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望:0
Smknow 第 40352 号会员
0 llun • 2010-05-12T09:46
2015-10-16T22:06 评论了 llun 创建的话题 › 十年公考路 |
新的一年公考开始 如果对职位选择有疑惑的可以留言或者发信给我 另外对申论备考有疑惑的,或者希望批改申论的,也可以回复或者给我发信,我会在工作之余抽时间回复。
|
2015-10-16T22:04 评论了 llun 创建的话题 › 十年公考路 |
十年公考路 今天我放下所有的包袱,来谈谈自己,和自己的公考人生。我姓徐,这些年,在京一起准备公考,后来成为朋友的人都叫我老徐。 今年 4 月份,我进入到了中办某局最后的一比一政审阶段,最后却由于不是自己的原因而失败。在备考这段时间,我完全燃烧了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结果仍不遂人愿。我很难受,花了一段时间平复心情,但是问心无愧。 5 月份人保部又出台了新的文件,在职公务员不允许再参加公考,所以公考这扇门,对 30 多岁在职的我来说关闭了。没有继续考试和改变的机会,对我来说是才是最大的遗憾。所以今年可以继续考试的朋友,我羡慕你们,因为你们仍有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公考的路上,我走了整整十年。也累了,是时候放下了,给一切画上一个句号。很多时候,每当我闭上眼睛,十年来的一幕幕就会像电影一样,慢慢浮现,慢慢消散。 我是山东人,200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首次公考始于大四的一次山东省考。后来的十年中,省考已经不再考虑,目标只有国考。经历过多次面试,有成功也有失败。十年来,依次面试了商务部、公安部、 国家统计局、国资委、中纪委、中办,大概能算得上去各部委面试经验最丰富的几个人了吧。 2006年,24岁的我考入河北省承德市开发区工作。我那时还年轻,基层公务员的生活平静、平淡,身边的同事都是承德本地人,普遍认为这份公务员的工作不错。而我,却不甘心将一生交在这里。也许我骨子里就不是一个能接受平淡生活的人,两年来我越来越觉得这个城市实在太小了,容不下我的梦想。我每天都感觉像生活在一只茧里,空气中有一张紧密的网,这张网无处不在,压抑的让我窒息。慢慢到最后,窒息的感觉变成了强烈的要逃离的愿望。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国考之路:07年报考商务部外资司。 那时,我像所有的新手一样,完全不清楚公务员考试到底是什么,考什么。最初的准备,大部分时间放在了申论上,因为我认定申论最难,对申论有着深深的敬畏。大家都知道,申论没有标准答案。07年在论坛上就已经有了“万能八条”以及“论点、问题、对策”的三段论(现已过时),零基础的我也只能照葫芦画瓢。买辅导书,做题、对答案。我当时还多做了一步,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把中国政府网上三年来国办、中办的所有发文都下载下来,按照“问题、对策”进行精简,抽出共性的部分总结了几页纸,反复背诵直到滚瓜烂熟。考前我看完自己总结的这么一张纸上了考场。结果出乎意料。几乎完全没有看的行测,考了77;用了几乎半年准备的申论,考了45。这个结果让我很意外,但却非常有价值。我很快就明白了两件事,第一,国考到底是什么;第二,申论的方向。首先,国考是素质测试,行测不复习能得到这个分数证明了这一点。其次申论我的路肯定是走错了,因为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半年,不应该是这个分数。回头我扔掉了申论辅导书和自己半年来辛苦积攒的以“万能八条”和“三段论”为基础的手写材料。 当然 122 分的成绩也足够进到外资司的面试了。前一天在对外经贸大学的宁远楼经历了整整一天高强度的笔试,第二天的面试地点位于王府井大街的东华门办公区二楼。在候考大厅,看到身边的一位位青年才俊都是气宇非凡,倍感压力。面试现在回想起来,水平太差,可以说是一塌糊涂。我在面试的准备过程中犯了一个大忌,全程只有看书、背诵和写,却没有开口练习过一次,所以面试的失败早已注定。回忆起来,当时紧张得大脑一片空白,在面试当场几乎就是懵的,仪态一塌糊塌,答题肯定也是乱七八糟。商务部面试的形式也是相当难,没有桌子和笔纸,只有一把椅子,答题全靠想。最终面试败给了一个中央财经大学的张姓女生,第一次国考以失败告终。只是,后来我每一次去北京,长安街上看到商务部那座楼,心里都像被扎了一下。 这个帖子记录了我那年的面试失败 https://bbs.qzzn.com/read-htm-tid-9594481.html 之后的一年08年,是艰苦备考的一年,奥运会的举国欢庆对我来说却如此陌生,在寒窗苦读面前,一切都不过是陪衬而已。在这一年我不断地完善着申论的思路。怎么个完善法?其实非常简单,我坐火车参加了当年我能参加的所有省考。