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森森

声望:0

Smknow 第 5252620 号会员

郭森森创建的话题
暂无话题
郭森森评论的话题
2020-05-21T16:31 评论了 ThemisChan 创建的话题 › 2017年国考 水的意象 儒之柔 小题交流理解
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同意3楼的思维。而且我是这么思考的,有点像行测逻辑题里的前提假设,让你补充逻辑漏洞。

题干:只能用“水”的意向才能去体味“儒”之“柔”。即“儒→柔”过程中,题干认为有漏洞,“儒”怎么能一下推到“柔”呢,需要补充条件“水”才行,我们要写的就是“水”这个补充条件的关系和原因。

再看要求:准确=原词原字原意思,全面=多层次多角度,要点全, 逻辑清晰=是有逻辑顺序的(是啥-为啥-砸办)

我的梳理的结构就是:一、儒代表中国文化性格是。。。巴拉巴拉解释。二、柔是什么特性,与儒有啥渊源。。。巴拉巴拉分条解释。三、水的意向突出特性是柔,又着重凸显中国文化性格,是两者纽带(解释水的意向与二者关系),巴拉巴拉分条解释这个关系的原因。四、因此只有水的意向才能体会儒之柔。
放心,材料内容之间肯定有联系。

总结:
一、现在的考生找点的能力其实都不差,关键是逻辑和结构。而且明确要求“逻辑清晰”,其实就是告诉我们答案一定有逻辑,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影响-对策-意义”等等。所以我觉得捋顺了逻辑和结构,能很快明白题目要我们答什么,材料的内容怎么用,答案也就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二、本题我个人认为楼主的答案点有,因为大神都说材料为王=答案都在材料里,换句话说就是“概括材料内容=答案”只是逻辑和结构上不通就会迷糊。就像概括题很简单,抄就行,但分析题、应用文、作文则有逻辑和结构要求,只要一乱就觉得难了。
三、个人认为本题结构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去理解。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418215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