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望:0
Smknow 第 5450479 号会员
0 Anton2224 • 2018-05-23T21:32
2018-05-23T21:32 评论了 Anton2224 创建的话题 › 《经验分享,还愿》行测82.8,第一次进面,面试87分 |
本来打算五一台湾回来就还愿写攻略的,但是回来之后电脑突然坏了,今天才修好……废话不多说,入正题,先说说我2018广州市考的情况: (1)笔试行测82.8,申论68,综合分数77.08,岗位第一。(报考人数143,招1人) (2)面试87分(4月26日上午题) 在此之前,我参加过两次广州市考(因为我家在广州,广东省考的话我专业能报的职位全部都是非广州的,所以我只参加广州市考),16广州市考没怎么认真的复习,基本是裸考,考得一塌糊涂,分数我也忘记了;17广州市考我备考了4个月(在职备考),行测66.2、申论58,综合分62.92,职位第8(报考人数99,招1人)。 下面我就分两块(行测、面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备考攻略和经验感想,需要说一下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备考方式,每个人的自身情况也不同,而且备考攻略也是我的一个主观经验总结,可能未必适合所有人,仅供大家互相交流、提高,不喜勿喷哈! 如果你指望我分享所谓的“干货”,那对不起,让你失望了。因为我觉得,无论是行测还是面试,要说总结技巧,首先,我肯定没有教材总结的好、总结的全,其次,如果你想通过看一篇“干货”成绩就得到质的提升,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公考就是一个“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的过程,量变促成质变,我更希望的是分享我备考的一个方式、感想,让迷茫的朋友可以找到方向,让需要鼓舞的朋友得到鼓励,让所有想考公、在考公的小伙伴知道一个道理或更加深信这个道理,考公这件事情,是可以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去达成的,关键就在于持之以恒和努力,做到这两点,你已经可以打败百分之九十的人了。 当然,如果有具体问题、题目想一起交流、探讨,也欢迎具体沟通、交流,非常乐意。 一、 笔试 得行测者的天下 我备考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广州市考行测占比60%,申论40%,而且广州的申论只有一篇大作文,大作文是相对主观的题目,分数难以拉的很开(除非严重偏题、没写完、出现不得当的言语),拿高分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并不像省考、国考申论有约一半分数是客观题有采分点,可以通过练习有针对性的提高采点的技巧、能力从而提高分数,加之申论分数的占比本身就比较低,所以换言之就是,得行测者得天下。 备考时间不宜过长 因此,在有限的备考时间内,合理、有针对性的分配精力、时间就尤为重要了,而在笔试备考上采取的策略就是:12月底开始备考,过年期间生病了应该停了接近1个月,本次大约复习时间大约是2个月(去年复习时间应该在4个月左右,今年因为工作和有一定基础、生病的原因,备考时间没有很长)。我主张备考时间不要太长,但是强度一定要大,因为备考时间拉的太长,后期容易动力不足,但是考前冲刺又非常重要,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考试状态,所以,我觉得最长不要超过半年,复习期间一定要坚持把强度提上去。 考前一个月积攒写申论的状态 申论我自己并不是很好,而且我的字很丑…这个我觉得其实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我的成绩。申论我基本是考前3周到4周,每天晚上看看报纸练练字,每周写一篇申论,一定要规定时间内,手写。我并不求有什么大的提高,我只要保持两个状态:1是拿笔写字的状态(以便考场上的字能够写的稍微好看一点点点以及写字速度),2是规定时间内写申论的状态。仅此而已,我的申论水平和分数也不高,也没有太多的经验方法可以分享,毕竟的策略也是轻申论的,当然,我这个策略我个人认为是只针对广州市考的,如果你参加的是国考或者省考,我不主张这种申论复习方式。 