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望:0
Smknow 第 5947655 号会员
0 早午 • 2024-01-13T13:56
2024-01-13T14:10 评论了 hkjsj 创建的话题 › 广东的参公和公务员差别大吗 |
参公和行政编在政治待遇上和福利待遇上没有任何区别,在后续的晋升中可以直接转任(不需要任何手续)。 |
2024-04-09T12:52 评论了 早午 创建的话题 › 蹭广选的热度谈谈结构化(攻略帖) |
这个贴还有人看吗 |
2024-01-13T20:32 评论了 早午 创建的话题 › 蹭广选的热度谈谈结构化(攻略帖) |
需要找组织练习的,可以留下V,拉你进群,或者加19902417609(备注来意即可-机构请高抬贵手) |
2024-01-13T20:32 评论了 早午 创建的话题 › 蹭广选的热度谈谈结构化(攻略帖) |
人际关系题答题框架: 人际关系题,重点考察的是候选人日常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应急应变题一样,是通过突出矛盾,解决矛盾的形式来表现的,考察的方向还是“怎么做”,也意味着这种题型不需要分析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只需要把矛盾处理好即可;但和应急应变题不同,这种题型着重体现的矛盾方向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简而言之,前者考你怎么办事,后者考你怎么做人。 答题要点: 1.工作为重。虽然从题目上看,矛盾都是人际矛盾,但答题首要记得的却是工作为重,解决人际矛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所以这里要提示一个重点,这里的人际矛盾,是不涉及私人恩怨的,一般机构的说法是,公务员应有阳光心态云云,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答题时间太短,如果每人只有5分钟的答题时间,涉及到私人的矛盾是无法完全解释清楚的,所以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产生,无非就是双方的工作理念不同,工作方式有差异等等,并不会太过于复杂。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要先解决工作矛盾,再解决人际矛盾,简单点说,如果一个矛盾是独立于工作之外的,那么我们应该首先完成工作,再去处理矛盾。 讲得比较复杂,用案例去做区分: 案例1:一件事领导交给我和A做,A做了一半生气了,跑了,这时候就要先解决人际矛盾,因为题目提出的是“领导交给我和A做”,所以A不做,就影响了工作,因此解决人际矛盾为先,这也是为了解决工作矛盾的必要步骤。 案例2:我和A争一个项目,最终领导交给我独立负责,A不高兴,在背后说我坏话;这时候就应该先做项目,再处理A,因为A的坏话不影响领导的决定,所以这时候工作矛盾先于人际矛盾。 2.换位思考。这个点其实要说的是,处理矛盾的时候要多包容缺点,不过分放大对方的缺点。 3.适度阳光。这里指的是我们对待矛盾的时候,基本的阳光心态不能断,尤其是对待群众,不能假设对方是存在恶意的。 4.权责意识。这里重点要谈的是对上下级的态度区分,简单点说,对下级的时候,要摆正位置,尽职尽责,率先垂范,要有上级的领导样子,而且这个领导不是身份的领导,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担当的存在;对上级的时候,要服从命令,对于上级提出的合理工作要求,要尽力完成;但同时,也要做到宠辱不惊,在遇到不合理的要求的时候,有义务对上级提出质疑和建议,不能因为对方的身份,而选择盲从。 5.合理假设和排序。这个和应急应变题基本一样,单矛盾选择假设,多矛盾选择排序。 答题场景: 情绪问题: 1.摆正心态,要对自己有个清晰的定位,并善于自我反思,自我调整。 2.合理释放,找到宣泄扣进行自我调节,也可以借助外力的方式来进行调节。 3.惩前毖后,调整后要进行总结,尤其是对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的提升。 工作障碍: 1.正确看待,遇到工作问题,首先要做的是不能害怕,不能逃避,要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2.