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 › 江苏
江南采莲 • 1个月前 • 8次点击
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什么信号?
江南采莲 [OP] 1个月前
leo4265287 1个月前
smknow-123 1个月前
山水林田湖草沙 1个月前
5826323 1个月前
小小昊昊 1个月前
远亲不如镜淋 1个月前
南宁仙子周阴婷 1个月前
qq9168 1个月前
1个月前
山水有相逢6557 1个月前
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分享,诉说,欢迎您的加入!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265522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
江南采莲 [OP] 1个月前
凯风 2025年03月06日
铁饭碗,不会扩张了,编制要缩减了。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除了提出“稳住楼市股市”、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外,首次提及“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
这是继“过紧日子”之后又一重磅举措,与人口小县机构改革、经济大省事业编制改革、多地清理编外人员形成共振。
严控“铁饭碗”,释放了什么信号?
01
为何要“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
财政供养人员,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财政供养人员主要指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广义财政供养人员则涵盖所有吃“财政饭”的人员。
目前究竟有多少广义财政供养人员不得而知,但“铁饭碗”吸引力与日俱增则是不争的事实,“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是为此而来。
严控财政供养人员,不等于开始“砍”铁饭碗,但也足以说明,传统的扩张模式行不通了,大量招人,大手大脚花钱成为过去式。
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取决于政府职能,且要与人口数量、财政承受力相匹配。
一旦人口数量减少,或者财政增速放缓,财政供养人员自然要随之而调整,“过紧日子”的要求正是由此而来。
财政是短期影响。据第一财经梳理,2024年全国广义财政收入约28.2万亿元,同比下降1.9%,广义财政支出约38.6万亿元,同比增长2.7%,两者差额约10万亿,主要靠发债弥补。
越是关键时刻,钱越要花在刀刃上。
刺激消费需要钱,鼓励生育需要钱,发展新兴产业需要钱,应对外界冲击也需要钱,财政自然要量入为出。
人口则是长期变量。中国人口总量已经连续3年负增长,多数省份告别增长模式,部分收缩型市县更是面临人口长期萎缩的困局。
人工智能则带来新的变数。如果说10年前的“互联网+”,打开数字政府的新时代,那么如今的“人工智能+”,正在开启AI政务的新纪元。
就在不久前,深圳首批“AI公务员”上岗,可实现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
AI还处于技术跃升的前期,对传统岗位的冲击还没到来。一旦技术成熟且大规模应用,取代部分事务性工作并非没有可能,部分“铁饭碗”可能首当其冲。
无论如何,“铁饭碗”不“铁”,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即将到来的现实。
02
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砍”铁饭碗了。
与国家层面相对稳妥的“严控”相比,一些省市已经开始主动精简机构、清理编外人员,甚至直接对铁饭碗“动手”。
2025年2月26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宣布全体公务员“冻薪”两年(暂时不涨薪),同时未来3年每年削减2%职位编制数,预计将有1万个“铁饭碗”被裁减。
香港公务员向来以薪酬高企、福利待遇优厚而著称。正常情下,无论升职与否,香港所有公务员每年都有不同幅度的加薪。
但如今,不涨薪还不够,还要直接削减编制数量。高峰时期香港特区共有19.6万个政府公职岗位,未来将减少到18.6万个。这背后,财政是主要症结。过去5年,香港有4年出现赤字,每年的赤字额度数百亿元乃至上千亿元不等,导致财政储备从1.1万亿跌到不足6000亿港元。
在内地,河南、山东、黑龙江等省份,将改革重点放在了事业单位,部分“小散弱”的事业单位被裁撤,大量编外人员遭到清理。
前不久,山东省10部门印发意见,启动省属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全面改革,收回相应事业编制,相关人员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同一时期,河南启动事业单位改革,省直事业机构按不低于50%精简,事业编制按不低于30%精简,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