由于我笔试的备考策略是重行测的,所以,我重点还是分享一下行测的备考经验吧。我总结为两点:“坚持刷题”和“总结”,看似谁都懂的道理,但是却真的是行测提高的真理。 疯狂的刷了3万道行测题 我在备考的时候,我一个大神朋友和我说,行测就是要刷题,刷题刷到一定量,你的准确率和做题速度自然而然的就上去了。确实如此,我行测题应该刷了有3万道,备考期间,我工作日下班回到家每天1套题以上(下班到家吃完饭8点,做完约9点半,洗澡后改错、总结,基本日日如此),周末平均每天1.5-2套,每天中午吃完饭会单独刷刷较薄弱的模块。说实话,坚持一两周这个没什么难度,但是备考期间日日如此,是需要一定的毅力的,大家每天下班是一天的结束,而在职备考的你,每天下班才是一天备考的开始,说实话,这是让人很身心疲倦的。而且,我印象中,基本两三年来的假期,尤其是过年,我基本都是躲在家里刷题的,过程其实是蛮痛苦的,不仅仅是失去了休息、放松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不知道这种付出到底值不值得、有没有回报,想放弃、懈怠,所以,你必须要有坚定的目标和毅力,才能够让你坚持下来。 为什么要刷题,我相信道理大家都懂,所以我就不啰嗦的阐释了,就简单的说一下。行测题目本身不难,经过简单的复习,其实大家基本都能够掌握其中的各种答题技巧,但行测不仅仅是正确率的比拼,更是做题时间的比拼,90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100题,关键就在于谁能够把这些技巧用的更加娴熟,谁能见过更多的题,谁在看到题目的时候能够更快的反应出题目考点和解题所需的技巧。要在短时间内快准狠的解决题目,就离不开大量的练习提高熟练度和保持做题状态(这就是我说冲刺重要的原因)。所以,要想提高行测的成绩,那就疯狂的刷题吧,至少在刷题上是没有捷径的。我相信刷2万道,行测成绩会有很明显的提升了。 我刷题用的基本是用粉笔app,纸质和平板刷题相结合,真题不用说,广州广东这种至少每套3次(为什么同一套题目要刷这么多次?广州、广东真题是重点研究的,研究题型、出题趋势、难度难度等),每日刷的套题是用粉笔“智能组卷”,你可以打印出来做,也可以直接平板手机做,但考前一个月要全部切换回用纸质,这样能够更好的适应考试的感觉。 三个刷题的阶段,不同刷题的方法 我认为刷题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限时间,主要看看自己有哪些知识盲区和弱项,有针对的性的学习提高;第二阶段是限时做,规定时间内交卷,看看规定时间内自己哪些模块和知识点还有盲点或者熟练度不够导致做不完或者做错;第三个阶段是考前至少1-2个月冲刺刷题,每天1套,保证题感。 每个阶段持续时间多久,主要看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这个阶段刷题的正确率是否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不断总结、归纳各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技巧 刷题并不是盲目的刷题,刷完题一定要总结,简单来说,你要弄明白什么类型的题题目有什么特征,这些题对应的解题技巧是什么,这样才能提高做题的速度、准确率,打个比方: 1、数字推理有哪些规律,一定要烂熟于心,这样你才能看到题目后在短时间内检验题目是属于哪一种规律的(等比?等差?次方?差比?数字逻辑?等等); 2、哪些题目是属于工程问题,解工程问题有哪些方法,哪种方法更加适合自己,画图?方程?相结合?等等。 3、资料分析不同的问法,涉及哪些公式,哪些题目对应哪些公式,怎么样的数据可以粗算?怎么样的数据要精算。(为什么有些人资料分析又快又准,就是因为技巧熟练得当,通过总结,一看题目就知道哪些是直接 在文中找答案,哪些可以简单计算,哪些问法用哪些公式,再具体一点说就是,一道题问题你今年增长22%,明年增长23%,第一反应不是1.22*1.23,而是直接用简易的公式22%+23%+22%*23%=50%,22%*23%粗算就好) 具体每种题目的答题技巧就不再这里说了,太多太杂,无法一概而论,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不过有兴趣可以私下沟通探讨。 