用省考的申论成绩检测自己的思路对错,多次考试以后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申论逻辑。在08年,我又一次进入到公安部禁毒局的面试,笔试第二。三选一。在练习面试的过程中,我专门请教了一位考入广电总局的论坛前辈金琳,自己也总结了一些东西。面试是下午,当天早早就醒了,默默的看自己手写的材料,冥想下午可能发生的一切。下午1点我们一群人从正义路的侧门被领进公安部大院,现在还能回忆起办公室门都非常高,相当气派。公安部的面试形式是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当场,我一直主导这这个讨论,对手中一个北京化工大学的女生,话不多。另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男生,整个面试过程中他与另外5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一直在极力与我们争执,以至于最后情绪已经有点失控了,变成了为了争而争。面试结束后我感觉非常好,认为十拿九稳,考试以后我还专门围着公安部转了一圈,心想真好,这就是我以后上班的地方。 在考后一个星期,那是一个傍晚,我在吃饭。我接到了一个“010”开头的座机,当时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是惊喜。小心翼翼的问好。竖起耳朵,听对面想告诉我什么。 结果对面说,“我想通知你,你没有通过面试”。 当时有一个响雷在我脑袋上炸了。全身如同突然掉入冰窖一般,在初夏的傍晚感到浑身发冷。我有点傻了,以为自己听错了。问,是通过了还是没通过? 对面说,没通过。 我呆呆的问了一句,没通过,那为什么给我打电话。 对面说:这是程序。后来我再也听不清对面说了什么,那边也就挂了电话。 无法接受。无法接受也必须接受。从天堂到地狱,这次失败对我的打击是如此之大。之后我度过了人生最黑暗的三个月。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不能好好吃饭,吃几口就要呕吐。晚上常常惊醒,有时候半夜猛然自己就会坐起来,全身是汗。嘴里一直反复的问:为什么不是我?每天早上从梦中醒来,心中都是无尽的苦涩。这种痛苦,在现在看来可能有些不成熟,但我相信对于论坛里很多经历过全情投入、极度希冀,最后莫名失败的考友们来说,并不陌生。 一切痛苦也只能靠时间来抚平。下半年的时候我最终还是从极度的失落中挣脱出来。我得感谢这段经历,这段经历极大的提高了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像“山丘”这首歌中的一句:“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后来我在公考过程中遭遇的一切,也都能默默接受。为什么说每一段人生中的难以承受之重,都会成为今后人生中重要的财富,因为以后你再遇到同样程度的打击时,都能够坦然面对。 前两次面试的失利一度让我对部委产生了畏惧。我认为:部委在选择人选的时候,可能更倾向于北京名校的毕业生,自己的学校虽然也是排前的,但竞争力或许不如北京高校。 在这个想法的指引下,我选择了稳妥。我放弃了北京,选择了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这次考试是我的自我救赎之战,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就像一个人几乎要淹死的时候,必须要浮上来喘一口气,否则就彻底淹死了。在09年的冬天,我人生第一次乘飞机,第一次来到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来到位于人民广场旁边的威海路48号参加面试。经历了两次挫折的我已经能够坦然面对面试,直到最终被录取,一切都很平静,也许这就是水到渠成吧。在此期间最难的,并不是面试本身,而是拿到单位同意报考证明的这个过程。详细不表了,不过每一个经历过国考面试的人都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吧,感同身受。 最终在09年,我离开了工作了三年的河北承德,来到上海。在新的工作单位,准备了这么多年的考试资料和思路不忍全部扔掉。我花时间把历年国考的言语理解与表达和选词填空做了分类整理。对于一些比较模糊的题目,我当时在论坛上发了一帖,可能不少人也看过。 https://bbs.qzzn.com/read-htm-tid-11779038.html 最初来到上海的时候,更多的惊艳于这个城市的繁华与精致。人生若只如初见,生活在其中,诸多的不便还是慢慢显现出来。不高的工资、福利待遇的缺失,以及作为北方人多多少少会遇到的隔阂感......心里那个部委的梦最终还是难以割舍。11年我又踏上了国考之路。很多人都以为我疯了,都已经在机关内部了还在折腾什么呢?就不能收收心吗?但是对我来说,国考似乎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之中,我对它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如果不让我参加考试,我心里会非常难受。