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江苏

中央转移支付资金10万亿,四川、河南、湖南拿得最多,深圳、厦门等计划单列市拿得最少

江南采莲 1个月前 8次点击

中央转移支付资金10万亿,四川、河南、湖南拿得最多,深圳、厦门等计划单列市拿得最少

6 条回复

江南采莲 [OP]    1个月前

2024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总额10万亿,四川、河南、湖南、河北拿得最多,深圳、厦门、宁波等五个计划单列市拿得最少

城市财经 2025年04月01日 余飞

一、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总额继续维持10万亿

近日,财政部公布了2024年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执行情况。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财政转移支付。

其实,这和养老金的中央调剂是一样的。

由于各省人口规模不一、产业不一、资源不一,导致各地区的经济水平、财政状况悬殊,这种情况长期存在。

所以,就采取了中央调剂分拨模式,就是全国各地都按照实际状况上交财政收入给中央,中央财政再根据各地发展需求划拨资金给地方。这就形成了,中央为实现各个地方的公共服务水平平等而进行财政划拨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简单理解就是富省养穷省。当然,这也不能完全理解为穷省就占了便宜。穷省其实对富省也有很大的贡献,有资源的地区贡献资源,比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就是西部的资源输送给东部。还有人口基本都是中部、西部往东南流入,这也是一个大贡献。

2023年中央财政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资金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了102945.19亿元。这一数据,创下历史新高,是历史上中央对地方进行一般公共预算转移首次突破10万亿。

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央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资金总额为100397.16亿元。数据来源:财政部

这一规模相较于2023年的执行数有所下滑,但仍维持在10万亿之上。

从数据走势来看,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基本上每年都在增加。这很好理解,毕竟经济规模一年一年大,财政收入也是一年胜似一年。

但其中的2020年和2022年,增量最为显著。

这个大家应该清楚,2020年是疫情爆发初年,封锁不断,地方经济发展受困,于是当年中央给予了地方83339亿元转移支付资金,相较于2019年,增加了8924亿元。2021年是疫情三年中较为平缓的一年。

到了2022年,疫情再次肆虐,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程度丝毫不亚于2020年。于是,中央再次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当年转移了97144.75亿元,转移数量足足比2021年多出了13774.75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这才有了2023年顺势超越10万亿的基础。

2024年因为地方债、房地产压力,地方经济压力大,所以尽管黑天鹅已经结束,但发展的压力并没有小多少,所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仍维持在10万亿之上。

二、 四川、河南雷打不动的第一第二

10万亿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转给地方,哪些地区拿得最多,哪些地区拿得最少?

话不多说,直接来看财政部公布的各地区执行数据。

财政部列出了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与5个计划单列市以及新疆建设兵团的转移支付情况。数据来源:财政部

之所以是31+5+1布局。是因为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是计划单列市,财政权限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同一级别,这五个城市相当于半直辖市,或者说是经济直辖市。

新疆建设兵团是计划单列的省部级特殊区划,也是省级单位。

为了方便大家看数据,重新梳理制作了一张图表,清晰明了。(城市财经制图,数据来源:财政部)

从数据看到,四川毫无意外仍是获得转移支付资金最多的省份。其次是河南、湖南、河北、湖北、黑龙江、安徽、云南、广西、新疆。往年前十基本也是它们,只不过排名会有些许变化而已。比如去年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四川、河南、湖南、云南、湖北、河北、黑龙江、安徽、新疆、广西。四川与河南基本是雷打不动的第一、第二。

而获得转移支付资金数量最少的,也基本是雷打不动的五个计划单列市(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

从2024年与2023年转移变化数据来看,江苏与广东获得的转移支付资金减少规模最大,江苏减少了479.6亿元,广东(含深圳)减少了411.18亿元。

四川之所以每年拿得钱最多,四川人口多,而欠发达地区也非常多。

四川的常住人口8364万人,位居全国第五,仅次于广东、山东、河南、江苏。

同时,整个四川的经济排名虽然位居全国第5,但其GDP中有超三分之一是成都提供的。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局公布数据

换句话说,四川真正发达的也就是成都及周边那一带,事实上四川有很多地方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是对于川西地区来说更是如此。需要大量的财政拨款来维持运转。

所以获得转移支付资金数额排名前十的省,尽管表面上看有些省的实力还不错,但中西部太多穷困地带,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数额也就更多。

相反,经济发达地区的沿海省市,获得转移支付资金数额垫底,尤其是五大计划单列市。这本就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立的初衷,富省养穷省。

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虹吸中部、西部和东北的人口,依赖中西部的资源,自然需要上交财政和养老金来反馈经济欠发达、人口被虹吸的地区。

有人可能提出异议,比四川更欠发达的应该是西藏、宁夏、青海等更西的西部地区啊,为何获得最多的不是这些地区。原因很简单,那些地方人口稀少。财政转移的多寡和人口正相关。

所以,如果从人均获得的转移支付角度来看,那些比四川更欠发达、更西的西部地区,才是获得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最大的地区。

