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广东

这些人口小县,正在精简机构,缩减编制数量,减轻财政负担,很多中小城市也在精简编制

江南采莲 1个月前 7次点击

这些人口小县,正在精简机构,缩减编制数量,减轻财政负担,很多中小城市也在精简编制

6 条回复

江南采莲 [OP]    1个月前

这些人口小县,正在精简机构,缩减编制数量,减轻财政负担,很多中小城市也在精简编制

熊志 2024年10月16日

精兵简政的政府机构改革浪潮,不只是县城,很多中小城市也开始大规模推进了。

精简编制,砸碎铁饭碗,缩减编制数量,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动真格了。

最近,中央编办主任李小新透露,2024年以来,按照部署,结合地方机构改革,在97个人口小县开展机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推动机构真正减下来、职能作用真正强上去。”人口小县的这一波机构改革浪潮,说白了就是精兵简政、降本增效,减轻地方的财政负担。

在房地产熄火、债务率攀升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大量人口流失、依赖财政输血的县城,甚至中小城市,形势越来越紧迫,推进机构改革,砸碎铁饭碗,已经没有退路可言。


01

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多达2843个,这些单位中65%为县和县级市,所容纳的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

放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下,97个人口小县开展机构改革,远远谈不上是普遍状态。但不可忽视的是,近几年来,精简机构和编制的改革浪潮,在县级层面明显呈加速推进的状态。

2020年,山西率先“动刀”,在省内选取了临汾市浮山县、太原市娄烦县等6个县城,进行机构改革的试点。

这些县城有一个共同特征,人口数量较低,不足20万人,甚至只有几万人,称得上是“袖珍县”;同时,机构设置相较于县城规模,显得越来越臃肿冗余。

具体的改革路径也不复杂,该撤销的机构撤销,该合并的合并,减机构、减人员、减经费、减层级,实现大部制、扁平化。

以临汾市浮山县为例,通过机构改革,将35个党政机构精减为22个,精减37%,科级领导职数由154名精减为128名,精减17%。

目前,湖南、安徽、青海等多个省区已经陆续跟进,人口小县的机构改革浪潮,正在从山西扩散到全国。

根据统计,全国不到20万人的人口小县,一共多达400多个,其中5万人以下的袖珍小县,也有近百个,这些地区启动精兵简政的机构改革,大概率只是时间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城置业安家,就近城镇化,县城的城区人口规模随之持续膨胀,成为我国人口主要的生活场域。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还掀起了“撤县设市”的浪潮,一些人口大县纷纷谋求身份升级,希望获得更高的管理权限,做大做强。

随着县城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行政机构与编制人员也随之增多。在不少人眼中,考上县城公务员,躺平当“婆罗门”,是梦寐以求的铁饭碗。

如今,机构改革浪潮席卷,精兵简政意味着铁饭碗不再铁,编制的增长将受到严格的限制。


02

越来越多的省份,对人口小县动刀,缩减编制,这是形势压力下的必然。

经过多年的发展,绝大多数县城,如今已经过了扩张的阶段。随着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县城的人口流失现象日益加剧。

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20年,我国近七成的县级行政单元(县和县级市)常住人口在减少。到2020年年底,县域人口规模的占比,处在历年的最低值,净流出人口总规模已经超过1.5亿人。

一边是人口在持续外流,一边是机构设置仍然延续着人口巅峰时期的规模,编制没有进行删减,这就导致服务对象不断减少,提供政务服务的人员越来越多,财政负担日益沉重。

以前面提到的山西浮山县为例,常住人口不足10万,机构改革前的2020年,它有超过5900名财政供养人员,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1.3亿元,仅仅给财政供养人员发放薪酬,就需要4.6亿元。

所以很多网友调侃,一些小县城,如今只剩下“公务员经济”。

要知道,中西部的很多县城,根本没有多少像样的产业,造血能力较弱,财政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两个渠道,一是房地产,二是上级的财政转移支付输血。

当下,县城人口加速流失,房地产的增长引擎彻底熄火,楼市库存积压难以消化,土地财政模式难以维系,财政收入承压,不断攀升的债务率,更是如同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形势严峻。

另一方面,在全国过紧日子的大背景下,面对不断加重的供养负担,上级财政也没有那么多余钱来支援,大幅精简编制和人员,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

