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望:0
Smknow 第 5469696 号会员
2021-08-21T17:43 评论了 暂住十七楼 创建的话题 › 言语题 |
够奇葩,不看文段结构的么 |
2021-08-19T10:50 评论了 暂住十七楼 创建的话题 › 言语题 |
答案是B,看机构意思是,前两句是立人(塑造人),最后一句又向社会和民族传播、教化,形成氛围。。。。形成并列,但总感觉这并列也太不明显了 |
2021-08-19T08:54 评论了 暂住十七楼 创建的话题 › 言语题 |
11.文化的基本使命是立人,通过文化的教化和积淀,有效地协调人与自然、社会及自我的关系,培养健全的、充分发展的社会的人。文化对于人的塑造体现在人的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等文化心态的确立以及人类社会人文氛围的形成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以道德、宗教、艺术、教育等各种生活内容存在,并通过家庭启蒙、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等多种手段向整个社会和民族传播和教化,使社会形成一种文化的氛围,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文化具有( )。 A.塑造功能 B.濡化功能 C.调节功能 D.传播功能 文化使命是立人,通过XXXX,培养XXX人。文化对人塑造体现在文化心态确立和氛围养成。最后一句在对氛围展开详细描述。故认为核心不还是立人或者对人的塑造,对机构普遍答案表示不服。 |
2021-08-13T10:54 评论了 暂住十七楼 创建的话题 › 讨论两条江苏2020年言语题 |
第二题排除法很好做,D项明显错误。第一,整体来看,“随着时间推移”“一旦”都是表示时间,或者过程状态的词汇,就好比先用小火加热,一旦水温上来,加入XXXX,很明显是过程性的描述,所以文段后半段就是讲的本土化过程。第二,从小点来扣,“借词身上异域特征”和“外来词汇”就是一个概念偷换,这里“借词”就是“指外来词汇”。第三,也是小点,选项是“母语中淡化消失”,而文段是“从使用者意识里淡化和消失”,又是一次概念偷换。 |
2021-08-12T22:32 评论了 暂住十七楼 创建的话题 › 讨论两条江苏2020年言语题 |
我总算明白了,吸收和改造其原貌不就是本土化嘛,中心句找的对的,但提示词。但是第一题真的找不到中心句 |
2021-08-12T21:46 评论了 暂住十七楼 创建的话题 › 讨论两条江苏2020年言语题 |
第二题答案是c。我主要想问,这种题从文段开始就怎么读。单轮做题的话,第一条是有点杂乱无章,但是紧扣主题词就能选答案了,第二题用排除法也能做,但是碰到这种题无比纠结,不知道该怎么圈化重点了,以为都是找转折词或者提示词来定位中心句做题的方式行不通了 |
2021-08-12T16:25 评论了 暂住十七楼 创建的话题 › 讨论两条江苏2020年言语题 |
1.国家治理效能是反映制度优势的重要指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需要转换为国家治理效能,需要通过治理效能来实现和彰显。要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换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由之路。 这段文字重在强调( )。 A.我国制度优势需要通过良好的治理效能来体现 B.依靠法律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社会主义制度对我国治理现代化产生重大影响 D.治理国家必须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语言和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故词语的借用自古至今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但当外来词汇进入一个国家后,当地民族会在适应吸收新成分的同时,不自觉地变异和改造其原貌。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词汇会逐渐本土化,日久天长,源流模糊,体用隔断,变异迭生。一旦借词身上的“异域特征”(诸如音素、音节的构成等)在使用者的意识里淡化或消失,它们就会被当地人视为自己母语中的一部分。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 A.外来词汇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B.本民族语言吸收改造外来词汇的方式 C.外来词汇使用的普遍性及本土化过程 D.外来词汇在母语中淡化与消失的原因 这两条题目都属于无明显中心句的题目,考场上遇到十分的抓头,不仅影响做题速度还影响心情,想请教一下大家,这种题怎么把握,有没有固定的思路或者套路。找不到中心句就不会做题。 其中第二条,我个人觉得中心句是“但……”这一句,如果有个选项是吸收外来词汇时会改造其原貌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