关于总结不是总结一次就可以了,需要反复总结,譬如每两周可以回顾总结一下这两周内的做题情况,每个月回顾一下这个月的错题情况,这样才能构建系统的知识架构,熟悉和强化自己的弱项,打通知识盲点。否则你仅仅处在知道这些规律,做题的时候想不起来,看答案的时候恍然大悟,加之真正考试的时候时间短、高度紧张,如果不是对这些规律、技巧很熟悉,很容易短路想不起来,分数还是提不上去。 做题时间分布 做题时间分布的话我一般是这样的: (1)第一做15道常识,5分钟(真正考试时,监考老师提前发卷下来的时候就要开始偷时间看题目了,多的会有3分钟左右,少的也一定会有1分钟,这个时间一定要偷,很关键。);(2)第二做25道言语,20分钟; (3)第三做30道判断,20-25分钟; (4)第四做15道资料分析,18-20分钟; (5)最后做15道数量,剩下的时间。(数量一般来说给我20分钟基本足够,如果不是特别难的话。) 这个做题顺序和时间我觉得是比较适合自己的,也相对科学,常识放第一,一开始通过常识进入一个比较佳的,然后在比较佳的阅读状态下做言语,完成后做判断、资料,数量我主张放最后做,一方面是因为难度不确定,放前面做如果难的话容易浪费时间以及导致心态崩了,另一方面,数量容易不知不觉把时间做超,所以我倾向于放在最后做。 但是还是那句话,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这只是我觉得比较适合自己的一个方式,具体还是要和自身结合。 二、 面试 这次是我第一次进面,面试经验并不丰富,但是听说87分应该是本届面试的最高分数,抛开当天的题目比较简单以及我觉得也比较适合自己的这个因素,首次进面即获得这么高的分数,既让我惊讶,也让我回看觉得挺正常挺欣慰的。惊讶在于没有想到第一次面试就能获得如此高分,觉得正常在于这14天的备考时间里,我尽我所能付出了我所能付出的所有努力,换句话说就是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14天我瘦了9斤。 然而,我觉得有些话需要说在前头,那就是,可能有些朋友未必会同意我对公考面试的一些理解和备考的方式,但我认为,公考面试本来就是一个主观的东西,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理解,取得这个分数,我相信我的理解、方法应该和公考面试的模式还是有一定的契合度的,否则也无法在第一次面试就取得一个连我自己本身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分数。 所以,我也希望把我的经历、感想、经验分享给有需要的你们,可以作为备考的一个参考,并最好的话能够给到你们一点点帮助和鼓励,让大家在公考面试这条路上走的更加顺畅、坚定。 结构化面试,套路重不重要? 论坛里面我看到很多朋友的意见是,公务员是选拔国家人才的考试,按照套路答题多俗套,国家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所以面试也是考察你的创新性,只有跳出模板、答得出彩,才可能高分等等。 跳出套路,答得出彩重不重要?重要!但我认为,套路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更加重要。结构化面试,需要你在听完题目后短时间内开始作答,思考时间约30s-45s,如何才能够答的既有逻辑、语言也比较规范、同时内容也比较详实?除非你有非常深厚的语言基础、知识积累、逻辑能力,否则,没有套路的话,这点思考时间,而且没纸没笔,要同时做到以上三点,我觉得非常难。(不针对高端玩家) 所以,简单来说,你需要套路去减少你在规定时间内需要思考的内容,以及降低你答题的难度,有也套路。套路指什么?分为三点: (1)各类题目的答题框架; 例子:综合分析,答题框架可以是“背景-态度-影响-原因分析-对策-总结” (2)各类百搭、常用对策、原因分析、正负面影响的总结; 例子:经济上问题的原因“产业结构不科学、经济发展理念不可持续、供给质量低等” 监管上问题的原因“监管缺位、审核准入缺位、监管技术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等” (3)各个领域话题的常见分析思路 例子:教育资源不均 态度:显然是需要正面的,表明教育重要性、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 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间教育重视程度不同;财政在教育上投入不足;缺乏政策倾斜、鼓励等。 