三、人均转移支付,西藏一骑绝尘

人均转移支付金额,财政部没有直接公布。不过,可以根据其公布的转移支付资金总数,再结合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计算得出。

目前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有24个公布了数据,7个没有公布。下面的数据图中带*号的便是以2023年人口计算的数据。数据来源:根据财政部和各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而得。

从人均获得转移支付角度来看,西藏人均获得转移支付金额最高,平均每人获得转移首次超越7万元,可谓一骑绝尘,远远高出第二名。青海第二,也高达2.88万元。新疆、宁夏、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吉林、海南、贵州人均数均在万元/人以上。而获得转移支付总金额位列第一的四川,人均金额为8029元/人,位列全国第16位。

所以说,四川获得的转移支付资金总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一方面是四川穷困地带仍很多,另一方面是人口规模太大。

这样的转移支付制度,一定程度上障了全国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平等,是解决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有效措施,但是对于有些地方政府来说,他救不如自救。

没有一个地方是依靠支援能够走向发达的。

转移支付追求的公平,不能等同于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转移支付能够缓解有些地方的财政困境,但它并不是经济发展的解药,对有些地方来说,过度依赖国家输血,反而容易丧失转型的动力,安于现状,同时影响发达地区的经济效率。

依赖财政转移支付的省市自治区,需要行动起来,发展起来,逐步减少依赖。

按照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曾经提出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究竟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要实现共同富裕,显然最要紧的,就是将最短的短板补齐,而中部、西部、东北,便是短板所在。

当这些短板不断补齐之时,才是整个国家迈向富裕之日。

smknow-123    1个月前

已阅

smknow-123    1个月前

看看

江南采莲 [OP]    1个月前

@smknow-123  
“面子工程” 就像一场闹剧,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在河南鲁山县,这个 2020 年才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地方,花费 715.2 万元打造巨型 “牛郎织女” 雕塑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当地百姓的生活还不富裕,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或许还不完善,可这巨额财政资金却被用来打造一座雕塑。这不禁让人想问,这到底是为了提升城市形象,还是为了某些人的政绩和项目建设利益输送?

在山西太原市清徐县,县政府门前广场花 1305 万建设仿真椰子树、雕塑 。这简直就是荒诞至极!北方的县城,和椰子树毫无关联,却耗费巨资打造这样的景观小品。这些钱要是用来改善民生,能让多少困难家庭过上好日子,能让多少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条件。

还有豪华办公楼的建设,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实际需求,大肆兴建豪华办公楼。宽敞的大厅、精美的装修,气派非凡。可与此同时,百姓办事却依旧困难重重,政府的服务效率并没有因为这豪华的办公楼而提高。

四川成都金牛区投资12.16亿元建设建筑面积8.22万平方米的对外交流中心项目,使用进口石材拼花、手工羊毛地毯、玻璃幕墙等高档材料进行豪华装修,园林绿化工程总花费约700万元,智能化信息系统造价超过1.2亿元;山西太原清徐县违规将县政府综合办公楼仿古屋顶及外立面涂装、政府综合办公楼亮化工程等,打包到县城水系生态治理及城市停车场惠民工程中,实际形成支出1193万元,该项目还在城市广场建设了多处景观小品,包括一座银色莲花雕塑、一座景观石、一处地雕、多棵仿真椰子树,实际形成支出1305万元。

面子工程背后的深层原因?

官员们热衷于搞面子工程,首先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在他们眼里,政绩就是一切,而政绩似乎就等同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 “形象工程”。他们想通过这些表面工程,快速获取政绩,为自己的晋升积累资本。他们 “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领导不注意”,把心思都花在了如何讨好上级领导上,而不是为百姓谋福祉。

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工程项目中往往存在着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等腐败行为。一些官员和不法商人勾结,通过工程项目捞取巨额利益,搞政商旋转门。就像周立夫,他不仅大搞面子工程,还把项目建设作为发财捞钱的机会,安排同学、弟弟在其中提篮子或做项目,从中捞取好处费 1000 多万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面子工程对民生造成了多方面的严重危害。

这些面子工程浪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导致民生领域资金被挪用。一个地方的财政资金是有限的,花在面子工程上的钱越多,能用于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的钱就越少。此外,有些地方经济不景气,财政资金原本就很紧张,经常捉襟见肘,还去搞面子工程,就会浪费大量财政资金,导致无法按时足额发放公职人员工资。这就使得老百姓的生活得不到改善,引起干部队伍不稳,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受到阻碍。

面子工程往往与民众实际需求脱节,甚至还会加重民众负担。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搞面子工程,不惜举债,而这些债务最终还是要由老百姓来买单。就像独山县,水司楼项目耗费巨资,使得当地财政不堪重负,百姓的生活也受到影响。

许多面子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还会忽视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这些后果往往需要长时间、高成本来修复,给地方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面子工程还会降低政府公信力,损害党和政府形象。老百姓看到政府把大量的钱花在这些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上,对他们的实际需求却置之不理,就会对政府失去信任。地方政府与百姓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紧张。

江南采莲 [OP]    1个月前

@smknow-123  
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 “形象工程”在各地频频出现,白白浪费了巨额财政资金,寒了谁的心?