查找问题,一般工作上有问题,可以从流程不熟悉,方法不科学,工作态度不认真/态度不好的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3.流程和方法的话要积极改进,态度的话,要更多地表达出自己积极承担的一面。 认知差异: 1.深入了解,重点切入方向可以是自我反思原因,对外则是可选询问同事或寻求支援。 2.合理解决,重点判断是否原则性的问题,无原则冲突可求同存异,有一方更优则选更优。 3.完成工作,认知的差异是人际关系,不要忘记提及工作,在人际关系题里,大概率都不会说明是什么工作,所以只需要简单地明确时间,确定方案,落实任务即可。 4.解决工作后可简单地进行自我总结,原则只有一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违反原则: 1.态度原则,态度上一定要坚守底线,保持原则,这是红线,切勿逾越,不管对面是什么身份 2.了解情况,询问需求,了解政策情况,这里重点说明的是需要有一个沟通的过程,因为对面提出违反原则的需求,那证明肯定有相应的诉求存在,我们不能因为对方提出违反原则的需求而生硬地拒绝,更多的是要尝试了解对方。 3.坚持原则灵活应对,对于对方的需求,符合政策的,则按规则办理,不符合则坚决拒绝同时讲明利害。 4.惩前毖后,更多要强调坚守底线的原则,并且会对对方进行阐明政策,引导其转变思想。 |
2024-01-13T18:47 评论了 早午 创建的话题 › 蹭广选的热度谈谈结构化(攻略帖) |
应急应变题答题框架 应急应变题,正如题目所说,考察的是候选人的应急处突能力,在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中,应急处突属于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这种题型在结构化面试属于高频题型,与社会现象题/漫画题不同,这种题型重点考察的是“怎么做”,也就是说明,在实际的答题场景中,这种题型是不需要作深入的分析的,只需要说明合理的应对方式即可,所以答这种题目,更重要的是注重题目的细节和政务思维,对题目场景的还原度越高,细节越周密,得分自然就越高。 应急应变题的内容方面:应注重细致性和针对性,首先这种题型,必然会在题目中产生一个或以上的矛盾,所谓的针对性,就是解决方法必须根据矛盾展开,而且是对症下药;细致性,是指答题内容必须注重细节,不能大而化之,答得比较宽泛。 在形式方面:特别注意轻重缓急,符合逻辑,正如上面提及,题目中会出现一个或以上的矛盾,所以我们在化解矛盾的时候,就得按照现实中处理问题的方式去做,尤其是多矛盾题,必须要对题目内的矛盾做一个排序,先把紧急重要的矛盾解决,再化解相对次要的矛盾,这个时候,由于是按部就班处理问题,就会出现很多的关联词和过渡词,所以条理性很重要,建议的答题方式是“第一,第二,第三”来代替“首先,然后,之后”。 答题流程: 1.审身份,身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你的身份决定了你的权限和你的工作方式,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一般身份都是按照普通的小兵来执行,这时候,就要重视上传下达,多请示多汇报,如果身份是领导,负责人等等,就意味着你有统筹项目的权限和职责,这样在答题的时候,就要多提及总体工作,和向下管理;审矛盾点,要明白矛盾点的轻重缓急和多寡,有些题目只有一个矛盾,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对矛盾的产生原因进行假设,因为如果你只提供一种矛盾的解决方法,你的答题时长将会变得非常短促,同时,在考官眼里,你是一个思维相对单一的候选人,这时候,我们要从易到难的方式,对问题可能得矛盾进行假设;如果题目有多个矛盾,那就进行轻重缓急的排序即可。 2.解决矛盾的方法。单矛盾多个假设,需要分别去解决假设出来的矛盾,所以这里要注意一个点,不要盲目地假设各种极端的场景,要保证假设出来的矛盾都有解决之法,否则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反而会弄巧成拙,多矛盾则按照由重到轻去解决即可; 3.后续总结经验。这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步骤,在日常的政务工作中,解决了矛盾,不代表工作已经结束,很多时候我们会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内部的总结和反思,主要的目的是避免重蹈覆辙,所以这里的总结也是很重要的,但总结不需要具体的处理,更多的是对问题的表态和一些防范于未然的工作措施。 应急应变题型分类: 1.一般突发事件:这种应急题指个人能够单独应对,单独解决的突发事件,这种题型出题概率较高,细分场景有三类:日常工作类/舆情处理类/群众工作类。 2.公共突发事件(较少):指台风/地震/火灾等一些个人无法单独解决的事件,这种题型的话,不要把自己当成超人,而是在自己的权限下,做好上下级的工作传达,尽可能地做为一个“万金油”的角色存在。 |
