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9T09:14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百金散去求答案:究竟何为真正的公考高手? |
有道理,受教了! ![]() |
2016-12-29T08:53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百金散去求答案:究竟何为真正的公考高手? |
我觉得我一直在讲道理了。某人说看不惯,我回应伏尔泰的话那是每个人的权利。他说那不是伏尔泰的话,我拿百科举例,他说百科不准确。他说不齿,我说随便,对我不重要。 我觉得自己已经很耐心讲道理了?现实中,你对这样的人有我这样的耐心吗? |
2016-12-27T18:06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百金散去求答案:究竟何为真正的公考高手? |
从大家的回答来看,和我之前做的调查结果相近。 多数人普遍认为那些找不到工作而待业在家、头悬梁锥刺股地学个三四年考个挺高分,就只去个普通省份、基层单位的月入三千块的人就是公考高手。 最搞笑的是这部分人居然自己也这么认为了! 而我本人却认为那些压根没怎么复习也考个挺高分直奔国级、省部级单位人才是真正的公考高手。 可能我这么说会有很多人不服气,容我细细道来。公务员工作也是一项工作,工作的几个评价属性也都具备,我就从收入、职业发展、职业成就感和满足感三个角度来分析对比不同公务员工作差异。 一般省份基层公务员 发达省市基层公务员 高级别单位公务员 (厅局级、省部级、正国、副国级) 收入起步: 本科起步3K-4K 本科起步7K-8K 本科起步3、4K-5、6K不等 但越是小地方的公务员 幸福指数越高 幸福指数一般 起步性价比不高, 甚至低于同地区同城市 (部委低于北京,省直低于省会市直) 但级别高,硕士可以副科起步,博士正科起步 收入发展: 工龄工资外难以提升 工龄工资外难以提升 随着级别提升 各项收入稳步增加 职业发展: 空间有限 空间有限 空间大,一般本科起步, 三年副科,三年正科,四年副处 (处级提拔随着单位级别增加难度降低) (基本保证厅局级、省部级单位正处级退休、 国级单位局级退休) 职业成就感 满足感较大 满足感一般 满足感最大 和满足感 : 上述分析,只考虑一般情况,不考虑特殊情况。对于特殊情况的分析不在此列。例如你对我说,总书记也是县里(县委书记)起步,因此县里更能出国家主席的话我懒得反驳。 而上述这么大的差距,就只是一次考试造成的。看了这些,还会有人认为公考高手都争先恐后直奔落后地区的基层单位吗?当然了,国家认识到基层公务员很苦很悲催,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加以解决,但就目前来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毕竟基层公务员的基数太大。 就拿某省省会城市和周边普通城市距离,同样的单位(例如沈阳市教育局和铁岭市教育局),同样的职位(某科员),省会城市职位可能高了十多分。就这十多分,就决定了整个职业生涯30多年,干同样内容的工作收入差距可以达到100多万一样,这个数值只多不少。 不信的人可以去做个问卷调查。这种差距之大让人震惊的!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事,考公的人普遍不知道,基本上都糊里糊涂考进去了。其实错了,很多公考高手是有着清晰的职业规划才考公的,当然不排除有些人考公仅仅是为了就业。 但真正决定一个职位分数高低的,恰恰是那几个高手,而不是总多的考生分母。
|
2016-12-23T17:09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百金散去求答案:究竟何为真正的公考高手? |
本帖最后由 孤独的独角兽 于 16-12-25 19:17 编辑 一知半解了不是????你说的那些没错,但我的意思你没理解。我是说,虽然高手和低手是相对的,高手可能堕落变成低手,低手也可能奋发成为高手,这是符合矛盾的转化的,也符合运动的绝对性。 但除此之外,也有相对的静止。在一定时间内,高手毕竟是高手,低手也只是低手。如果只因为高手可能变成低手,低手也可能成为高手,而否认高手和低手的相对区别,那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即无所谓高手、低手的区分了,反正他们都可以转化的。 ![]() |
2016-12-23T16:29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百金散去求答案:究竟何为真正的公考高手? |
哈哈,那就是陷入了不可知论!!! ![]() |
2016-12-23T10:36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百金散去求答案:究竟何为真正的公考高手? |
您说得对,高手周围都是高手,自然一个比一个谦虚。低手周围都是低手,所以相互看来越看越觉得自己了不起牛逼。只是当高手和低手相遇的时候呢?不明就里的高手习惯性谦虚,不明就里的低手习惯性装逼。后来当高手知道低手的水平时候,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选择谦虚,让低手继续傻瓜下去。另一种选择是亮剑撅了低手,让他知道天高地厚。 这两种选择都是高手可以的选择,无所谓对错,选择权只在高手。 ![]() |
2016-12-21T13:54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百金散去求答案:究竟何为真正的公考高手? |
老子不是天下第一,老子只在儿子面前第一。 |
2016-12-21T12:37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百金散去求答案:究竟何为真正的公考高手? |
你齿不齿很重要吗?别把自己太看重了,活好自己得了! |