而且,缩减编制数量,不仅是因为财政养不起了,更在于,继续维持臃肿的机构设置,很容易造成人浮于事的局面,政府公共服务效率低下。

这些人口小县的机构改革,纵向缩减中间层级,横向则将一些职能重合的部门合并,普遍朝着扁平化的方向推进,在减轻财政供养负担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最简单一点,一个审批事项,可能不用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了。

03

放眼全国,精兵简政的机构改革浪潮,不只是县城,很多中小城市也开始大规模推进了。

比如2024年4月,河南省委编办的《扎实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 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经公布后引发热议,其中提到,在省直单位层面,除学校医院外,按照“531”比例进行精简。也即,事业机构按不低于50%精简,事业编制按不低于30%精简,其中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

而在此之前的2021年,黑龙江经过一年的事业单位改革,共精简事业单位2735个,收回事业编制8.3万余名。

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县城还是省直单位,类似的机构改革,往往不是直接将一些在编人员清理出去,不是直接端掉他们的铁饭碗,而是严格控制编制的总体规模,渐进式缩减编制数量。

比如,以前可能是退休一个,就再招一个进来,现在退休两人甚至三人,才能再招录一名新人,逐步实现精简。

对体制内人员来说,尽管这还算不上是淘汰机制,但也意味着,铁饭碗不再铁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进人更难,考公、考编的难度将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编制数量有限,要处理的事务又比较繁多,不少地方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会大量聘用编外人员,来分担部分工作。

但在财政供养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这些编外的合同工,接下来也会是精简的对象。像湖南此前就曾披露,该省多地开展编外人员清退工作,一县卫健教育系统各清退500人。

考虑到中国的城镇化进入中后期,人口增长放缓,经济也进入转型调整的新阶段,人口小县的缩编改革,将只是一个开始,更大规模、更强力度的改革浪潮还在后面。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270个公布2023年常住人口数据的城市,157个人口在减少,人口流失成为大多数城市的常态。

随着人口减少,服务民众的机构和编制人员数量,当然也应该随之精简压缩。接下来,政府机构改革要勇于突破既得利益的束缚,以更大的决心,大刀阔斧地推进。

编制数量的调整,和地方的人口规模、财政状况相匹配,少一些不必要的机构,少养一些冗员,地方财政和经济发展才能够持续。

   1个月前

我们晋省别的不靠前,这种破事冲的最猛

人民好兄弟    1个月前

已上的不用担心,

江南采莲 [OP]    1个月前

@人民好兄弟  
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精简机构,缩减编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什么信号?

凯风 2025年03月06日

铁饭碗,不会扩张了,编制要缩减了。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除了提出“稳住楼市股市”、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外,首次提及“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

这是继“过紧日子”之后又一重磅举措,与人口小县机构改革、经济大省事业编制改革、多地清理编外人员形成共振。

严控“铁饭碗”,释放了什么信号?

01

为何要“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

财政供养人员,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财政供养人员主要指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广义财政供养人员则涵盖所有吃“财政饭”的人员。

目前究竟有多少广义财政供养人员不得而知,但“铁饭碗”吸引力与日俱增则是不争的事实,“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是为此而来。

严控财政供养人员,不等于开始“砍”铁饭碗,但也足以说明,传统的扩张模式行不通了,大量招人,大手大脚花钱成为过去式。

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取决于政府职能,且要与人口数量、财政承受力相匹配。

一旦人口数量减少,或者财政增速放缓,财政供养人员自然要随之而调整,“过紧日子”的要求正是由此而来。

财政是短期影响。据第一财经梳理,2024年全国广义财政收入约28.2万亿元,同比下降1.9%,广义财政支出约38.6万亿元,同比增长2.7%,两者差额约10万亿,主要靠发债弥补。

