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1T10:08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裸面厅局级和省部级机关面试不败的“前公务员”接受面试咨询 |
不排除,有的要求走当地的组织部门程序,我觉得应该和系统无关,应该和单位的级别有关吧! |
2016-12-19T11:46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裸面厅局级和省部级机关面试不败的“前公务员”接受面试咨询 |
本帖最后由 孤独的独角兽 于 16-12-19 15:21 编辑 首先,绝对的面试分数值真的没有任何意义。有的人吹嘘什么面试分数90分,什么全市第一,一打听就考个乡政府。在一群表现很差的选手里,显得卓尔不群,自然分数格外高。如果把他扔到省委职位面试里,立刻就泯然众人矣了,甚至完全不值得一提了。我曾经接触过一些自诩为面试高分的,我听过他们答题空洞无物,废话连篇,这种水平和被我PK下来的手下败将都没法相比,只是因为考的地方差,级别低,所以才分数高些而已。所以,我向来对面试分数的绝对值不感冒。 其次,如果在80分以上,想要提升,那就不限于流利程度了。我向来主张内容为王,说的内容像温吞水,全是正确的废话屁话,说得再流利,能有什么营养价值。千万别认为面试考官都是傻瓜,说两句话就把面试考官镇住了。TOO SIMPLE TOO NAIVE!考官可都是老江湖了,岂能听两句赞美话、被准公务员菜鸟们忽悠两句,就打出高分?面试必须着重在内容上下功夫,内容为王。分析要深刻,见解要独到,对策要巧妙且可行。当然了,这不是多说就可以练出来的,深度的内容需要有强大的相关知识储备才行。 |
2016-12-19T08:37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裸面厅局级和省部级机关面试不败的“前公务员”接受面试咨询 |
既然没有问题,那么说法的习惯性又有谁有资格定性呢,我只是一个描述,既然描述没有错误,那又何必求全责备呢? ![]() |
2016-12-18T13:46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裸面厅局级和省部级机关面试不败的“前公务员”接受面试咨询 |
共同交流。我问您一下,面试套路易学吗? 如果你回答易学,那就等同于没什么用。 因为面试的目的是淘汰,淘汰掉竞争对手。一般的面试以3取1居多,也就意味着百分之六十七的淘汰率。如果作为一个面试者,用了一个简单易学的面试套路,就淘汰了百分之六十七的竞争对手,这显然意味着,你的竞争对手连如此简单易学的面试套路都学不会,那不是在侮辱你的竞争对手的智商吗? 你侮辱了他们的智商,又和智商有恙的竞争对手竞争同一个职位,那么这到底是侮辱了竞争对手呢,还是侮辱了自己?? |
2016-12-18T13:11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裸面厅局级和省部级机关面试不败的“前公务员”接受面试咨询 |
感谢你认真提出的问题。 首先,这种背名言警句的应对。只需要看看公考面试规则,就可以判断,这种应对纯粹扯淡,都是一群考不上的培训者在意淫而已。公考规则,思考时间1分钟左右,一分钟的时间内,要思考的是如何设定作答结构,思考相关的原因分析、对策结构甚至包括细节。怎么可能有时间再思考名言警句呢?假设你准备了五十个名言警句,可能在具体的某一个题目中,只有一个是可用的,是合适的。在一分钟时间内,你还有时间从五十个警句中选出那一个适用的吗?即便是选出了,放置在作答的什么位置,也是需要时间的。这些时间够吗?倘若一道面试,有五分钟的思考时间,那么背名言警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是一分钟的思考时间,通常来不及的。 另外,有人说,那就准备万能的名言警句。可问题是所谓万能,就是套用在任何问题上都适用的屁话而已,这种屁话能有什么营养,显然只是为了用而用是愚蠢的。 用名言警句的最高境界不是刻意去用,而是不经意发现,妙手偶得之,这才是最佳境界,如果做不到的话,那就别纠结非要用了。 |
2016-12-18T13:05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裸面厅局级和省部级机关面试不败的“前公务员”接受面试咨询 |
本帖最后由 孤独的独角兽 于 16-12-18 13:48 编辑 另外,我觉得勤勉做事是必须的,对自己负责,也是应有的职业道德。至于做人低调与否,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人选择低调做人无可厚非,有人选择高调做人如果没有妨碍别人也是权利所在,这才是民主社会应有之义不是? |
