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_rihj评论的话题
2018-09-10T10:10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这题很难,不过我赞成选B。前面还是引入,重点还是在当下。
2018-09-10T10:04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所谓“环境资源商品化”就是赋予自然以经济价值,并将环境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中,将环境转化成像其他商品那样也可以进行分析的产品。只要在经济决策中赋予环境适当的价值,环境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这种观点认为,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资源环境没有被视为“商品”,没有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造成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自然和环境应被赋予经济的价值

B、环境是当今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元素

C、环境资源商品化可以更好地对环境进行保护

D、生态问题的出现与资源环境未被视为与“商品”有关

有的机构选C?说实话,能选出C来,还是挺令人意外的。没错,此题确实该选A。之前我在贴子里发过一个方法:因果分析法。如果两个选项之间犹豫不决的话(比如这题的AC),而且两个选项之间有因果关系,此题就是因为C所以A,一般来说,A就是答案(果就是答案)。既然环境资源商品化可以更好的保护环境,那么久该将其商品化,意思类似于A。
2018-09-06T19:45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良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刀子多彩的生活。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这段文字主要表明:

A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

B自古以来,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C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人民创造出来的

D幸福生活是靠奋斗获得的

此题问题不大呀,表达目的相当明显,就是认为要奋斗。对应的答案是D。不要被所谓的狗屁主体法,关键句法,主题词法迷惑。。。都是垃圾。。。。
2018-09-06T19:43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此题前面已有解析,不再赘述
2018-09-06T19:43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喀拉拉的自然美景无与伦比,人情练达、古风犹存的民风也颇令当地人引以为傲。这里的人民友善而充满活力,受教育率在全印度位居第一。虽然整个印度的妇女识字率只有39.42%,但是喀拉拉邦的所有居民,包括女性,识字率已高达95%,印度其他地区常见的重男轻女现象在喀拉拉邦很难寻到踪迹。“民众科学运动”的科学家们自豪地说:“在喀拉拉,没有人不读报,没有人不谈政治,没有人不唱歌。”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喀拉拉地区:
A. 人文环境和自然风光一样优越
B. 人们热爱读书、讨论政治和唱歌,崇尚精神文明
C. 人文环境的独特之处在于既具有复古的淳朴,又具有现代的开放
D. 女性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水平是喀拉拉邦民风淳朴友善的重要原因

其实 言语有个很重要的切入角度:整体性。太多的思考是以偏概全 盲人摸象。此题,第一句是说风景,迅速切入到民风(人文因素)。而后面的受教育率高,妇女的识字率也高,读报唱歌谈政治也是普遍现象,这些共同说明了当地的民风(人文环境)的优越,此题选A。此题大概容易选D吧,很遗憾,丢了最后一句。
2018-09-06T17:01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很多机构给出的答案解析,所讲的思路,换一道题,又错了。"

对呀 这就是很多考生的痛苦(其实还有很多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即 很多思路不具备实用性) 为什么?其实就是各机构的解析写作者只是给答案找个借口,根本提供不了什么良好的思路。
2018-09-06T10:05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很遗憾,答案是百分百的c成见 能感受到一些事情了么?
2018-09-05T17:02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这些方法过于肤浅和呆板,我出个题吧,你看你选哪个。
28.“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嚣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以上是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公众舆论》中的一段论述,请判断他论述的关键词是

A、文化 B、传播 C、成见 D、舆论
2018-09-04T21:38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楼主,想请教一下,片段阅读这块真是折磨了我好久,我做的时候用的是分析行文脉络加主题词,可是总觉得这样做好麻烦而且花费大量的时间,有时候正确率还不如什么都不想做出来的,这种情况下怎么破啊,愁死我了:'

答:这是表面现象,深度原因还是在于能力的不足,所以行测的复习,既要尝试寻找方法和规律,也要慢慢提升能力。你说你用分析行文脉络和主题词的方法,那么,我要问了,你是如何寻找和判定行文脉络的,又是如何判定主题词的?
2018-09-04T21:36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印度电影曾经是呆板冗长的舞台剧代名词,模式一成不变,故事老套,人物类型化。孟买的“宝莱坞”也因为模仿“好莱坞”的名字,总让人觉得它像一个仿造色彩浓厚的滑稽剧生产基地。但印度电影在经历过歌舞片、超级英雄片、浪漫爱情片等类型片之后,每年1900多部的生产量,使它的电影工业显现出与好莱坞分庭抗礼的壮观气象。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印度电影人有如神助,在现实与虚幻间搭起一座桥梁。于是,他们在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中磨炼出来的讲故事的能力日益增强,流畅地讲出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印度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讲好故事
B.印度影片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模式的变革促进了印度电影的发展
D.印度电影对市场喜好的把握日趋精准