2016-12-21T11:38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百金散去求答案:究竟何为真正的公考高手? |
我建议你应该去看看某语录,然后每句话都考证一下领袖到底说没说过!嫌命长有办法解决的! |
2016-12-21T11:21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百金散去求答案:究竟何为真正的公考高手? |
这是百科上伏尔泰界面上! 名言警句 编辑 类别:时间 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尽,最短的也不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来不及完成。 类别:事业 不是事业为了思想,而是思想为了事业。 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类别:思想 说出一个人真实的思想是人生极大的安慰。 思想像胡须,不成熟就不可能长出来。 思想寓於躯体,但尽管如此,身体最健壮的人不一定就是杰出的思想家。 类别:理念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
2016-12-21T11:08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百金散去求答案:究竟何为真正的公考高手? |
大神,我看不懂了,阐述别人的观点,不是别人说的吗?那论语和语录都是谁的话呢? |
2016-12-21T10:43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百金散去求答案:究竟何为真正的公考高手? |
![]() |
2016-12-21T10:34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百金散去求答案:究竟何为真正的公考高手? |
您跟他熟,他亲口告诉您,他没说过这句话呗? ![]() |
2016-12-21T10:14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百金散去求答案:究竟何为真正的公考高手? |
嘲一切可笑之事,讽一切无知之人。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
2016-12-21T10:13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百金散去求答案:究竟何为真正的公考高手? |
您说的情况,应该不属于一般的公务员考试因素,不属于我说的这种大多数人考的公务员情况。 ![]() |
2016-12-21T09:48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百金散去求答案:究竟何为真正的公考高手? |
本帖最后由 孤独的独角兽 于 16-12-21 13:37 编辑 如题:近来与人辩论有些上瘾,发现论坛里遍布牛鬼蛇神,更惊讶有人以大神自居。在此,悬赏讨论,究竟何为真正的公考高手?提供一些选项供选择! A、甲多年屡试不第,辞职在家全心备考,后上天庇佑考中某县国土局,分数高达160. B、乙应届名校毕业,国考某国家部委,分数不高130,还有左右纠结究竟是去全球500强外企还是当公务员 C、丙工作不如意收入太低,于是边工作边考公考了三次,考中某地市市局,分数不高不低,140左右. D、丁毕业以130分考入某区局,三年后以遴选考入某省直机关。 |
2016-12-08T16:00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立帖为证,论坛“公考常识第一人”舍我其谁,不服来战! |
你说得没错,当然不是所有的常识题目都可以的。 我的技巧必然不能解决全部的常识题目。问题是,世界上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吗?连马克思主义原理都要中国化呢,何况是一种做题技巧? 问题是,考生要的就是高性价比地提高常识模块正确率,提高常识模块分数以超过自己水平档次的竞争对手就足够了,为什么非要追求一种方法解决全部题目呢? 假设 世上真有这样的方法话,就没有学霸和学渣的区分了! |
2016-12-08T15:54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立帖为证,论坛“公考常识第一人”舍我其谁,不服来战! |
本帖最后由 孤独的独角兽 于 17-5-25 19:47 编辑 众多的公考考生、常识老师、甚至包括所谓自称公考常识大神的人,其实都走入了一个误区。 那就是认为,常识就是考察相关知识储备的,要想在常识模块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不断积累、加强常识的知识储备。 在这种思路之下,我们看到了所谓“常识几千题练习”、“常识题型分类——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文学、物理、化学、时政 ![]() 这种做法无疑是愚蠢,错误的。 首先,别忘了,提高常识模块分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高行测分数——为了提高笔试分数——为了上岸。公考笔试成绩只是公考总成绩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还有面试成绩),而行测成绩只是笔试成绩的一部分(还有申论成绩),而常识成绩又只是行测成绩的一部分(还有资料、逻辑、数量、言语等等)。换句话说,就为了提高几分的分值(实际上做到还是很难的),就在常识模块花费大量时间做几千道题目的人,显然是脑子坏掉了。 其次,常识知识浩如烟海,学得过来吗?众多的公考高手中,我听过有人说自己的数量关系计算全对,资料分析全对,逻辑和言语理解模块全对的就很少了,你们有听人吹牛逼说常识模块全对吗?