2016-12-18T12:59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裸面厅局级和省部级机关面试不败的“前公务员”接受面试咨询 |
这个我列举一些吧,可能不一定全面。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四个正省级单位,俗称“四大班子”。接下来,其实省军区也算,不过那不是公务员系统,而是军队系统了。还有省委的单位,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政法委,这些单位是副省级单位,往往一把手都是省委常委。除此之外,省法院、省检察院也是副省级单位。当然了,作为拥有两个副省级城市的辽宁省,沈阳和大连的四大班子“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也是副省级。 ![]() 据我所知,差不多这些吧,不知道还有没有漏了,请高手指正。 |
2016-12-18T12:56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裸面厅局级和省部级机关面试不败的“前公务员”接受面试咨询 |
是的啊! ![]() |
2016-12-18T12:55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裸面厅局级和省部级机关面试不败的“前公务员”接受面试咨询 |
本帖最后由 孤独的独角兽 于 17-7-24 19:53 编辑 我辞职的手续是写了个辞职报告,报送部门领导签字,主管院级领导签字。然后报送人事处,人事处处长签字、主管人事的政治部主任签字,最后上单位党组会议程序,由一把手签字就OK了。就是俗话所说的“五个章”。当然了,我听说有些基层部门还会有同级的党委程序,这个我辞职没有经过。我两次辞职,都是单位同意就OK了。 ![]() |
2016-12-18T12:51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裸面厅局级和省部级机关面试不败的“前公务员”接受面试咨询 |
本帖最后由 孤独的独角兽 于 17-7-24 19:52 编辑 多谢指点。辞职不可怕,能够越辞越好的跳槽不值得鼓励嘛?有机会再跳槽也未可知呢,时刻准备着不吃大锅饭。相反,在一口锅里吃了一辈子饭,临退休了还是科员,这种稳定有意义吗? |
2016-12-17T15:47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裸面厅局级和省部级机关面试不败的“前公务员”接受面试咨询 |
本帖最后由 孤独的独角兽 于 17-1-11 15:05 编辑 本人 2009年 以应届毕业生身份 裸面 天津某厅局级机关翻盘上岸。2010年裸面辽宁某省部级机关守擂上岸。 只参加过这两次面试,没有像众多面试大神那样,这也考,那也面,本人丢不起那人。 现在本人已经辞去正科级公务员职务,跳槽金融行业。作为一名前公务员,愿意将我的公务员面试经验回馈论坛,有问题可以在帖子里提问,我将一一回答!!! ![]() |
2017-03-08T15:46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原创申论大帖《申论十三篇》连载——兑现承诺 以飨考生 |
本帖最后由 孤独的独角兽 于 17-3-8 16:09 编辑 《申论十三篇》连载之四——材料阅读与申论提分 通常,申论材料洋洋洒洒大概有6000-7000字左右,其中存在大量的无用或无效信息(针对题目设置而言)。 这些无用或无效信息的存在,不仅浪费了考生宝贵的考试时间(基本上阅读一遍就要半个小时以上),迷惑了考生误导了判断,也相应增加了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应对题目作答的难度。 因此说,考生通过熟练掌握申论的阅读技巧,可以节省时间,准确领悟材料的真实意图,有效降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组织作答的难度。 一、有效阅读可以节省时间,进而提高分数 公考考生抱怨考试时间相对不足是普遍现象。不仅是行测,申论亦是如此。 关于考试时间相对不足,不过是公考在笔试环节为了增加区分度和淘汰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例如像行测的资料分析模块,本质上无外乎小学三、四年级的百分比计算,基本上不存在考生不会做的情况,比拼的只是考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罢了。