还是按照惯例进入面试,时隔两年我又回到了北京。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要特别感谢陶同学、陈同学这两位同一年考进来的同事,他们考前帮我进行了几天实战训练,纠正了很多仪容仪表方面的问题。这么多年了,面试对我来说也不再是洪水猛兽,正常发挥92分。最终在2011年,我实现了曾以为是遥不可及的部委梦,从上海回到心心念念的北京。回想这5年来,我一直都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过了很久的苦行僧般的生活。几年来,身边每个人都对我有所要求,但所有人的要求加起来,都没有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 这是我在面试前发的召集帖,不得不说上海的公考环境不太好,几乎无人响应,最后的练习只召集到2个人。 https://bbs.qzzn.com/read-htm-tid-12668489.html 2013年,我继续报考了中纪委,进入面试。这段面试是在北京准备的,时间将近两个月,从认识住建部的老贾开始,陆续认识了很多考友,在清华、人大学校的自习室都留下了我们面试练习的身影,现在这些朋友都陆续考入部委,大部分也已经成为朋友。面试准备过程非常辛苦,强度非常的高,我们进行了多次实战的演练,可以说是这几年来准备的最认真、最充分的一次,在这个时期我形成了较成熟的面试思维模式。当然,更重要的是朋友。最后几天一起练习的几个兄弟,后来分别进入到财政部、全国政协、人社部、教育部,他们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论坛上,我要感谢一位热心的考友“公子丹”,从他的中纪委考试经历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中纪委面试当天天气很差,狂风大作。面试房间光线也不是很好,屋里就有一盏暗暗的灯,七名考官坐在我的对面,看的并不是很清楚。面试现场的表现我认为是无懈可击,真的希望人生有朝一日我能够看到那天面试的录像。但这次面试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有些失望。这是面试出成绩后我发的一帖。现在重读仍然能读到我当时的失望。 https://bbs.qzzn.com/read-htm-tid-14431711.html 2014年底,我开始了人生最后一次公考的准备:中央办公厅。最终以笔试140分进入面试。 这是我发的面试召集帖 https://bbs.qzzn.com/read-htm-tid-15088696.html 面试准备的时候遇到的小伙伴大部分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有的年龄比我小很多。心里虽然也不愿意承认,但这时候也意识到,自己是真的老了,时不我待!这一次面试也准备了足足2个月,最初分别在清华、中央民族大学认识了两拨小伙伴,后来我找到了合适的场地,大家一起在北京化工大学和和平里练习。实战了差不多20多次,准备到最后我也无可准备,因为市面上现有的面试真题都被我们练光了。我也明白面试不太可能出什么问题了,只是祈祷得到考官的赏识。考前一天我曾经对一个朋友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现在只是希望遇到人生的伯乐。面试当天是我生日,阳光明媚,上午先去了解放军305医院体检,下午,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进入到中南海的大院里面,海里面好静树好多,候考的大厅里面高悬着总书记的“五个坚持”,这也是我在备考的时候背的最多的资料,倍感亲切。我自信的走入考场,微笑着向各位考官致意,看到了一位考官赞赏的笑容。完整严谨的思路,从容不迫的回答。我觉得自己做到了可以做到的极致,语速、语调、神态、逻辑,我是多么希望能得到尊敬的考官赏识!这里,是所有年轻公务员心中的圣殿,也是我终极梦想所在,但是最终我还是没能实现梦想。这大概就是所谓命吧,总会有这么多的缺憾。这次备考期间,我把2014年全年的新闻1+1每一期都做了认真的梳理,几乎背的滚瓜烂熟。有几个好友手机上应该还有我的录音。当然面试当场没有遇到类似的题目,如果遇到了,分数一定会更高。 尘埃落定。回忆过往,我最大的感想是人生应该像烟火。在你还年轻的时候,应该燃烧自己,奋力拼搏,就像烟花一样,绽放出最大的光和热。只有这样,才不算辜负了短暂的青春。在冲击巅峰的道路上,即使没有登顶成功,也知道了哪里是人生的险滩,哪里是成功的小径,同时也更好的认识了自己。当你老了,或许会有遗憾,但不会有后悔,你可以告诉自己,问心无愧。 现在虽然不能继续考试了,但是我也不舍得扔下自己准备了这么多年的心血。我的很多知识和灵感都来自于论坛,我也希望能把这些东西回馈给还在路上奋斗的人,特别是屡次失败的人,你们经历的迷茫、痛苦、失落,我也全部都经历过。