经过这轮改革,河南省直单位撤销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事业单位以及“空壳单位”137个,事业编制精简46.9%,厅级领导职数精简9.3%、处级领导职数精简25.5%。
不过,这些被精简的编制并非全部消失,而是“减上补下、减县补乡”,一部分下沉到基层部门,一部分用于科技、教育、民生等重点领域。
事业编制短期还能整体保持稳定,编外人员则成了首先被“动刀子”的对象。
2024年初,哈尔滨出台规定,要求市直机关编外用人原则上5年内精简完毕,每年精简不少于本单位编外用人员额的20%。
湖南多地披露编外人员清退工作,一县卫健教育系统各清退500人,还有县表示全县1038名被清退编外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准铁饭碗,毕竟不是铁饭碗。一旦财政吃紧,或者政策压力席卷而来,编外人员自然成了首当其冲的清退对象。
03
人口小县,首当其冲。
去年中央发布的重要改革“决定”提出,稳妥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山西、湖北、湖南、西藏、安徽、青海等地纷纷推进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多个行政部门被撤并精简,部分事业单位编制被缩减,部分县域缩编人数超过千人。
作为先行者的山西河曲县,党政机构由36个精简为22个,领导职数由135名降为114名,涉改事业单位由186个整合为40个,事业编制数由1964名核减为659名。
湖南古丈同样如此。经过改革,全县机构限额由改革前33个调整为23个、核减科级领导职数55名,产业园区编制、科级领导职数分别精简69.2%、83.3%,县级议事协调机构由271个减至21个,精简率达92%。
当然,政府机构改革不意味着一刀切裁员,而是通过退休或下沉基层来消化,渐进式缩减编制数量,相对来说更为温和。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事业单位招聘采取的就是“退三进一”,即退休3名事业编人员才能新招1名,以此逐步缩减编制。
人口小县,为何成了机构改革的先行者?
作为一级政府,无论是几万人的小县,还是百万人口大县,行政部门、事业单位总量不会相差多少,事业机构动辄一两百个。
在全国,1800多个县域中,人口低于20万的400多个,5万以下的袖珍县接近90个,而百万人口大县不到100个。
正如瞭望东方周刊调研所发现的,人口小县普遍存在财政供养入不敷出、财政支出主要依靠转移支付、财政供养人员比例欠合理、事业单位“小、散、弱”等问题。因此,整合冗余单位,机构和职位瘦身,乃至精简铁饭碗,缩减编制数量,就成了必然。
这还只是第一步,随着人口不断收缩,一些县城、地级市会否面临被撤销或合并的命运,备受关注。
“铁饭碗”变革才刚刚开始,更大的变局还在后面。
leo4265287 1个月前
smknow-123 1个月前
江南采莲 [OP] 1个月前
这些人口小县,正在精简机构,缩减编制,减轻财政负担,很多中小城市也在精简编制
熊志 2024年10月16日
精兵简政的政府机构改革浪潮,不只是县城,很多中小城市也开始大规模推进了。
精简编制,砸碎铁饭碗,缩减编制数量,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动真格了。
最近,中央编办主任李小新透露,2024年以来,按照部署,结合地方机构改革,在97个人口小县开展机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推动机构真正减下来、职能作用真正强上去。”人口小县的这一波机构改革浪潮,说白了就是精兵简政、降本增效,减轻地方的财政负担。
在房地产熄火、债务率攀升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大量人口流失、依赖财政输血的县城,甚至中小城市,形势越来越紧迫,推进机构改革,砸碎铁饭碗,已经没有退路可言。
01
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多达2843个,这些单位中65%为县和县级市,所容纳的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
放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下,97个人口小县开展机构改革,远远谈不上是普遍状态。但不可忽视的是,近几年来,精简机构和编制的改革浪潮,在县级层面明显呈加速推进的状态。
2020年,山西率先“动刀”,在省内选取了临汾市浮山县、太原市娄烦县等6个县城,进行机构改革的试点。
这些县城有一个共同特征,人口数量较低,不足20万人,甚至只有几万人,称得上是“袖珍县”;同时,机构设置相较于县城规模,显得越来越臃肿冗余。
具体的改革路径也不复杂,该撤销的机构撤销,该合并的合并,减机构、减人员、减经费、减层级,实现大部制、扁平化。
以临汾市浮山县为例,通过机构改革,将35个党政机构精减为22个,精减37%,科级领导职数由154名精减为128名,精减17%。
