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望:0
Smknow 第 1583688 号会员
0 独留残梦 • 2013-05-31T21:42
2013-05-31T21:44 评论了 独留残梦 创建的话题 › 13年第八期2013年江苏省考申论真题 |
5月31日初稿 1.仔细阅读“给定资料”,分类归纳资料中所反映出来的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不同“作为”并作简要说明。(20分) 一是切实改善民生。深入基层调研采取多种途径征求群众亟需解决事项及相应对策,解决民众疾苦。这些做法改善了民生,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二是消极毫不作为。部门设置如同虚设,对群众之事置之不理,未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这些做法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损害了群众对政府的信心。三是有待加强完善。社会救助过程中未严格依法办事,脱离了制度设计的目的,执法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只以简单的处罚敷衍了事。这些做法有失公平正义,群众利益未得到保护。四是民生支出较少。各级财政将大量金钱用于公款消费。这种做法违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假如你是“给定资料8”中所倡导的“当一天环卫工人”体验活动的参加者,并且做了很多实事。当听到一些事市把这一体验活动与那些“作秀”行为相提并论时,你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请你对市民们形成这种看法深层次原因作出分析。(20分) 应对市民的心态给予理解。深层次原因主要是:一方面,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作为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给群众带去真正的实惠,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人们的信任度,使群众再次面临这种情况时产生了质疑心理;另一方面,由于群众期待问题解决的焦急心态。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会衍生出各种新问题,现有的管理手段不可能在瞬间就解决全部的问题,而且问题的解决和治理需要一个过程。无法立即看到,群众就会产生“作秀”的疑虑。只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多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让人们感受到实惠,质疑自会慢慢消除。 3.“给定资料7”中两位环保部门负责人作出“回应”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假如你是上级主管部门的一名督查员。请你拟定一份应对这“环保事件”的处置建议,供领导参考。(20分) 关于xx市环保事件的处置建议 经多名群众及媒体反映,xx市环保局对当地河流污染存在严重的不作为,现拟处置意见如下,供参考: 一、联系xx市环保局,确认是否存在不作为。若存在,应对主管领导予以警告处分,并责令x个月内处理问题并汇报结果;若不承认存在,则应组成调查小组实地调研,发现瞒报、虚报应对主管领导依规严惩。 二、责令开展清查活动。对造成河流污染的工业企业责令停业整顿,严重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待其引进排污设备,排污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继续营业。对可能造成河流污染的生活垃圾应集中堆放,集中处理。 三、应及时将调查结果通过网络微博、电视等新闻媒体告知公众,满足群众知情权。 4.走出农村贫困的“阴霾” 贫困的“阴霾”依旧笼罩着农村。这些年来,国家为使农村脱贫致富,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力度不可谓不大,农民生活的确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村贫困的状况却未根本得到改变。“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十八大报告均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给农村走出贫困带来了新的希望。 走出农村贫困的“阴霾”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包括农民过上小康生活,而实现共同富裕也要求改变农村贫困的现状。走出农村贫困的“阴霾”,领导带头是关键,政策扶持是保障,农民素质提升是支撑。 走出农村贫困的“阴霾”,领导带头是关键。农村脱贫致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领导干部带头,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才能坚定的迈向共同富裕之路。这就需要领导干部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更要有真干、实干、敢干的能力。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坚决带领群众脱离贫困;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会心理装着群众,解民忧排民难;有真干、实干、敢干的能力,才能够因地制宜,找出适合当地发展致富的路子。有领导干部的带头,才能使农村走出贫困,走向富裕。 走出农村贫困的“阴霾”,政策扶持是保障。这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强农惠农政策,要确保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真正获得实惠,而不是让少数人截留。“要想富先修路”,但是许多贫困的农村缺乏资金根本无法修路,也及无法将资源输出或者引进投资致富也就成为空谈。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路桥建设的投入并辅以政策支持。有了国家的政策扶持,才能保障农村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走出农村贫困的“阴霾”,农民素质提升是支撑。贫困不只是物质上的贫困,也包括精神上的贫困。因此,在致力于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也要摆脱精神上的贫困。例如,开设农家书屋,引进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技术辅导农民,畅通网络、电视等信息分享渠道,积极鼓励走出去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农民素质提升,会加快农村走出贫困的步伐,彻底摆脱贫困的“阴霾”。 全体人民齐心协力,让农村走出贫困的“阴霾”,让农民给过上富裕的生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走出农村贫困的“阴霾”,农民迎来的将是美好的明天。
