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颜评论的话题
2019-12-24T19:37 评论了 如浪 创建的话题 › 关于联考申论的一点问题大家畅所欲言。
可以。论点来自于材料,论据可以自己加。
2019-07-28T11:56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培训机构)【申论+面试】每日积累打卡贴(好词好句、开篇结尾、对策段落)
关于长期未解决的难题
【句式】xx是一个老问题/老话题了。一个“老”字,也说明这是一场长期博弈。
【造句】讨薪难可以说是一个老话题了。一个“老”字,也说明这是一场长期博弈。
2019-07-24T18:37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培训机构)【申论+面试】每日积累打卡贴(好词好句、开篇结尾、对策段落)
某举措的意义表述
【原句】此次改革有望摆脱以往对污染者无法有效追责的窘境,给中国的环境保护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变化。
【句式】某些做法有望摆脱xxx的窘境/困境/尴尬局面,给yyy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变化/带来的重大变革/推动我国经济(或文化等领域)发展的进程。
用“窘境/困境/尴尬局面”代替“问题”

【仿写】新媒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望摆脱“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给文化保护带来一场重大变革/有力推动我国文化保护发展进程。
2019-07-22T19:15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培训机构)【申论+面试】每日积累打卡贴(好词好句、开篇结尾、对策段落)
申论佳句积累·文化
【原句】当剧院融入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剧院与城市才能水乳交融,为人们提供更多滋养。(出自人民时评《剧院应是城市的精神城堡》)
“剧院”可替换成博物馆等文化场所。
“为人们提供更多滋养”在说明文化的好处,也可改为“让人们感受国家文化地标的精彩和多元”或“在心中播下美的种子”或“向人们演绎着传统与现代交汇的艺术魅力”。

【仿写】当博物馆融入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博物馆与城市才能水乳交融,向人们演绎着传统与现代交汇的艺术魅力。
2019-07-21T14:14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培训机构)【申论+面试】每日积累打卡贴(好词好句、开篇结尾、对策段落)
解决某事很紧急=与时间赛跑
【造句】为了保护古村落,我们需要与时间赛跑。
【造句】救援失踪儿童,就是与时间赛跑。
2019-07-20T15:34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培训机构)【申论+面试】每日积累打卡贴(好词好句、开篇结尾、对策段落)
力度不够=杯水车薪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①在一些大城市高房价背景下,财政和单位补贴资金只是“杯水车薪”。
②全年只获得了六万元的扶持资金,这对于已经陷入困境的湘剧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2019-07-19T19:17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培训机构)【申论+面试】每日积累打卡贴(好词好句、开篇结尾、对策段落)
方法=突破口=切入点=着力点
【突破口】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家庭医生是一个突破口。
【着力点】公益诉讼是新时代检察工作发展的着力点。
【切入点】我们需要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作为社情民意信息的切入点,始终做到为民发声、为民议政。
2019-07-18T18:42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培训机构)【申论+面试】每日积累打卡贴(好词好句、开篇结尾、对策段落)
本帖最后由 —成蹊— 于 19-12-14 10:30 编辑

(所有培训机构发帖请在标题前置“培训机构”字样,今后如果没有标注被查出将做删帖封号处理)

申高级词汇替换
一起努力=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打好“组合拳”=“集团作战”
【密切配合】例:环境保护需要政府、企业和百姓的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例:环境保护需要政府、企业、民众形成强大合力,众志成城打好这场攻坚战。
【打好“组合拳”】例:打好环保治理的“组合拳”。
【“集团作战”】例:环境保护并非“单边行动”,需要“集团作战”


遵守规矩=“契约精神”

例:法治社会首先是规则社会,要求每个公民要有规则意识。好的品质需要从小培育,通过大人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具有契约精神。
缺乏道德=规则意识单薄
例:“萝卜招聘”“走后门”“无红包不办事”……这些的背后无不显示着规则意识的淡薄。


问题=陷入~瓶颈/困境=暴露~短板=“身陷囹圄”
【陷入~瓶颈/困境】例:北上广这些城市已经陷入了发展瓶颈。
【暴露~短板】例:盲目的人才引进会让城市的人才结构短板暴露无遗。
【身陷囹圄】例:美国经济停滞不前,许多大型企业都“身陷囹圄”(解决问题=柳暗花明)
成语本意:指不幸的人蒙冤关进监狱(有同情意味的),也可表示陷入困难或束缚中。
问题=痛点/难点=短板
【痛点、短板】中国基础教育负担过重,几成难以痊愈的全民痛点,以至于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列为非补不可的“民生短板”。