希望我的经历能给还在路上的你们一些支撑。经过多年部委的工作经历,身边朋友基本也都是冲过了公考独木桥进入部委的年轻公务员,他们大部分也乐于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我知道你们最好奇的是,为什么能这么多次进面试?是不是有什么窍门?这也是我被问过最多遍的一个问题。答案很简单,“天道酬勤,不酬怨”。我想大概我十年来付出的努力,一个人静静思考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其他人。我09年发过的帖子,是我对几道比较繁琐的言语理解做的一个解析。不仅如此,我对言语理解国考每一道题目,还有图形、数字推理、每一道申论都做过类似的解析。实际上这些工作,大部分最终考入部委的人也都做了。也许你不知道,当你还在按固有思路照本宣科的时候,可能那个最强的对手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水平。那你笔试有可能赢么? (全文完,转载 请注明出处) 新的一年公考开始 如果对职位选择有疑惑的可以留言或者发信给我 另外对申论备考有疑惑的,或者希望批改申论的,也可以回复或者给我发信,我会在工作之余抽时间回复。
|
2010-05-12T09:46 评论了 llun 创建的话题 › 群魔乱舞的时代,有必要澄清言语理解一些流传已久的错误 |
言语理解,国家没有给出过标准答案。正因如此,各种“辅导班”和“名师”给出的答案千奇百怪,并且最奇怪的是,任何一种答案都说的振振有词,给出所谓的“解题思路”。大家都学过逻辑吧,这种情况下,证明至少有一个人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学习他们的解题思路更是后患无穷。 那么我提出第一个问题: 1、言语理解到底有没有正确答案,如果有,怎样得到正确答案。 当然有。怎样得到?不是说坐在电脑边随便打几个字就是正确答案了。要有正确的解题思路。正确的解题思路得到的是正确答案。那么,怎样证明哪种思路是对的,依据是什么?我也曾经进行了长时间痛苦的论证。考试已经结束,再去考一次已经不可能了,更不可能去找出题人去问。首先明确一点,题目所问的“主旨”“意图”,是一个客观事实。它是原作者的意图,不是你的意图,也不是出题者的意图。怎么求证原作者的意图?我们当然不可能去找每个作者问,一定要找到题目的出处。你不找出处,那是你自己的意图吗?你的意图又有什么用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文意顺承的题目一定有正确答案,为什么?因为这段话下面到底是什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你稍微花点时间找到,对照一下不就行了吗!嘿,但是这些所谓“名师”偏偏就懒得找,他们拍一下脑袋,选一个选项,然后开始扯为什么。我很想问他们:错误的答案怎么还能找出思路?你自己找思路也就罢了,你还到处告诉别人,你这不是害人吗? 2、怎样对待含有对策的选项 首先澄清一个流传很广的认识误区,国考中不存在“主旨题”和“意图推断”的严格分类。我不知道这种强行的“分类“是谁率先提出来的,又是否真的在考试中使用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考上以后,我花了一年的时间仔细研究了历年言语理解题,发现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错误,待会我会有题目来详细说明。 另外你一定要警惕那些含有对策的选项。我打个比方,就像刚拉出来的大便,虽然是热乎的,但你最好离他远点! 为什么要离他远点?要明确言语理解考察的是谁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还是你的观点?如果作者在原文中明确提出了“解决方案”,那么你选带对策的选项,没错。但是作者根本没提解决方案呢?你要不要自己弄一个解决方案上去呢?事实上,绝大多数言语理解都可以找到他们的来源,总结性的语句基本上都来自原文的上下文以及标题。有的文章通篇都没有提出解决方案,但是有的“名师”就会告诉你去选对策。 1、呈现大自然多样性的热带森林是许多动植物的最后栖息地,它们的存在对人类来说极其重要。面对热带森林被严重破坏的状况,人们很容易忘记,这是温带地区大部分森林已经遭遇过的:在已开发地区,大量原始森林消失了;在开发区,尤其在严重降雨区,一旦那些山坡的植被遭到破坏,就会引起诸如洪水和泥土坍塌等问题。多数植物种类分布广泛,能够承受局部砍伐并幸存下来,但有些种类分布范围很狭窄,过量砍伐会使之永远消失。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 A.呼吁重视与加强对温带森林的保护 B.说明温带森林实际上更易遭到破坏 C.分析乱砍滥伐森林的严重后果 D.强调森林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典型的总分结构。