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know › 申论
ThemisChan • 5年前 • 431次点击
2017年国考 水的意象 儒之柔 小题交流理解
ThemisChan [OP] 5年前
Dongjs 4年前
緃橫 4年前
薛鑫 4年前
郭森森 4年前
沙鸥123 4年前
4年前
ThemisChan [OP] 4年前
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分享,诉说,欢迎您的加入!
投诉申诉 隐私政策 管理规定 本站总访问量 7375290 京ICP备2024057859号
知识分享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xplore
ThemisChan [OP] 5年前
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水至柔的特性,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具有弱德之美的儒家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性格。
柔是水最突出的特性,水有三种意象,一是包容性,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二是可适性,水没有固定形状,但可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
儒之柔指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是平和的心态即耐心等待的姿态,是中国人特有的品性,正如水周而复始,奔流不息。二是柔顺性,不是软弱无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正如水滴石穿,以柔克刚,三是包容性,顺应自然,包容万物,如都江堰的建立,因势利导顺自然而行。
以水喻传统文化,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向,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转化为水柔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人们对水柔的理解凸显道德的品性。传统文化之柔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大交道的方式。
Dongjs 4年前
緃橫 4年前
薛鑫 4年前
以水喻道是中国文化传统,水的柔弱、易于变化正是体现了“道”的品格,这种隐喻和象征的意义如下:一是确立存在论意向,便于领会道的内涵;二是奠定道德论取向,借助水的柔凸显道德品性。
但儒之柔并不是软弱无力、废弃作为,而是中国人特有的弹性柔顺、以柔克刚的品行。
儒之柔影响了中国文化,进而影响了中国人同自然、同他人的相处方式,基于这样的文化取向,我们所塑造的技术不具备侵略性。
郭森森 4年前
同意3楼的思维。而且我是这么思考的,有点像行测逻辑题里的前提假设,让你补充逻辑漏洞。
题干:只能用“水”的意向才能去体味“儒”之“柔”。即“儒→柔”过程中,题干认为有漏洞,“儒”怎么能一下推到“柔”呢,需要补充条件“水”才行,我们要写的就是“水”这个补充条件的关系和原因。
再看要求:准确=原词原字原意思,全面=多层次多角度,要点全, 逻辑清晰=是有逻辑顺序的(是啥-为啥-砸办)
我的梳理的结构就是:一、儒代表中国文化性格是。。。巴拉巴拉解释。二、柔是什么特性,与儒有啥渊源。。。巴拉巴拉分条解释。三、水的意向突出特性是柔,又着重凸显中国文化性格,是两者纽带(解释水的意向与二者关系),巴拉巴拉分条解释这个关系的原因。四、因此只有水的意向才能体会儒之柔。
放心,材料内容之间肯定有联系。
总结:
一、现在的考生找点的能力其实都不差,关键是逻辑和结构。而且明确要求“逻辑清晰”,其实就是告诉我们答案一定有逻辑,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影响-对策-意义”等等。所以我觉得捋顺了逻辑和结构,能很快明白题目要我们答什么,材料的内容怎么用,答案也就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二、本题我个人认为楼主的答案点有,因为大神都说材料为王=答案都在材料里,换句话说就是“概括材料内容=答案”只是逻辑和结构上不通就会迷糊。就像概括题很简单,抄就行,但分析题、应用文、作文则有逻辑和结构要求,只要一乱就觉得难了。
三、个人认为本题结构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去理解。
沙鸥123 4年前
这句话是以水喻道,它以隐喻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告诉人们了解中国儒家文化就必须从水中找寻道的内涵和品性。
一方面 ,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由此及彼地去领会“道”的内涵。如,天下莫柔弱于水对应的是儒家文化中的以柔克刚;水的不定型、适应万物的特性对应儒家文化具有弹性,不受外界危机影响,能克服一次又一次动乱。
另一方面,奠定了道德论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性格凸显道德品性。如,弱者道之用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则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它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不具有进攻性和侵略性,这对于天下大同,美美与共具有积极意义。
4年前
