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望:0
Smknow 第 5536301 号会员
0 计划通 • 2018-11-05T20:30
2018-11-14T09:48 评论了 计划通 创建的话题 › 申论二十年进化史! |
我只能说我没抄。 |
2018-11-13T17:30 评论了 计划通 创建的话题 › 申论二十年进化史! |
这东西没法预测。 如果非要说一个热点的话,那就是开放发展理念。 |
2018-11-13T15:32 评论了 计划通 创建的话题 › 申论二十年进化史! |
我觉得也挺透彻 ![]() |
2018-11-13T12:27 评论了 计划通 创建的话题 › 申论二十年进化史! |
看帖要回帖呀,同志们!!! |
2018-11-13T10:42 评论了 计划通 创建的话题 › 申论二十年进化史! |
申论二十年进化史(三)—— 成熟期 命题人经过了之前十余年的各种尝试和摸索,已经确立了成熟的申论命题思路。我通过对2011​年至今的申论命题思路分析,让大家熟悉并透彻理解命题人提升考试难度的各种花招和技巧。 以下只分析当年省级卷,请注意。 2011年给定资料内容有:1、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史。2、黄河流域的水利建设情况,水患压力较大。3、举了几个外国对于环境过度开发造成危害的负面例子。4、建国以来中央领导对黄河治理的高度重视。5、对于黄河该不该清的争论。 2011年命题人在给定资料的选择上已经相当成熟,国内的,国外的,历史的,当代的,实践的,理论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这些内容都是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在各个领域的体现。这是命题人选择给定资料的一个重要模式。请务必理解。 命题人在题目的设置上,用黄河精神这样一个偏文化领域的概念将很多考生误导到了文化建设领域。实际上考的是科学发展。 命题人其实还是给考生留了后门。当年试题的资料4中引用了如下内容: 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60周年之际,HJinTao同志强调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治理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60年来,人民治理黄河事业成就辉煌,但黄河的治理开发仍然任重道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 请大家记住这个后门模式。一旦资料中出现最高领导的指示,那么该指示一定是所有资料的主题。原因很简单,有些人的话出现了就必须是红花,不可能做绿叶。这是政治问题。 2012年给定资料内容包括:1、我国在视频安全领域出现的若干严重问题。2、国外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先进经验。3、社会和谐建设中道德的重要性。4,社会诚信缺失。5、教育,医疗等领域职业道德缺失的案例。6,若干社会中道德模范的例子。 2012年的给定资料都围绕着道德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展开,主题不难得到。就是道德建设。 大作文的题目设置也中规中矩,用一个故事做展开,跟考生绕一个小弯子。 2013年给定资料包括:1、传统习俗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2、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情况。3、保护传统与发展经济互相促进的几个例子。4、妈祖文化历史传承介绍。5、传统缸窑技术介绍。6、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比如皮影戏。 2013年命题人选择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理由很简单,2012年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产生,最早提出的就是民族复兴。(知道为什么现在高铁叫复兴号了吧,之前的和谐号同理可证)资料的选择涉及了民族复兴的几个方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等。 2013年大作文题目走的是抒情路线。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大家不要去纠结这几个字,看懂材料就足够了。如果石头会说话,他会说什么?说的是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说的是对未来民族复兴的期待。 2014年给定资料有1、公众心理健康问题,2、社会浮躁心态问题,3、慢生活理念的介绍。 2014年命题人在给定资料的理解难度上开创了记录,很多人看完材料都不知道命题人到底想说点啥。其实给定资料的主题就是慢,是如何放慢速度,提升质量。这也跟当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GDP增速下降密切相关。 大作文题目的设置也颇具难度。总体来说,2014年考试难度非常高。 需要大家牢记的是:申论考察的一定是跟国计民生有关系的大事。 2015年给定资料内容有1、技术创新改变世界的例子。2、技术创新对社会治理的作用。3、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介绍。4、中国高铁,中兴通讯等先进经验。5、塑料发明的利弊。 2015年命题人在给定资料方面设定的难度并不高,大家基本都能看出来主题是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但是在题目设置上就难度很高了。“科技生命化”,“科技将具备人性” 把考生搞的云里雾里。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就要通过给定资料去把握主题,而不要仅仅根据题目去做理解,否则很容易被带偏。 2016年至2018年2016年之后的申论试卷给定资料的复杂程度愈发提高,过短的篇幅无法说清楚资料和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会分别单独发文进行解析。 我们通过2000年到2015年的申论命题思路变化,已经清晰的为大家展示了命题人的探索过程,以及目前命题人的出题思路。 希望大家通过研究理解真题,大幅提升自己的申论成绩。 |