|
2013-05-31T21:43 评论了 独留残梦 创建的话题 › 13年第八期2013年江苏省考申论真题 |
6月4日小题第三稿 1.仔细阅读“给定资料”,分类归纳资料中所反映出来的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不同“作为”并作简要说明。(20分) 要求:全面、准确、紧贴资料,篇幅不超过250字。 一是积极作为。开展深入基层的体验活动、帮扶活动,征集群众不满意事项并征求具体的解决措施,把百姓关心的问题解决好,致力民生工程建设。 二是毫不作为。对修建桥梁这类民生大事不闻不问,对弱势群体关注度低,老年人、残疾人辅助设施匮乏,对流浪人员缺乏社会救助,卫生监管部门未履行监管职能,环保局对环境污染不采取任何措施。 三是胡乱作为。低保分配不公,某民政部门为应付检查向寺庙借孤儿,违背职工自愿强制捐款,城管强征物品。 四是较少作为。各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较少,“三公”消费较高。 2.假如你是“给定资料8”中所倡导的“当一天环卫工人”体验活动的参加者,并且做了很多实事。当听到一些市民把这一体验活动与那些“作秀”行为相提并论时,你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请你对市民们形成这种看法深层次原因作出分析。(20分) 要求:全面、辩证,符合实际,篇幅不超过250字。 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第一,某些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确实存在“作秀”行为,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第二,对于“作秀”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严惩机制,“作秀”行为屡屡发生;第三,政府决策没能征求民意,没能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活动或对体验活动进行监督,群众不理解;第四,媒体的错误引导,对“作秀”等负面新闻大量报道,影响了人们的认知;第五,问题的解决和治理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效果不能立即显现。但是,体验活动本身是有积极作用的,体民忧才能够真正解民难。 3.“给定资料7”中两位环保部门负责人作出“回应”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假如你是上级主管部门的一名督查员。请你拟定一份应对这“环保事件”的处置建议,供领导参考。(20分) 要求:内容具体,针对性强,措施得力,篇幅不越过300字。 关于XX市环保事件的处置建议: 一、实地调查。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实地勘察,对当地水质情况进行检测,同时邀请网民、群众监督全程,将调查结果向社会同步公开。 二、专项治理。督促环保局拟定治理方案,开展清查活动,对造成河流污染的企业勒令停业整顿,待排污合格后方可准其继续营业,对拒不改正的企业对企业及责任人给予处罚。对于已经污染的水域人工打捞垃圾,引进先进技术净化水域。 三、追究责任。组成调查组对事故责任进行调查,厘清责任,对环保局主管领导及相关责任人问责,向公众赔礼道歉。 四、建立水域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完善环保监测体系,将水质监测纳入日常管理,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建立环保问责制,把环境评估纳入地方党政和监管部门一把手的考核中;完善监督举报机制,可建立从群众中选举志愿者对日常环保工作进行监督的机制。 6月2日 小题修改第二稿 1 .仔细阅读“给定资料”,分类归纳资料中所反映出来的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不同“作为”并作简要说明。(20分) 一是积极作为。深入基层调研采取多种途径征求群众亟需解决事项及相应对策,解决民众疾苦。这种做法改善了民生,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二是消极毫不作为。部门设置如同虚设,对群众之事置之不理,未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损害了群众对政府的信心。三是胡乱作为。未严格依法办事,脱离了制度设计的目的,执法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只以简单的处罚敷衍了事。这些做法有失公平正义,群众利益未得到保护。四是作为较少。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较少,将大量金钱用于公款消费。这种做法违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假如你是“给定资料8”中所倡导的“当一天环卫工人”体验活动的参加者,并且做了很多实事。当听到一些事市把这一体验活动与那些“作秀”行为相提并论时,你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请你对市民们形成这种看法深层次原因作出分析。