试想一下,倘若该模块时间不紧张,那该模块将完全失去存在的意义。 国考申论时间的相对不足在2013年达到顶峰,以至于在2014年国考中申论部分专门增加了半个小时,延长至3个小时。在此之前,国考申论分数在30-40之间的大有人在,甚至成为一种普遍分数。申论时间增加之后,国考申论也水涨船高,以至于整个国考分数通货膨胀。2008、2009年前后,国考总成绩120分左右已经可以挑战国家部委职位,到如今只能是基层的入职门槛分数了。 我曾经将某些申论真题材料通过我个人阅读技巧的筛选,精简下来的大概2000字左右的申论材料,交给考生去看,让他们判断——倘若申论材料是这样的,那么他们的分数是否就能够提高? 无一例外,都得到了他们非常肯定的回答。 我列举这个事例是要说明:在申论时间相对不足的前提下,即便在材料难度、题目难度维持不变的情况下,考生只要通过阅读技巧做到节约时间(增加时间)一定等同于增加分数。 例. [2012国考副省级申论] 材料3发达国家并非生来就是“世界上食品供应最安全的国家”。类似的“食毒时代”,他们也经历过。1906年2月,美国长篇小说《屠场》面世,揭露肉联厂工人非人道的劳动状况,“本想打动公众的心,不料却击中了他们的胃”。 从腌肉车间里取出的猪肉常常发酸,就搓上苏打粉,去掉酸臭味,经过化学处理,需要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就能有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然后卖到自助午餐柜台上去。”“凡是已经腐烂得再也不能派任何用场的臭肉,连同地面铲起的渣滓一道,用来制成罐头,或者剁碎制成香肠。已经生霉发白没人买又运回来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处理之后,又作为原料重新制成正品。”据说,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边吃早点边读这本小说。看到这令人作呕的描述,总统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屠场》导致美国肉类食品消费和出口急剧下降,瞬间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关注。在舆论压力下,美国国会当年6月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肉类制品监督法》,由此逐步进入了食品安全管理法制化的时代。 1927年,美国农业部成立了一个新的下属机构:食品、药品和杀虫剂组织。1930年,该机构名称改为“食品药品管理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FDA。和FDA一起在联邦层面上负责食品安全的,还有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农业部下属的食品安全和检验局、动植物卫生检验局等机构。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陆续通过了近20部重要的食品药品监管法律,赋予FDA更多的职权。对于被查出问题的食品,FDA毫不手软,生产商和销售商都会受到处罚,且要花巨额费用召回相关食品。 我的分析:例如该段材料大约有600-700字左右。考生通过阅读技巧浓缩下来后概括为“美国经验——立法和成立专门机构。”只需要十个字就够了,从将近700字缩减为10个字,缩减为原来的百分之一点四。考生可以想想你们可以节省多少时间??分数怎么可能不提高?? 二、准确领悟材料的真实意图,避免被题目陷阱所误导 所谓说话听音。汉语博大精深,向来不喜欢将话都说透。因此,官场潜规则中这种潜在意识的理解就显得格外重要。 明成祖一句:“缙犹在耶?” (“解缙还在吗?”)属下立刻心领神会,处死了解缙。 再到现实官场上,领导批示“依法办”,实际上就是让下属不依法而变通处理。 抛去见不得光的潜规则外。在申论考试中,考生通过准确理解材料的真实意图,也能够有效规避题目设置的陷阱,进而提高分数。 例. [2012国考地市级申论] (三)给定资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呈送市政府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2)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3)不超过400字。 