解决~问题=打破~瓶颈、突破~困境=补齐~短板=柳暗花明
【打破~瓶颈、突破~困境】例:共享经济发展亟须突破盈利困境。
【补齐~短板】例:消除风险隐患,首先要补齐行业短板。
【柳暗花明】例:只要个人努力,窘境也可以柳暗花明。
词汇本意: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


反映了=折射出=映照着

【折射出】话题/问题背后,折射出百姓健康的新需求。
【折射出】这种被称为“新消费”“信息消费”的新趋势,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活力。
【映照着】优秀文艺演出买不到票只是一个侧面,映照着供给体系升级的急迫性。


基础=筑牢基石/网底/压舱石/屏障
【筑牢~基石】以品德修养筑牢价值基石
【筑牢~网底】筑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
【筑牢~屏障】勠力同心筑牢安全屏障
【筑牢~压舱石】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各级党员干部更要思悟笃行,坚定筑牢马克思主义这个信仰“压舱石”。
2018-09-13T18:07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2018年浙江省考申论(B类)“让小微不再微小,让小微永远微笑。”
(一)题目要求
给定资料九中划线句子写道:“让小微不再微小,让小微永远微笑。”请你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
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论述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考点:划线句子“让小微不再微小,让小微永远微笑”的含义。后半句的“永远微笑”不难理解,也就是说小微企业未来会发展得更好。 对于前半句的“不再微小”就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规模上变大,另一种是企业实力上的变强。至于哪种理解是正确的,我们需要回归材料。

(二)材料
材料1:用数据表明小微企业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材料2:专业化生产的正面案例(鲁冠球,楼某)。
材料3:“个转企”的介绍。
材料4:利用科技成功转型升级的案例(徐某的档案管理公司)。
材料5:浙江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企业自身+ZF)。
材料6:通过M公司的科技转型升级案例引出“隐形冠军”概念。
材料7:“隐形冠军”概念全方位介绍。
材料8:德国ZF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材料9:浙江省ZF对小微企业的扶持与规划。

(三)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整个材料都在围绕浙江省小微企业进行论述,也就是说小微企业的成功(实力变强、更有竞争力)离不开自身努力和ZF支持。所以说, 话题中的“不再微小”指的是实力变强,而不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因此如果在作文中拼命论述小微企业需要扩大规模等内容则属于没有读懂材料。

中心论点:小微企业与ZF联手,才能取得成功/“不再微小,永远微笑”。
分论点1:企业走专业化之路(材料2)
分论点2:企业用科技进行转型升级(材料4、材料6)
分论点3:ZF需要加大扶持力度(材料8、材料9)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分论点的选取角度是不唯一的。如果分论点选取了材料2中体现的“个转企”长远思维或是材料6中“做一流企业”的理念等内容,也都是可以的。

论点美化:
中心论点:浙江只有从企业和ZF两手抓,才能让小微企业“不再微小,永远微笑”。
分论点1:企业主需用工匠精神锻造精品。
分论点2:小微企业需用科技创新助推转型。
分论点3:ZF需用“有形之手”厚植沃土。