(20分) 深层次原因主要是:第一,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的作为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给群众带去真正的实惠,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人们的信任度,群众再次面临类似行为时往往产生质疑心理;第二,一些问题本无需通过体验的方式就可以解决,但相关部门却选择先体验再解决的方式,高调的让媒体的大肆报道,容易让群众产生秀政绩的嫌疑;第三, 问题的解决和治理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群众不能立即感受到治理效果。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多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多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如果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实惠,质疑自会慢慢消除。 3.“给定资料7”中两位环保部门负责人作出“回应”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假如你是上级主管部门的一名督查员。请你拟定一份应对这“环保事件”的处置建议,供领导参考。(20分) 关于XX市环保事件的处置建议 XX领导: 经多名群众及媒体反映,XX市环保局对当地河流污染存在不作为的问题。经过实地调查,确认情况属实,现拟处置建议如下: 一、对XX市环保局主管领导及相关责任人追究相应责任,限期对当地河流污染问题进行治理。 二、责令开展清查活动。对造成河流污染的工业企业勒令停业整顿,引导其引进先进的排污设备,待各项排污指标合格后方可继续营业;对拒不改正的工业企业对企业及责任人给予处罚。 三、应及时将处理结果通过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告知公众,满足群众知情权。 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立环保问责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违法排污者给予严惩,完善环保监测体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以上建议供参考。 |
2013-05-31T21:42 评论了 独留残梦 创建的话题 › 13年第八期2013年江苏省考申论真题 |
6月10日第四稿(欢迎狠拍大作文) 第一题:与4日相同,未改动。 一是积极作为。开展深入基层的体验活动、帮扶活动,征集群众不满意事项并征求具体的解决措施,把百姓关心的问题解决好,致力民生工程建设。二是毫不作为。对修建桥梁这类民生大事不闻不问,对弱势群体关注度低,老年人、残疾人辅助设施匮乏,对流浪人员缺乏社会救助,卫生监管部门未履行监管职能,环保局对环境污染不采取任何措施。三是胡乱作为。低保分配不公,某民政部门为应付检查向寺庙借孤儿,违背职工自愿强制捐款,城管强征物品。四是较少作为。各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较少,“三公”消费较高。 听到了新声音,xuexue131,已经上岸的高手,我认为她说的也很有道理,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平时的评论或者新闻之类的用的就是这种言语,但是目前我的水平只能按照我自己做题的方式去提高,别人的思路学不来,但是把她的答案贴下来,方便以后有所思考,或许有一天我顿悟了呢。。。 摘自xuexue131:材料中反映出了五种不同作为:一是领导干部下基层解民意抓民生,通过对口帮扶、下访、考察、问卷调查、体验日等形式了解民意,抓民生建设;二是政府作为缺位,社会保障投入不足,如忽视对偏远地区的公共基础建设和残疾人,对老年人、孤儿等社会弱势群体救助不力以及低保中存在一些问题;三是政府作为不到位,忽视群众诉求,甚至对群众打击报复,相关执法部门执法不力、监管不严,问题屡禁不止;四是政府作为越位,如强迫捐款、越权执法,侵吞私人财产等;五是政府自身管理行为存在违纪问题,如违规使用公务车、公款吃喝浪费严重等行为。(249字) 第二题:当时看到有个Q友说从材料中提取,很受启发,但是没能够找到真正的启发。二二认为材料1和材料10为什么没有被认为是作秀,将其原因倒推也就能推出这题的几个点,再加上材料8本身给的信息,就是本题的答案,我非常赞同。我后来修改的时候只是生生的从材料中找主体,比如政府、公众、媒体。至此,这题关于如何答的问题应该也是解决了,唯一的就是从材料中提炼的内容。 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第一,某些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作秀”行为的确存在,加之在工作中存在作为不到位甚至是不作为的情形,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第二,政府未与群众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民意诉求不畅,群众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政府决策也往往未能吸纳民意;第三,政府体验活动没能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没能建立群众评价和监督长效机制,群众对体验活动是否真正带来成效不知晓;第四,政府在宣传时往往只注重前期宣传,而对成果提及甚少,给民群众以形式主义、走过场的错误印象。 xuexue131的修改答案6月8日:市民认为体验日活动是作秀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部分政府开展活动时忽视了本职工作,给公众带来不便,浪费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资源;二是政府部门在活动的实际成效未宣传出去,没有看到用实实在在的作为为公众办实事解民忧,给公众带来形式主义的感觉;三是公众在平时的政府工作中办事不力、作为不到位甚至是不作为,透支了政府公信力;四是活动常常没有邀请公众参与进来,没有广泛听取民意,未能感受到政府部门通过活动来真正地转变工作作风,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成效,造成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和信任危机。(246字) xuexue1316月9日修改了答案,对于这次她的答案我不太认同,我还是比较赞同二稿的,所以我仍坚持原来的观点。 第三题:关于格式的问题不必纠结,因为字数太少,如果写格式,对策就没剩下几个字了。关于打人事件我始终认为不属于处理范围之内。 关于XX环保事件的处置建议: 一、调查核实。