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 › 山东
江南采莲 • 2个月前 • 37次点击
汤姆张的“破局之问”:山东的困境与反思,是鞭策,更是期盼
江南采莲 [OP] 2个月前
青岛考生小丁 2个月前
smknow-123 2个月前
打哈好评 2个月前
阿白3777 2个月前
soulsssy 2个月前
95470561 2个月前
smknow_arwe 2个月前
2022要上岸啊 2个月前
老师,我太想 2个月前
曾经的你_JB3Q8 2个月前
ljy99032307 2个月前
我是小怀玉 2个月前
行之行之6160 2个月前
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分享,诉说,欢迎您的加入!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210763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
江南采莲 [OP] 2个月前
作者: 云栖智语(山东人)
最近,自媒体账号“汤姆张”的一些关于山东的观点引发热议。“汤姆张”犀利指出: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却在数字经济、民营经济、人才吸引等领域步履蹒跚,山东虽然作为传统孔孟之乡,但在新时代的科技狂潮中却显得“陋习重重”,他的观点虽刺耳,却戳中了山东的隐痛——
1. 传统产业依赖症:家电、石化等传统制造业占比超60%,数字经济基础薄弱,多年以来没有也难以孵化出诸如“杭州六小龙”一样的科技弄潮儿,多年以来山东的顶梁柱企业还是海尔、海信、魏桥、万华化学等等···
2. 民营经济活力不足:政策滞后、融资困难,创新型企业难生长,本位主义,酒桌文化充斥着这片土地,曾经的“投资不过山海关”,现在已经蔓延到华北平原···连山东经济的桥头堡--青岛政府也在2025年工作报告中坦言需“优化营商环境”。
3. 人才与产业脱节:高等教育未能匹配新兴需求,高端人才“磁场效应”缺失,高端人才外流严重。
4. 传统文化与勇于创新的冲突:一片以逢年过节时自家孩子/女婿迈腾车后备箱里能拎出单位发的两桶油一袋面为荣的文化土壤是注定不能理解宇树王兴兴高中语文考80分,“就这种成绩偏科,不找个稳定工作捣鼓那些破铜烂铁有什么用?”
人心里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凭你怎么样也搬不走。这些批评看似“扎心”,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山东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山东需要一场思想观念的洗心革面。
二、标签之外:山东人的“破局基因
然而,山东真的只是“保守”的代名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1. 骨子里的“破局”实践
从全国第一的高铁里程(突破3000公里)到新能源装机量反超煤电(1.15亿千瓦),山东用行动证明“敢闯敢干”的基因从未消失。济钢从钢铁巨头转型空天信息产业、临沂12345热线从“办一件事”到“解一类问题”,都是破局思维的鲜活例证。
2. 文化底蕴的韧性孔孟之乡的厚重文化,既是“包袱”,也是底气。山东人对“家国情怀”的执着、对实干精神的坚守,恰是应对变革的根基。正如泰山脚下的游客年超800万,齐鲁大地的历史与现代始终在碰撞中交融。
三、“讨厌”的本质:是鞭策,更是期盼
为什么外界对山东的批评总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情绪?答案或许藏在《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旋律里——“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这片土地太值得更好,才会让人忍不住用尖锐的批评表达最深切的期待。
1. 批评是“破局”的催化剂
汤姆张的犀利分析,本质上是对山东“不甘平庸”的呼唤。与其将批评视为否定,不如看作一场“破局思维”的启蒙:唯有打破“关系社会”的桎梏、跳出“自我满足”的怪圈,才能让1.01亿山东人真正释放潜力。呼吁更多的山东人去杭州、深圳走一走,看一看,之后,“本我”可能不再是“本我”。
2. 家乡情结的双向奔赴
山东人从不缺爱乡之情,但真正的热爱,是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新。就像网友调侃的“山东人考编宇宙的尽头”,背后是对稳定与变革的复杂博弈。若能将“编制执念”转化为“创新执念”,山东何愁不能破茧?
