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望:0
Smknow 第 5470252 号会员
2018-10-09T19:34 评论了 蹦蹦上岸 创建的话题 › 行测79+高分秘籍:畅谈行测考试经验与秒杀技巧——来自上岸中央某部委小伙伴的心声 |
你想要准备哪次考试啊?是国考还是明年联考? |
2018-10-08T20:07 评论了 蹦蹦上岸 创建的话题 › 行测79+高分秘籍:畅谈行测考试经验与秒杀技巧——来自上岸中央某部委小伙伴的心声 |
首先明确一个点,机构的答案并不是最好的,他们很多答案都不靠谱,因此我建议咱们至少对比三家机构的答案哦!我当时看了很多q坛的帖子,后期自己每做一道题,都反复揣摩多个机构的答案。 |
2018-10-07T18:32 评论了 蹦蹦上岸 创建的话题 › 行测79+高分秘籍:畅谈行测考试经验与秒杀技巧——来自上岸中央某部委小伙伴的心声 |
你这个言语的优点要继续发扬哦~!但是逻辑和资料是着实不应该的。逻辑考察的正是严格的逻辑对应,可以通过学习基础知识提高成绩的。资料建议多学习一些公式以及速算技巧,做题多增加细小的标注,可以有效避免马虎的情况发生的。 |
2018-10-07T13:55 评论了 蹦蹦上岸 创建的话题 › 行测79+高分秘籍:畅谈行测考试经验与秒杀技巧——来自上岸中央某部委小伙伴的心声 |
申论我崇尚的是721法则,这也是我自己总结的成果。详细点说就是,考上上70%的精力用来找材料原字原词,凝练总结;10%的精力用来归纳总结,合理分点,润色语言;20%精力用来一笔一划写好答案。 |
2018-10-07T13:53 评论了 蹦蹦上岸 创建的话题 › 行测79+高分秘籍:畅谈行测考试经验与秒杀技巧——来自上岸中央某部委小伙伴的心声 |
我正在更新哦,请耐心等待,希望我的经验能帮助小伙伴们成功上岸。 |
2018-11-28T22:43 评论了 蹦蹦上岸 创建的话题 › 行测79+高分秘籍:畅谈行测考试经验与秒杀技巧——来自上岸中央某部委小伙伴的心声 |
第三节 文章阅读 文章阅读题在国考和部分省考中出现,往往在很多同学眼中是一个坎,做的慢,错的多。有一个好朋友和我说做5道题要10分钟,可想而知对整个行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宏观做题顺序 首先,宏观的来讲,一定是先看问题,再文段。带着问题来做,这是最重要的。 二、做题技巧 题目有以下几种。 微观细节题(1类),就是问一句话,一个词的意思。 宏观细节题(2类),涉及到多个位置的细节,有时候变态的题甚至在文章多个位置出现。 主旨题(3类),问作者意图或者标题啥的。 面对这样三类问题,肯定不能从前往后做的!咱们要先做1类,再做2类,最后做3类。因为1类问题做完之后,对文章有大概的把握了,那么2类就好找了,2类找完,结合尾段主旨,3类也能做了。 最后,如何阅读文段。结合上面一段话,题目在哪里,咱们就读哪里,利用问题关键词定位! 这里要特殊说明一下,尾段比较特殊,一般主旨都会用到尾段,所以要通读尾段! 上面把基本的宏观方向说完了,补充一点吧,文段阅读一般都是“精准、就近”对应的,咱们要在问题原话出现的最近位置找答案,不像片段阅读那么复杂的,这就体现“就近”的原则! 利用上面步骤,由小到大的做,会加快速度的。 三、例题 题目:近段时间,一个“才子”、一个“佳人”陆续成为朋友圈里的刷屏人物。前者是赵雷,一位民谣歌手,凭着一首《成都》,在湖南卫视节目《歌手》中甫一登台,就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后者是武亦姝,一名中学生,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成功问鼎。一个现代、一个传统,两人的“意外火爆”,看似不搭边,其实,这背后或有着相似奥秘。 撇开《成都》的曲调不说,它的词本身就是一首诗歌。“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抑扬顿挫的韵律、画面十足的文字,就像冬日的一缕阳光,给我们带来温暖而沉静的安抚。网友在安静听完这首歌后感慨:“成都因为赵雷的《成都》更加成都。”话虽绕,却点出了《成都》火的缘由。 同样,武亦姝的火,也不仅仅因为她的外表和气质,更是她身上浸润的深厚文化底蕴对集体记忆的唤醒。从“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再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武亦姝用舞台上的惊艳表现,唤醒了无数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很多人或许在忙碌的生活中,早已经忘记了诗词的意义,但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些纯洁心灵、净化灵魂的传统文化,就隐藏在心灵深处。 其实,不管是打动人心的民谣,还是古典雅致的诗词,流淌于其间的,正是“雅文化”的血液。古典诗词,自不用说。不少民谣,也正是雅文化的血液。古典诗词,自不用说。不少民谣,也正是因为其历经打磨后,刻画出人生的百态,引发大家的共鸣,由此才成为“爆款”。 1.第一段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 ) A. 赵雷与武亦姝的才情 B. “看似不搭边” C. “意外火爆” D. 赵雷与武亦姝的佳绩 2.在作者看来,第二段中网友的那句话想表达的是( ) A. 成都能给你更多安抚感的温暖之城 B. 《成都》一炮打红是成都更加广为人知 C. 《成都》唱出了关于城市和情感的共同心曲 D. 