材料4.T市晚报刊发了一批“市民来信”,集中反映了城市市民出行中遇到的问题。 市民甲:8月下旬的一天早上,我送朋友去赵家口长途汽车站,发现这里是一个Y字形路段,行驶的车辆由两条机动车道汇聚到一条机动车道上。引人注目的是,在两条分支机动车道中的一条上缓缓行驶着大量公交车,一辆接一辆,车队一直排到Y形车道汇流口。刘公铺桥西这一站点设置在两条机动车道之间,我和朋友便是在这一站下的车。这里下车的乘客很多,从公交站牌看,至少有15条不同路线的公交车要在这一站停靠。这就使得上下车的乘客特别多,疏散时间增加,公交车停靠的时间也就相应增加,而之后需要进站的公交车排队进站的时间也被延长。我看到排队等候进站的公交车一直都保持在5辆以上,使得路面拥挤不堪。我从刘公铺桥西站下来后沿着公交站绕了一圈,发现并没有能够穿过马路的人行横道。乘客如果想要安全地走到5米开外对面的公交站,需要返身走几百米去绕行赵家口天桥。这对于在上班时间急着换乘车辆的人来说太费时间,所以我看到绝大部分下车的乘客都径直走到站点与绿化带之间的空隙处,在大量的机动车流之间惊险地穿过马路。这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但与登上天桥再下来相比显得方便快捷许多。 概括起来:1、公交占点设置不合理;2、公交占点停靠的公交车过多;3、人行横道设置不合理; 市民乙:前几天上午,我去石化总公司附近的体检中心体检。事先我从公交网上查询得知,经过我家小区附近的16路公交车可以抵达石化总公司。乘16路车顺利抵达目的地并体检之后,我按惯例走到回程方向的石化总公司站点等车。等了约20分钟,来了一辆16路车,却呼啸而过,并没有靠站。我先是误以为司机甩站,后来无意中看了一下站牌,发现这个站点并不停靠16路公交车。这让我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心情也被败坏了。一个朋友说,他经常乘公交车出行。沿江路上的清河站的58路、117路也是“有去无回”的。对这类现象,我百思不得其解:公交公司为啥不让乘客有去有回? 概括起来:公交站点设置标示不清且缺乏对应性。 市民丙:随着我市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向外延伸,远离中心城区的住宅区越来越多。但是,轨道交通只解决大流量,不能完全解决住宅小区到达轨道交通车站之问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退回去20年,有没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那当时是怎么解决的?一是走路,二是骑车。现在为什么没人走路了?一方面,过去走是因为经济困难,现在几块钱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问题;另一方面,有人想走,却发现道路坑坑洼洼或晚上黑灯瞎火,感到特别不安全。为什么现在骑自行车的人少了?因为骑车的成本也不低。现在规范的小区里,自行车必须停在车库里,每月要交停车费。你想停在公交车站或者轨道交通站点,也必须交停车费,否则很容易失窃,但是交了钱也不一定能够保证不丢。此外还“受气”,现在是汽车社会,不少道路上都没有非机动车道,即使设有非机动车道,也常常被乱停的机动车占用。于是,原本可以自行解决的“最后一公里”被“黑车”填了空。在公交站点,有不少小轿车、摩托车、电动车等“黑车”聚集。因“黑车”引起的交通事故常常让人心有余悸。 概括起来: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 我的分析:此处的陷阱就是题目和定位材料的关系。题目定位在给定资料4,要求提对策。但给定资料4我们读完,发现根本没有找到我们要找的对策,而只发现了问题。 这个时候,很多考生被培训机构老师说误导,认为答案就在给定资料中,要么再回到资料4反复寻找“对策”,要么到其他材料中去寻找“对策”。 其实,材料已经在介绍部分暗示考生了。这是市民来信,是反映问题的,这种反映问题的市民来信一般不会附带问题解决的,毕竟很多问题是专业人士才能解决的。 考生读懂这些,就不会浪费时间去材料4或其他材料部分寻找给定资料了,而是直接针对问题作答对策了。 实际上,我曾经问过当年考这套题目的考生,有不少考生真的浪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在材料中寻找对策,甚至直到无法找到只好自己动手写对策,也依然心中恨恨不已觉得自己阅读没有到位。 