破局之路:从“谁不说俺家乡好”到“让家乡更好”山东的破局,需要一场从思想到行动的“系统升级”:
- 观念破冰:如新春第一会所强调,“改革先改陈旧观念”,拒绝“路径依赖”,拥抱“新质生产力”。
- 生态重构:培育民营经济沃土,打造“人才磁场”,让科技与产业协同生长。
- 文化焕新:将“好客山东”升级为“创新山东”,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舞。
山东的被“讨厌”,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外界的期待,也映照出自我的局限。但正如歌中所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咿儿哟。”这份“好”,不应是固守旧日的荣光,而是破局向前的勇气。
因为热爱,所以苛责;因为相信,所以期待。 山东的答案,终将写在每一位齐鲁儿女的破局之路上。
江南采莲 [OP] 2个月前
江南采莲 [OP] 2个月前
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个移居四川的土生土长山东人写的:
最近,我大山东又被群嘲了。
过去这些年,山东差不多每年都得被群嘲几次,尤其是过年的时候,火力就更为集中。
比如,山东人喜欢下跪磕头啊、山东女人吃饭不上桌啊、山东男人大男子主义啊……这些严重脱离实际的话题,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对山东的的固有印象。
但说来也挺奇怪,今年过年,就没有听到多少类似的嘲讽。我觉得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跟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春晚上扭秧歌,以及DeepSeek横空出世有关,从过年到现在,全民关注的焦点已经转向人工智能和大模型。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山东还是没能躲过被嘲讽,反而因此招致更猛烈的议论和批评。比如,浙江有DeepSeek,江苏有deepthink(深度反思),山东只有deepdrink;山东不关心科技创新,只关心谁主陪谁副陪鱼头对着谁
其中还有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山东泗水的网红汤姆张,不遗余力地在短视频平台发声,“攻击”山东和山东人。由此,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有人骂他忘本,有人挺他说得真对,还有更人受到感触分享自己在山东办事、创业、参加饭局的惨痛经历。
最终,这些声音都指向山东长久以来存在的弊病——传统保守、官本位思想严重,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行政效率低下、创新活力不足、营商环境恶劣、酒桌文化盛行等等。
看了不少相关的内容,我只有一个想法,这些批评的声音,“说得真他娘的对”。
几年前,有一个全国互联网头部企业的排行榜,排进前100名的企业中,山东只有一家,就是如今已经寂寂无名的韩都衣舍。
而且严格来讲,这算啥互联网企业呢,不就是个大号的网店?
过了这么些年,山东如今有什么像样的互联网科技企业?问了问DeepSeek,得到了一串回答,韩都衣舍依然榜上有名,除了这一家,其他的听都没听说过。
又在网页上搜了搜,排名靠前的是阿里巴巴山东、济南滴滴、山东今日头条、小米济南分公司……令人汗颜。一座城市乃至一个省份的创新活力和新经济的发展势头,由此可见一般。
放眼整个山东,就没有一家像样的互联网科技企业。
对山东而言,只有经济总量全国第三的排名聊以自慰,当然还有对总量贡献巨大的一连串大国企。
但对山东人来说,总量排名再靠前,关普通老百姓屁事?总量再大,也不影响一个月三五千的工资,更不影响农村老人一个月两三百元的“老年钱”。
新经济乏力,传统铁饭碗的含金量自然越来越高,这也就导致山东人最爱考公考编,毕生追求就是编制。