《成都》因为一首歌而更令人向往和眷恋 3.文中引用歌词、诗词的最主要作用是( ) A. 表达作者对所引用诗歌诗词的由衷喜爱 B. 唤起读者关于城市和诗词的集体记忆 C. 丰富表现手法以增益该文的韵律之美 D. 证明歌词的诗化和武亦姝的腹有诗书 .根据文意,赵雷、武亦姝“火爆”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们对于诗词的感情偏好 B. “雅文化”引起了情感共振 C. 民谣和诗词都朗朗上口 D. 两档电视节目极具观赏性 5.最适合做这篇短文标题的是( ) A. 赵雷和武亦姝火了,“玄机”何在? B. 《成都》与诗词:戳中泪点和嗨点 C. 一首歌,一座城;一首诗,一份情怀 D. 人的心灵需要有意义的文化来滋养 参考答案:C、C、B、B、A 我的思路:先读问题,区分类型。1、2、3题是微观细节题,4、5题是主旨题。先做1、2、3这三个题。 第一题:这个很好定位。但是注意“精准就近”原则,找最近的对应,文章阅读千万别多想!直接往“这”的前面看,找到“意外火爆”。绝对和片段阅读不一样,很简单粗暴。这样也省时间。选C。 第二题:定位到原文“网友的话”位置。就近找。“网友的话”就是段尾句,所以往前一句找一下,有“给我们带来温暖而沉静的安抚”,同义转换就是C。 第三题:定位到原文,由于前面“网友的话”一段已经考过了,所以先定位第三段歌词的后面,紧接着后半句就是答案喽,也就是“唤醒了无数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选择B。 第四题与第五题是主旨题,按照我的思路,先通读一下尾段,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了,没必要多说了。第四题选B,第五题选A。 总结一下:按照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少读一般的材料,不出意外的话,4分钟就差不多了。别的也按照这种思路做就行。 |
2018-11-28T22:34 评论了 蹦蹦上岸 创建的话题 › 行测79+高分秘籍:畅谈行测考试经验与秒杀技巧——来自上岸中央某部委小伙伴的心声 |
二、“是什么”类型题目知识点 “是什么”类型的主旨题在言语中比较少,难度很高,占用时间长,但知识点很单一,就是“篇幅”一个考点。下面我结合两道例题具体说明一下怎么判断一道题是否是“是什么”类型,以及篇幅这个考点的具体用法。 例题:我国古代对于公文的保密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据史书记载,太史令将“图法”(即国家的重要典志、档案)“宫藏”;商朝设立守藏史这一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周朝继承商朝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到了秦朝时,在文书上玺印封缄,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已是普遍的一种做法。到了东汉时期,办公文件保密用的“封泥”竟然成为把守关隘的比喻词,《后汉书·隗嚣传》中有一段话:“(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说明守关如封泥,应小心翼翼,不得有一丝疏漏。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历代公文有保密方法 B.“封泥”一词的演变过程 C.档案储存方法的演变 D.史书对文书保存方法的记载 参考答案:A 我的经验:这道题的具体做法在前面已经讲过了。我分析一下怎么判断题型。拿道题之后,先看尾句,明显是介绍事情的,没有任何对策做法,这时再看首句,也是介绍事情,好吧,那就是“是什么”题型。遇到这样的题型,没有什么简便方法,需要略读全文,根据篇幅轻重来选择答案。就像这道题,尾句独立于前面,所以把前面的语句总结提炼就可以了。 例题:英国科学家宣称,已找到了一种替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方法,而无需借助任何空间技术。研究发现,激光能够限制并冷却放置于真空条件下的原子,将温度降至绝对零度以上的百万分之一度。在这样的温度下,原子对地球的磁性和重力领域的变化极度敏感。研究者利用这些成果,可以在一台小型装置上限制原子,研究它们的波动,从而定位其运动,并准确查明它们的所在位置。此时,其踪迹定位工作会交由一个仅有1米长的装置来完成,关键在于如何把它打造成微缩装置,以便将其安装在智能手机之中。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 A.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革新 B.激光在科技创新中的新用途 C.新定位系统在前沿领域的应用 D.利用原子进行定位的原理 参考答案:D 我的分析思路: 首先看尾句,还是挺有迷惑性的,“关键在于”容易引导咱们认为尾句是重点,但是有一个“它”这个指代词,往前找什么是“它”,前面还有一个指代词“其”,还要往前找,前面一直在谈原子定位原理。所以根据篇幅,就选D了。这题好就好在,答案没有设置尾句的同意转换,我觉得是降低难度了。这题是“是什么”题目与“连续指代词”结合在一起考的。 三、“为什么”“怎么办”类型题目知识点 这里才是主旨题最普遍使用的技巧,前面“是什么”类型的题毕竟少,多数都是“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题型。 