三、有效阅读可以降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组织作答的难度 很多时候,经过阅读技巧筛选过的内容,已经具备答案的初级形态了。考生只要在初级形态的基础上,按照作答要求的分值、字数以及体例进行相应调整,基本上就符合了答案的基本要求。 例. [2012国考地市级申论]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根据给定资料2,对专家们所说的“技防”和“人防”加以解释。(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我的分析:名词解释类题,定位资料2,分值为10分,150字,也就是说,每个名词解释只有5分,70字内的字数。 因此,考生要注意,此题解答只需将关键词拼接起来加之适当例证即可,不可吹毛求疵,字斟句酌,且忌用太多的时间作答。要作答此题,只要将材料中选取的语句略作加工即可! 2.如果地铁站台或者行驶中的地铁列车失火了,大量乘客如何有效疏散?如果12级台风登陆上海,那些高层建筑上的玻璃幕墙顶得住吗?……这一个个“如果”都是上海某大学防灾救灾研究所的科研课题。 上海某报记者报道:最近在全市开展的“我为城市安全献一计”活动引起了研究所专家们的密切关注。一方面,他们为市民居安思危意识的增强和诸多防灾好点子欣喜;另一方面,专家们很想提醒:“防灾不能只考虑技术手段──给城市打造‘金刚罩’,(技防1)更得在‘人防’上多下工夫,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大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城市公共交通若都能配备全程监控,运行的安全系数就更高了”;“上海越江隧道已经有10多条,针对可能遭遇淹水事故的危险,不妨装上安全阀门,需要时可用来挡水”;“预防高楼玻璃幕墙掉落,应该对建筑做整体风洞试验”……这些意在为城市套上一个水火不侵的“金刚罩”的设想,很有道理,提出这些建议的专家中不乏院士。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一座城市不可能为了防范一些小概率的灾害事故,不计代价地增添防灾设施。” (技防2)该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地下建筑安全与灾害应对的H博士,对地铁渗水和隧道渗水实地考察过多次。他对一些学者提出为越江隧道增设“挡水阀门”的建议,并不完全认同。他说:“据我了解,国内有个别隧道安装过这样的阀门,但可以想象,常年用不上;后来有一次搞演习时决定用一下,却发现阀门由于年久失修,机械失灵,根本没法动。” H博士想用这个案例说明两个道理:第一,为了小概率事故而砸重金设防,(技防3)心理安慰作用远远大于实际作用,要不要这么做,应全面考量;第二,如果装备上了,则怎样保养维护,工作人员能不能熟练操作,都是必须重视的“人防”环节,(人防1)否则,当有朝一日预想中的特大灾害真的发生,“金刚罩”极有可能派不上用场。 “防灾设施,从理论上说总是不足的,因为它们应对的往往是适当程度的、发生概率较高的灾害事故。”研究火灾防范的C研究员力挺M博士的观点。这位研究员对轨道交通实地考察过多次,他关注的焦点是地铁站和车厢里的消防设施。他注意到,站台和车厢里的屏幕会经常播放视频,告诉市民一旦发生火灾险情如何紧急疏散,强调必须做到的一些要领。(人防2) 当被问道“地铁里有没有专门的消防逃生通道”的问题时,C研究员回答:“上海地铁的逃生通道,其实就是我们平时上上下下的那些楼梯,并没有其他特殊通道。”他说,一旦有险情发生,要减少人员伤亡,最关键的是工作人员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地疏散人群,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演练;我们现在似乎更看重灭火器数量够不够、是不是放在容易找到的地方,但险情出现时现场肯定乱,工作人员能不能及时顺利地拿到灭火器?会不会熟练使用?这些都是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或许有乘客就在灭火器旁边,但又有几个人会用?(人防3) “老实说,怎么用灭火器,我还真不知道。”说这话的,是另一位年轻的研究员Y博士。防灾专家也不会用灭火器?她坦率承认,并随即以此为例指出了城市公众教育的许多薄弱环节。(人防4) “无论是社区里的大爷大妈,还是写字楼里的白领,防灾知识都是从小册子、展板、讲座或者网络上看来的。且不说所知有限,即使认为不少人一无所知,也并不为过。而且就算有人并非一无所知,也未必有用,因为没有转化为能力。”