如此一来,最优秀的一批人全都削减脑袋挤进了体制内,没有人去创新(甚至根本就不鼓励创新),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新经济的不活跃。
因果循环之下,山东落得现在被群嘲的尴尬境地已经不可避免。
前段时间,因为刀郎和李子柒两大男女顶流,“四川强得可怕”这个话题冲上热搜。最近,《哪吒2》火了后,连动画赛道顶流也被四川拿下了。
在很多人印象中,四川比山东可是差太远了。一个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一个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老百姓生活水准,都不可同日而语。
有网友在成都呆了几年后,回到山东老家,村里还有人说,怎么去了四川啊,那里不如咱家吧?在村里人的想象中,四川特产就是地震。
但真正在四川呆久了后才知道,想象是一回事,事实是另一回事。别的不说,四川人的头脑可比山东人灵活得多,商业氛围也更加浓厚。
生活方面,跟四川人的饭桌比起来,山东人简直是没吃过什么有滋有味的东西。(这一点山东网友有发言权,现在按山东本地的口味做饭,会被吐槽,无论什么菜都是一个味儿)
而诞生了杭州六小龙的浙江,就更不用说了。虽然也是美食荒漠,但有阿里巴巴打头,大树底下长出几棵有潜力的小苗,也是情理之中。
反观山东,“土”成了齐鲁大地的底色和特点。山东卫视的土味儿综艺曾是全网笑料,如今短视频平台上,山东的网红主打一个“土”。偶尔看到几个草根之外的知识类山东博主,IP还不在山东。
当然了,土也有土的好处。那片厚重的土地,养育了一代代淳朴勤劳的山东人。
山东出了很多赫赫有名的官员,也有许多鼎鼎大名的学者,但唯独没有几个叫得出名的创业者。因为创业者要有赌徒心理,要不走寻常路,而山东人只擅长循规蹈矩,最怕“胡来”。
有这样的山东人,自然就形成了当下大家吐槽的弊病。
当一些省份已将“只跑一趟”落到实处的时候,山东还是坚持凡事讲关系和人情,遇事不讲规则只想找熟人、托关系。好像不“找找人”,就办不成事,即使办成了心里也不踏实。
这是一种多么病态和扭曲的心理。
或许,最该反思的还是山东的主政者和地方官。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当然是吃过没托关系的亏,或者享受过托关系的好处。
但不管出于哪种原因,都是因为有托关系的土壤和不托关系就办不成事的机制。
也只有铲除这种病态的土壤和打破这种不正常的机制,才能让一切回归原本该有的样子。
江南采莲 [OP] 2个月前
下面是一位浙江人的评论:
DeepSeek爆火,南京、深圳都主动站出来反思为什么自己没有六小龙。
结果被钉在墙上黑得最惨的是山东DeepDrink!
以前有人说,河南人吃尽了天下的苦,现在可能是山东人背了所有传统陋习的锅,比如吃大酒、崇拜权力、歧视女性……
但这些话,如果不是山东人自己出来讲,我们外人讲,免不了被猜测地域攻击。于是,一位名叫「汤姆张」的山东人火了。
根据他的描述,这家伙从小挨父母的打,长大后到深圳华强北卖芯片发了家,现在新加坡带货。他最近几乎所有的话题,三句不离「黑山东」。关键是,还有一些山东网红跟着呼应。
这可真是新鲜,要是放在以往,有人敢黑山东和天津,当地官方都要猛扑的。
在汤姆张嘴里,在山东,不喝酒,什么事都办不了。他每次回到山东,还是避免不了喝鱼头酒。从一顿酒开始,每个位置在人没到之前就已经写了名字,不能随便坐。更有甚者,入场和入座的顺序也是有要求的,都是长者、尊者最先进入饭局,坐在朝着门的主陪位,其他人再逐渐落座。
汤姆张黑山东的初衷并不是单纯贬低同乡,而是痛心、怒其不争:「吃饭严格安排位置,主宾副宾、主陪副陪,背后逻辑是等级阶级的区分。不能完全否认传统,而是要剔除糟粕,如果是屎里挑肉,这肉不吃也罢。」
其次,光研究鱼头朝向是不远远不够的。鱼眼给领导,叫高看一眼;鱼樑给贵客,叫中流砥柱;鱼嘴给好友,叫唇齿相依;鱼尾给下属,叫委以重任;鱼鳍给后辈,叫展翅高飞;鱼肚给新识,叫推心置腹;鱼臀给失意者,叫定有后福;鱼肉随意吃,叫年年有余……
鱼一上桌,就开始喝酒,一二十杯地喝。
没有编制的,在山东都是二流子,饭桌话题一定是编制和级别。他说,每一个山东男人的终极梦想:考上公务员,娶一个教师编的妻子。响应国家号召生二胎,一男一女,男孩考公务员,女孩考教师编,找的儿媳是教师编;女婿是公务员。有句话叫「不孝有三,无编为大」。听到有人敢对领导不敬,都能大惊失色。