首先明确做题顺序:先看尾句,当尾句无观点时,再从头看起。所以顺序应该是:尾句-答案-从头看,这是最常用的顺序。注意,当尾句出现例子的时候,看尾句前一句,这点后面再说。 怎么判断尾句是否有观点?这块是重工之重。有这么几个方法:转折、并列、递进、并列、指代、语气词、对策(我暂且成为7大关键点吧)。当有7大关键点出现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尾句是主旨句了,找到主旨句的核心主谓宾,对应答案判断就行了,其实很简单的。 总结做题步骤: 第一步:尾句找7大关键点。 第二步:若有7大关键点,则再找核心主谓宾。 第三步:用核心主谓宾排除或选择答案。 第四步:若尾句没有7大关键点,则从头找7大关键点。 例题1:指代例子(2017国考36题) 在城镇化初、中期,美国奉行自由经济理论,市场机制起主要作用,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导致过度效区化,造成城镇发展规划结构性失衡、城市无序扩张蔓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在城镇化后期,美国政府逐步加大调控力度,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布局,逐步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上世纪90 年代美国政府提出的“精明增长”运动,对城镇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段文字给我们启示是: A.政府应该对城镇化发展施行规划与干预 B.政府要重视推进城镇化与农村的均衡发展 C.生态环境是城镇化进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D.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方能取得成效 参考答案:A 我的分析: 第一步:看尾句,找7大关键点。原文出现“对此”,此就是指代前文内容了,后面有明显做法“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明显前文可能是原因、问题、影响等,反正已经全被此代替了,所以前面通通不要看。 第二步:找一下尾句的主谓宾,后面出现了做法+效果,主体是政府。 第三步:看答案,A就是同义转换,主体政府和做法都出现了。 PS:尾句出现做法的时候,一定优先选做法,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答案最先选。当出现7大关键点的时候,很多时候都能猜测到前文的内容,此时就不要在看前文了。 例题2:对策+语气词例子(2017国考39题) 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这种“惑乱”,就是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惑乱”。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人们应避免落入以“文”代“史”的窠臼 B.“文史分家”是评价史传文学的重要标准 C.史传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适度的史学真实性 D.史传文学是文学性与史学价值的对立统一 参考答案:A 我的分析: 第一步:看尾句,找7大关键点。原文出现“一旦……便会导致“惑乱””,前面是一个对策,后面有明显的感情倾向,仔细体会的话,“一旦”也有指代的意思,说明前文就是这个做法。 第二步:找到主谓宾,就是以“文”代“史”。 第三步:看答案,用找到的主谓宾直接对应答案,仅有A是符合的。 补充一下:像这种出现一个对策,后面有很明显的贬义的语气倾向,选答案就选这个对策的对立面就行了。 例题3:并列例子(2016联考32题) 秦汉四百年间,政治与文化相互推动,形成互补机制,其效应是:统一被认为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则被认为是违理的、反常的。秦汉文化造成的这一定势,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国家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与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加政治一统。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政治与文化存在紧密联系 B.秦汉文化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C.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 D.国家统一的前提是文化的一统整合 参考答案:A 我的分析: 第一步:看尾句,找7大关键点。原文出现分号(注意,特殊符号很重要!),所以是并列关系。 第二步:出现并列的时候,找在两个并列中都出现的关键主谓宾。这题都出现的就是“国家政治统一”和“一统文化”。 第三步:利用主谓宾可排除BC。这是需要注意了,只要原文出现并列,那出题人必然设置片面的答案,也就是仅仅说两个并列中一个观点的含义,D就是这样子的,所以选择A。 补充一下:并列结构,必然会设置片面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