2024-01-13T16:50 评论了 早午 创建的话题 › 蹭广选的热度谈谈结构化(攻略帖) |
本帖最后由 番番番番茄 于 24-1-13 18:47 编辑 社会现象题答题框架 社会现象题,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某个社会现象的分析,来体现你对这个现象的理解和认知,重点会考察候选人分析的深度,这个分析是有选择性的,所以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身份,请更多地聚焦于“政府部门会怎么想”这个观点。社会现象根据感情色彩的不同,会分为积极类社会现象,消极类社会现象,和中立类社会现象。 分三步答题: 一.提观点(表态) 你的态度决定你的答题方向,通过表态,我们能够带动考官的注意力,也能够进一步引出自己的观点,所以,一个清晰的表态在答题的过程中非常重要,表态的时候言简意赅,观点务必清晰,好或者坏,或者全面看待,平铺直叙说出来即可。 二.重分析 (分析原因/意义/危害) 这是答题的重点,你表态说明了好坏,指出了方向之后,接下来就应该讲出你的具体分析,以下是三种常用的分析方法 1.主体分析法(适用于容易找到主体的基础题目),找主体方法:直接提取(题干找出),推出主体(接触谁/影响谁/由谁发起,一般主体都是从个人-组织-政策-国家/社会几个维度里面找),推出主体之后呢,我们要把这个现象作用于主体之上,比如网络诈骗,那么最明显的主体就是群众,我们在这里就可以谈谈诈骗对群众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财产损失,例如破坏家庭和谐,这就是一个推导的过程。 2.行为分析法(具有争议的做法/政策/规定),这种分析法主要适用于有争议的观点,例如一个题目里面有一个现象,但是却出现了两种或者以上的意见,争议不下的话,就很难确定主体,因为可能两个意见都是同一个群体提出的,找主体容易导致混乱。这个分析法的使用:三步走(1)目的:对行为的目的,初衷进行分析。(2) 做法: 分析行为本身,具体做法好不好。 (3) 结果: 分析行为能否解决本质问题 切入角度:合法性/合理性/完善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成本 说简单点,就是不要找主体,把整个现象当成一个主体,然后判断这个现象的目的如何,做法如何,是否合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等,从而判断出哪个观点更为合理,或者是两者兼顾。 3.切片分析法(题干长,难以理解和展开的题目时使用):这是一种应急的答题方法,用在小白或者是准备不充分的考生身上会更合适,当你进入考场时,因为紧张而无法想到以上两种答题方法时,请勿慌张,只需要把题目拆解,然后逐句逐句进行解析即可,就像把一大块题目切成一片片来作答,这样就算不出彩,起码能保证拿到一个基础的分数。 三.抓落实(对策) 这是收尾,在分析题中,对策这一块是水到渠成,不需要过多思考的,有问题就能推导出对策了,对策要记住两个重点:针对性和可行性,针对性,指的是有问题才有对策,对策不能凭空产生,比如你题目里面没有分析出“工作人员没有服务意识”,对策方面就不能提“提高服务意识”这一点;可行性,指的是对策要有具体执行的方法,不能大而化之。 不同现象的对策提出 1.负面现象:解决问题,用原因推出对策,补充对策。 2.正面现象:好上加好(适用于人物榜样,优秀做法和新兴事物)。即把题干现象的积极影响具体化,比如“雷锋精神”,那我们的对策就可以提出来“进一步宣传雷锋精神”“举办雷锋精神的主题活动”等等。 |
2024-01-13T14:07 评论了 早午 创建的话题 › 蹭广选的热度谈谈结构化(攻略帖) |
占楼,晚点更新各题型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