儒之柔彰显弱德之美,体现耐心等待和忍耐的品性,使中国不受外界危机影响,克服动乱,水滴石穿,以柔克刚,柔软但不失刚强;同时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方式,其塑造的古典技术不具有进攻性和侵略性;
而水具有至柔和不定型的特性,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是万物的本源;
因此,通过水的意象体味儒之柔,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基本意象,让人能够由此及彼领会儒之柔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以至柔的性格凸显儒之柔的品性;
4年前
4年前
4年前
答题思路:1. 儒能代表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体现了儒最突出的特点“柔”:①等待和忍耐;②顺应自然,因势利导。2. 柔是水最突出的特点:①利万物而不争、不定形;②能滴水穿石,以柔克刚。这二者一虚一实,却一一对应,分别完美契合了存在论和道德论的思想,故只有通过水能才体味儒之柔。
ThemisChan [OP] 4年前
看了你的分析 确实很有道理 目前我还在申论起步阶段 多看多学 感谢指教
ThemisChan [OP] 4年前
谢谢指教
緃橫 4年前
词句理解,先解释意思,其中意思分为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然后就是论证关系,这个题目 柔字打了双引号,你就先解释柔是什么,表面意思,儒之柔,此柔非彼柔,而是以柔克刚的那种柔。深层意思指的是中国文化儒雅的性格,虽然没有咄咄逼人的凌厉之势,但却又不失其庄严,相反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内在力量,
第二步论证,为什么说只有通过水才能真正体会儒之柔,我认为要从中国文化和水的特性、渊源以及内在力量三方面说起,
首先从特性方面来看(你就找原文说水是怎么样体现中国文化性格的那些内容),其次从渊源方面来看(材料中说的是很早以前我们就有以水喻道的古老传统,然后我们古人怎么和水打交道的,比如那个都江堰的例子),最后从内在力量方面来看(原文讲到水利万物不争啊!但是洪水爆发的时候势不可挡,我们中国文化的姿态是等待忍耐,但是我们愤怒起来是如何的势不可挡)第三个需要有你自己的思考,最后收尾 所以说只有通过水才能真正体会儒之柔。
你看下字数是不是完全足够,有的题目得分点全部在原文里面,有的题目你必须得有自己的思考,机构的答案说好听点不是权威,说难听的,他的答案都没经过阅卷人的分数检测,凭什么到处给别人做参考。
緃橫 4年前
原文这两段说的是以水喻道的高明之处在这两点,用来答这个题目不恰当吧!最起码的 柔字的意思都没解释,
沙鸥123 4年前
题目问的很明确,叫你解释句子的内涵,不是让你把句子拆分出来逐字解释,这其实是很多人在做综合分析题犯的错误,把解释句子与理解一个词混为一谈。对于这道题,你说柔是什么?是水的特性也是儒家文化的特性,正是因为他们特性一样,才有了以水喻道,你只需要把最本质的东西写出来,然后用例子来证明即可,并不需要像机构答案,什么柔是什么,水的意象是什么,儒之柔是什么这样单纯罗列,这与概括题有何区别?
緃橫 4年前
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论坛上申论板块有位研究生参加过阅卷,词句理解他也说的确分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我为啥这么说,因为这个材料我找的了原文,至于你坚持的你看法没有毛病,至少态度上你比那些盲目相信培训机构答案的人要高一个档次。不过我得说一句,这个题目问的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是要你解释这句话的内涵,你要区分这两种问法。
沙鸥123 4年前
既然你说不要盲目相信机构答案,那你为什么又要盲目信所谓研究生的泛泛而谈呢?你说你有原文,原文与给定材料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他们内容、顺序一模一样?原文答案等于问题答案?申论全是客观题,答案全在材料里,答案肯定是要符合材料逻辑,而不是自编自创。对于这道题,前两段是讲儒之柔,第三段是以水喻道的例子,第四段是建立水的意象与儒之柔的联系—以水喻道,最后两段是讲以水喻道的影响。另外你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解释这句话的内涵有所不同,实际上他们没有差别,都是由表及里。比如联考题,社会创业的内涵实际上就是要你谈理解。
緃橫 4年前
叫你解释是指的这句话有一个明确的意思,你得说出来,而且要准确的意思,谈理解说的是你看到这句话你自己的见解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悟,如果你非要说两个问法一样,您可以去查查字典,这两个词的意思,这个总没必要争论吧!
緃橫 4年前
我并不盲信研究生也不排斥所有的培训,他们说的有没有道理我自己也有自己的判断,至于您说原文的问题,申论材料的内容,全部是直接从原文摘过来的,你非要说有什么区别,那只能各学各的,但是相比培训机构,的确是研究生参与阅卷,没听过培训机构可以参与阅卷的。
沙鸥123 4年前
谈理解与内涵这个问题你说不再争论,那我也就不争论,我只是建议你去了解一下我所说的那道联考题。对于你所说的原文这个问题,我想告诉你原文的内容固然与材料内容大致相同,但是材料内容是截取原文内容,他们之间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既然逻辑不同,那么答案为什么你就能保证与标准答案一模一样呢?万一某位考生正好读过原文,那岂不是连材料都不用看直接就写出答案了吗?那公务员考试的公平、严肃性又如何体现?另外,针对这道题你能让我看看你的答案吗,我想知道原文答案的逻辑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