影响:教育上不去,人才就会匮乏,有违人才强国的理念,如果人才培养上不去,经济发展后续会乏力,影响经济发展等。 对策:加大财政投入,政策切斜,加强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通过线上教育等方式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时间、空间问题等。 当你具备这些“套路”以及“素材库”,在听到题目后,你就能根据题目,快速的定位到适用的“素材”,并根据事先熟悉的答题框架,一边答,以便顺着框架往下走,同时把素材结合题目,放在框架中,使用自己较为熟悉的语言和话术表达出来。 回过头来说,论坛里朋友说的要跳出套路,创新回答,我觉得那是第二步要做的事情,因为前提是你要通过套路夯实自己的基础,才能够跳出套路,否则,短时间内回答出来的内容,即便是内容很出彩很丰富,但是缺乏逻辑关联,如一盘散沙,这样答题的分数,基本不会高。因为考官一天听这么多个考生答题,已经很疲劳了,很难有精力去杂糅的内容中提取亮点和逻辑,而且,缺乏逻辑、杂糅的内容,东扯一下西扯一下,考官听着也不舒服,面试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如果你让考官听着不舒服,分数怎么可能高? 下面附上我当时面试的答题框架和大致内容请参考我上一个帖子的评论(这儿写不下了),内容其实没有说多出彩,大家试想一下,其实面试题目来来去去也就是那些,能答的多出彩、多新颖呢?尤其是组织管理,就是一个事情的处理方式,处理的得当、合理即可,即时是举办活动什么的,活动形式再怎么多样,来来去去也就是那些。所以,答题的逻辑、内容贴合题目、表达流畅自信尤为重要,把这些都做好了,再去考虑锦上添花的东西。 表达的外在形式非常重要 如上面所说,面试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考察形式,即便是拆分了很多模块进行打分的。所以,既然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考察形式,外在的表达形式显得尤为重要,而外在表达形式最重要的就是这3点:(1)流畅度;(2)语速、语调;(3)吐字清晰度。 我大学的时候参加过辩论队,在外在表达上有一定的基础,但我在一开始练习面试题的时候,流畅度也并不是很高,但也算不上很磕绊。流畅度不高的原因我总结有两个,一是还不熟悉面试套路(具体套路内容有3点,是什么参照上面说的),二是不自信。所以要怎么解决流畅度的问题,我的方法就是熟悉套路,刷题,开口说,找不同的人说,也逐步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自信。 我的外在表达语速是比较快的,可能也受辩论的影响。过快的语速其实会让人听着不舒服的,而在紧张的状态下,我的语速一直都降不下来,但是随着对套路满满的熟悉,流畅度越来越高,积累素材内容也越来越多,答题越来越自如的时候,有些题目在你刚开口答题的时候,你基本已经知道你要答什么内容的时候,在进入到这个阶段的后,你在答比较擅长的题的过程中,已经不再是时刻非常紧张在想下一秒要答什么了,脑子里面就有精力腾出来注意、调整你的语速和语调了。所以,说到底,还是要练、要熟悉,才能根本上提升外在表达形式。 我面试的时候,回答的很流畅很自信,语速语调我自己觉得控制的也很到位,同时,也不断的和不同的考官进行眼神交流,考官也频频点头,而第三题综合分析题,由于题目也是可以煽情的题目,所以我侧重以一种聊天、交流的感觉去回答,考官头点的更频繁了,尤其是主考官,我觉得是内容和外在表达形式都能够让她听着舒服,甚至有点点共鸣,可能这也是分数高的原因之一。 补充一点的是,面试的时候,一定要自信的说,无论当时你说的是什么,坚定的说完它,这一点非常重要。 是否要报面试班? 首先说说我自己吧,我一开始是不打算报班的,因为我觉得我基础不差,面试题目大致应该怎么答我也有些概念,我想自己通过刷题练习即可。但是家人和一些亲戚朋友都建议找一些非封闭式的班报一下,譬如戴斌那些周末的班呀。 虽然我没有具体去上过戴斌的班,但是我也去了解了一下,普遍的评价是“内容比较新颖,但是拓展的比较远”,我的理解,这是“高端玩家”的课程(如果我理解不准确,大家也不要喷我哈,毕竟我没有去上过)。