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实地勘察,对当地水质情况进行检测,同时邀请网民、群众监督全程,将调查结果向社会同步公开。 二、专项治理。督促环保局拟定治理方案,开展清查活动,对造成河流污染的企业勒令停业整顿,待排污合格后方可准其继续营业,对拒不改正的企业对企业及责任人给予处罚。对于已经污染的水域人工打捞垃圾,引进先进技术净化水域。 三、追究责任。组成调查组对事故责任进行调查,厘清责任,对环保局主管领导及相关责任人问责,向公众赔礼道歉。 四、建立水域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完善环保监测体系,将水质监测纳入日常管理,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建立环保问责制,把环境评估纳入地方党政和监管部门一把手的考核中;完善监督举报机制,可建立从群众中选举志愿者对日常环保工作进行监督的机制。 贴xuexue131答案,主要学习她对策有内容,不空,落地的感觉。 对于两起环保事件的处置,建议如下: 1、调查核实。由本部门牵头,邀请公安、纪检、人民监督员组成专门调查组,实地走访当事人,了解诉求,尤其对于陈某的打击报复进行核实,对河流进行抽样检查,对河流周边的工厂排污设施进行调查。 2、及时公布。将调查出来的情况和后续采取的措施及责任追究情况,及时通过官方网站或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公众进行公布,还原事情真相。 3、治理污染。根据河流污染的实际情况,及时整顿周边非法排污的工厂;并对已污染的河流制定出专门的治理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4 、鼓励监督。畅通诉求渠道,鼓励公众举报,对公众个人信息做好保密工作,对于打击报复行为,依法处理,保护好举报人,完善公众举报的工作机制。(295字) 第四题:大作文 经过大家的指点,得出还是要统观全篇,我暂时保留自己的立场,同大多数Q友保持一致吧,就这两天写篇大作文发出来。经过大家的指点,得出还是要统观全篇,我暂时保留自己的立场,同大多数Q友保持一致吧,就这两天写篇大作文发出来。 今天又重新写了这期的大作文,感觉依然不好,至少没跑题吧,先发上来,慢慢修改。 以政府之力 解民生难题 一面是“三公消费”过高,一面是社会保障支出过低;一面是深入基层积极为群众解决问题,一面是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的漠视。这些鲜明的反差,无疑暴露了政府在解决民生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在解决民生问题时政府缺位或者不作为,抑或是对政策规定的乱作为,都极大了伤害了人民对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坚实力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政府之力,解民生难题,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 要增强执政为民的理念。当今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艰难爬坡中,面对着多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各方的利益诱惑,少数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开始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缺乏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没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对人民群众渴望解决的问题也必将是冷漠的态度。这不仅危害了人民的利益,也将威胁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执政为民的理念。要始终铭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必须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真正为民解忧解难解困。 要增强实干、敢干的能力。实干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富民,才能兴邦。多数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都能清醒地认识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积极深入基层,问计于民,问策于民,真正把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好,因而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和赞许。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政府或出于慵懒的心理或畏于眼前的困难难,置人民疾苦于不顾,毫不作为,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要知道,民生问题的解决等不来,靠不来,只能靠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用于探索,找对路子。只有地方政府实干、敢干,人民才会有信心,才会看到希望。即使解决民生难题之路再多艰难,人民群众也定会支持和谅解,与其一路同行。 要增强政策的执行力。近年来,国家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台了多项政策规定,但是有些政策规定却在执行过程中发生扭曲错位。某些地方的社会救助站、儿童福利院设置如同摆设,低保工作中“错保”、“漏保”问题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违反了政策规定本来设计的目的,都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障碍。因此,必须对政策的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增强政策的执行力,确保国家各项政策规定落实到位,解决民生难题才会取得更大成效。 以政府之力,方能破解民生难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