2018-11-13T10:39 评论了 计划通 创建的话题 › 申论二十年进化史! |
申论二十年进化史(一)—— 探索期 先说结论,通过对近20年来申论考试形式变化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 1、各位同学一旦理解了申论命题人的思维方式,各种题型在你们眼中就再也不具备任何迷惑性。看的清清楚楚,答得明明白白。 2、申论命题形式不断抽象化、复杂化,但命题目的一直未变。就是考察考生阅读理解能力,政策理论知识,文字表达能力。 3、申论命题中资料选择看似包罗万象,但其考点范围非常有限。考生可以通过精准备考最大化提高分数。 接下来,按时间顺序逐一解读,为大家揭开申论神秘的面纱。 好,让我们把目光移到2000年,看看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首次出现的申论卷都考了什么。 2000年试卷的给定资料仅1500字左右,内容为:某省某市红星新村5号楼居民H由于自认为受到小区隔壁X印刷公司生产噪音的影响导致自己脑溢血,从而引发一审、二审的诉讼事件。历时一年多,始终难以妥善解决,人们议论纷纷。 2000年的申论考试真题是我能找到的最早的。试卷的给定资料十分清晰,就是一个环境噪音损害赔偿案件引发的系列讨论。主题异常明确,就是经济发展和群众权益二者的平衡。 命题人在题目设置上,尽力向公务员的实际工作靠拢,借此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公务员工作能力。当年题目的考察深度明显不够,之后也没再考过这么具体的案例。 对于这种特别具体事件的处理能力的考查目前已经在面试中进行体现了。 2001年试卷的给定资料是当时社会热点“PPA”事件。估计很多90后都没听说过这个事。就是说当时美国药监局表示很多感冒药中含有的PPA成分可以导致服用者发生脑中风等严重的心脑疾病。我国当时市面主流感冒药也含有PPA,引发全社会的恐慌。 2001年命题者选择的资料是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估计命题人也是意识到2000年考察的噪音损害问题有点太小了。 题目设置上与2000年没有区别。 2002年给定资料内容为网络对社会的多种影响。1、网络广告泛滥。2、利用网络的犯罪多发。3、网络泄露个人隐私。4、网络推动政务自动化。5、网络推动远程教育发展。 2002年命题人在资料安排上延续01年的思路,依然选择了社会热点问题。但是大家注意01年的PPA问题和02年的网络隐私问题,虽然都是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但是这种问题的政治性不足,在国计民生中的分量还是不够。 题目设置上与去年没有变化。 2003年给定资料为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造成重大伤亡的安全生产事故通报。 2003年命题人为了增加资料的分量,选取了安全生产领域的问题。但是这种选材过于专业,不太适合用于普遍招录公务员的考试。 题目设置上,命题人放弃了大作文题型,完全从公务员实践工作出发,设计了考生提出对策和写讲话稿的题目。 2004年给定资料介绍了多方面情况。1、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2、上海市交通堵塞情况。3、上海市市政道路建设情况。 2004年命题人选择的汽车,交通问题,在国计民生的中的分量要明显高于之前的试题,也更加贴近每个人的认知常识。 题目设置上跟03年一样,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大作文题目。没有大作文的命题模式也只有这两年。 小结:2000到2004年属于申论命题的探索期,命题人也在尝试着找出难度适中,符合公务员招录考试目的的命题模式。 这五年的命题特点有二: 一是给定资料的具体化。这五年的给定资料都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但从2000到2005,给定资料的复杂度在逐步提升。比如2000年的资料就仅仅从一个具体的环保诉讼事件展开,2004年的交通问题就涵盖了市政,企业产业等多个领域。 二是问题设置的实务化。命题人努力在用公务员实际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具体工作来设置题目,比如提对策,写讲话稿等等。但是这种对公务员实际工作的模拟更多的是从形式上模拟。后期的考试中,命题人逐步放弃了这种形式上的模拟,转而从本质上去进行模拟,考察考生阅读复杂材料把握主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这五年的命题模式已经被放弃。考察过于具体的问题,不利于对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考生体现公平性。过于简单的材料,也无法考察考生对文字材料的深刻理解能力。提对策类的问题已经被万能八条所瓦解,无法体现考试难度。 接下来的申论二十年进化史(二)中,我将为大家介绍命题人从2004年到2010年申论命题的思路变化。带大家看看命题人在这几年中是如何逐步形成了我们目前申论考试的命题思路。 |
2018-11-13T10:34 评论了 计划通 创建的话题 › 申论二十年进化史! |
本帖最后由 不会魔法的律师 于 18-11-13 19:57 编辑 本文通过对2000年到2018年国考申论命题特点的分析总结,试图搞清楚命题人在这二十年间的心路历程。 搞清楚了命题人的思维方式,对于考生应对考试将有极大的帮助,其效果不亚于打通了任督二脉。 根据这近二十年来的命题规律,我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2000年至2004年的探索期 2005年至2010年的定型期 2011年至今的成熟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