Y博士说,汶川大地震、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发生后,很多单位都搞过安全演练,可很大程度上是“演戏”。大楼里有消防箱,但如何打开?消防箱里有灭火器,但如何操作?应急避难场所在哪里,怎样利用?这些关键的内容,演练过吗?再说,演练一次肯定不行,就算学到点东西,很快便会淡忘,必须定期训练。日本人应付地震有一套,那是在定期、再三的演练中练出来的。(人防5) 在这些专家看来,“人防”的漏洞和缺陷,远比“技防”不足更可怕。 专门研究风灾防控的Y博士曾多次去浦东陆家嘴,这一地区有几十栋玻璃幕墙大楼,且不止一次发生过玻璃掉落事故。这些玻璃幕墙建筑能不能抵抗12级以上大风,这正是她的科研课题。她告诉记者,大风常被认为是玻璃幕墙掉落的“元凶”,但实际上,在建筑工人安装玻璃时可能就已经埋下了隐患。 “在安装时,把螺丝拧得过松固然不行,但过紧也会使玻璃幕墙受力失衡,从而出现细小的裂缝。”她说,如果把大楼玻璃幕墙的掉落视作对城市安全的一种威胁,那么减少威胁的关键同样在“人防”。如果在定期清洗幕墙表面的同时,增加一道“体检”关,绝大多数玻璃掉落事故就可以避免。(此三段讲述的是人防的缺陷,考生要注意,我们找的是人防和技防的概念,此处人防的缺陷只是为了将人防和技防问题在逻辑上补充完整,不是我们作答所需要的内容,可以略读!) 下一步:将通过阅读技巧收集来的答案材料来源,整合汇总。 技防:1、“防灾不能只考虑技术手段──给城市打造‘金刚罩’;2、防范一些小概率的灾害事故,不计代价地增添防灾设施;3、为了小概率事故而砸重金设防 人防:1、怎样保养维护,工作人员能不能熟练操作;2、站台和车厢里的屏幕会经常播放视频,告诉市民一旦发生火灾险情如何紧急疏散,强调必须做到的一些要领。3、定期演练,熟练使用;4、城市公众教育的许多薄弱环节;5、定期、再三演练。 最后一步:组织语言,合并同类项,选取主语、谓语、状语,捏合成句。 我的参考作答:技防是指为了防范城市小概率灾害事件,不惜投入重金,通过技术手段增添防灾设施,为城市打造“金刚罩”。人防与技防相对应,指在防范城市灾害事件方面重视发挥人的作用,通过加强城市公众教育,增加演练等手段,提升人员熟练操作防灾设备的能力,以及市民自救逃生、紧急疏散的能力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办法。 |
2017-03-08T08:51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原创申论大帖《申论十三篇》连载——兑现承诺 以飨考生 |
至于你由于去发达地区,还是去过小日子,原谅我没法给出你建议。 两种选择,各有利弊。要看个人的不同情况,包括个人性格、家庭情况、个人能力等等,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之,只要你充分考虑好利弊得失,做出的选择都是正确的。 |
2017-03-08T08:49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原创申论大帖《申论十三篇》连载——兑现承诺 以飨考生 |
你说的公文写作,应该是指小应用文写作吧,因为考纯粹公文的真是少之又少。 小应用文写作,重内容而轻形式,甚至有些无形式,不用在意形式,而应该将应表达出来的点表达完全,并且要逻辑通顺。 至于你说没有参考答案完美,太正常了。你遇到的参考答案,都是很多机构的老师花了几个小时时间写出来的,根本就不是考场状态中能写出来的,绝对没法复制的。就是让他们在考场规定时间写,他们也百分之百写不出来的。你根本不用在意。至于,做得很垃圾的参考答案,那就更不用提了。 |
2017-03-08T08:44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原创申论大帖《申论十三篇》连载——兑现承诺 以飨考生 |
感谢信任,从你报考深圳公务员,就可以推断绝大多数公考老师的水平应该是不如你的,自然他们也就没法给你更多。 深圳区法院如果是政治处,那就相当于人事处,两个基本上是一回事。人还是那些人,事基本还是那些事,主要搞人事工作的。 相比较深圳基层法院恐怖的案件压力,政治处的工作还是相对轻松且性价比高的。 当然了,如果论公务员发展的话,整个法院都不是一个好去处,行政级别相对不高,竞争人数多。 如果你是法律人的话,转到审判是个很好的去处。北上广深的基层法院的地位,就相当于会计中的四大了。别指望在那里赚钱,性价比不高的,超级累的。但玩命炼狱熬几年,再出来,就绝对不是今天公务员的社平工资了! 如果你非法律人的话,政治处已经是法院里非常不错的部门了!司法改革后,还会比其他单位的公务员,收入多出30%。这个时候非法律人去法院,你赚到了!!!! ![]() |