(四)作文
打造“小巨人” 实现浙江梦
在浙江省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数量庞大,是建设“两富”“两美”浙江的主力军。然而,小微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的风吹草动很容易给企业带来毁灭性打击。对此,浙江只有从企业和ZF两手抓,才能打造一批“小巨人”,让小微企业“不再微小,永远微笑”。
企业主需用工匠精神锻造精品。
把公司做大做强是每一个企业主的追求。不可忽视的是,有很多企业因为盲目扩张反而遭遇“灭顶之灾”,比如酷骑单车、星空琴行。俗话说,“百艺通不如一艺精”,对于草根企业主来说,秉持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走专业化之路不失为发展良策。因为工匠精神,鲁冠球将万向节厂打造成了“中国企业常青树”;因为工匠精神,楼某凭借一根根做到极致的吸管成为了行业“领头羊”。可见,“小而专”的种子能够结出“精而美”的果实,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能够让曾经“失语”的品牌焕发新的光芒。因此,企业主只有秉持专一的态度,专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才能锻造出精品,让企业真正扎根于市场。
小微企业需用科技创新助推转型。“新故相推,日生不滞”,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进行转型升级,是应时之举。M公司顺势应时,对产品生产工艺环节进行了科技创新,此举不但获得了多项专利,更赢得了诸多知名品牌的青睐。然而,目前很多小微企业仍然采用低成本、低价格、低回报的运营模式,产品低端化、同质化现象严重。所以,企业亟需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向“微笑曲线”两端要效益。
ZF需用“有形之手”厚植沃土。德国中小企业能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离不开ZF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反官僚主义法的实施,还是《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都成为了小型企业强有力的后盾。浙江省ZF想要培育出更多的“小巨人”,必须要从ZF“端菜”向企业“点菜”的思路转变,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消除繁杂规定和手续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束缚。目前我国还处于改革的“施工期”,企业办手续“磨破嘴、跑断腿”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盖章如走长征”的沉叹仍不绝于耳。“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对此,ZF必须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简除烦苛,禁察非法,让各项政策的落地效益凝结成小微企业的获得感。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志向高远的小微企业要自省不足、砥砺前行,为民造福的ZF将清晰指引、笃定护航。唯有如此,才能让“两富”“两美”的梦想不驰于空想,让“小巨人”的掌声不骛于虚声。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凝聚起同心共筑浙江梦、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全文1035字)
2018-09-09T19:14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2016年申论副省级真题作文,以“不学礼,无以立”为话题
(一)题目要求
“给定资料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考点:
1. 话题含义“不学礼,无以立”的正确理解
表面含义:一个人不懂礼仪,就无法立身行事
深层含义:需要回归材料
2. “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属于需要考生自拟题目的话题作文

(二)材料
各段大意
材料1:展现大国形象需要国人提升道德素质。
材料2:提升道德素质的几种方法。(传统文化需重视)
材料3:阐述“不学礼,无以立”的内涵,我们通过传统文化+传媒教化+法律规范来学礼。
材料4:黎明的艺术创作案例,他善用“中国元素”、挖掘传统文化,体现了艺术家应有的职业道德,也展现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材料5:青少年需要通过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家长和教师需以身作则。
材料6:“教育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意味着素质教育的缺失,我们应重视素质教育。

(三)分析
所有材料其实是围绕着道德素质来论述的,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提升道德素质,才能立身、立国。再结合话题“不学礼,无以立”就能够得出结论—— “礼”指的就是道德素质,“立”往小了说是个人的“立身”,往大了说是“立国”。因此我们的中心论点就是“我们要学礼行礼以此实现‘立’。”

(四)作文
中心论点:学礼行礼,立起大国形象。
分论点1:学礼立身。
分论点2:行礼育人。
分论点3:以礼强国。

学礼行礼,立起大国形象
《论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自古中国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备受推崇。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使我国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也使“礼”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礼”是“贫贱不移”的个人修养,是“敬而无失”的规矩纪律,是“兼济天下”的社会公德。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需要通过学礼行礼,立起大国形象。
学礼立身。礼是一种个人美德,它既内化为思想品质,又展现在言谈举止中。作为大国公民,我们除了要有健康的体魄,更需要良好的精神风貌,这不仅是“仓廪实”后的“知礼节”,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可见,礼源于传统文化,又超越了传统文化。然而,优良的礼仪规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流失,景区“到此一游”、公共场所打架斗殴等事件不断挑起公民的“文明神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素质提升也非一日之功。我们需要开展学礼的“持久战”,提升个人文明修养,加强品德建设。
行礼育人。礼在教化育人的过程中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强调的“让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正需要家长、老师、乃至整个社会形成合力,给予青少年更多的正能量。遗憾的是,现存的教育体系更注重功利性,忽视了素质教育的建设,导致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漠视、甚至陌生,他们的价值观也始终处于“悬空状态”。所以在《雷雨》的公益场演出时,青少年的哄堂大笑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家长的护犊心切、教育失当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缺失也阻碍了青少年教养的养成。鉴于此,家长和老师必须以德修身,践行核心价值观,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传递给青少年。
以礼强国。国家强大不仅依靠经济的蓬勃发展,更需要用礼唤醒的文化自信。***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为五千年的优秀传统记述着民族精神的追求,夯实了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国人世代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取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怀……种种观念决定了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政府也通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执政理念使“天下大同”、“是谓小康”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因此,中国的发展无法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唯有以礼强国,以文化自信铸就民族之魂,才能使“大国形象”的羽翼日渐丰满。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处身历史的三峡,面对发展的关隘,今天的中国,尤其需要在创造出庞大的物质财富同时,锻造更强大的意志品质。学礼行礼,以礼强国,我们肩负着这个使命,也必将凝聚起这份磅礴的精神力量。
(全文1048字)
2020-06-30T18:21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2018年国考地市级作文分析《试谈“有”与“无”》