如果你们愿意用整个余生去提高自己的常识知识储备,那么我支持。如果你只是为了考上公务员而学常识,那么显然没有任何必要。 再次,就算考生备考真学过,真练过的知识,你们都能记得住吗?考试时候还能用得上吗?大家看看常识主要考的那些东西,作为一个标准的文科生,我绝大多数都很眼熟。例如文学方面,好多都是我初中高中背过的文学知识。历史、地理、政治,都是高考时候的简单内容。这些东西好多学理的考生都没有认真学过,甚至好多学文科的考生高考后早都还给老师忘记了。甚至是相当多公考考生,高 考时候都学懂、学不明白,怎么就寄希望于考公的几个月复习周期,把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短板全都补上了???这不是在意淫呢吗?还是谈谈世界和平的事吧!!! 综上,我的意思应该很清楚了。传统的基础复习对于常识模块分数的提升效果是极为有限的。这就是为什么众多考生直接放弃常识模块复习的原因所在——这种备考模式性价比太低太低!!!!! 就算好一点的,下载了海量的常识背诵基础资料,估计除了有助于睡眠之外,甚至恐怕连看完一遍的都算凤毛麟角了。 如果真有的,请出来,受我一拜。 ![]() 说了这么多,估计很多人泄气了。按照我的说法,常识模块真的只能放弃了。下面是我说的关键所在了。 这种海量做题提升常识模块分数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是因为这些人完全曲解了常识命题人的真实意图所在。 通常认为常识题目,需要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获得相关分数,因此为了提升常识模块分数,及只能不断提高常识背景知识储备。 问题是,公考行测常识模块真的考察的是“常识”吗? 我们首先来看百度词条对于“常识”概念的定义。 常识:普通知识。 一般人所应具备且能了解的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 如果公考行测常识模块部分考的真的是“常识”,那么每道常识题目的正确率至少应该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否则,我只能理解为绝大多数做错常识题目的考生都不算是心智健全的成年人了!!!!!! ——所以你们从根本上误读了常识题型的存在意义了。 相当多的常识题目其实考的不是常识,而是逻辑,我纠正应称之为“逻辑常识题”。 因此,本人自封论坛“公考常识第一人”。不仅是因为本人常识模块做题水平高,更是因为只有我正确而深刻地把握了常识模块命题的规律所在,第一个提出必须采用逻辑技巧去解决常识真题的。 |
2016-12-08T11:35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立帖为证,论坛“公考常识第一人”舍我其谁,不服来战! |
本帖最后由 孤独的独角兽 于 17-1-11 15:01 编辑 如题,看过论坛里一些人对公考常识模块的讲解,也读过一些常识培训老师对常识的讲解。 客观说,讲解得还可以,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距离我对于常识的理解还有原则性的差距。 为了让我总结出来的常识解题法造福更多的公考考生,也为了树帖立威我论坛“公考常识第一人”地位,特在此将我的“逻辑法解常识技巧”与众多考生交流,也欢迎自命为常识“大神”的人前来挑战。 ![]() 随便说一下本人的战绩吧。本人大概做过约五十套左右常识真题(本人向来不做模拟题目)。按照20道标准计算,正确率最低可以达到15道以上,通常在16-17道左右,印象中只有两套题目是全对的。 当然了,谦虚地说距离我认识的那些真正学霸还是有差距的,可是比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学个几年才考个乡镇职位的所谓大神水平应该高多了! 顺便说一下我的公考成绩吧:我一般只考两种公务员,一种离家近、一种是发达地区仕途有发展的。 2009年以应届生身份。 国考:裸考某副省级城市保监会,120+进面,后因天津面试同一天撞车,放弃! 天津选调:裸考天津市委宣传部所属某市直机关(厅局级),130+进面,裸面翻盘上岸! 2010在职再考 联考:裸考家乡辽宁某省直机关(省部级), 140+进面,裸面守擂上岸。 2016年辞去正科级公务员职务,高薪跳槽金融行业! |
2016-12-06T17:22 评论了 兰3229 创建的话题 › 常识其实不用做,只用“推”的——你们理解的常识都错了! |
本帖最后由 孤独的独角兽 于 16-12-8 18:51 编辑 一天一道相关例题。2016年12月6日 【2015年天津公考真题】 一提到书法中的草书,人们便会想到“颠张醉素”,请问下列属于颠张的作品的是: A.自叙帖 B.自言帖 C.中秋帖 D.黄州寒食帖 你们能够在网上找到的 【网络机构解析】张指唐朝书法家张旭,素指唐朝书法家怀素;这个成语意思指一个人个性突出,挥洒到极致,也用于赞扬草书书法作品具有张旭和怀素的神韵。《自叙帖》乃怀素草书的巨制,活泼飞动,笔下生风;《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自言帖》为唐代张旭所作,所以答案选择B选项。 ![]() 【我的分析】首先,我们揣测命题人的出题意图。我判断绝大多数的考生通常应该是不了解上述四个作品的。 因此,我推断,出题意图根本不是为了考察“常识”即“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 命题人考考察的是准公务员们的逻辑分析能力。 我判断该题只能用逻辑法解,就是建立在绝大多数考生“应该”不知道上述作品作者的前提下。 【我的解析】本题只能用逻辑法去推断,而不能寄希望于公考考生不断加强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既然题干提到草书是又“颠”又“醉”,最符合这种意境的只能是选项B代表的“自言”即“喃喃自言自语”。所以本题选择B。 ![]() 至于选项A“自叙”,从字面意思上看,是自我叙述,自我述说的意思,这个精神状态完全正常。 |