如果是所谓“高端玩家”的课程,我觉得是没有必要报的,因为听得时候可能觉得很爽很牛逼,但是对于自己来说,转化率极地,简单来说,就是听了之后你用不起来、驾驭不了,如果大家公考面试基础一般的话。 我当时是报了粉笔3280元的线上班(10人小班),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讲解(即把各类题目的答题技巧、理论通过例题讲授),第二部分是大约9天的实战课程,每天晚上7点-10点半,线上老师读题然后轮流答题,老师会做点评,每人每晚约有3-4次答题机会(我个人觉得是太少了,并且比较浪费时间)。这个课程的优点就在于时间相对灵活,在职备考也可以报,以及有实战机会、老师点评;缺点就是优点太少,时间利用不高,我自己练题的话,一小时可以连约10题,可是实战课3.5小时我只能说3-4题,时间利用率可想而知。综合来看,我觉得这次报班对我成绩的贡献率不大,但是也有一定的作用,主要的作用就是老师的点评以及通过在班上答题建立自己的信息。 回到问题本身,那是否要报班呢?分两种情况来看,自己觉得基础还不错的,复习方式也比较明确,有信心通过大量练题达到备考目的的朋友,我觉得可以不报,当然,如果经济条件ok的,报个线上班,选择性的上课,也是可以的,能锦上添花;相反,基础一般,复习没有方向没有头绪的,我建议还是要报一个班,推荐的话当然也是粉笔了,通过上课,能够找到学习、备考的方向和方法,比较系统的学习,系统的学习前提当然也是时间充裕,否则系统的学习完缺乏实战,其实答题水平还是没有办法提高。面试的关键,我觉得还是在于积累和练。 刷题!刷题!刷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广州市考准备时间非常短,11号出成绩,26号考试,只有14天的准备时间。期间我约刷了600道题,而且约有一半以上的题目并非只答一次,对于在职备考的我来说,我认为这个题量算是非常可观了,也基本是我的极限了(期间开口说太多,说道喉咙都发炎了)。广州市考面试的备考我也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我过了近4年的广州市考面试真题,发现基本题型就是2道组织管理、1道综合分析,极少概率会出现一道应急或者情景,所以我情景、应急、人际关系的题简单练了一下掌握后,重点练得都是综合分析和组织管理,毕竟时间有限,有针对性是很重要的,否则面面俱到的话,其实是样样都不精。 我的时间基本是这样安排的:早上6点起床,6-7点半是总结内容和背诵一些东西,可以理解为套路的积累;上班期间就用手机偷偷看题,然后默默念着答题,中午休息的时间就找个没人的地方开口说、录音;下班回家7点-10点半线上班实战,期间不是我答题的时候我也会看一些复习资料,积累素材;下课后再和朋友微信练或者家人练,基本都是让朋友、家人问我题目,然后直接作答,再让他们快速点评,12点左右睡觉。周末的话,当然就是上课和疯狂练题了。 这14天里面,可以说基本是没有浪费一点时间了。辛不辛苦?当然辛苦,不然也不会直接瘦了个9斤…… 要提高面试,没什么可说的,就是多说多练多积累,只有当你肚子里面有内容了,嘴巴也知道怎么表达了,同时也适应了这种答题模式了,自然而然的,面试的时候你就能答得上来并答得好了。 综合分析、组织管理题复习心得 组织管理题,要想答得很出彩,依靠它让面试官觉得你很牛逼,说实话,不是不可能,但是很难。难的原因不是因为答题者水平不够牛逼,而是在于这种题型中所需要去解决的问题的方法,本身就很框架很套路,你不按照这个框架走,你答题显得不太完整、考虑不够周全,你按照这个框架走,那大家基本都是按照这个框架走的,非常难在框架内显得与众不同、特别出彩,所以,我的策略就是在组织管理题上,我只要让考官觉得我的回答是考虑周全、处理得体、同时贴合题目不是背套路的就ok了。要做到这几点,我觉得首先是熟悉每一类组织管理题涉及的事项的处理流程(组织活动、招募、培训、宣传、调查、比赛等),以及多元的形式有哪些,总结汇总,然后尽可能的多刷题,看看实际上不同的活动应该怎么表达,才能够更加贴合题目,细节怎么展开,不同职能所涉及到对应的政府部门是什么等等,通过刷题去让自己知道不同的题目应该怎么在模板中展开分析,不让人觉得我们说下来的东西全是万金油,放哪都行的。同时,广州的组织管理题问法是活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问题这个活动交给你组织会怎么组织。