有人好奇汤姆张是怎么「叛变」成为「鲁奸」的:「小的时候,到亲戚家里做客,妈妈买的黄桃罐头和钙奶饼干总是和亲戚大娘推脱好几次,自己总是祈祷黄桃罐头不要被送出去,而最后罐头最终送出去,回到家翻找客人送来的礼物,再后悔自己送给对方的礼物比对方送来的要贵得多,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虚伪假客套,说自己儿子喜欢吃黄桃罐头,直接不送不就好了?每次在推脱礼物,动静和吵架一样,自己被吓哭好几次。」从那个时候,从自己母亲身上,汤姆张就明白了,所谓的礼仪,只是落后腐朽的代名词而已。
逃离山东的不止汤姆张。有一位师妹,在厦门大学念完书,问为什么读书?只有一个原因:离老家越远越好,而现在说什么都不愿意再回到齐鲁大陆。如今的她,已经在加拿大定居,不用一顿饭因为讨论鱼头朝向谁争吵半天。
至于山东大学毕业的烟台人王五四,更是在杭州城里几番创业,每写一篇文章都能引发滔天巨浪。
在东部沿海一线,从辽宁到海南,只有山东人口净流出,你可以想像多少优秀的齐鲁儿女搞不懂鱼头朝向而远走他乡。
但离开不一定就会变。有次受邀参加一个北方南下干部后裔的聚会,有人专门请专家级的山东大师给大家普及了一番祝酒辞,以免离开家乡太久,忘了初心。
江南采莲 [OP] 2个月前
对于一个没有资源、没有政策的中等城市而言,这几十年,杭州一直在「投资人力」。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0年相比,杭州常住人口增长了58.6万人,成都增长了46.52万人,广州只增长了27.97万人。
北方人经常有句口头禅「政策倾斜」,即南方是「政策保送生」,用以解释为什么东南沿海发展起来,而北方落后了。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前,这个结论是成立的。
深圳是特区之首,大连、宁波、上海、广州等14个城市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尤其是深圳和上海浦东,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深圳对面就是全球金融中心香港,上海是外资进入中国设立总部的第一大都市。
但如果将14个名单放全,发现里面还有秦皇岛、连云港、福州、湛江和北海等一众不太入流的城市,以及天津这个衰退速度堪比东北的北方直辖市。
在经济特区中,也有海南、汕头、珠海这样发展滞后的小兄弟。
反观苏州和杭州这两个经济大市,根本不在这两个名单上。
但苏州又不同,有新加坡配置的中新科技园,而杭州有什么?
从地理区位看,广东面对港澳,福建面向台湾,上海面向全球,苏南融入新加坡和上海的外资圈,就连山东和辽宁都能面向日韩。
独浙江处于解放前线,靠近台海,90年代之前,由于美国撑腰的台湾国民党势力长期叫嚣反攻大陆,浙江沿海军事压力大,缺乏国企布局,也缺乏政策优惠,也缺乏外部力量可以依靠,所以只能做国企和外资看不上的鸡毛换糖,筚路蓝缕。
2008年广东时任汪书记的经济智囊说过,如果国内哪天遇到经济危机,可能只有浙商能挑起大梁,苏南和广东的外资会撤,广东包租公会发现自己只剩一地厂房。现在不能说不幸而言中,但确实有这方面的迹象。
因为上面和外面都不爱,浙江人只能靠自己,最后才有了民营经济的奇迹。1980年代有领导到浙江视察,问发展经验,浙江地方领导思忖之下,答曰「不管」。如果套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和阿西莫格鲁的理论,其他城市的天问,其实很好回答。也正因如此,浙江的经济是自发秩序、内生成长,所以才有全国最接近共同富裕的成果。
而其他省份,以珠三角为例,凡政策和外资雨露沾到的地方,繁荣如曼哈顿,而沾不到光的粤北,则与内地无二。如果要有结论的话,民企兴,则省强民富;民企衰,则省弱民贫。
全球化退潮,上海失色;全国政策拉平,深圳和广州先发优势丧失。世界是平的,全国也是平的。更重要的是,因政策而兴的城市,不管上海还是深圳,北方来的干部和国企数量,远超其他地方,毕竟干部跟着政策和资源走。他们和外资一起,带着财大气粗的先天优势,贪大,根本看不上小微企业。