第一句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热带森林的存在对人类来说极其重要。后面什么“原始森林消失”“植被破坏”“洪水和泥土”“植物种类永远消失”之类的,全是例子。主旨句是第一句。对照选项,注意,绝对不是温带森林!D 这题大部分网上的答案和解析都是错的,错的原因在于过于看重问法“作者的意图”。一看”作者的意图”?那不就得找应该怎么怎么样吗?哪个有呢?a呗。 但是真的看清楚这道题在说什么了吗?文中的主语到底是什么?是在说温带森林还是热带森林?我给你举一个例子: 你老婆对你说: 别喝了,你的身体对你很重要。你很容易忘记,你邻居就是过量饮酒死的。 请问,老婆的意图是: A要重视和加强对邻居身体的保护 b 说明邻居更容易死 c 分析喝酒的严重后果 d强调身体对你的重要性 c为什么不对?因为在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结构里面,分析问题我们叫“论证”,永远不可能是正确选线。C的这个说法是典型的分析问题。难道作者的“意图”竟然是分析问题吗?分析问题算是什么意图?你说。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还有“名师”竟然认为这段话结构是“因果”。如果是因果,冒号后面能加“所以吗?你觉得加“所以”好还是“例如”好?你觉得因果还是举例? 2、有人说,经济领域与道德领域的规则不一样,经济领域强调的是“经济人”角色,以取得更大、更多利润为做事原则;而道德领域则要求奉献、利他、互助等。其实,经济领域固然有供求信号、等价交换、产权明晰、利润最大化等规则,但既然它是人们的社会活动,道德原则也会每时每刻渗透其中,两者难以清晰地割裂开来。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社会性是经济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共同属性 B.在社会活动中需要兼顾经济原则与道德原则 C.市场经济中伦理道德的作用是必然存在的 D.社会活动中各领域的价值观念在互相渗透 关键词“其实”。主旨句:两者难以清晰地割裂开来。明确一下主语,经济领域中道德原则会渗透其中,两者难以清晰地割裂开来。主语是什么?是“两者”。是经济领域,道德原则。 B错的人最多。这个“经济原则”,我要问你文中什么地方提到过什么“经济原则”?你给我找出来!什么叫经济原则!文中说的是“经济领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区域,什么时候成一个原则了? 为什么错选b?原因就在于看到文中问“意在表明”,然后一股脑去看“需要”。 D试图通过“渗透”来误导,它的问题在于“各个领域”,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只有两个领域,不是各个领域。 为什么c是正确答案?原文是怎么说的?我们来看。 道德也是“看不见的手” 2009年06月29日 文汇报 有人说,经济领域与道德领域的规则不一样,经济领域就是“经济人”角色,把取得更大、更多的利润作为行事规则;道德领域可以要求奉献、利他、互助。其实,经济领域固然有“供求信号”、“等价交换”、“产权明晰”、“利润最大化”等规则,但既然是人们的社会活动,社会活动中的道德原则也会每时每刻地渗透其中,两者难以“清晰”地“割舍”开来。西方日益兴起的经济伦理学,提出“走出丛林”的口号,就是关注和研究市场经济中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学问。 3、我们的一些科普文章常常激不起公众的兴趣,原因之一便是枯燥。要把科普文章写得“郁郁乎文哉”,就需要作家的笔。科学的飞速发展,为文学写作提供了一座富矿。相信有眼光的文学家一旦领略科学题材的广阔富饶,便会陶醉在它的无限风光中乐而忘返。 这段文字谈论的是( )。 A.科普文章对作家的依赖 B.科学和文学的互相激励作用 C.科学和文学互相依赖的关系 D.科学发展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道题目错误答案满天飞,大部分网上的答案纠结在bc之间,依赖还是激励?激励还是依赖?绕来绕去,反复论证,一盆浆糊。 这段话是多么明显的一个结构!国考中出现过无数遍。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请你回答 1、哪部分是重点? 2、哪句话在解决问题? "需要"这么明显的两个字你的见吗? 我口渴,我嘴干,我缺水,我需要水。你想强调什么?你想强调你口渴吗?那好,你继续口渴吧。你强调嘴干吗?你继续嘴干好了。 这道题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哪一句是解决问题?要把科普文章写得“郁郁乎文哉”,就需要作家的笔。后面的话,都是在论述“作家,笔”。 需要作家的笔。谁需要作家的笔?科普文章。 这道题的错误流传已久。我们看原文,然后你仔细琢磨是不是bcd。 