可以,您看我的论据,两方面都提到了。而且这两方面是有紧密联系的,材料案例也都是这样给出的,所以论证的时候不会很难。您说的那种肯定比我这种写起来简单。
2020-06-29T19:03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2018年国考地市级作文分析《试谈“有”与“无”》

您可以再好好看看,每个段落的论据中,有和无都提到了。您说的那种论点设置也是可以的,但并不是只有那一种是正确的。分论点的展开角度可以不一样。
2019-06-15T19:15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2018年国考地市级作文分析《试谈“有”与“无”》

抱歉,很久没有用论坛了。
问题部分我在开篇说得很笼统,具体的问题放在的论据进行论述。您说把具体问题在开篇全写完也未尝不可,但是每段反映的问题不同,全列上开篇太长,而且特别像答小题那种列采分点,文章的美感可能会受影响。
分论点后半部分打造某种城市,还是人民如何,都是一种修饰。重点内容在前面,其实把修饰部分去掉也行。人民的出现不是个错误,材料里面也说了城市的发展就是为了人民。而且结合现实来看,民众是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9-06-15T19:06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2018年国考地市级作文分析《试谈“有”与“无”》

题目中给出的是中心论点。分论点的设置方式不是唯一的。按照您的想法也可以,我这种每一段都在谈辩证关系的也没有错误。
2018-09-07T18:41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2018年国考地市级作文分析《试谈“有”与“无”》

另外,开篇第一句——城市不仅要光鲜亮丽“有面子”,更要舒适宜居“有温度”
其实就是对有无的含义做出一定的照应。“有面子”一句就是指具有实际形体的部分,“有温度”一句代表虚空部分、人们看不到但是能够感受得到的部分。
如果直接说有无的含义是指有无实际形体,我觉得特别生硬。
2018-09-07T18:36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2018年国考地市级作文分析《试谈“有”与“无”》

有和无在材料里有不同的含义,所以在分论点里分别体现,既能说明含义,又能通过后面的论据进行更具体的解释。这是我的想法。
能不能麻烦你把你的开篇写一下呢,就是先解释有无含义的。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嘛。
2018-09-06T21:04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2018年国考地市级作文分析《试谈“有”与“无”》

是中心论点,后面三段的首句(粗体字部分)为分论点。
2018-09-05T18:04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2018年国考地市级作文分析《试谈“有”与“无”》

文章首段末尾粗体字部分,“城市建设也需要“有无”并驾齐驱。”
2018-09-02T14:37 评论了 许颜 创建的话题 › 2018年国考地市级作文分析《试谈“有”与“无”》
一、题目要求

给定资料6中提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给定资料反映的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联系实际,以“试谈‘有’与‘无’” 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字左右。

别看题目要求不长,但是里面呈现出满满考点。如下:

1. “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意味着材料中前两则论述农村内容的材料可以不看。

2.“有”与“无”是老子提出的观点,我们需要正确、深刻理解老子的这个观点。
(所以我们可以先看看材料6)



二、材料剖析

材料6:

月亮湾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那里地上道路平整,天空没有一张“蜘蛛网”,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潜力倍增。这让人想到 《老子》里的话:“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原句】老子以人们居住的屋子为喻,他说一间屋子,开凿门窗,修建四壁,只有形成虚空部分,它才具有一间屋子的良好功能。【对原句的释义】 据此,老子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强调“有”与“无”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瑞丽花园小区的李奶奶,离开广袤的田野,住进了单元楼,总觉得“喘不过气来”。看来,李奶奶虽不是哲学家,但在感觉上与老子“有”“无”之用的理念暗合。

分析:

这一段最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有”“无”的理解。虽然老子的话我们不明白啥意思,但是后面有一句出题人对老子话语的释义。从此句可以看出, “有”是指有实际形体的部分,“无”是指虚空部分、无实际形体的部分,并不是指“没有”的意思。那么“有”和“无”都是具有作用的,换句话说“有”和“无”意味着实体与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