可能会问:“你觉得组织这个活动的重点是什么?你觉得要怎么沟通?要和哪些部门沟通?”等等,就需要你总结历年来这些问法的题目,需要怎么答,不仅仅是答案的答法,更可以自己创新结合答案去创立自己的回答方法,我就有这么做过,课上回答后,老师说,你这个答法挺新颖的,从来没有听过,挺好的,我说这是我自己研究出来的答法,所以,针对特殊问法的组织管理题,也要有所准备。 综合分析题是我觉得拉分的关键题,因为是有答题的框架,但是内容、例子、分析角度、态度都是可以不同的,而且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积累和分析问题能力。所以,综合分析也是我重点复习的题型,我觉得综合分析答题的框架很简单,无非就是“背景-态度-影响-原因-对策-总结”,对于不是大是大非的题目,辩证的从正方面看。关键还是要积累不同领域话题的分析角度、涉及的原因影响对策,只有掌握了这些领域的分析方向,和积累了内容,才能在短时间内回答出一篇比较完整的“小申论”,说到底,还是内容为王。所以,在刷题的过程中,我会不会断的积累这些素材,并汇总,以及总结出一些“万金油”类的素材用作短路或者思路不是很开阔的时候应急用,例如监管缺位、法律体系不完善、人们观念不够重视、技术漏洞等等,当然,这些所有的素材,答题的时候都不是直接甩上去就完事了,一定要贴合题目去说,并且结合题目的内容细化。举个例子,问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我们要把人们观念不够重视这个点扔进去,我们要这样回答:“部分教育落后的地区,人们对于教育的不重视,从而导致了这些地区的教育产业发展缺乏民间的支持,造成教育资源匮乏,反观重视教育的地区,国家与民间通过双轮驱动更好的推动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这,也就是教育资源不均衡格局形成的原因之一。”这样回答我们且不论好不好,至少考官听到后,就觉得你不是再说套路,而是根据题目内容展开分析对比的。所以,一定要贴合题目。 心态调整 备考期间,对身体是一种挑战、一种煎熬,对心理更是一种挑战和煎熬。每天都很焦虑、胡思乱想、否定自己,每天练习的过程都是在不断的在走出自己心里的舒适区,在焦虑区中让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模拟、适应面试答题。 每天其实都想松懈,但是又不敢松懈,不甘心放弃自己的努力。我没有给自己任何松懈的机会,我备考的座右铭就是“努力到无能为力”,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够无悔。 当然,这个过程,除了自己给自己打气,我建议寻找考伴、朋友,每天进行简短的沟通、打气,这样能够一定程度舒缓一点考试的焦虑。(前提是你焦虑的话…….) 但是,说到底,要从根本上一步一步的减轻焦虑,就是刷题、练题,当你发现你说的越来越好,回答的越来越自如,你就会越来越自信,焦虑感就会慢慢的降低。但完全不焦虑不紧张我觉得也不太可能。 考试的前一天,我非常的焦虑和紧张,难以言表,反正就是非常的不安。但是,考试当天,当我进入候考室后,我基本已经不紧张了,还挺放松的(我看到很多人非常紧张,从他们的脸和表情就能看出来),正式面试答题的时候,基本也不紧张,神奇吧……我觉得考前的焦虑可能源于我还有时间复习,担心是否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哪些知识没有涉及到,而进入候考室后,我知道我的备考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就是看我临场的发挥了,无需再焦虑了。 最后,还是如开篇所说的那样,如果是抱着看干货心态来找捷径的话,恐怕会失望。因为我觉得公考没有捷径,一步一个脚印,我只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备考之路和一些心得,所谓的干货,需要大家在备考过程中扎扎实实的去积累。 如果是想考公,先想清楚,问问自己目标是否坚定、是否做好了持之以恒努力的心理准备。如果是,那不用犹豫,坚持下去就对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你一定能够成功上岸的!最后祝各位心想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