让科学与文学常相聚 武卫政 很多人都熟悉科普电视栏目《科技之光》,也看过曾获国内外大奖的《追寻永乐大钟》和《守护敦煌》两部电视片。业内人士说,这两部电视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片人赵致真撰写的解说词,《十月》发表时称其为科学散文。《守护敦煌》以散文的笔法介绍敦煌文物保护中运用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说得文采飞扬,引人入胜。《追寻永乐大钟》介绍北京觉生寺(大钟寺)那口无与伦比的大钟,字里行间则充满艺术品评的韵味和对历史的追思,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以这样的方式让公众走近科学,科学必然美不胜收。 赵致真说,我们的一些科普文章常常激不起公众的兴趣,原因之一便是枯燥。要把科普文章写得“郁郁乎文哉”,就需要作家的笔。科学的飞速发展,为文学写作提供了一座富矿。相信有眼光的文学家一旦领略科学题材的广阔富饶,便会陶醉在它的无限风光中乐而忘返。 4、缩略”是赶路人与时间搏斗的一种方式。也许,赶路人自有不得不缩略的苦衷,其中也许不乏积极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所谓缩略,就是把一切尽快转化为物,转化为钱,转化为欲,转化为形式,直奔功利而去。缩略的标准是物质的而非精神的,是功利的而非审美的,是形式的而非内涵的。缩略之所以能够实现,其秘诀在于把精神性的水分一点点挤出去,像压缩饼干似的,卡路里倒是足够,滋味却没有了。对一次性的短暂人生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段文字着重抒发怎样的感慨?( ) A.急于实现目标,必然付出代价 B.淹没在物欲中的人生是枯燥无味的 C.人们只重目的,忽略了过程的享受 D.时间可以转化为钱,却无法转化为美 这道题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作者到底在说什么?错误答案集中在b上。 注意题目要找的是“感慨”,那么作者的感慨在哪里,观点在哪里,评价在哪里?作者在什么地方抒发了自己的评价呢?最后一句。作者对于“缩略”发表自己的评价,看法:对一次性的短暂人生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要注意,是针对“短暂”人生来说的。 那么,这句话主语是什么,什么是一种遗憾?显然,我们知道一个道理“文中反复强调的是重点”。文中核心词语就是“缩略”,出现了十多次,文章前半部分反复强调什么是缩略,秘诀是什么,标准是什么。那么自然,缩略对一次性的短暂人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缩略说的是什么,文中第一句已经给出了解释:是赶路人与时间搏斗的一种方式。”是时间方面的,正好对应于主旨句的“短暂人生”。就是:“压缩简略时间,是一种遗憾”。 大部分错误答案是b,正确的是c。怎么分辨?其实很简单,文中到底在说“物欲”还是“忽略过程”? A“必然”,语气太绝对了,正确选项没有这种口气。另外原文中“也许不乏积极因素”,可见作者并不是全盘否定,只是觉得“遗憾”而已。 D项完全不知所云。 对于答案的论证,看原文。你自己看最后一段,作者想说“物欲”还是“忽略过程”。 别让自己活成“压缩饼干” 雷 达 人民日报 我们到底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一个中国老农感慨地说:现在的人不管干啥,都要图个快嘛!我以为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我们时代最朴素、最一针见血的说法。 我早想为我们的时代寻找一个印象式的命名,却一直找不到。贾平凹有一部著名的长篇曾用了《浮躁》的题目,意在隐括时代,在那时,尚不失为一种智慧的概括,可是现在还用“浮躁”已不够了。我终于想到了两个字,叫做“缩略”——缩者,把原先应有的长度、时间、空间压缩;略者,省略、简化之意。称我们的时代为“缩略时代”,更为准确。 先说感情,友朋之情,师生之谊,本该是一个长期的情感过程,但这过程太漫长、太磨人了,不如压缩之,直接甩出一笔钱,人情债遂一笔勾销,当晚即可安心入眠。 再说阅读,看大部头的著作,徜徉在人类精神的宝库,固然充实,但是太累人了,难见实效,不如转化为看看影视,听听演说,省却多少麻烦。哲学、史学、美学等等学问,源远流长,研究起来太费劲,不如转化为通俗读物、白话今译、生意入门之类的小册子,彼此都方便。 甚至,人生过程也在缩略化。本来,人生各阶段各有韵味,童年稚气,少年多梦,青年豪勇,中年多思,既不能互相代替,也无法相互超越。可惜现代人总觉得按部就班太没意思,不如压缩之,重点是压缩童稚期和多梦期,尽快转化为挣钱、赢利,人由此而早熟,心由此而提前苍老。 “缩略”是赶路人与时间搏斗的一种方式。就说文学吧,我们仅用了十年光景,便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全部演练了一遍,人家的一百五十年缩略为我们的十年,世界文学一体化的工程便告“完成”。