后面的材料基本都是案例性质,我们需要从案例中提炼“有”和“无”分别都代表着什么。

材料3(瑞丽花园小区):生态景观的“有”与休闲空间的“无”需要并举。
材料3(南平巷地区):商业发展的“有”与历史文化的“无”需要并举。
材料4(新桥/圣保罗):公共领域的“有”与社会和谐的“无”并举。(正面案例)
材料5(S市月亮湾):地下综合管廊的“有”与地上发展潜力的“无”并举。(正面案例)

通过材料6得出的结论——城市建设需要“有”“无”并举,就成为了我们的作文主论点,前面几则小案例里提炼出的内容就成为了我们的作文分论点。在此,我们需要明白, 对于一篇真题作文来说,中心论点意思都是相同,但分论点的选择不唯一,分论点个数也并没有限制 。只要分论点不违背材料内容(及现实情况),并且考生能有理有据地论述清楚就可以。





三、整理成文

那么我们来整理一下主分论点

原版

中心论点:城市建设也需要“有”与“无”并举。

生态景观的“有”与休闲空间的“无”并举。

商业发展的“有”与历史文化的“无”并举。

公共领域的“有”与社会和谐的“无”并举。

分论点美化版A:

让生态景观的“有”与休闲空间的“无”并驾齐驱,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让商业发展的“有”与历史文化的“无”并驾齐驱,打造文化厚重之城。

让公共领域的“有”与社会和谐的“无”并驾齐驱,打造和谐发展之城。


分论点美化版B:

生态景观的“有”与休闲空间的“无”并驾齐驱,以增加民众的归属感。

商业发展的“有”与历史文化的“无”并驾齐驱,以守住民众的获得感。

公共领域的“有”与社会和谐的“无”并驾齐驱,以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试谈“有”与“无”
(全文1036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民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不仅要光鲜亮丽“有面子”,更要舒适宜居“有温度”。然而,固有的城市发展方式难以跟上新时代的脚步,两者的脱节使得城市“野蛮生长”,更容易使群众滋生出不满情绪。老子曾提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哲学理念,值得城市建设者借鉴。 其实,城市建设也需要“有无”并驾齐驱。

生态景观的“有”与休闲空间的“无”并驾齐驱,以增加民众的归属感。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人们需要放眼大自然的绿意,更需要能够充分活动、享受美景的休闲空间,所以城市建设必须“留白”。城市“留白”不是条块分割,而是整体绿化,比如河北着手构建的“大绿化格局”、成都预备打造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否则就像瑞丽花园小区一样,尽管花香草盛、绿柳成荫,却因为楼房密集、空地狭小使得美景无人欣赏。因此,城市建设不仅要有绿水青山,更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民众陶醉其中,增加民众的归属感。

商业发展的“有”与历史文化的“无”并驾齐驱,以守住民众的获得感。 商业的发展繁荣带来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使民众生活更加富足。深厚的历史文化丰盈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使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在“文化引航”的时代,我们需要把历史文化嫁接到商业社会的植株上,而不能像南平巷地区那样,让元代胡同院落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土崩瓦解。商业与文化可以只“相爱”不“相杀”,被塑造成文化综合体的上海豫园、聚集了众多非遗美食的西安永兴坊、能够让人享受“巴适”生活的成都宽窄巷子,都是值得借鉴的案例。可见,只有因地制宜、保留当地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才能在商业浪潮中守住文化根脉、守住民众的获得感。

公共领域的“有”与社会和谐的“无”并驾齐驱,以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目前城市中不乏购物中心、主题公园、广告天地,它们被设计得优雅别致,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然而,这些公共领域并不是为特定人群服务而存在的,尤其是在贫富差距较大的今天,城市建设更需要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需要给予市民更多的人文关怀。17世纪的巴黎,一座新桥成为了恢复阶层交流的社会平衡器。如今,政府只有借助城市设计,恢复城市公共领域的功能,才能让社会更和谐,人民更有幸福感。

人民是城市的真正缔造者,是城市理所当然的主人公。面对民众既要“有面子”,又要“有温度”的诉求,城市建设者唯有秉持“有”与“无”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的哲学理念,实现“有无”并驾齐驱,才能打造生态宜居之城、文化厚重之城、和谐发展之城,才能给予民众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255626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