我认为此题还是选B,印度电影进步的原因,在题干里表述为:“但印度电影在经历过歌舞片、超级英雄片、浪漫爱情片等类型片之后,每年1900多部的生产量,使它的电影工业”以及“在现实与虚幻间搭起一座桥梁”,还有磨练二字,我觉得指向了量变后的质变。
2018-09-04T21:32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此题我印象颇深,没有绝对把握,个人更倾向于C,B侧重于讲事,C侧重于讲理。
2018-08-27T20:41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隋唐时期的三彩陶器,标志着彩釉陶器的横空出世,同时也开始中国陶器与西域的交流。襟怀宽广的大唐盛世,借鉴了中亚、南亚诸国的金银器造型及工艺,丰富了中国壶具的型制与装饰语言。长沙窑的盘口壶、广口壶,还有更具代表性的执壶等名声显赫的中国陶瓷,则通过陆上、海上两条途径实现了西至阿拉伯与欧洲、非洲,东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的商品与文化输出,并深刻影响了这些国家民众的生活方式。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 唐代文化艺术交流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
B. 陶瓷发展的历程闪现着文化交流的光辉
C. 唐代陶器吸收国外工艺并向全世界输出
D. 陶制壶具的输出影响当地居民生活方式
天问解析:此题经常有考生来问,在这里做一个结论。首先,言语经常有所谓的争议题,争议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1、题干稍显含糊,选项也不尽完美。2、出题者不够审慎,选项设置不够合理(很少)。3、人造的争议题(此类为大多数)太多的题目,本身并无争议,但是猫三狗四都敢写解析(原谅我又偏激了),导致很多题成为了所谓的争议题。
回到此题,此题的C选项,很符合题干,很稳妥,很吸引人。但是,我们心里会产生疑惑,这题真的只是想说陶器而已么?题干中浓厚的文化意味又是干什么的?其实,很多题目,都被误选了符合题干的选项,但是很遗憾,肤浅是最常见的毛病,太多的题目要升华,要合理推测意图,因为,言语本身,就有很多情况下,意在言外,要品味弦外之音。此题是通过陶器来写文化的,写出了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所以选B。 另外,附上原文,以正视听: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壶,是人类启蒙阶段的一抹玫瑰色曙光。

接着,中华民族昂扬进入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黄金时代,黄河流域出现了黑陶、白陶、印纹硬陶。春秋战国及两汉的大腹侈口、盘口陶壶,常用的装饰手法是刻画弦纹、鸟兽纹、雷云纹等,并贴塑对称的铺,施绿釉或褐釉。壶形也丰富多姿,有茧形壶、扁壶、鸡壶、羊壶、双耳壶、鸡冠壶、蒜头壶等。

早在商代就悄悄诞生的原始瓷器,彼时日渐成熟,又给了世界一个巨大的惊喜:尤以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越窑青瓷,中国瓷器茁壮成长,笑傲天下。中国的陶,有了长江流域的瓷业中心与之呼应。

隋唐时期的三彩陶器,标志着彩釉陶器的横空出世,同时也开始中国陶器与西域的交流。襟怀宽广的大唐盛世,借鉴了中亚、南亚诸国的金银器造型及工艺,丰富了中国壶具的型制与装饰语言,龙柄凤壶就是一个典型。长沙窑的盘口壶、广口壶,还有更具代表性的执壶等名声显赫的中国陶瓷,则通过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实现了向西辐射阿拉伯与欧洲、非洲,向东延伸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的商品与文化输出,并深刻影响了这些民众的生活方式。从审美意义上说,它以施釉加彩与贴塑,特别是以诗文记录时风流俗的手段,为一个时代留下了珍贵的人文档案。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三百,还在粗颈短流的执壶上回响着抑扬顿挫的声调。

进入宋代后,时代风气在器物的造型与装饰上变得纤细柔美,碧玉一般晶莹剔透的瓷质壶具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五大名窑汝、定、哥、均、官多用于陈设,但后起之秀景德镇窑场则将热情倾注在壶具烧造上。事实上,我们从《韩熙载夜宴图》上就可以看到景德镇出品的影青细瓷莲瓣形温碗和秀美的长颈执壶了。