于是,广东在迎来政策优惠的同时,也迎来了深重的北风,北方官场的风气随着北方来的官员一起带过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一方面是淘金之地,另一方面也是孙志纲的遇难之地。除了硬性的政策优惠,和港澳地利之便,广东并没能成长出浙商这般遍布全省的企业家群体。
全国工商联2024年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以营收计)企业中,杭州38家,深圳27家,无锡、苏州、宁波分别有25家、24家、21家,广州只有7家……直到浙江因为特殊原因,这十来年突然「被看见」,继1949年的山东南下干部退潮之后,新一批外来的干部才多起来。外来的北方官员的影响是很难评估的。
在1980年代温州八大王事件中,浙江本地干部与外来干部就有过激烈的争议,最后是浙江本地干部的意见胜出。一些外来的官员,如果以谦抑的态度来升职,倒是好的;就怕他们闲不住,要显示自己的能耐,大搞政绩工程,拍脑袋突发奇想,胡乱折腾,那可就不好了。
有个大市本来是看不上杭州的,结果来了个北方官员主政7年,活生生被杭州甩出几条街。是谁就不要问了,当地人称八格牙路。
如今浙江成为典型,不一定是好事。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才是问题本身,而是要学习浙江怎样出台政策「促进」。几年前有杭州本地人接待一个青岛的营商环境考察,他们就是这么问的。
一促就完了,市场就是这样被扭曲的。现在经济的问题不是缺促,而是促得气都喘不上了。
浙江的共同富裕不是政策主导的结果,恰恰是在政策缺位的情况下,民间自发秩序形成的。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
但这恰恰又是最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广东看到了浙江民企的崛起,最近宣布成立了民营经济局,这个做法就特别「体制依赖」。这与米莱和越南的改革方向正好相反。
有一位广州厅级干部下海的企业家对此有非常深刻的观察:广东看到了问题,却未必找对了解决方向。
在某种程度上,面临国内外不利形势,各行各业进入了存量博弈的「囚徒困境」——没有人喜欢内卷,但人人躲不掉内卷,这就是当下企业和个人的命。想活就卷,想死就躺。
地方之间亦是如此。如果浙江当年也抢国企和外资,就不会有今天的浙江。
什么是「南方」?南方就是自发秩序、减少管制、包容宽松、不折腾。如果以加强政府力量的方式寻求发展,那不是南方,而是北方。
那么,杭州与广州之间,谁更南方,谁更北方?
又或者说,谁能保持「南方」身份,谁会进一步「北方化」?
青岛考生小丁 2个月前
smknow-123 2个月前
smknow-123 2个月前
哈哈哈,AI水军。
打哈好评 2个月前
阿白3777 2个月前
soulsssy 2个月前
95470561 2个月前
smknow_arwe 2个月前
汤姆张开始装避了,现在流量和关注度起来了,改口风说关心山东发展,给政府服务提意见,希望山东发展更好。网络有记忆,奈何网民没记忆!引导一批人真的开始自我反思,明明是自己不努力,开始心里共情山东真的这么不堪,我要不要让孩子离开山东(这很危险)。这人什么杭州保姆安、日本穿和服、勾搭女大学生这些事儿足以证明其人。就单说汤姆张黑山东,从黑鲁花开始,卖自己皮包公司的花生油,又说山东限制年轻人发展,不如去南方;后来开始说老家风俗,什么他婶子二姑的钙奶饼干这点笔事儿,映射山东文化是糟粕,看引流效果不错,又copy南方讽刺山东鱼头宴,后来又讽刺菏泽自来水。但黑山东的这些,都不是他的原创,啥有流量他说啥,因为他是山东人,所以南方的支持他,部分本地文盲半吊子共情他,他还可以全是而退,别人也说麻
2022要上岸啊 2个月前
老师,我太想 2个月前
曾经的你_JB3Q8 2个月前
ljy99032307 2个月前
我是小怀玉 2个月前
行之行之6160 2个月前
行之行之6160 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