2017-03-07T14:57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原创申论大帖《申论十三篇》连载——兑现承诺 以飨考生 |
![]() |
2017-03-07T14:56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原创申论大帖《申论十三篇》连载——兑现承诺 以飨考生 |
多谢捧场! ![]() |
2017-03-07T14:14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原创申论大帖《申论十三篇》连载——兑现承诺 以飨考生 |
你这样就是最好的复习心态,客观认识、评价自己非常重要!!! ![]() |
2017-03-07T14:13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原创申论大帖《申论十三篇》连载——兑现承诺 以飨考生 |
本帖最后由 孤独的独角兽 于 17-3-18 11:12 编辑 个人解析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风格,特别是我个人做解析更愿意还原考场的真实状态。因为我觉得脱离考场真实的时间限定去作答一个完美的参考答案往往缺乏实际意义。 装逼有用,实战无用。 因此,我的作答多限定在考场的环境下,通盘去考虑题目的作答。 例如,某十分分值的归纳概括题目,在我看来,高性价比的作答进而节约做题时间,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我从来不主张对于这样的题目去追求“完美”作答,因为那样性价比太低。 用个十分钟作答个8分以上,比用二十分钟得9分,我个人认为前者性价比高多了。 这就是我个人的实战风格,不喜忽喷!! 一、“给定资料2”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请对此予以归纳概括。(10分) 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不超过150字。 【某知名机构参考答案】 主要表现为:一是轻松感缺失。大部分职业群体易紧张、焦虑。二是公平感缺失。一部分人接受不公平信息产生心理失衡,且不断传递。三是安全感缺失。特定人群社会陌生感增加,归属感降低,出现公众信任危机。四是幸福感缺失。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变化易引发迷茫恐惧心理。五是同情感缺失,社会对心理疾病存有偏见和歧视。 【我的参考答案】(大概149个字吧) 1、轻松感缺失。多数人群感觉压力大,难以调整和宣泄。 2、公平感缺失。比较中的心理失衡,被现代社会信息化传播加剧。 3、安全感缺失。社会急剧变化导致焦虑恐惧心理。 4、快乐感(幸福感)缺失。焦虑引发心理问题。 5、归属感缺失。特定人群被隔离在城市生活外感觉孤独。 6、同情感缺失。社会对心理问题不能正确看待。 二、读读“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某知名机构参考答案】 “预先失败”是指人们过于依赖媒介如“专家指导”的意见,弱化甚至丧失自主选择能力的心理状况。在现代社会,人们由于期待权威,总习惯在任何活动前假定自己是失败者,去参考外界的意见,来主导自己的选择。而事实上,过于依赖媒介或他人而一味跟风折射出人们浮躁的“亚健康”问题,盲目相信“权威”容易导致个人的迷失、焦虑甚至伤害。 【我的参考答案】(大概150个字吧) “预先失败”是指人们过度依赖大众媒介的意见,跟风随大流,丧失自主选择的能力,引发的心理问题。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难以获得全部信息,因此假设自己是失败者,期待权威出来指导自己的选择。这种心理折射了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构成了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的表征,被裹胁其中的人们也容易导致焦虑、盲从等心理问题。 |
2017-03-04T13:32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原创申论大帖《申论十三篇》连载——兑现承诺 以飨考生 |
你这个简直是追命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