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 › 山东
redflag • 2个月前 • 16次点击
没有人是傻子,哪的钱多就去哪
redflag [OP] 2个月前
lshfh 2个月前
smknow-123 2个月前
宁静致远1 2个月前
江南采莲 2个月前
2个月前
smknow_zmop 2个月前
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分享,诉说,欢迎您的加入!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223089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
redflag [OP] 2个月前
我的父亲是出大力的,就是工地上的抹灰工,湖南的工地钱一天多50,他就不去青岛,去湖南,吃不惯辣,清水煮面他也去。广东的钱多100,他就再花上点钱硬座直达,什么大蟑螂、回南天、湿冷、蒸笼的,都无所谓。
现在全国统一大市场,除了房子价格不一样,其他都一样了,多拿的钱就是多拿的,谁都不傻。你要能买得起上海的房,你会去杭州?你要买得起杭州的房,你来青岛?不怪人才外流,不怪人家发展得好,人家给的是真的多。
且不说tom有没有收钱,流量起飞他就有钱赚;有钱赚为什么不赚?山东人骂他,越骂越火钱越多。
在做好负面舆情管控的情况下,请一些粉丝多的自媒体宣传宣传宣传好人好事,扩大影响力、加深人们的印象,关键人家没说假话。我不信实诚板正的山东人好人好事比其他省份少,但你不给钱人凭什么帮你宣传?
送外卖都想去大城市多跑几单多赚点。大家都不容易,想赚多点钱又有什么错。
lshfh 2个月前
smknow-123 2个月前
宁静致远1 2个月前
江南采莲 2个月前
对于一个没有资源、没有政策的中等城市而言,这几十年,杭州一直在「投资人力」。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0年相比,杭州常住人口增长了58.6万人,成都增长了46.52万人,广州只增长了27.97万人。
北方人经常有句口头禅「政策倾斜」,即南方是「政策保送生」,用以解释为什么东南沿海发展起来,而北方落后了。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前,这个结论是成立的。
深圳是特区之首,大连、宁波、上海、广州等14个城市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尤其是深圳和上海浦东,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深圳对面就是全球金融中心香港,上海是外资进入中国设立总部的第一大都市。
但如果将14个名单放全,发现里面还有秦皇岛、连云港、福州、湛江和北海等一众不太入流的城市,以及天津这个衰退速度堪比东北的北方直辖市。
在经济特区中,也有海南、汕头、珠海这样发展滞后的小兄弟。
反观苏州和杭州这两个经济大市,根本不在这两个名单上。
但苏州又不同,有新加坡配置的中新科技园,而杭州有什么?
从地理区位看,广东面对港澳,福建面向台湾,上海面向全球,苏南融入新加坡和上海的外资圈,就连山东和辽宁都能面向日韩。
独浙江处于解放前线,靠近台海,90年代之前,由于美国撑腰的台湾国民党势力长期叫嚣反攻大陆,浙江沿海军事压力大,缺乏国企布局,也缺乏政策优惠,也缺乏外部力量可以依靠,所以只能做国企和外资看不上的鸡毛换糖,筚路蓝缕。
2008年广东时任汪书记的经济智囊说过,如果国内哪天遇到经济危机,可能只有浙商能挑起大梁,苏南和广东的外资会撤,广东包租公会发现自己只剩一地厂房。现在不能说不幸而言中,但确实有这方面的迹象。
因为上面和外面都不爱,浙江人只能靠自己,最后才有了民营经济的奇迹。1980年代有领导到浙江视察,问发展经验,浙江地方领导思忖之下,答曰「不管」。如果套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和阿西莫格鲁的理论,其他城市的天问,其实很好回答。也正因如此,浙江的经济是自发秩序、内生成长,所以才有全国最接近共同富裕的成果。
而其他省份,以珠三角为例,凡政策和外资雨露沾到的地方,繁荣如曼哈顿,而沾不到光的粤北,则与内地无二。如果要有结论的话,民企兴,则省强民富;民企衰,则省弱民贫。
全球化退潮,上海失色;全国政策拉平,深圳和广州先发优势丧失。世界是平的,全国也是平的。更重要的是,因政策而兴的城市,不管上海还是深圳,北方来的干部和国企数量,远超其他地方,毕竟干部跟着政策和资源走。他们和外资一起,带着财大气粗的先天优势,贪大,根本看不上小微企业。
于是,广东在迎来政策优惠的同时,也迎来了深重的北风,北方官场的风气随着北方来的官员一起带过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一方面是淘金之地,另一方面也是孙志纲的遇难之地。除了硬性的政策优惠,和港澳地利之便,广东并没能成长出浙商这般遍布全省的企业家群体。
全国工商联2024年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以营收计)企业中,杭州38家,深圳27家,无锡、苏州、宁波分别有25家、24家、21家,广州只有7家……直到浙江因为特殊原因,这十来年突然「被看见」,继1949年的山东南下干部退潮之后,新一批外来的干部才多起来。外来的北方官员的影响是很难评估的。
在1980年代温州八大王事件中,浙江本地干部与外来干部就有过激烈的争议,最后是浙江本地干部的意见胜出。一些外来的官员,如果以谦抑的态度来升职,倒是好的;就怕他们闲不住,要显示自己的能耐,大搞政绩工程,拍脑袋突发奇想,胡乱折腾,那可就不好了。
有个大市本来是看不上杭州的,结果来了个北方官员主政7年,活生生被杭州甩出几条街。是谁就不要问了,当地人称八格牙路。
如今浙江成为典型,不一定是好事。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才是问题本身,而是要学习浙江怎样出台政策「促进」。几年前有杭州本地人接待一个青岛的营商环境考察,他们就是这么问的。
一促就完了,市场就是这样被扭曲的。现在经济的问题不是缺促,而是促得气都喘不上了。
浙江的共同富裕不是政策主导的结果,恰恰是在政策缺位的情况下,民间自发秩序形成的。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
但这恰恰又是最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广东看到了浙江民企的崛起,最近宣布成立了民营经济局,这个做法就特别「体制依赖」。这与米莱和越南的改革方向正好相反。
有一位广州厅级干部下海的企业家对此有非常深刻的观察:广东看到了问题,却未必找对了解决方向。
在某种程度上,面临国内外不利形势,各行各业进入了存量博弈的「囚徒困境」——没有人喜欢内卷,但人人躲不掉内卷,这就是当下企业和个人的命。想活就卷,想死就躺。
地方之间亦是如此。如果浙江当年也抢国企和外资,就不会有今天的浙江。
什么是「南方」?南方就是自发秩序、减少管制、包容宽松、不折腾。如果以加强政府力量的方式寻求发展,那不是南方,而是北方。
那么,杭州与广州之间,谁更南方,谁更北方?
又或者说,谁能保持「南方」身份,谁会进一步「北方化」?
2个月前
smknow_zmop 2个月前
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