形式主义,必须从领导做起,上级要为下级做出样子。对自己所分管的工作,对下级置任务,检查工作,都要考虑到实可行,坚持摒弃华而不实的西;只有用改革的精神,在转变机关职能过程中,废止那些保护、支持、助长的形式主义的规定和做法,不让形式主义的东西轻易过关。
侯2009 2个月前
smknow-123 2个月前
smknow-123 2个月前
江南采莲 [OP] 2个月前
很多群众批评基层的形式主义,其实表现在基层,根子还在上面。
上级单位的官僚主义造成基层负担过重,不得不搞形式主义。有些领导急于造成绩,总是喜欢搞表面文章引起更上一级领导注意,致使基层东奔西跑,做无谓的劳动。
有些是害怕担责,存在路径依赖,除了填表造册,拍照留痕不知道如何部署推动工作,所以就是一有想法就要发个通知、一有事情就要开个会议、一有工作就要搞个责任分解。
互联网上有句梗叫“用魔法打败魔法”,这句话出自动画《成龙历险记》里面,老爹用反派的魔法打败反派之后,得出的结论,其实差不多就是“以彼人之道还治彼人之身”的意思。
而在今天的互联网语境里,一般用来说碰上不按理出牌的人时,你得不按理出牌才能解决问题。
形式主义本来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事情,所以我们得不按常理来解决。
中国社会本来就长期存在的“唯上不唯下”风气,一些领导主政一方,只求对上层交代,而不在意实际效用,如果某些目标任务设定得过激过猛,下级就可能以更为夸张的形式主义态度应对。
江南采莲 [OP] 2个月前
那些屎上雕花的形式主义,让员工疲于应付
诚庐小品
形式主义如野草一般,在一些公司、单位内野蛮生长,割了一茬又一茬,春风吹又生。特别是那些没有正经事业可做的、走下坡路的公司、单位,尤其热衷于形式主义,喜欢做些没名堂的事,幺蛾子特多,成天忙于“屎上雕花”的事,自我折腾得厉害。
1. 屎上雕花的事忙得不亦乐乎
“屎上雕花”是近来网络上盛传的流行词。这个词生动地描绘了一种现象,即人们为了让一个本无价值的事物变得像花儿一样漂亮,不惜耗费大量精力、人力、物力,使用各种精妙的技艺进行包装和修饰,但最终的本质却依旧是一坨屎。
大大小小的会议不断,无用的会议天天开,无论大小事,都要开会。在会议上,还要求下属做PPT,写各种报告、总结、讲话稿,做各种各样的报表。结果,每个人都忙忙碌碌的,没时间做业务,只能在PPT、讲话稿、报表上创业绩。因为没成绩,所以PPT,理论高大上,故事很有力。
各种会议讨论都是表面工作,做不了有价值的决定,真正有创意的意见不会采纳,真正的才能和创意被埋没。一些人为了迎合上级的喜好,满足领导的情绪价值,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质,导致工作浮于表面,缺乏实际价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屎上雕花,只见艺术、不闻其臭,外行瞎指挥,内行混日子,装腔作势,精致作假,要诚意就没有,要说法有一堆,所以,只要雕花雕得好,假业绩、花架子都是宝。
2.表演式的假忠诚盛行
说白了,形式主义就是上级对下级忠诚度的测试,也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度表演。
单位里形式主义作派盛行,上对下就是整,下对上就是蒙,上压下诈,上甩下推,表面上看是齐心协力,但其实呢,是各怀鬼胎,装模作样,唱着高调,有言无行,做表面文章的人多,做实事的人少,都在敷衍,都在应付。
单位领导层的,做不到躬身入局,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乱指挥、争权、推责、谋利;下面员工层的,瞎忙,承受着最大的压力,每天高负荷运转,丧失了激情和动力。
就说加班,明明没事可做,也要让下面的人统统加班,无论工作做没做完,都得留在公司。于是,大家都开始表演式加班,老板不走我不走,每个人都在磨洋工,看上去很忙,但没有什么效果。
3.办公室政治大行其道
那些快烂透的单位,领导层和员工层其实是疏离的,甚至是对立的。领导层觉得员工不努力、不听话、不上进,对员工态度冷漠,毫不关心;员工觉得领导们高高在上,却德不配位,水平能力不行,不包容不大气,口服心不服,这样一来,他们是互不信任的。
领导层为了树立权威,有效行使权力,就要拉拢一批打压一批,想方设法拉拢那些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排挤、打压那些不顺从自己的人。于是乎,有能力的人被疏远,阿谀奉承的人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无休止的内斗、消耗,也让单位伤尽了元气。
办公室政治泛滥,拉帮结派搞斗争,导致屁股决定一切。因为站队大于能力,算计完胜价值,跟人方是关键,所以,往上看全是屁股,往下看全是笑脸,圈里边都是舔狗,圈外全是恶煞,人才得受奴才的气,奴才得挨狗才的呲,人心肯定是散了。
4.考核检查过多过滥
众所周知,一个单位的业绩不是靠考核考出来的,而是靠员工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国际上那些一流企业,管理都很宽松,很人性化,并没有那么多繁琐的考核。
著名管理学家麦格雷戈说过:“人们本身就有动机、发展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不是因为有了管理才有了这些。”
如果一个单位不能奔赴有价值的事业,不能用事业来凝聚人、塑造人、鼓舞人,员工就会对前景担忧失望,就会精神状态不佳。这不是管理的问题,而是单位本身的价值出了问题。
有的领导觉得单位士气不振,精神涣散,躺平懈怠,又拿不出正面激励的办法,就想通过严苛的检查考核来强化管理,惩治员工,管住员工。
有的领导为了刷存在感,拿考核当利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上下其手,弄权耍威,把“约束”和“压制”当管理,为规避自身责任让下级“背锅”。如果对员工缺乏信任,监管过度,考核问责过频过重,就会弄得员工心理压力山大。
考核过多过细,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层层考核,用在考核上的时间、精力就多了,于是乎考核的人多、做事的人少,考核工作是有“成效”了,但单位的整体事业并没有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