目前,湖南、安徽、青海等多个省区已经陆续跟进,人口小县的机构改革浪潮,正在从山西扩散到全国。
根据统计,全国不到20万人的人口小县,一共多达400多个,其中5万人以下的袖珍小县,也有近百个,这些地区启动精兵简政的机构改革,大概率只是时间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城置业安家,就近城镇化,县城的城区人口规模随之持续膨胀,成为我国人口主要的生活场域。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还掀起了“撤县设市”的浪潮,一些人口大县纷纷谋求身份升级,希望获得更高的管理权限,做大做强。
随着县城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行政机构与编制人员也随之增多。在不少人眼中,考上县城公务员,躺平当“婆罗门”,是梦寐以求的铁饭碗。
如今,机构改革浪潮席卷,精兵简政意味着铁饭碗不再铁,编制的增长将受到严格的限制。
02
越来越多的省份,对人口小县动刀,缩减编制,这是形势压力下的必然。
经过多年的发展,绝大多数县城,如今已经过了扩张的阶段。随着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县城的人口流失现象日益加剧。
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20年,我国近七成的县级行政单元(县和县级市)常住人口在减少。到2020年年底,县域人口规模的占比,处在历年的最低值,净流出人口总规模已经超过1.5亿人。
一边是人口在持续外流,一边是机构设置仍然延续着人口巅峰时期的规模,编制没有进行删减,这就导致服务对象不断减少,提供政务服务的人员越来越多,财政负担日益沉重。
以前面提到的山西浮山县为例,常住人口不足10万,机构改革前的2020年,它有超过5900名财政供养人员,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1.3亿元,仅仅给财政供养人员发放薪酬,就需要4.6亿元。
所以很多网友调侃,一些小县城,如今只剩下“公务员经济”。
要知道,中西部的很多县城,根本没有多少像样的产业,造血能力较弱,财政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两个渠道,一是房地产,二是上级的财政转移支付输血。
当下,县城人口加速流失,房地产的增长引擎彻底熄火,楼市库存积压难以消化,土地财政模式难以维系,财政收入承压,不断攀升的债务率,更是如同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形势严峻。
另一方面,在全国过紧日子的大背景下,面对不断加重的供养负担,上级财政也没有那么多余钱来支援,大幅精简编制和人员,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
而且,缩减编制数量,不仅是因为财政养不起了,更在于,继续维持臃肿的机构设置,很容易造成人浮于事的局面,政府公共服务效率低下。
这些人口小县的机构改革,纵向缩减中间层级,横向则将一些职能重合的部门合并,普遍朝着扁平化的方向推进,在减轻财政供养负担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最简单一点,一个审批事项,可能不用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了。
03
放眼全国,精兵简政的机构改革浪潮,不只是县城,很多中小城市也开始大规模推进了。
比如2024年4月,河南省委编办的《扎实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 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经公布后引发热议,其中提到,在省直单位层面,除学校医院外,按照“531”比例进行精简。也即,事业机构按不低于50%精简,事业编制按不低于30%精简,其中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
而在此之前的2021年,黑龙江经过一年的事业单位改革,共精简事业单位2735个,收回事业编制8.3万余名。
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县城还是省直单位,类似的机构改革,往往不是直接将一些在编人员清理出去,不是直接端掉他们的铁饭碗,而是严格控制编制的总体规模,渐进式缩减编制数量。
比如,以前可能是退休一个,就再招一个进来,现在退休两人甚至三人,才能再招录一名新人,逐步实现精简。
对体制内人员来说,尽管这还算不上是淘汰机制,但也意味着,铁饭碗不再铁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进人更难,考公、考编的难度将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编制数量有限,要处理的事务又比较繁多,不少地方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会大量聘用编外人员,来分担部分工作。