在河南宁陵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东霞为应付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检查,花费财政资金 249.62 万元打造 “经典观摩路线”,对沿线 21 个行政村共计 40 多万平方米墙体喷漆刷白,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这白花花的墙面,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刺的是老百姓的心呐!

在湖南江永县,原县委书记周立夫也不甘示弱。他不顾县情,大搞面子工程,光县城文化广场景观工程就花去 6000 万元,其中 12 根大理石图腾柱耗资 1200 万元 。一个省级贫困县,年财政收入不过 3 亿元,本就该把钱花在刀刃上,可周立夫却为了自己的政绩,肆意挥霍财政资金。

在贵州独山县,水司楼项目投资 2.56 亿元 。这座号称 “天下第一水司楼” 的建筑,确实宏伟壮观,浪费了巨额财政资金,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成了当地百姓心中的痛。独山县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底子薄弱,2020 年才 “脱贫摘帽”,每年财政总收入 10 亿左右 。为了政绩,时任县委书记潘志立罔顾独山县每年财政收入不足10个亿的实际,盲目举债近2亿元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楼”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潘志立被免职时,独山县债务高达400多亿元,绝大多数融资成本超过10%。

还有湖北荆州的巨型关公雕像项目,总造价达 1.729 亿元 。舆论关注之后,先是被确认是违建,后又搬迁重建,3 亿多元财政资金就这样打了水漂。

这些官员们为了所谓的 “政绩”,不惜耗费大量的资金,打造这些华而不实的 “面子工程”。可与此同时,民生问题却被他们抛诸脑后。老百姓们的生活依旧艰难,道路依旧崎岖难行,医疗条件依旧落后,教育资源依旧匮乏。这些官员们的行为,不仅浪费了国家的财政资金,更寒了老百姓的心。他们忘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权力当成了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这样的官员,落马难道不是早晚的事吗?

江南采莲 [OP]    3周前

@smknow-123  
在财政紧张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迎来了监管铁拳

最近,中央纪委点名通报了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典型问题: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违规使用资金维修政府办公楼楼顶、建设广场景观小品;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对外交流中心存在过度装修问题;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侵占耕地挖湖造景整改,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反复发生。

这三起通报,涉及山西、四川、贵州,其共同特点是:这些都是非必要非急需项目。为了所谓的“形象”“面子”,地方上浪费了大量公共资金。

当下,中央三令五申要习惯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这些地方官员顶风作案,可谓胆大包天。

2024年11月1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评论文章《坚决杜绝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指出,对政绩观不正,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给脸上“贴金”、为个人“造势”、从中牟利者,严肃查处、严惩不贷、通报曝光……

通告披露同时,还处理了一批领导干部。

这次中央真不给地方面子。

所谓面子工程,很通俗,也好理解,就是主打一个“大而无用”“华而不实”。

比如,豪华的公共机构办公大楼和设施,猎奇的城市地标,这些纯属“赔钱赚吆喝”项目,基本都是面子工程。

这些年,中央一直明令禁止面子工程,但一些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一批号称为民生、发展旗号的“新形象工程”,改头换面,浓妆登场。

这些新马甲似乎个个师出有名:大都顶着“教育民生”“生态环保”“团建文旅”“美丽乡村”“数字建设”等民生民心名头。

事实上,自2024年3月份,多地就开始倒查乡村振兴中的“政绩工程”“新形象工程”,有的地方倒查8年之久。

为什么中央要在这时候,集中打击、治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第一,无论“马甲”如何换,这些项目本质上还是“老一套”,即地方政府不顾实际情况,盲目立项。大肆挥霍财政资金,制约了地方发展,甚至背上巨大债务。

而大量的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浪费背后,也往往隐藏着作风、责任、腐败等问题。

一些地方官员之所以“乐此不疲””,主要还是“有好处”:

首先,花公家的钱,树自己的政绩,升自己的官,既不心疼也不负责;其次,面子工程,项目“油水”多,谁都想来捞一笔,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利益输送。

这样的歪风邪气,必须痛下狠手,而且必须一查到底。

第二,一个更重要的信号是,地方化债的背景下,没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面子工程,不仅化不了债,还只会增加财政负担,产生更多新债。

这是中央绝不能容忍的做法。

毕竟,地方政府的口袋也紧张了,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既要懂得节流,又要会开源。

整治面子工程,就是节流重要举措。

简单来说,今后,没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不能再报,也不能再做。

原则上,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今后能上马的项目,资金必须能够自平衡,也就是说,收益必须能覆盖投入(除非是必要的公共服务类项目)。

就在地方财政紧张的时候,还要去做面子工程,中央纪委出马敲打主政官员,显然起到了有力监督作用。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222486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