越是关键时刻,钱越要花在刀刃上。

刺激消费需要钱,鼓励生育需要钱,发展新兴产业需要钱,应对外界冲击也需要钱,财政自然要量入为出。

人口则是长期变量。中国人口总量已经连续3年负增长,多数省份告别增长模式,部分收缩型市县更是面临人口长期萎缩的困局。

人工智能则带来新的变数。如果说10年前的“互联网+”,打开数字政府的新时代,那么如今的“人工智能+”,正在开启AI政务的新纪元。

就在不久前,深圳首批“AI公务员”上岗,可实现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

AI还处于技术跃升的前期,对传统岗位的冲击还没到来。一旦技术成熟且大规模应用,取代部分事务性工作并非没有可能,部分“铁饭碗”可能首当其冲。

无论如何,“铁饭碗”不“铁”,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即将到来的现实。

02

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砍”铁饭碗了。

与国家层面相对稳妥的“严控”相比,一些省市已经开始主动精简机构、清理编外人员,甚至直接对铁饭碗“动手”。

2025年2月26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宣布全体公务员“冻薪”两年(暂时不涨薪),同时未来3年每年削减2%职位编制数,预计将有1万个“铁饭碗”被裁减。

香港公务员向来以薪酬高企、福利待遇优厚而著称。正常情下,无论升职与否,香港所有公务员每年都有不同幅度的加薪。

但如今,不涨薪还不够,还要直接削减编制数量。高峰时期香港特区共有19.6万个政府公职岗位,未来将减少到18.6万个。这背后,财政是主要症结。过去5年,香港有4年出现赤字,每年的赤字额度数百亿元乃至上千亿元不等,导致财政储备从1.1万亿跌到不足6000亿港元。

在内地,河南、山东、黑龙江等省份,将改革重点放在了事业单位,部分“小散弱”的事业单位被裁撤,大量编外人员遭到清理。

前不久,山东省10部门印发意见,启动省属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全面改革,收回相应事业编制,相关人员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同一时期,河南启动事业单位改革,省直事业机构按不低于50%精简,事业编制按不低于30%精简,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

经过这轮改革,河南省直单位撤销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事业单位以及“空壳单位”137个,事业编制精简46.9%,厅级领导职数精简9.3%、处级领导职数精简25.5%。

不过,这些被精简的编制并非全部消失,而是“减上补下、减县补乡”,一部分下沉到基层部门,一部分用于科技、教育、民生等重点领域。

事业编制短期还能整体保持稳定,编外人员则成了首先被“动刀子”的对象。

2024年初,哈尔滨出台规定,要求市直机关编外用人原则上5年内精简完毕,每年精简不少于本单位编外用人员额的20%。

湖南多地披露编外人员清退工作,一县卫健教育系统各清退500人,还有县表示全县1038名被清退编外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准铁饭碗,毕竟不是铁饭碗。一旦财政吃紧,或者政策压力席卷而来,编外人员自然成了首当其冲的清退对象。

03

人口小县,首当其冲。

去年中央发布的重要改革“决定”提出,稳妥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山西、湖北、湖南、西藏、安徽、青海等地纷纷推进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多个行政部门被撤并精简,部分事业单位编制被缩减,部分县域缩编人数超过千人。

作为先行者的山西河曲县,党政机构由36个精简为22个,领导职数由135名降为114名,涉改事业单位由186个整合为40个,事业编制数由1964名核减为659名。

湖南古丈同样如此。经过改革,全县机构限额由改革前33个调整为23个、核减科级领导职数55名,产业园区编制、科级领导职数分别精简69.2%、83.3%,县级议事协调机构由271个减至21个,精简率达92%。

当然,政府机构改革不意味着一刀切裁员,而是通过退休或下沉基层来消化,渐进式缩减编制数量,相对来说更为温和。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事业单位招聘采取的就是“退三进一”,即退休3名事业编人员才能新招1名,以此逐步缩减编制。

人口小县,为何成了机构改革的先行者?

作为一级政府,无论是几万人的小县,还是百万人口大县,行政部门、事业单位总量不会相差多少,事业机构动辄一两百个。

在全国,1800多个县域中,人口低于20万的400多个,5万以下的袖珍县接近90个,而百万人口大县不到100个。

正如瞭望东方周刊调研所发现的,人口小县普遍存在财政供养入不敷出、财政支出主要依靠转移支付、财政供养人员比例欠合理、事业单位“小、散、弱”等问题。因此,整合冗余单位,机构和职位瘦身,乃至精简铁饭碗,缩减编制数量,就成了必然。

这还只是第一步,随着人口不断收缩,一些县城、地级市会否面临被撤销或合并的命运,备受关注。

“铁饭碗”变革才刚刚开始,更大的变局还在后面。

smknow-123    1个月前

已阅

比较眼眯    1个月前

很多社会团体占编不清查,一堆部门没人干活,都不知编制调的是什么研。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223298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