但在财政供养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这些编外的合同工,接下来也会是精简的对象。像湖南此前就曾披露,该省多地开展编外人员清退工作,一县卫健教育系统各清退500人。
考虑到中国的城镇化进入中后期,人口增长放缓,经济也进入转型调整的新阶段,人口小县的缩编改革,将只是一个开始,更大规模、更强力度的改革浪潮还在后面。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270个公布2023年常住人口数据的城市,157个人口在减少,人口流失成为大多数城市的常态。
随着人口减少,服务民众的机构和编制人员数量,当然也应该随之精简压缩。接下来,政府机构改革要勇于突破既得利益的束缚,以更大的决心,大刀阔斧地推进。
编制数量的调整,和地方的人口规模、财政状况相匹配,少一些不必要的机构,少养一些冗员,地方财政和经济发展才能够持续。
山水林田湖草沙 1个月前
江南采莲 [OP] 1个月前
铁饭碗再收紧
最近,湖南人口最少的县——湘西州古丈县引起了关注。这个县公布了人口小县机构改革成效,全县机构限额由改革前33个调整为23个、核减科级领导职数55名,产业园区编制、科级领导职数分别精简69.2%、83.3%,县级议事协调机构由271个减至21个,精简率达92%。
而在之前,陕西太白县将32个党政机构压缩精简至25个,县级议事协调机构由87个减少为20个。
山西太原娄烦县,事业编制数量从3000多个锐减到341个,缩减率达到88.6%。
大趋势显而易见:砸铁饭碗、缩减编制数的行动,已经进入到动真格的阶段。
实际上,砸铁饭碗、缩减编制数,其实就两个大背景:财政和人口。
首先,看财政。
当下,国家全口径财政收入承压。表面上看,近两年中国的财政收入还在增加,比如2023年前11个月,财政收入增加了7.9%,增量是1.6万亿。但是近2年,地方政府的真实卖地收入减少了最少6万亿。
一方面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地方财政的支出还要维持。根据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锋的研究,中国的财政支出,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支出过低,但在公务人员(包含非在编)报酬中的支出严重过高,到了2020年,公务人员的报酬已经占了财政可支配收入的63%。
比如山西的浮山县,人口不到10万,在编人员更是多达5900人,一年光给这些“铁饭碗”发工资,就得消耗掉4.6亿元的财政资金,而当地的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只有1.3亿元。而古丈县的数据显示,其总人口才14.3万人,2023年全年GDP只有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36亿元,但古丈的在编人员数据比例,已经高达常住人口的3.93%。
别以为小县的开支低就可以忽略,像古丈、浮山这样的地方,中国太多了。根据《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21(县市卷)》,纳入统计的2075个县域单位中,20万人口以下的县(市)多达400多个,其中10万人以下的县(市)有206个,5万人以下的“袖珍县(市)”有90个。
而缩减财政供养人员开支,大城市、人口聚集地区,显然不能直接改革。所以,为了财政收支平衡,小就成了突破口。
更关键的是,目前中国的人口总量呈下降趋势,而产业聚集趋势又在增强,一来一去,小县人口结构必然受到冲击。2010年—2020年全国共有1507个收缩的区县,占比超过一半,覆盖了近46%的国土,有些县已经成了“空心县”。
这个背景下,人口流失导致财力不足,财力不足导致无力负担机构运行,而机构臃肿又导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最后反作用于国家财政,一个恶性循环就此产生。
所以,改革小县政府机构就成了形势使然。去年发布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只对各省提出要求,也明确“县、乡两级不作精减要求”。但今年就把“人口小县”单独拎出来,明确提出“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
注意表述:政府机构优化精简。这就意味着,小县体制内的编制铁饭碗,也要被打破了。以前,一直说人员精简三步走:清退编外人员、裁撤事业编、精简公务员队伍。好多人都觉得是雷声大,雨点小。
但现在一看,时代抛弃你,真的是一点招呼不打。
一场从小到大的社会转型呼啸而来,谁都必须做好准备了。
5826323 1个月前
小小昊昊 1个月前
远亲不如镜淋 1个月前
江南采莲 [OP] 1个月前
基层是干活主力,其实人员工资只是总支出的一小部分。
少折腾,少搞一些像贵州烂尾土司楼那样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少搞一些活动评比检查,少搞一些重复建设,少一些铺张浪费,就能省下很多钱
南宁仙子周阴婷 1个月前
江南采莲 [OP] 1个月前
qq9168 1个月前
1个月前
的确
1个月前
少出几趟国就省不少钱了
山水有相逢6557 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