再说消费吧,我们刚为购到一辆新自行车高兴了几天,旋即卷入了谈论购买私人轿车的热浪。工业化还没实现,就大做起后工业社会的迷梦。也许,赶路人自有不得不缩略的苦衷,缩略乃时代潮流使然,其中不乏积极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所谓缩略,就是把一切尽快转化为物,转化为钱,转化为欲,转化为形式,直奔功利目的。缩略的标准是物质的而非精神的,是功利的而非审美的,是形式的而非内涵的。缩略之所以能够实现,其秘诀在于把精神性的水分一点点挤出去。像压缩饼干似的,卡路里倒已足够,滋味却没有了。古人云:“贪看名山者,须耐仄路;贪看月华者,须耐深夜;贪见美人者,须耐梳头。”而缩略者恰恰缺乏这种耐心。物质过程与精神过程,功利过程与审美过程,原是两种不同的节奏,需要互济互补,现在只求适应第一种节奏,第二种节奏便失去了位置,被缩略了。 下面两题,为文意顺承题。也就是我所说的“只要你找,一定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我给出这两道题目的重要意义,请注意:凡是与下面我给的答案不符的,一定是错误答案;为什么会是错误答案,因为是错误的思路;为什么会是错误的思路,因为解题者懒,没有认真考虑。这两道题目都会解错,我不知道凭什么去相信他们给出的其他答案。 5、加拿大科学家在研究“威廉斯综合征”时意外地发现,有着音乐、数学天赋的人,他们的天赋其实是基因排列失常造成的,而且同样的基因失序也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大多数一出生就患有“威廉斯综合征”的孩子,他们体内的7号染色体错排了20个基因。在全球每两万人当中,就有一人会出现这种情况。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着重介绍的是( ) a.基因失序与天才 b.什么是“威廉斯综合征” c.“威廉斯综合征”的典型病例 d.7号染色体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文意顺承”题,是最简单的一类题,而且有标准答案存在。 文意顺承题解题思路是最简单的。我只提供答案,以及证据 正确答案是d。 请看原文接下来下介绍的是什么。 天才与疯子仅一线之隔 加拿大研究人员在探讨"威廉斯综合征"的时候意外地发现,有着音乐、数学天赋的人,其实是他们的基因排列失常造成的,而且同样的基因失序也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大多数一出生就患有"威廉斯综合征"的孩子,他们体内的7号染色体错排了20个基因。在全球每2万人当中,就有1人有这种毛病。 参与这项研究的谢勒,以书籍的排印来解释基因图谱里被"排错"位置的情况。他说:"如果把基因图谱当作一本4万字的书的话,其中有一个含有20个字的句子被印颠倒了。这是过去没人见过的现象。"谢勒进一步解释道:"这类孩子天生就有学习障碍,心脏、血液和肾脏功能也不正常,可是他们中间很多却是音乐天才,社交能力也异常得好。"他们的研究报告指出,这些人错排的20个基因,其中一个是专门制造弹力蛋白的,这是让血管强壮并保持弹性的不可缺少的蛋白质。其他19个基因扮演什么角色,目前还不清楚。 6、中国很早就有鲛人的传说。 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 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干宝《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动物或人鱼之类的考证,我个人还是认为他们是在海洋中生活的人类,其生活习性对大陆人而言很陌生,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主要介绍的是:( )。 A.关于鲛人的考证 B.鲛人的神秘传说 C.有关鲛人的诗文 D.鲛人的真正居处 正确答案为b,同样不解释思路,自己考虑。自己看原文是怎么说的。 原文:王家蒙,《北京青年报》 中国很早就有鲛人的传说。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干宝《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动物或者人鱼之类的考证,我个人还是认为他们是在海洋中生活的人类,其生活习性对大陆人而言很陌生,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 鲛人的两种物产,世人视为珍宝。其一是鲛绡,任昉《述异记》载:“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金,以为服,入水不濡。”其二是一个令人感觉心疼的叙述,说鲛人的眼泪能变成珍珠。杜甫《客至》诗讲到有朋友带给他一颗泉客珠,结果“缄之箧笥久”,“开视化为血”。