元明清三个朝代是瓷质壶具烧造的一个高峰,大腹侈口的壶具到那时大大瘦身,壶的家族则更加昌盛,有匏壶、梨形壶、葫芦壶、茄式壶、多穆壶、贲巴壶、莲瓣壶、提梁壶……但执壶在唐宋定型之后一直在完善,变得纤瘦流畅而更具西方色彩,不断沿展的柄与流也更易于把握与出水。直到饮茶方式由饼茶烹点改为散茶冲泡后,宜兴的紫砂壶应运而生,为中国的茶文化的登峰造,提供更利于发茶、也更利于文人墨客抒发情志的器具,贡献巨大。此,中国的壶具,从材质到功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壶的指向性也进一步明确了。

不管历朝历代,千变万化的中国壶具,那优美流畅的轮廓线,朝着更具诗情画意的审美高度延伸,那饱满含蓄的精气神,也在从容诠释中国的哲学与生活智慧。



以上为原文,很明显,借壶来讲文化的,每一段都是为此目的服务。
2018-08-27T17:08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历史上,文字有被神圣化的倾向,制度化教育基本上以抄本、刻本和印本上所记载的知识为核心。而民众在千百年间形成的口耳相传的知识,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在今天的教育制度和知识体系中,虽然有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关注民众知识和文化的学科,但总体而言,这种倾向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矫正。从20世纪中叶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以往偏重书面文化、轻视口头传承的倾向,给整体把握人类文明进程和知识体系带来了诸多弊端和限制。这种认识上的转变,形成了人文学术的某些新趋向和新领域,如“口述历史”“口头诗学”等。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学术界正在改变口头传承不受重视的状况
B文字被神圣化的倾向需要进一步纠正
C民间文化应纳入现代教育制度和知识体系中
D口头文化是人文学术发展的新趋向和新领域

B又对应第一句(总分是个大坑呀),但是后面,话题集中于要重视口头传承,所以不选B。至于AD,我赞成选A,因为D的表述,对应的题干应该是讨论目前人文学术发展的趋向,而题干并非此意。
2018-08-27T17:07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自来水从水源地流入千家万户,要经过源水、净水、输水、用水4个环节。目前我国城镇供水总体安全,但仍面临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城市供水管网老旧、漏损率超标严重,年漏损水达60亿立方米,同时造成水质在输送过程中下降。以屋顶水箱和地下水池为主的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到位,部分设施不能及时清洗消毒,导致水质合格率降低。有的质量较差的自来水管材,使用寿命不超过3年,如果施工质量再不达标,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城镇自来水供给存在安全隐患
B. 管网老化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原因
C. 自来水供给缺乏有力的监管
D. 必须从4个环节上遏制水污染

求楼主解析
此题很有意思,很多破解析,最喜欢用总分结构忽悠人,其实,总分很少见,而且判定结构,要把握好整体,把握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句看起来很明确,但是很遗憾,在后面的内容中,没有覆盖源水、净水、输水、用水这四个环节,二是集中于安全隐患,而这些安全隐患的原因在于什么?看看选项,我认为指向了监管不力与缺失,所以,此题赞成选C。至于A,对于问题的概括,往往不是题干的表达目的,说问题的目的几乎全部指向了要解决问题。至于D,又是总分的坑。
2018-08-20T21:21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以“差序格局”来描述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认为此结构中最大的毛病是“私”。但中国传统社会也确有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互以对方为重”的优点。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所以有陷于“私”的弊病,并非儒家所倡“仁”的本义,而是由于存在“分殊之蔽”的历史局限或认识局限所造成的。在现代社会,把孝悌与博爱、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性、道德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对儒家的仁爱精神作出创造性诠释和创新性发展。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伦理结构忽略了“仁”的本义
B.“分殊之蔽”的局限性导致中国传统伦理“私”的弊病
C.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融汇了“私”和“仁”的精神内核
D.儒家仁爱精神应融合现代性价值元素方能历久弥新

传统的伦理结构有私的问题,这个倒不是仁的本义。最后一句话很明确的提出了,要对儒家的仁爱创新理解,所以选D确实没问题,
2018-08-18T21:54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看了您的回答,觉得非常好,很有水平,想在此请教下。我目前做言语类题目正确率大概在70%左右,练了小几百道题吧,但好像也没办法提升准确度了,简单的题基本都能把握,难的题感觉依然不会,遇到瓶颈了,求突破之法。感谢!
70%真的不高,而且,到了考场还要打折扣。我建议可以将具体题目和思路发在这里,我帮你分析一下。
2018-08-16T22:43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嗯 我觉得还是要不断的总结原因以及题目的共性
2018-08-14T12:04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这种现象,往往是错觉。。。水平不会骤变的。
2018-08-14T12:03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推荐不了。。。
2018-08-07T20:53 评论了 smknow_rihj 创建的话题 › 行测80+,与大家分享一些言语的心得

额 答疑贴 整体思路我在经验贴写过啦 改天发个言语的经验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261838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