珍珠是鲛人的血泪所化,但鲛人似乎把友情看得比珍珠要贵重。《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为表示小小的感谢,鲛人一下就送了一盘珍珠。所以有人谓鲛人不贵珠,因为眼泪不值钱吧。但如果从鲛人们的家乡盛产珍珠而不以为贵来说,更为合理。 7、“黑马”一词其实是从英语舶来的,原指体育界一鸣惊人的后起之秀,后指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的人,无贬义或政治含义。首先在英文中使用“黑马”的人,是英国前首相狄斯累利,他在一本小说中这样描写赛马的场面:“两匹公认拔尖的赛马竟然落后了,一匹‘黑马’,以压倒性优势飞奔。看台上的观众惊呼:‘黑马!黑马!’”从此,“黑马”便成了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名词。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A 论证“黑马”词义的起源 B 阐释“黑马”一词的内涵 C 分析“黑马”词义的演变 D 介绍“黑马”的感情色彩 这道题非常有趣。有很多考生看了这道题,气的七窍生烟,骂出题者是傻比。我要郑重其事的告诉你,出题者不但不是傻比,而且有水平,就算他是,你也要研究他的出题目的。惹你生气的,并不是题目本身,而是市面上现存的错误答案和含糊不清的解析。 我相信下面这个“解析”你一定见过。 材料介绍“黑马”一词的含义时,用了“原指……”’、”后指……”,表明了这一词义的变化过程。因此正确答案选C。 你从心里觉得对吗?觉不觉得有点别扭?我相信之所以这题的错误流传如次之广,是由于最初有那么几个人率先提供了错误答案和解析。后来的人也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解,那好吧,那就用这个算了。 怎样做主旨题?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怎样看段落中每句话的重要性?很多人做了几年的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怎样分析选项?很多人到现在还不会。 原文有两句话。很显然,除了第一句以外,其他的句子都是在讲一个小故事,那么我问你,故事、例子有可能是主旨句吗?显然第一句是主旨句。“是从英语舶来的,原指体育界一鸣惊人的后起之秀,后指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的人,无贬义或政治含义。” 原指,后指,是说演变,没错。选c吗?我问你主旨句只有这半句吗?“无贬义或政治含义”什么意思?对应哪个选项?d。 这你看到了,cd对应的都是半句话,不是完成的话。A对应什么?a对应的是那个例子,是起源。A也排除。 网上曾经有一处这段话的来源,但是错的。这段话的真实作者是贺雄飞,出自1998年贺雄飞给当时非常流行的“草原部落”黑马文丛写的总序,收录在余杰98年第一版的“火与冰”上。完整文字,现在在网上还没有。 原文是怎么样的呢? “黑马”一词其实是从英语舶来的,原指体育界一鸣惊人的后起之秀,后指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的人,无贬义或政治含义。首先在英文中使用“黑马”的人,是英国前首相狄斯累利,他在一本小说中这样描写赛马的场面:“两匹公认拔尖的赛马竟然落后了,一匹‘黑马’,以压倒性优势飞奔。看台上的观众惊呼:‘黑马!黑马!’”从此,“黑马”便成了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名词。 我选定的第一匹“黑马”是北大25岁的研究生——余杰。当我回家的路上,随手翻阅孙郁先生转给我的那些字迹模糊的、被余杰自称为“抽屉文学”的油印小册子时,禁不住吃了一惊这一夜我彻夜激动,耳边是火车的轰鸣,眼前是闪闪的烛光。1990年后,我接触过许多北大人,一度对北大丧失信心。但余杰的文章改变了我对北大的偏见。北大毕竟是北大,否则,怎能培养出余杰这样的“精英”呢? 很显然,为什么会有第一段?因为在第二段,作者要开始使用“黑马”这个词了。这就涉及到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要在文章中使用一个新词,或者是生僻词,你是要首先解释一下它的来源呢?还是演变呢?还是内涵呢? 比如说“窥骛”,你如果想在写文章的时候使用这个词。你会首先如何处理这个词? 注一:本贴不适合刚接触言语题的人观看,如果你是新手,建议你先把历年公考言语题完整做三遍,并且自己总结每道题的解题思路。文中所举的例子,一直是某个时期存在激烈争论的题目,也是一度让很多人产生“言语理解是不是只能靠感觉”情绪的题目,即使在现在,其答案都是五花八门,不信的话自行百度,一定是一个辅导班给你一个答案。人参可以补身子,但你本身的体质要好,否则适得其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